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有什么异同?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诞生的思想家的思想对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其...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有什么异同?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诞生的思想家的思想对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其中的二位佼佼者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更是以他们睿智的思想和严密的理论体系,在西方文明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中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是师生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观点同柏拉图很相似。但就像亚里士多德自己说过的那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们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观点有很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首先二者都特别重视正义论,正义是柏拉图国家和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样亚里士多德法律观也是正义的法律观,他们都把正义论作为国家和法律的最高原则,认为法律应该是同正义相一致的东西,维护法律就是维护正义,遵守法律就是服从了正义。在给正义定义的问题上二者也有相识的观点,柏拉图倾向于把正义看作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政治上的“善”就是正义。在政体的研究上,柏拉图在《政治家论》中把政体分为正常政体和变态政体,并且主张采取吸收三种正常政体所长而构成的混合政体。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正常和变态政体的划分,认为一个介乎三种正常政体之间并吸收了三种正常政体优点的中间性的政体是最好的,最有利于实行法治。二人都有自然法思想的,在柏拉图那里初步有了理性自然法思想的萌芽,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并且把自然法与人定法作为区分法律的一种方法。在法律调整范围问题上,二人都一致的人为城邦的一切都应该纳入法律的范畴之内。都特别强调守法的重要性,并且把民众的普遍服从和遵守作为法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二人都重视宪法,柏拉图认为立法首先应该制定宪法,宪法是基础性的,亚里士多德在划分法律是也把宪法同其它法律分开称之为基本法,其他的称为非基本法。在治学上,柏拉图把爱知识,永远追求真理的精神作为衡量一个哲学家的重要标准,而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则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亚里士多德不仅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同时有发展了柏拉图的思想,这使得他们在很多问题上的观点大相迥异。大体上来讲,由于出身和所受教育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柏拉图更多的站在贵族的立场上,思想中包含很多理想化的色彩诸如天性,神谕之类的。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倾向于民主、平等,更加务实,多是从人类生存的自然需要方面去考虑问题。二人分歧首先在政体研究上,相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化色彩,亚里士多德更具现实一些。他完全抛弃了“哲学王”,而推崇中产阶级的立宪共和国。在法律在政体的作用上相对于亚里士多德非常崇尚法治的重要性,把他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柏拉图的法治是处于次要位置,在论及法治的必要性时,柏拉图认为法律就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则,当人们的行为无法靠自己的“道德正义”进行调整时,就需要靠外在的法律正义即:“诉讼正义”进行调整。虽然二人都认可法律是正义的化身,但是柏拉图的法律定义是一种神化色彩的自然理性,“理性的名令就是法律。”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更像是一种契约。“法律是人们互不侵害对方权利的保证”。二者的区别最大的地方是在社会成员的划分上,柏拉图站在贵族的立场上认为一个完善的理想国应该由三部分人所构成,即治国者阶级、为国者阶级、和生产者阶级。他们上帝用不同质料分别制造的,个个阶级之间是不可以改变的。与此相反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城邦都有极富、极贫和中产阶级三个阶级。这种以财产为划分依据的三个阶级之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划分比柏拉图森严的天然的不平等要进步和合理的多!启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希腊城邦进入危机和衰败的那个时候诞生的。城邦民主的鼎盛时期开始消逝,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这同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很相像。在他们的思想里同样存在着人治和法治之争,以及如何实行法治的问题。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同儒家的“贤明君主”理论虽然有本质的差别但是他们最终都是导向人治的。在法律的实施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城邦的一切事情都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这与法家的“一切皆以法而行”又是很相像的,都是让法律无处不在。在今天看开都是不可取的一种极端论。本文作者认为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方浓厚的自然法思想传统有关,人们相信世间的法律是必须依据自然法来制定的,自然高与任何人包括国王,“国王是上帝的奴仆”。由于法律是上帝的法律,每个人都要自觉的遵守。这使得立法的时候人们会考虑很多自然法的正义,而且由于立法者也必须遵守法律所以在制定法律的时候都尽量制定出符合大家生活习惯且能够被人所接受的良法。有了良法,人们还认可接受并自觉遵守这种法律,法治的优越性便体现出来了。而反观古代中国“上帝是国王的奴仆”。立法者是不受任何约束的,所以在制定法律的时候考虑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够稳定统治,保住社稷。为此,不惜规定极其严酷的刑罚,使得人民谈法色变,恨法入骨。西汉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重新依靠人治来管理国家。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的异同
博学;一、摹仿说;(一)摹仿的摹仿;柏拉图是文艺史上对文艺和文艺家谴责最厉害的一个人;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艺术摹仿自然”的说法,认为文;(二)艺术的真实性;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并非全盘接受老师的观;二、文艺的功能论;(一)文艺对国家和人生的效用;对文艺进行大肆攻击,并非因为柏拉图不懂文艺,相反;柏拉图很重视
生活于古希腊雅典奴隶时期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博学多才,不仅是古希腊时代名声显赫的伟大人物,而且至今他们对后世产生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对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走向有重大的牵导作用,他们提出了哲学范围内对美和艺术进行多角度研究的入点,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指出了“美”的哲学含义和构成美的本体要素。虽为师徒关系,但各有千秋,亚里士多德总结了以前所有的知识开创了新的哲学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比柏拉图大得多;但如果没有柏拉图思想承前启后的作用,亚里士多德也难以为继。他们的文艺思想一样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探讨了艺术本体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逐渐完善了艺术思想体系的构建。二者的文艺思想有较多的可比性。后世大多数是通过对文艺的本质即“摹仿说”这一方面来对比探讨,当然这是二者在文艺观上最大的区别之处。
一、 摹仿说
(一)摹仿的摹仿
