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的人物评价,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
邓艾的人物评价
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邓艾在生活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在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种田时手执耒耜,阴平道上,他以毡自裹,推转而下。正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部队才上下相感,莫不尽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但邓艾虽善于作战,却不善自保。 曹髦:“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国威震于巴蜀,武声扬于江岷。”
曹奂:“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枭其鲸鲵,使僭号之主,稽首系颈,历世逋诛,一朝而平。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禽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
段灼:“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臣窃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昔姜维有断陇右之志,艾脩治备守,积谷强兵。值岁凶旱,艾为区种,身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上下相感,莫不尽力。艾持节守边,所统万数,而不难仆虏之劳,士民之役,非执节忠勤,孰能若此?故落门、段谷之战,以少击多,摧破强贼。先帝知其可任,委艾庙胜,授以长策。艾受命忘身,束马县车,自投死地,勇气陵云,士众乘势,使刘禅君臣面缚,叉手屈膝。艾功名以成,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艾诚恃养育之恩,心不自疑,矫命承制,权安社稷;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本在可论……忠而受诛,信而见疑,头县马巿,诸子并斩,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今天下民人为艾悼心痛恨,亦犹是也。”
司马炎:“征西将军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
陈寿:“邓艾矫然强壮,立功立事,然闇于防患,咎败旋至,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此盖古人所谓目论者也。”“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
袁准:“今国家一举而灭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国家前有寿春之役,后有灭蜀之劳,百姓贫而仓禀虚,故小国之虑,在于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于既胜而力竭,成功之后,戒惧之时也。”
唐彬:“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内外,愿无以为虑。”
虞预:“王基、邓艾、周秦、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著绩于朝。”
王安石:“昔邓艾不赖蔡河漕运,故能并水东下,大兴水田。”
梁周瀚:“亚夫则死于狱吏,邓艾则追于槛车……凡此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谁当无累,或从澄汰,尽可弃捐。”
尉元:“进无邓艾一举之功,退无羊祜保境之略。”
成淹:“至如邓艾怀忠,矫命宁国,赤心皎然,幽显同见,而横受屠戮,良可悲哀。”
李商隐:“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豪鹰毛崱屴,猛马气佶僳。”
刘克庄:“十里稀逢寸地平,且无木影荫入行。凫飞难学王乔舄,鱼贯全如邓艾兵。”
杨巨源:“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心知战地宽。鼓角迥临霜野曙,旌旗高对雪峰寒。”
洪咨夔:“蜀庸无与守,魏吃浪成名。血已洿砧机,魂犹饕酒牲。柏溪融雪泻,玉案倚云横。潴剃莫留迹,山川方气平。”
