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国历代王朝拟人化,他(她)们各自会是什么性格

发布时间: 2022-08-01 00:01: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如果把百度拟人化,你认为百度的性格是怎么样呢.....回答的话随便付上你希望百度的性别....,rn最重要是性格....最好详细...

如果把中国历代王朝拟人化,他(她)们各自会是什么性格

如果把百度拟人化,你认为百度的性格是怎么样呢.....

回答的话随便付上你希望百度的性别.... rn最重要是性格....最好详细一些....不要太单方面....
百度搜索:老头子,有点贪财,喜欢庇护自己人
百度贴吧:暂缺
百度MP3、图片:不常用
百度知道:小伙子,自己虽然强大,但是有点自负
百度百科:细心的少女
其它:暂缺
首先:赞一个楼上
然后补充:百度MP3...无利不起早,性质同百度搜索
百度图片:普普通通

中国24个朝代先后顺序口诀

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中国24个朝代先后顺序是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南宋、辽国、金国、西夏、北宋、元朝、明朝、清朝。

其他口诀:

1、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2、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两晋南北朝,隋唐大一统。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元明清三代,中国疆土定。

3、黄夏商周春战秦,汉后三国接两晋。南北二朝隋唐五,宋元明清依次轮。

4、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5、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6、五帝夏商两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晋。凉燕赵,夏汉秦,北继胡,南承晋。隋唐两宋夏辽金,蒙元明清中华民。

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

中华民族,历史悠长。三皇五帝,传位禅让。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汤伐夏桀,灭夏建商。

武王伐纣,西周胜强。幽王贪色,身死国丧。

平王迁都,东周洛阳。春秋五霸,齐桓宋襄。

晋文秦穆,还有楚庄。战国七雄,彼此逞强。

秦楚齐燕,韩赵与梁。嬴政统一,自称始皇。

反秦暴政,陈胜吴广。楚汉相争,胜者刘邦。

刘建西汉,长安称帝。王莽篡汉,改朝更制。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刘秀兴兵,反莽杀敌。

重建东汉,洛阳登基。黄巾军起,分崩离析。

魏蜀与吴,三国鼎立。司马代魏,西晋是立。

五胡乱晋,掳走怀帝。睿都金陵,东晋续继。

宋齐梁陈,南方更替。北十六国,五胡分治。

继有北魏,北周北齐。南朝北朝,隔江对峙。

北周杨坚,取代周帝。自立隋朝,南北统一。

灭隋建唐,高祖李渊。一代女皇,武氏则天。

安史之乱,黄巢造反。朱温灭唐,建梁都汴。

五代十国,分裂重现。南北十国,各自苟延。

中原五代,梁唐晋汉。迨至后周,匡胤夺权。

赵建北宋,仍都于汴。稳定北方,统一江南。

西夏辽金,觊觎中原。金袭汴京,靖康国难。

高宗南渡,南宋临安。蒙古崛起,成吉思汗。

忽必烈时,灭宋建元。一统南北,大都在燕。

洪武灭元,建明应天。成祖永乐,移都顺天。

阉党乱政,自成造反。明帝崇祯,自缢煤山。

闯王进京,四十二天。三桂请兵,清帝入关。

康熙宏略,皇舆拓展。鸦片战争,列强侵犯。

太平天国,昙花一现。戊戌变法,维新百天。

辛亥革命,领袖中山。缔造共和,宣统交权。

王朝统治,从此绝断。自夏至清,年计四千。

24个朝代详情:

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区分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秦国原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到秦始皇继位后,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后北击匈奴、南并百越,建立中国空前辽阔的王朝。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秦朝创立帝制及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文化风俗,加强了大一统的凝聚力,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西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秦末年,项羽、刘邦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经过几年的征战,刘项军夺取天下,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于公元前二零二年击败项羽,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

高祖在位七年间,为了削弱异姓王侯的势力,先后剥夺韩信、英布、彭越等大将的兵权与封号,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制定一系列的“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基础。前一五九年,高祖薨,传位惠帝刘盈,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汉高皇后吕雉的手中。 吕后前后共掌权十六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统治者之一。前一八三年,刘恒即位,是为文帝,他与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刘启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帝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这一阶段为“文景之治”。

东汉:

