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何时休?

发布时间: 2018-08-23 01:11: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40

又一起校园暴力。依然是高年级学生暴力殴打欺凌小学生,依然是手段残忍,依然录像传至网上,依然是公众愤然。这一起发生在浙江庆元。 一年前,北京朝阳区三少年围殴小学生,视频传至网上,警方介入调查。 今年四月,汕头澄海区数名中学生群殴一名中学生,视

校园暴力何时休?

  又一起校园暴力。依然是高年级学生暴力殴打欺凌小学生,依然是手段残忍,依然录像传至网上,依然是公众愤然……。这一起发生在浙江庆元。

  一年前,北京朝阳区三少年围殴小学生,视频传至网上,警方介入调查。

  今年四月,汕头澄海区数名中学生群殴一名中学生,视频流传网上,警方介入调查。

  昨天,网上流传一段视频,江西省永新地区,九名女中学生群殴一名女生,让该女生跪地,对其拳打脚踢拽头发扇耳光,媒体开始关注。

  类似事件遍布大江南北,层出不穷。

  每曝光一起校园暴力,都沿袭如下规律:暴力视频出现——网民大咖大V震惊——评论转发——媒体深度调查——当地警方介入——当地教委高度重视——批评教育、家长赔偿——事件结束。

  近一两年,校园暴力有愈演愈烈之趋势,多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发生地点一般在校外,手段也愈加残忍。暴力殴打同时进行人格凌辱,令人发指,甚至有施暴者无故殴打欺凌弱小仅仅为了取乐。校园暴力不仅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受害人身心尚在发育中,不具备心理自我修复能力,长期处于恐惧之中,其心理、人格都将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其一生。

  校园暴力,对于其他同学也是一种伤害。暴力行为,传递了一种倚强凌弱、弱肉强食的信号,影响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校园暴力,对社会同样危害巨大,因为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担当着建设公民社会、民主法治国家的重任,暴戾之气中成长的孩子,如何形成健康的人格、民主精神,公民意识、理性文明、化解冲突纠纷的能力又如何培育,着实令人忧虑 。

  几乎每一起校园暴力,最终都是和稀泥般的调解赔偿道歉教育,既没给施暴者对症下药促其改过自新,对潜在的效仿者者也没能以儆效尤。频发高发多发的类似事件,甚至让公众有些麻木。前不久,十几名华人留学生在美国绑架、围殴、虐待一女留学生长达五个多小时,据美国中文网综合报道:该案性质之恶劣,手段之残忍,涉案人数之多,所犯罪行性质之严重,在美国刑事案件中实属罕见。咱自己没有教育管教好的孩子,送到美国以身试法来领教美国法律,为什么在中国如同家常饭班的学生打架,在美国竟然面临六项重罪起诉、外加终身监禁的可能,为什么未成年人也要被处以刑罚? 咱们司空见惯的行为,在美国竟然“实属罕见”?

  校园暴力,是社会暴戾之气的侵袭。暴戾之气原因很多,历史、传统、心理、信仰、性格、经济、受教育程度、气候……校园不是真空,是社会的缩影,遏制校园暴力如果单凭教育、说服、劝导,甚至阻却隔断学生和社会的接触,效果甚微。老师家长磨破嘴皮子,也不如美国这个案件带来的震慑作用大。由此可知,在遏制社会暴戾方面,我们的法律没有发挥作用。

  我国刑法有故意伤害罪,构成此罪需达到轻伤以上的标准,犯罪结果决定行为性质。轻伤是依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做出的鉴定,如,颅骨骨折构成轻伤,面部创口或者瘢痕长度累计6.0cm以上才构成轻伤……现实中,存在诸多令人发指的暴力伤害行为,因为鉴定结果不能达到轻伤,而不被追究刑事责任。轻伤鉴定标准就像一个过滤网,将大量暴力行为排除在刑罚之外,而治安处罚无关痛痒再次放纵了行凶者,于是,暴力成了一种被容忍的恶,社会上流行用拳头说话的暴戾之气。刑法面对暴力行凶,很无奈。

  在张明楷老师的课堂上,老师举一案例:在日本,一人向另一人脸上吐烟雾,构成暴行罪。暴行罪不要求犯罪结果、不要求程度,只要对他人存在暴行就构成犯罪,拳打脚踢推拉拽、向他人身上吐口水、投沙粒、用强光照射、在被害人身边敲锣打鼓……都构成暴行罪。如果暴行造成了伤害后果,则视情节和后果,以伤害罪或伤害致死罪或伤害现场助势罪来定罪。日本上述罪名构成伤害类犯罪的完整体系。韩国法律也有类似规定。

  相比之下,我国刑法在设立伤害类罪名太过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应当增设暴行罪等罪名,将暴行纳入刑法视野中,用刑法来惩罚、制裁行为人,遏制暴行发生,对潜在行凶者也是一种威慑,从而祛除社会上的暴戾之气,净化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得以净化,自然会影响校园文化,校园暴力自然得以遏制。有位教育家说过:大人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的问题都源自大人。此言乃真谛,同样适用本文。

  作者:刘玲

本文标题: 校园暴力何时休?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99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两代人的高考如何改变我们的命运中国人的“高考状元”崇拜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