李新:“高鸟无余弓自除,由来名盛不堪居。易挥道左降王缚,难弭朝端谤箧书。更欲平吴功未就,可怜出蜀智何疏。凤台山月知冤魄,夜夜停光照故墟。”
孟知祥:“奈何躁愤,自毁功庸,入此槛车,还为邓艾,深可痛惜,谁肯愍之!”
何去非:“观艾之为将也,急于智名而锐于勇功喜激前利而忘顾后患者也。艾常以是胜敌矣,而卒结祸于其身者,亦以此也。始钟会以十万之劲而趋剑阁。姜维以摧折之师,惫于奔命,虽能拒扼,而终非坚敌也。艾为主帅,不务以全策縻之,乃独以其兵万人,自阴平邪径而趋江油,以袭刘禅。盖出其不意,而行无人之境七百余里,凿山险,治桥阁,岩谷峻绝,士皆攀缘崖木,投堕而下。又粮运不继,而艾至于以毡自裹,转运而下。呜乎!可谓危矣。士皆殊死决战,仅获破诸葛瞻之师,而刘禅悸迫,即时束手。使禅独忍数日之不降,以待援师之集,则艾为以肉齿饿虎矣。艾一不济,则钟会十万之师,可传呼而溃矣。艾以其身为侥幸之举者,乃求生救则之计,非所谓取乱侮亡之师,而亦非大将自任之至数也。是役也,非艾无以取胜于速,而其胜也有出于幸。使其不幸而至于溃败者,亦艾致也。夫奇道之兵,将以掩覆于其外,必有以应听于其内,然后可与胜期而功会也。”
陈亮:“又二百余年,遂为三国交据之地,诸葛亮由此起辅先主,荆楚之士从之如云,而汉氏赖以复存于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邓艾、羊祜皆以其地显名。”
陈元靓:“赫赫皇魏,时生宝臣。忠卫社稷,志静烟尘。荡平巴蜀,恢庙咸秦。英锐不泯,激后之人。”
项忠:“昔马援薏苡蒙谤,邓艾槛车被征。功不见录,身更不保。”
陈普:“刘葛元非百世雠,缘崖攀木作猿猴。瞻崇艾会谁芳臭,死国沉身各二头。”“灭吴不解诛宰嚭,拜假何须便不咨。受任两无曹与马,槛车破了欲何之。”
魏靖:“傥使平反者数人,众共详覆来俊臣等所推大狱,庶邓艾获申于今日,孝妇不滥于昔时,恩涣一流,天下幸甚。”
黄道周:“艾凡遇境,规度其宜。不知者笑,知者惊奇。魏蓄田谷,破吴用之。田无水利,将何以滋。艾请开导,妙论皆施。偕淮拒蜀,揣度姜维。当渡不渡,袭洮无疑。急往先备,方不受欺。计蜀五利,料难直驰。阴平斜径,腹心所依。拼死涉险,舍命成危。裹毡死战,方得济师。其功异绩,成于一时。惜居不善,身首皆夷。算人妙矣,苦不自知。”
罗贯中:“当年邓艾袭西川,曾把阴平石径穿。 越岭雄兵齐贯索,临岩大将自披毡。五丁破路应难及,三国论功合让先。汉祚将终须换主,直饶山向上摩天!” “自幼能筹画,多谋善用兵。凝眸知地理,仰面识天文。马到山根断,兵来石径分。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
卢弼:“邓艾耄年,裹毡履险,报国精忠,允宜彰表。”“艾随时随事,皆有经国远猷,竟为钟、卫所忌,惨死毒手,千秋而下,惜此美才。”
评价邓艾300字
评价邓艾300字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成功是侥幸还是必然?历史上是如何评价的?
邓艾的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地理学家,他用自己的性命和三万将士,做了一次豪赌。不可否认,他有赌的成分,但是他赌赢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四川那边转一转,漫山遍野全是隧道。可以说如果把高铁和隧道给停了,你现在想入川,除了飞机也就只能做梦想一想了。因为蜀道难真的不是盖的,打通成都平原和外地的道路交通,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程。由此我们就不难想到,当年邓艾从阴平小道入川是多么的不容易。
邓艾奇袭成都,的确是碰运气去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钟会的20万大军,被姜维死死地挡在了剑阁道。没办法入川的道路狭窄而且易守难攻,钟会就算有百万雄师,也只能挨个从剑阁道通过。邓艾心想,这么搞纯粹就是跑到前线来混日子了,他认为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地理知识,极有可能就要荒废了。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
《三国志》为此邓艾决心换条路试试,根据他亲自跋山涉水各种考察,最终找到了一条阴平小道。于是邓艾就带着大军想要从阴平小道进入成都平原。
一路上走了七百多里山路,一个人影子都看不到。可见这地方谁也想不到会有一条小路,这条路本身是不通的,邓艾走进来才知道,心里也有点后悔。不过既然已经入了坑,索性就想办法把坑给填平了看看。于是邓艾带着大军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路上山高谷深,十分艰难。尤其是大军所需要的粮草,运输起来那叫一个艰难。邓艾终于意识到了诸葛亮当年北伐运送粮草是多么艰辛。他知道如果在入川之前断粮,这三万人马可就全部断送在这里了。所以说这是一次豪赌,一次没什么把握的豪赌。