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从公元25年刘秀称帝起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止,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面,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乃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东汉又叫后汉,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东汉自光武中兴到汉献帝被废,历14帝,凡196年而亡,其中未满16岁即位的皇帝竟多达9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并且自和帝之下,皇帝均为幼年即位,这成为除外戚专权、宦官干政外,东汉政治的又一大怪胎。184年爆发了黄巾之乱,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公元190年,又逢“董卓之乱”,皇帝大权旁落。

三国:

三国(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西晋:

极度短命的西晋王朝(265年-316年)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上的建树均不大,但却是古代中国在整个魏晋南北朝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仅有的昙花一现的统一时期,因为西晋真正统一全国的时间只有不到25年(公元280年灭吴,公元304年爆发永嘉之乱),几乎给华夏带来了灭顶之灾。

东晋:

东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偏安江南的汉族政权,其基本和同时代的北方五胡十六国政权同期,从司马睿正式称帝的317年开始,东晋建立,到刘裕废晋自立建立刘宋的420年,东晋灭亡,其陆续存续了一百多年。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北方胡族在原来属于汉族的中原大地上肆虐,而号称中华正朔的东晋却在一次次的内乱和斗争以及北伐失败中,失去重新收复故土的机会。

南朝宋:

南朝宋(420年-479年),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 、国力最强的朝代。共传四世,历经九帝,享国60年。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又按五德终始之说,其为水德,故又称水宋。

南朝齐:

南朝齐(479年-502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开国皇帝萧道成曾在宋明帝在位期间担任右军将军。宋明帝驾崩后他与尚书令袁粲共同掌管朝政。

南朝梁: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公元502 年,南朝齐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和帝萧宝融将齐朝的统治权转交给他的同族梁王萧衍,萧衍正式在建康称帝,将国号定为梁。梁武帝萧衍代齐即位后,厉行俭约,令南梁前期国势颇盛。然而,梁武帝过于信奉佛教,他又大建佛寺及翻译佛经,令佛教大盛,可是佛事太过损害经济,令梁朝国势开始衰弱。后来,东魏叛将侯景投降,梁武帝本欲借侯景之力北伐,侯景见南梁国势衰弱,加上梁武帝出卖自己,遂有反叛之意,终于爆发侯景之乱,梁武帝最后被侯景囚禁在皇宫,被活活饿死。这场乱事也是梁朝灭亡的关键。

南朝陈:

陈朝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皇帝姓氏作为国号的王朝,武帝陈霸先、梁朝太平二年(557年)十月,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南梁灭亡。陈霸先称帝,改元永定,国号陈。

北魏: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西晋、东晋和五胡十六国已被篡夺后的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朝代,(386年-534年),历时(国祚、国运)148年。由鲜卑人拓跋珪所建立,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齐:

北齐(550年-577年)是中国北朝时的王朝之一。550年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史称北齐或后齐,以别于南齐。以皇室姓高,又称高齐。577年被北周消灭。北齐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独担魏朝大任,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次子高洋袭位,这位“内虽明敏、貌若不足”的人,很快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建立北齐,改元天保,建都邺。

北周:

北周,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其子宇文觉正式建立。历五帝,共二十四年(公元557年—581年)。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长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孝闵帝),国号周,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史称北周。

隋朝: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随后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唐朝:

唐朝历二十二代,前后共二百八十九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一度迁都洛阳15年以周代唐(690年-705年),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还都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败。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唐朝共历289年,20位皇帝。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一般又简称五代。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更偏向于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央王朝,十国为割据政权,五代并不是一个指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南宋: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为北宋和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北宋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迁建立了南宋。

辽国:

辽朝(916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零九年。在经济上占据了蒙古地区的产盐区,在军事上对奚、室韦和阻卜等部落进行了全盘的占领,可谓是实力强大。于是在916年的时候觉得时机成熟可以建国了,便成立了契丹国,自己称为辽太祖。

金国:

金朝(1115年-1234年),正式国号是大金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女真原为辽朝臣属,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于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 

西夏:

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北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北宋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北宋。它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各个朝代都少不了英雄,北宋自然也不例外,《杨家将》、《呼家将》等等这些都是北宋的英雄故事。

元朝:

元朝历史从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为止,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前后共计98年。 

