免死金牌存在的作用究竟是干什么的?历史上,真的有成功使用的案例吗?历史上手握免死金牌的有几个真到被处决的时候拿出来成功免死的?答...
免死金牌存在的作用究竟是干什么的?历史上,真的有成功使用的案例吗?
历史上手握免死金牌的有几个真到被处决的时候拿出来成功免死的?答案是没有。
“免死金牌”能免死,靠的不是“免死”这两个字,而是皇帝的意志,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其实免死金牌的意义不是用于免死,而是身份的象征,皇帝能赐予你免死金牌,就说明你很受恩宠,虽然免死金牌本身材质不值什么钱,但因为是皇帝亲赐给有功于社稷之臣的,不但属于一种安全承诺还代表着莫大的荣誉。一旦有了这块牌,你的家族就瞬间能成为整个王朝最为顶尖的家族,所拥有的身份可谓是极其尊贵,所享受到的特权可谓是极尽繁多。
所以在古代,臣子都梦想能够得到皇帝赐予的免死金牌,这样才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享有至高荣誉以及关键时刻保存性命。
但是有了免死金牌,就真能够保全性命吗?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例,当初他带领着一帮子兄弟打天下,成功建立明朝之后,也效仿刘邦给他的臣子颁发了免死金牌,意思就是说如果大臣和他的后代犯了什么罪的话,拿出这块金牌可以逃脱一死。当时朱元璋的手下第一功臣李善长,得到了朱元璋赐予的免死金牌后以为自己一家老小的身家性命就有了保障。可结果却是悲剧的,李善长虽然手持免死金牌,但是还是被全家满门抄斩。
如果真以为免死金牌可以真的保命,那可就是太过异想天开了,因为所谓免死金牌是皇帝所赐,那么能不能用自然要看皇帝是怎么说了。所以如果皇帝不想放过你的话,手持几块免死金牌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所以结论就是:无论皇帝赐给臣子怎样的免死金牌,表面上看是对臣子的格外恩赐,但是其实这免死金牌一点作用也没有。纵观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正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历史上所记载的皇帝赐予免死金牌的文武群臣,最后的结局大都不是太好。
传说中的免死金牌,在历史上有谁成功使用过的么?
“免死金牌”其实非但不能免死,而且还是个夺命符。
先简单说一说什么是“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历史上一般指的是“丹书铁券”,是创业成功的帝王赐给开国功勋们代表极特殊殊荣的凭证。因为铁券上一般是用红色的朱砂写上收受人的功勋业绩,还有本人及后代免于死罪惩罚的内容,所以叫丹书铁券,也叫免死铁券。
然而免死铁券其实对于免死的作用几乎为零,因为持卡人的这张卡到底能不能用,解释权在发卡人的手上。就以明朝朱元璋为例,跟着他打江山的一共三十四个人,都拿到了免死铁券。
但是到最后,其中的相当多的人都没有善终。原因是铁券的确可以免死,但是如果是谋反罪的话,不在此卡的消费范围。所以说,如果皇帝真的想杀他,就算他有一打免死铁券也没用,只要给他戴上一顶谋反的帽子就行了。
其实这种丹书铁券一般都是开国帝王们,用来安抚稳住那些功勋极大的开国大臣的手段。如果你收到铁券,说明你是手握实权,甚至能够威胁到皇权的人。一旦皇帝认为时机合适的时候,他就会找个借口除掉这些影响他皇权的威胁,所谓免死铁券自然也就毫无用处了。
但是历史上也真有刷卡成功的例子。明初建昌知府钱用勤因为短缺了朝廷的税粮,按律当杀。他的后人钱汝性情急之下拿着祖传的丹书铁券,求朝廷免钱用勤一死。但有趣的是,这张铁券是唐昭宗赐给钱家祖上钱镠的。铁券的上面写着: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照理说这么无厘头的行为应该不可能起作用,但是由于钱家的这张铁券非常有名,朱元璋在核实这张铁券的真伪之后,考虑到钱汝性的孝心,居然破天荒地同意免予钱用勤之死。一张前朝的免死铁券,竟然救了当朝的人。
不过究竟其根本,是因为以孝治国的朱元璋欣赏钱家后人的孝道,再加上钱用勤的罪过本来也不重,所以才免他一死,和免死铁券本身关系并不是很大。
古代真有“免死金牌”吗?真的能保命免死吗?
