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是封建残余,五常是对的,不是吗?五常在古代和现代的理解不一样,,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
三纲是封建残余,五常是对的,不是吗?
三纲五常名词解释
三纲五常:
[成语解释]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典故出处]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
译文:什么书都读,哪里会不知道三纲五常。
[近义词]清规戒律、三从四德
[反义词]大逆不道、离经叛道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封建的道德规范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三从四德
[成语解释]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典故出处]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从来不出闺门里,羞答答怎便将男儿细窥,则我这三从四德幼闲习,既嫁鸡须逐他鸡。
[近义词]逆来顺受、百依百顺
[反义词]倒行逆施、大逆不道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
孔子最先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以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孟子继续他的理论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规范。
扩展资料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是维护古代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君为臣纲,是对封建社会里王权的维护,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被大力支持与推广。
父为子纲,强调了孝敬父母,虽然父母不一定就是对的,但这样的思想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矛盾的产生,维护了社会安定。
夫为妻纲,体现了古代女子社会地位的低下,是封建社会思想糟粕的体现。五常的标准适用于每一个阶级,这是古人解决矛盾的标杆,是传统文化留下的精华,值得我们去提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五伦即五种人伦关系。封建宗法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为什么说三纲五常是陋习
为什么说三纲五常是陋习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这就说的很清楚了,所谓君为臣纲,必须是君正,君若不正,臣可投他国,不必以之为纲。父为子纲,必须父慈,父若不慈,子大可弃父而去,不必以之为纲。夫为妻纲,必须夫正,夫若不正,妻大可以改嫁,不必以之为纲了。
这有什么错?国君仁慈爱民,难道做臣子的还应该背国投敌?父亲慈爱,难道做儿子还应该忤逆?丈夫品行端正,难道做妻子的还应该背弃?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敢问五常何错?人人都能做到仁义礼智信,恐怕当今就没有什么毒奶粉地沟油了吧。
当然这么说是片面的,因为三纲五常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忘采纳( ^_^ )
其实三纲五常代表了中国古代宗族内维护家族利益,凝聚族人的一种礼法。就像现在的军队一样,级别低的先要给级别高的首长敬礼,这就是为了培养战士尊重首长的权威,以便在军中做到令行禁止、团结一致。
但是先下社会是享乐主义当先,这种有着束缚性质的东西自然不适宜继续生存下去了。
三纲五常: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五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所以说,你这句话说得不全对,最起码五常是值得现代人去学习的。
望采纳,谢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