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议和,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清朝: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 ,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爱新觉罗·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唐宋八大家各自的性格。以及生活环境。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唐朝:
韩愈——以尊儒反佛为题材的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马说》等,以嘲讽社会现状为题材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永州八记》。其中包括《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gu)鉧(mu)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
宋朝:
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jiàn)书》《朋党论》《伶官传序》《卖油翁》 苏洵(xún)——《六国论》《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轼——《水调歌头》,《浣(huàn)溪沙》,《江城子》《蝶恋花》等;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辙——,《栾(luán)城集》84卷,《栾(luán)城应诏集》12卷。 曾巩(gǒng)——《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柳”。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故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而王安石、曾巩都曾拜欧阳修为师,所以说唐宋八大家分为唐二家(韩、柳)和宋六家(三苏、欧阳、曾、王)。
编辑本段韩愈768-824
简介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为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768~824) 字退之,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人物生平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五十七岁终。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成就及贡献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贞元八年(七九二年)进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掣电的壮观。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韩愈排在八大家之首,并不是因为唐在宋之前,而在于他为唐宋古文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编辑本段柳宗元773-819
简介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小石潭记》最著名。 柳宗元,字子厚,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唐代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州。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柳宗元与唐代另一位文学家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他与欧阳修,苏轼等人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
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论著
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寓言
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传记
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
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骚赋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 政治、哲学思想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个积极投身于政治革新的人,必然是一个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把董仲舒这样的大人物斥为“淫巫瞽史”,指责他“诳乱后代”。他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这在一千多年前神学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编辑本段欧阳修1007-1072
简介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主要作品
代表作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庭院深深几许)》六首;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等。
编辑本段苏洵1009—1066

简介 姓名:苏洵字明允 号老泉 生卒年:1009—1066 所属朝代:宋代 所属文学时期:宋代文学 所属流派: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权书衡论
生平介绍
北宋散文家。汉族。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特,优异的成就。世人称为苏东坡。 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佑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佑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佑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主要作品
苏辙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又,《栾城应诏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编辑本段王安石1021-1086
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王安石年谱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 一岁 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 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 十岁 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广东韶关),王安石随父至韶州。 明道二年癸酉(1033) 十三岁 王益回临川(今江西东乡)母报丧,王安石随行。 景佑三年丙子(1036) 十六岁 王益服满赴京,王安石随行。 景佑四年丁丑(1037) 十七岁 四月,王益通判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王安石随行。 宝元二年己卯(1039) 十九岁 二月,王益卒于江宁任上。 庆历二年壬午(1042) 二十二岁 三月,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 庆历六年丙戌(1046) 二十六岁 自临川赴京,不求馆职,改大理评事,知鄞县。 皇佑三年辛卯(1051) 三十一岁 以殿中丞通判舒州(今安徽潜山) 至和元年甲午(1054) 三十四岁 自舒州赴京,特授集贤校理,辞不受,九月除群牧司判官。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三十七岁 五月改太常博士,知常州。 嘉佑三年戊戌(1058) 三十八岁 二月提点江东刑狱。十月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 嘉佑六年辛丑(1061) 四十一 为工部郎中、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嘉佑八年癸卯(1063) 四十三岁 三月仁宗,英宗(赵曙)立。八月,母吴氏卒于京师,十月归葬江宁。 治平四年丁未(1067) 四十七岁 正月,英宗卒,神宗(赵顼)立。诏以故官知江宁府。九月,召为翰林学士。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四十八岁 四月,自江宁入京。神宗诏越次入对。 熙宁二年己酉(1069) 四十九岁 二月,以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颁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 熙宁三年庚戌(1070) 五十岁 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史馆大学士,与韩绛并相。立保甲法。 熙宁五年壬子(1072) 五十二岁 行市易法、保马法。 熙宁六年癸丑(1073) 五十三岁 提举经义局。九月,熙河大捷,神宗解身上玉带赐之。 熙宁七年甲寅(1074) 五十四岁 三月,行方田均税法。四月以吏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新法遭遇首次挫折。十月,行手实法 熙宁八年乙卯(1075) 五十五岁 二月,复拜同平章事、昭章馆大学士。六月,进加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熙宁九年丙辰(1076) 五十六岁 六月,子雱卒。十月,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 元丰元年戊午(1078) 五十八岁 正月,进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 元丰三年庚申(1080) 六十岁 九月,加特进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改封荆国公。 元丰七年甲子(1084) 六十四岁 乞以宅为寺,赐名“报宁”。 元丰八年乙丑(1085) 六十五岁 三月,神宗卒,哲宗(赵煦)即位。新法先后废罢。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 六十六岁 四月初六病逝,赠太傅。
编辑本段曾巩1019-1083
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轼、苏洵、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什么是中国性格