邓艾偷袭成功,还真的是偶然中的必然。邓艾当然有想过后果,一旦粮草断了,这帮人根本就不可能再听从他的号令,到时候在山川险阻之中,反而是最危险的。01为此邓艾身先士卒,遇到危险的地段,他总是亲自出马勘探。当时全军上下,只有他懂得地理知识,其他人进来了以后,也只能依靠这位地理学家了。邓艾常常用毯子把自己裹挟起来,从山坡上滚下去,以此探路。可见他为了大军成功抵达成都,的确是花了不少心血。
从努力程度上来说,打下成都是必然的结果。可是从现实角度上来说,有时候努力还真的未必能成功,所以这是一次偶然的成功。02邓艾最担心的就是粮草问题,当时也的确出现了粮草短缺的情况。如果七百多年山路走下来,依旧找到不入川的口子,那么好了,大家就地,把自己火化了就行了。
好在最后时刻,邓艾大军终于到达了江油,蜀汉压根没想到邓艾真的会从这边下来,所以在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守备,守将马邈一眨眼就投降了。在江油得到了物资供给以后,邓艾大军这才有了灭亡蜀汉的资本。这一路走下来,的确是艰险异常,成功失败的几率各占一半,就看你敢不敢出手了。
入蜀以后,邓艾依旧九死一生。蜀汉这边不是傻瓜,他们得知江油被人给占领了,立刻调遣卫将军诸葛瞻前去绵竹镇守,以防邓艾来袭。这个时候的邓艾是兵困马乏,应该是没有什么骑兵,以步兵为主。对付以逸待劳的诸葛瞻,其实他心里是没底的。可是他有的选吗?根本就没有退路可选,后面就是阴平小道,这条路下来一趟代价已经很大了,更别说要再走回头路了。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三国志》何况邓艾他甘心吗?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邓艾如果在这个时候放弃了,那他才真的会气得吐血。
所以他立刻派遣邓忠和师纂左右夹击诸葛瞻,结果被诸葛瞻杀败。邓艾心里咯噔了一声,因为如果打不过诸葛瞻的话,那他们还是都要死在这里。所以这个时候邓艾领袖的力量就体现出来了,他告诉大家,存亡之际在此一举,要么就是打赢对手,要么就是全部战死,没什么好说的。在邓艾的激励之下,将士们奋勇杀敌,终于将诸葛瞻击败。除了姜维大军以外,蜀汉唯一的一支有生力量被邓艾击溃,刘禅也只能出城投降了。
总结:哪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谁还不是九死一生的努力。我们去看成功的人,往往都只能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那一面,至于他们过去的艰辛,其实我们是看不到的。所以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错觉,感觉这帮成功人士,似乎没吃多少苦,就爬上了高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三国志》谁的成功会一帆风顺呢?除了上一代人的努力给了你照顾,普通人走向成功,必然是要披荆斩棘的。邓艾其实也是一样,他打下蜀汉,其实必须要经历重重难关:
第一就是山路险阻的问题,士兵们难以逾越这样的天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邓艾甚至不知道前面是否真的能走得通。
第二就是粮草殆尽的问题,如果在粮食吃光之前,他们还没有到达成都平原的话,那他们都要饿死在这里。
第三则是遭遇蜀汉内部强大的军事镇压,毕竟这是人家的地盘,诸葛瞻等人养精蓄锐多时,而邓艾大军却疲惫不堪。所有的困难都被他克服了以后,他这才拥有了丰硕的果实。可问题是,其中任何一个困难邓艾没有坚持住,那一切的努力可就都付之东流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评价三国演义邓艾300
评价三国演义邓艾300邓艾在生活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在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种田时手执耒耜,阴平道上,他以毡自裹,推转而下。正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部队才上下相感,莫不尽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但邓艾虽善于作战,却不善自保。
作为放牛娃出身的邓艾,是怎么成为太尉的,是怎么死的?
“自幼能筹画,多谋善用兵,凝眸知地理,仰面识天文”,这是后人对魏国末期第一名将邓艾的评价。从放牛娃到魏国大将,从看草堆的小吏成为灭蜀功臣,与蜀国名将姜维多次交战却未尝败绩,出生贫寒且说话口吃是通过怎样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大家好,这里是一心只做好历史问题回答的“有史快看”,今天给大家讲述草根邓艾。
三国英雄中一个口吃的放牛娃邓艾是如何从一个草根成为灭蜀俊杰?