“免死金牌”发明者
汉初,为了战胜那些帮助他与世界抗争的英雄,刘邦绞尽脑汁,向每位英雄颁发了“荣誉证书”。与英雄的誓言写在红色的丹沙上。一块形状类似于瓷砖的铁板,因此称为丹书铁券。
铁券的内容通常包括券的日期,券的对象以及接收者的优缺点。还特别指出,铁券也可以由后代使用。为了防止伪造,将丹书铁券分为两部分,其中一半非常庄重地放置在金盒中,藏在皇家神殿中,另一半由接收者保存。
首批获得此类铁券的许多人都是韩信、彭越、周亚夫等名人。
韩信获得铁证五年后,被谋杀并被诛杀三族。他只能享受自己的荣耀和财富。
彭越虽然没有反叛,但由于“有反叛的动机”而被杀三族尽被诛杀。
周亚夫更糟。当他快要死时,他的儿子为他准备了500套盔甲和盾牌,他本来打算参加葬礼,但被指控犯有叛国罪。周亚夫无法弄清楚,他要死了,哪个家庭在策划反对派?结果他被指控“即使他现在不叛乱,恐怕他也得在地下叛乱”。最后,周亚夫绝食了5天,吐血而死。
据统计,汉初共有一百多人获得过铁券,最后只有五人还活着。因此,汉代红券的信誉度不到5%。
“免死金牌”真正被定义
在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太祖于文泰在战场上被敌军包围,几乎被杀。幸运的是,他的下属李穆救了他的生命。为了偿还李穆的救命恩典,于文泰给了他一张铁券,并在上面加了一行:“凭此证书可以避免十次死刑。”从那时起,“免死金牌真正诞生了”。
这个东西在南北朝非常流行。当时,局势动荡。今天,您是一个最爱,但明天,您可能是一个囚犯。因此,大臣们想方设法想拿到一款“免死金牌”来保命,皇帝还是很愿意,无论如何这样一块“金属牌子”的使用价值远远大于了本身的价值,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如果皇帝不高兴,无论您有多少张免死门票,他都可以随时找到各种原因杀干掉你!后来,唐庄宗李存勖创造发行了可以免予九次死刑的铁券金牌。后来他也非常后悔,因此想要在杀掉对方就得再发明一个“十恶不赦”的罪名。
“免死金牌”升级换代
在隋唐时期故富民强,将铁券上的字符从朱砂变为镶金。从那时起它变得精美起来,并更名为黄金铁券,这才真正成为了意义上的“免死金牌”。
到了明代,朱元璋效法了前朝,并给了下属大臣们很多金券和铁券。铁券的外观与唐代完全相同,但内容有所变化。朱元璋太小气了。唐朝通常避免九次死亡。对他而言,直接除以3,他避免死亡的次数不超过3次。重要的是,他对免除死刑的范围作出了规定,叛国罪不包括在免除死刑中。
理所当然的是,大多数人吃饱后不会玩反叛的游戏,因此朱元璋的金牌应该使用率不高。但是,朱元璋绝对不能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待。在明代拿到金簿和铁券的人相当于直达地狱的火车票。
第一批拿到铁券是34位和自己打天下的联合创始英雄。朱元璋为了后代江山稳固,大开杀戒,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将这些人悉数处死。
所谓的“免死金牌”不过是古代管理者的统治工具而已,随时可以颁发也可以随时收回,主要还是看管理者的“心情”。
古代真的有“免死金牌”么,能免除一死,真相却无法接受。
免死金牌在真实的历史上真的能免除一死吗,都有谁拥有?
一件事物的结束就是另一件事物的开始,在古代历史上也是这个道理。对汉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都听说过"文景之治",可以说是西汉时期的繁荣巅峰,但也是西汉衰亡走下坡路的开始。
西汉王朝历经了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等时期,其中最繁盛的统治时期就是发生在文帝景帝在位的时候,所以称这个繁荣景象为"文景之治",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但是后期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处于低端的农民阶级不满于当时的通知发动了战争,西汉最终走向了灭亡。
对于这一重大历史时期,出现的契机有哪些?
1. 思想观念:
西汉初年,由于多年征战导致民不聊生社会凋敝,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水利都是百废待兴的状况。统治者推崇黄老治术,打算为百姓减轻赋税的压力,让他们一心搞搞生产,全国实行勤俭节约的观念。统治者更是以身作则,个人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不会无端增添衣物,衣不曳地,车马也没有添,帷帐不做文绣,还下令紧致下面的郡国上供奇珍异宝。因此国家的开支得到了节俭,官员也没有奢侈无度,大大的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
2. 政治措施:
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公认的。
那么为了实现文景之治,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军事方面:
作为保证皇室统治的重要手段,汉文帝在入长安的夜里就赐封亲信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还把少后帝和弟弟一起诛杀了,并且颁布了大赦令。
这一切的操作都是因为汉朝的建立并无雄厚的基础,不赞同的老派宗室称他为"摘桃派",讽刺他是踩着一批老臣登上皇位的。除此之外还面临着不断壮大各怀鬼胎的诸侯王,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让他不得不采取恩威并施的应急策略。
.政治方面:
强化君权,汉朝建立之初,由于秦朝统治的残暴,统治者正好顺着民意大刀阔斧的进行了政治改革,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这也是道家思想第一次登堂入室。
经济方面:
总的来说就是"减轻杂税、鼓励生产、与民休息"。汉高祖登基后,约法省禁,减轻田赋税率,"什五而税一"。汉惠帝时,下令"减田租,复十五税一"。汉文帝时,进一步降低田租的税率,按"三十税一"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田赋税率最低的时期,而且以后始终不变。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又下诏:"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将以往十五税一的田租,又减轻了一半。文景二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还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人民开荒。
文化措施:
汉景帝时期,由于之前开明的措施已经使社会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所以开始自上而下的发展文化事业,对于思想,汉景帝也不再严厉禁止其他学派的发展。当时的西汉初期,朝廷流行的黄老学派,即以黄帝和老子命名的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景帝在提倡黄老的同时也让包括儒家学说的其他各派存在、发展,这为后来董仲舒学说的发展以及被汉武帝的重视采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应当说,在汉代历史上,文景之治还不是强盛时期。但没有这个时期的历史积淀,就不可能有武帝时代的全面繁盛。但是文景之治局面的形成给予后世许多启发。要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因为此,"文景之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楷模,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