浅悟中国性格:和谐包容,自强不息
(摘要)

国家性格既不同于个体自然人性格,也不同于个体民族性格,她是整个国家复合文化体系、思想体系、宗教体系、价值体系、利益体系等决定的意识趋向和行为表现相互作用的精神状态,也是国家存在特征。因此,她不能单纯用描写人物个性或民族个性的手法去刻画。但她又是由全体国民性格、民族性格和国家之外的族裔性格的共性构成的,对他的描述有必然带有拟人化的特征。因此,就一个国家的性格而言,既无确切定义,也无完美诠释,更无唯一答案,只能从国家文化、思想、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自然科学技术等发展历史的脉络中,从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整体表现的共性特征中提炼出尽可能简洁贴近的描述。她的深层次是极其复杂的,而且任何简短的描述都不可能恰如其分地套回到过去每一个历史时期,只能是全部历史中一个国家的行为主线,那个主导国家发展最正面、最阳光、最积极、最有推动力的性格特征。就中国性格而言,可以试着用下面八个字来表述:和谐包容,自强不息


和谐: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灵魂是“儒释道”合一的综合思想体系,而各种思想体系的最大合集,即最大统一性都是旨在缔造中庸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社会,而且是始终致力于建立最大范围的和谐社会,以致于整个和平且和谐的世界。尽管几千年来朝代更替,权力易主,邻邦互往,文明互动,但中国文化的基因始终未变,只是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智慧层次和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整个国家各阶层始终向的往社会形态是和谐。这是中国性格的显著特征之一,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遗传着的思想文化基因和种族血液基因使然。
尽管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生过无以计数的不和谐、不和平的历史时段,经历过千千万万因人祸而遭难的悲惨岁月,殃及过亿万人家的温馨与幸福,但整个社会却始终排斥着、压制着、打击着、消灭着、掩埋着、淹没着所有危害和谐社会生成、生存、发展的思想文化元素,使社会整体保持和谐繁荣昌盛的景象。无论历史记载中有多少惊心动魄的征战和杀戮的故事和史实,但究其事件的本质,都不过是致力于缔造和谐社会的各种力量之间斗争的过程中当时无法避免的各方当事者的牺牲,而最终都是以致力于缔造和谐社会的力量赢得和平、开创治理并延续太平盛世的结局而构成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每一个大的阶段,而每一个大的阶段的连接与集合构成了中华人类文明的历史。当然,也可能是胜者王侯败者贼,争斗双方谈不上谁是正义,谁是无道,但最终使社会归于平静、迈入祥和发展阶段的力量依然是主张建设和谐社会的力量。

包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多民族国家,兼收并蓄各民族优秀文化和文明智慧。在国家的治理上,突出的特征是整体包容性;在处理国际地位的方略上,同样是坚持和平共处的包容性原则。
“包容”形容一个人宽怀大度、宽宏大量、容忍性很强,能够以比较平和温柔的方式化解冲突与矛盾,甚至是一触即发的战争。“包容”并非一味地强调所有事情中积极的一面,刻意回避和隐藏矛盾、消极、、不利的一面,以纯乐观态度认识和处理问题,而是以温和的态度消解矛盾,以疏导的方式为争端双方寻找能达到共同目标或各自目标的通道;包容也不是一味忍让,不是牺牲大部分的利益而换取暂时的安宁;包容是大智慧的结晶,是处理所有问题中最首要的立场表现,是既避免极端行为,又能够解决争端的超强智慧的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治久安的社会营造艺术靠的是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一个包容性强的国家和民族,不但自身的的社会和谐昌盛,而且其周边的关系也会和睦,共处性很强,同样反过来为进一步维持国家的稳定昌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包容不仅体现的是涵养,更不是软弱和无能,而体现的是一种责任,一种自信,一种勇敢,一种不懈追求的坚强意志和高超艺术。能够以包容的心态应对复杂的问题,实际上表现出超人的胆略、智慧、坚毅和自信。