邓艾,字士载,东汉南阳郡棘阳县人,出生于“草根”家庭,经济情况令人堪忧,从小失去父亲,与母亲形影不离,相依为命,又逢战乱,于是逃荒于各地,后来逃到了襄城县被当地政府强制收容,因为曹魏大规模开展屯田,其中的的民屯就是把因为战乱到处流浪的流民固定在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已经荒了的土地上去耕种,为防止流民逃跑而采用了军事化管理,而当时这个地方刚好是曹魏的屯田区。
社会地位低下。曹魏屯田区的农民和耕种自家土地的农民相比,地位还要低一级,这种屯田农民实际身份相当于半农奴,具体体现为,第一:受到的剥削程度重。把你固定到国家地皮耕种最后收获怎么分?如果你用公家的耕牛,那么就是六四分成,公家六,自己只有四,如果用自己的牛就是对半分;第二:人身自由受限,为防止屯田区的农民逃跑,他们的活动范围是受到限制的,只要有人逃跑就会被抓回来砍头。
读书改变命运邓艾从小认识到读书能够改变自己处境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发奋努力学习。经过长时间的奋发图强,最终收到了“果实”----都尉学士,从而有了到“管理机构”的通行证,但未曾想他生理缺陷未能如愿,是什么呢?口吃。结果只能担任“稻田守丛草吏”,也就是守草堆,防止别人偷窃和丢失。邓艾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于是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兵书,阅读古人用兵打仗的成功经验,因为他目前的职务需要到处走动,于是每走到一个地方就不断观察地形,进行总结、指点,什么地方可以屯兵,什么地方可以扎营。别人听多了以后便有了闲话,你说话就不利索,到哪里都要“指点江山”,你以为你能当大将军吗?但邓艾对此一笑而过“安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三国英雄中一个口吃的放牛娃邓艾是如何从一个草根成为灭蜀俊杰?
李商隐《娇儿诗》中写到“或谑(xue)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一直到晚唐,人们还记得六百多年前那位口吃的魏国大将邓艾。邓艾在此期间默默地等待时机,到了中年时期果然不负所望,一个偶然的契机,彻底改变了他的处境和命运。
偶然契机当时曹魏时期有很多郡,东汉曹魏时有一个制度,每一年每一个郡(地级市),都要定时派人到朝廷汇报基本的经济数据,例如:人口增长数、现有土地面积,新开垦土地面积等等。上报数据当时专门被称为“上计”,每年“上计”都要派遣具备三个条件的干员到朝廷汇报。哪些条件呢?第一:能力强;第二:口才好;第三:对本郡长官忠心。上报统计数据的官吏叫做“计吏”。
举行汇报的时候,朝廷的执政大臣(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没有特别情况都会来参加,当时的太尉、司徒、司空有一项特权就是“开府自辟僚属”,也就是可以设置自己的办公厅,办公厅的人员可以自己任命,不用朝廷人事部任命,而且人数没有特别限制。所以三公也会用这种方式来扩充自己的势力。
而邓艾所在之处的长官在想让谁去做这个“计吏”的事情上犯了难,因为符合三条“计吏”要求的人才身边还不好找,于是把目光转移到了邓艾身上,觉得这人虽然结巴、但是能力强,也忠心,派他去也许不会表现得太出色,但是也不至于葬送我的前程,所以就派邓艾去中央。
不曾想,不但表现非凡,获得了朝廷官员的欣赏,而且得到一位大臣的器重,马上任命为自己办公厅的下属,而这个大臣就是司马懿,这时的司马懿是太尉,他看这个邓艾虽然口吃,但是他对屯田区域的地形情况十分了解,第二:这个人读过很多书,而且有自己的见解,所以一眼相中了邓艾。
于是邓艾从看稻草的“稻田守丛草吏”一下子提拔到了太尉府任职。
主动请缨邓艾当了短期幕僚以后,就被司马懿放出去当官,到尚书台当官。曹爽和司马懿是有长达十多年政治上的明争暗斗的,而当时曹爽派了自己的心腹控制了尚书台,那么司马懿要打进尚书台,通过各种方式,把邓艾派到了尚书台担任尚书郎,邓艾一到任便做出了一个出色的表现。
当时尚书台接到任务,准备筹划对孙吴用兵,那么在战前就要做出前期准备,最核心的当然是军粮储备,所以曹魏就大规模扩大屯田区,这个任务很重要,也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怎么烫手呢?在哪里设立?怎么设立?派多少人设立?需要注意什么?如果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话,是做不来的。
而邓艾恰好对这方面是有工作经验的,这是其一;建立屯田区的选址实际上也是属于军事方面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邓艾多年来的“默默无闻,韬光养晦”学习兵法也恰好能体现一下他的军事才能,于是邓艾接过了这个被别人不看好的项目。
邓艾出京城,沿淮河北岸一条主要支流----颍水,认真做实地考察,回来以后写了一个建议报告,这个报告全文在史书上也有记载,在这就把其中的三个要点讲述一下。
第一:屯田区设置在哪里?邓艾认为还是设置在淮河流域,特别是颍水一带,因为这一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而且以后进攻孙吴的话,这里是必经之路,这里储存大批粮食的话,可以避免长途运输的资源消耗。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