自强不息既是一个整体的性格特征,也可以分解各自的特征:
自强: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精神在全人类堪称楷模。从人类用意识主导社会秩序的时代开始,世世代代,中国各族人民都在致力于建立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前,中国始终是世界上最强大富裕、度过和平且繁荣昌盛时代最长的国家。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中国虽然遭受了冲击,道路十分曲折,但中国人民建设、发展强大富裕国家的精神和力量始终在增长。而且中国的发展和强大更多的是依赖本国文化的基因和本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自强”的特色尤为突出。中国有古话:“男儿当自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事实上,中国每个男人的性格本身就如同国家性格的细胞一样,组成了中国性格的主体,

不息:中国在自我发愤图强的历史中,遭遇过无数次的劫难,中国文明也遭到一次次的冲击和破坏,但是中国人民以极其顽强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拼死奋斗,使整个国家一直保持着地理、政治、思想、文化的完整性和延续性,而且一个时代比一个时代强大,一个朝代比一个朝代繁荣,一个世纪比一个世纪进步,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毁灭中国,也不能阻挡中国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发展脚步。

自强不息的精神性格是中国几千年来成长壮大的力量源泉,没有哪个多民族的国家能够在延续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保持着稳定强盛的状态,历史和文化没有任何断层。

虽然浩瀚的中国史志记载中可能多是令人战栗和不堪回首的征战故事,而和平盛世时期的故事却相对较少,但是细算起来,真正因为不和谐、不包容的思想元素导致的动乱历史时段、区域及牺牲者,与太平盛世岁月、范围和安居乐业、颐养天年、寿终正寝的人类相比是极其短暂、狭窄和微乎其微的,我谓之“乱世皆故事,盛世不计年”。因此,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始终向往、追求和缔造和谐包容社会的历史,这是主线、主体、主干,是正面,是阳光面。这些思想文化的基因在春秋战国前后的历史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发育比较完善,无论是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还是孔孟之道的“忠孝仁义礼智信”,以及诸子百家的百鸟争鸣、百花齐放,还有“我佛慈悲,普度众生”等等,所有的思想文化的脉动旋律的共鸣节奏,即共性,都是和谐,他们相互伴生,相互包容。因此中国思想文化体系的灵魂和主旋律就是和谐,是这个以中土文化为骨架、包容多民族性格共性的国家性格本质,如同一个人性格的本质,只不过这个性格是由所有中国人性格的主体共性所构成的性格。

虽然世界其他各民族同样追求和平、和谐与包容,但由于绝大多数民族的文明继承连续性和发育周期都无法与中国相比,进入由文化思想意识主导社会发展秩序的时期都相对比较晚,因此其体系都不如中国相对完善、完备、完整,因此作为整个国家的性格特征都不如中国凸显;同时中华民族自古又是全人类最大的成国家建制的民族团体,虽然历经百朝千代,统治者可能并非一个统一的民族血统,但其思想文化的主线、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模式却一直是没有大的变化,因此其思想文化基因遗传的连续性、规模和质量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无法相比的。因此,虽然全人类都有追求和谐包容的共同性格,但站在国家性格的高度上,用“和谐包容”来标识中华民族的性格,即中国性格是最为合适的。虽然世界上也还有其他文明古国,但这些国家在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互相纠缠较多,相对独立稳定且大规模发展的历史都不如中国,思想文化的基因形成较晚,宗教基因成分较多,不同宗教的对立性较强,相容性较差,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耗费在宗教冲突中的历史较长,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性较大,历史断点多,文化断层大,削弱了国家性格基因形成、发育的动力,影响了发育的环境,因此,同样不如中国具备用“和谐包容”来作为国家性格特征的更充分的条件。

中国之所以发展了非常完备的文化思想体系,正是中国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性格缔造的结果。无论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波澜壮阔的大事,以中原文化、黄河文明为主线的中国文化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即便是非汉族的邻邦入主中原,改朝换代,但汉文化的本性依然没有改变,元清两代的统治者更是继承和发扬了汉文化的优点,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开创了封建时代中原文化历史上最大的传播和占据范围。这就是中华民族和谐包容自强不息性格所决定的。因此是“和谐包容自强不息”的中国性格决定了中国的历史命运。

现代中国,已不可能停留在只靠睦邻而与世界相处。从100多年前已不能孤立地存于世上,看到了几千年来从未见到的人种和文明,到今天的全球一体化,中国命运将如何,同样取决与中国性格。不管经历过多少坎坷,中国性格依然推动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强盛最繁荣的国家之一,依然坚定不移地向世界播撒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影响力,依然影响和推动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发展。也包括在今天世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复杂背景下,中国性格,或中国式思维,或中国式理念将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勤劳善良坚强勇敢
中庸

假如有机会选择复活一位古人,你想要复活谁?

如果有机会选择复活一位古人,我想要复活王阳明。

一、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朝中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一生传奇,达到了“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境界。

二、王阳明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从天才儿童的传奇故事到格竹,从龙场悟道到平叛匪乱,曲折的人生经历与成长过程的悟道相辅相成,构筑了精彩人生。

三、感动于他展示出来的人性光辉。面对权势当道,他勇敢站出来发声;面对贬谪,他毅然踏上蛮荒之地,面对宁王大军反叛,他积极平叛,创下不世之功。

四、他的全能让人敬佩。哲学思想上,他创立阳明心学,桃李满天下;政治上,他践行了一个官员应该具备的政治素养和爱国情怀。此外,他的文学、书法也多有建树。

王阳明有许多闪光点,值得后人学习,他的能力、思想各方面都值得尊重。所以如果有机会选择复活一位古人,我想复活王阳明。

我想复活曹雪芹,让他先把《红楼梦》完成。这样,现在的我们就不会对现有的红楼梦有争议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且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之作。

《红楼梦》写出了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人各一面,毫不雷同。书中所写多为年轻女性,年龄、身份、教养、生活环境相近,作者以其精湛的技巧塑造了一批同中有异的艺术典型。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与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关。第一,打破以往小说的传奇性特征,通过日常琐屑的生活细节,对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第二,借助于对比与映衬手法,使人物既立体丰富又鲜明独特。作者不仅使那些性格不同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异常分明,而且能使那些性格相似的人物显出各自的独特性。

如果曹雪芹复活了,我相信他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惊喜,说不定,我们能看见一个不同的结局,不会因为林黛玉的香消玉殒,而感到肝肠寸断。不会因为不清楚贾家被抄家原因而感到困惑。不会因为......

假如有机会想要选择复活一位古人,我最想要复活的英雄是西汉大将霍去病。

霍去病是西 汉名将、著名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民族英雄。从一个奴婢的私生子,凭借个人的不懈努力,一步步晋升至皇亲国戚,其中的付出和其坚韧的精神,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付出了太多努力和艰辛。



霍去病一生可谓辉煌,战功赫赫,十八岁为骠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那时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

霍去病十八岁成将,二十四岁病逝,仅六年时间,就立下了无数的赫赫战功,让无视蛮夷,不敢直视中原。其胸怀、其气魄,可谓亘古无一,但是却英年早逝,真的让人感到特别的惋惜。

我想要复活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他的为人处事如下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我们就需要这样的人才,他身为季汉丞相,托孤重臣,被皇帝“视之如父”的人物。清廉,不必说,家产只有薄田十五顷,桑数百株。忠君,被先帝授予废立之权,却从来没有僭越。

如果有机会能复活一位古人,我最想复活的就是苏轼。

每次读到苏轼,一个念头就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冒泡:如果东坡先生活在当代,而我碰巧住在他家隔壁小院儿,那生活该多么有趣啊!三不五时自觉拎着生鲜五花肉、猪肘子、鱼啊虾啊什么的让他做美食,嘻嘻。

苏轼

苏东坡的文章精彩,做人睿智,胸怀宽广,再苦也能活得潇洒,再背也能过得快活,尤其是他有烟火气,爱吃、会吃,而且特别会做,多有创新,比如“东坡羹”、“东坡肉”、“东坡豆腐”等,多是他的原创。对于“东坡肉”,他说:“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规范得细腻精准。

苏东坡

苏东坡还能结合非常普通的材料,对美食进行改进,使美食更美。他在杭州任职时,看到杭州多竹,他竟把竹笋与猪肉联系起来,发明了“竹笋焖猪肉”;贬官惠州时,野菜是,尤其梅菜多,他探索出腌制后的梅菜蒸肉肥而不腻,又创造出“梅菜扣肉”。这种随时随地的美食创新,是苏东坡的拿手好戏,故一生活色生香。

苏东坡漫画

苏先生写的字作的画我是不敢开口要的,只求他创作的时候能站在旁边看着,沾染些笔墨气息就足够了。

本文标题: 如果把中国历代王朝拟人化,他(她)们各自会是什么性格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960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请问哈师大中国史研究生值得读嘛一个人的军事能力表现在哪里 丘吉尔,斯大林,希特勒,杜鲁门,他们的军事能力如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