柏拉图是文艺史上对文艺和文艺家谴责最厉害的一个人,他的“模仿说”也必将导致对文艺的否定。他认为,存在三个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世界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而文艺是“摹本的摹本”。另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文艺有巨大的感染作用,即“浸润心灵”,并把它称为“诗的魔力”,因而,他尽管将“模仿的诗”斥为“影子的影子”,但仍主张在理想国中保留一部分“颂神的赞美好人的诗歌”。总的来说,他的观点是唯心的。
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艺术摹仿自然”的说法,认为文艺是对客观世界的摹写,并指出,这就是文艺的本质特征:“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是摹仿者”。柏拉图和其他古希腊哲学家一样,在艺术的“真善美”中特别看重“真”,主张文艺反映生活就该像照镜子那样不走样,否则就是歪曲了自然,歪曲了社会和人生。 但是柏拉图却不同意苏格拉底“美就是有用”的说法。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一切现实事物的根源、本质、规律,它是由神创造的,是永恒的普遍的,因而是真实的。柏拉图还是认为摹仿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儿童、青年和妇女在理智尚未获得充分发展的时候所具有的
(二)艺术的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并非全盘接受老师的观点,而是较客观地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形成自己完整的、系统化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的,跟柏拉图的“理念说”是不同的。他不仅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模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如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相对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较为客观与积极的。
二、 文艺的功能论
(一)文艺对国家和人生的效用
对文艺进行大肆攻击,并非因为柏拉图不懂文艺,相反,柏拉图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他深刻的了解文艺,对文艺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站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角度去要求文艺,提出了著名的“效用说”。
柏拉图很重视文艺的社会效用,对文艺提出“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的美学要求。
柏拉图深刻地觉察到了文艺领域存在的问题,考察了当时流行的文艺作品。
柏拉图在文艺功能上主张功利主义,他认为文艺只能歌功颂德,做政治和道德的婢女:“我们应该强迫诗人们在他们的诗里只描绘美的影象。”
(二)文艺的认识作用和快感作用
亚里士多德除了继承柏拉图的“效用说”以外,还针锋相对的肯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和快感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引起快感。除了从摹仿中获得求知的快感外,也有审美情趣的快感。
三、 文艺的创作论
(一)灵感说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圣洁可知的。人的灵魂来到人间投胎之前,原属于理念世界。在那里,人的灵魂就获得了智慧和知识。但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而且是不可知的、污秽的。
柏拉图在政治上十分痛恨代表奴隶主民主派的诡辩学派。这一派在论争中大力提倡艺术和修辞学的技巧。对此,柏拉图也极力反对。柏拉图认为,文艺创作靠的不是技艺,而是灵感。如果没有灵感,你的技巧无论多么熟练,也决不能成为伟大的诗人。
柏拉图的“灵感说”的基本思想是神秘的反理性主义。
(二)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内涵丰富,寓有深刻哲理,是他的诗学的基本原理。他从这一基本原理出发,进而研讨以悲剧为代表的艺术创作原则。
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在剧的各部分分别使用各种令人愉悦的优美语言;它不以叙述方式、而以人物的动作表现摹仿对象;它通过事变引起怜悯与恐惧,来达到这种情感净化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性格在于对行动的选择。悲剧要写同常人有相似性的好人遭受不应有的厄运,它所表现的人物也就有特定的性格。他心目中的悲剧人物有其社会道德标准,而刻画他们的性格,又有出于摹仿说的审美标准。
总的来说,柏拉图在理式论基础上,对文艺是自然的模仿进行了改造,来论证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以揭示文艺的本质。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包括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文艺本质论,以极端功利主义为特征的文艺功用论,具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文艺创作论,他的文艺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的基础上的。其完整性和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古希腊思想家,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的,跟柏拉图的"理念说"是不同的。他不相对来说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模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如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较为客观与积极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重大的影响力,直至今天现代,后现代社会的学术发展,都离不开他们对人类社会思考的中心,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思考和再表达。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
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
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
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
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
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因此理念是唯一的实在,个体是影子。“心”在发现“类”以前,它们是没有实在的。柏拉图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唯实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知识的综合者,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在哲学上,他提出了所谓唯名论,即:承认感官对象的实在性,也同时承认“心灵”对象的实在性。但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是唯一的实在,而“类”是名称或心理概念。
亚里士多德重视对个体的研究和实验,而他的老师柏拉图则重视对抽象的理念的研究,从这个角度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有利于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柏拉图认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把这个实在称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实在界乃是有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柏拉图
(Plato,Πλά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对诗歌来源的认知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与柏拉图“诗兴外来”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诗歌的起源不在于神,而是在于人。对于诗歌的艺术的起源,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说,他认为人的天性里面存在着模仿的本能,并且能从这种模仿的本能中得到快感。[2]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诗歌的起源于发展中,人绝不是无为的,而是以一种积极能动的态度去参与的。譬如最初的诗歌,可能就是一群扛着大木的原始人,他们在抗大木的过程中,听到了一群鸟非常有节奏的鸣叫,于是他们好奇地也学着这群鸟的鸣叫发出“呦嗬呦嗬”的声音,并且他们从这种声音符号中得到了一种宣泄与放松,这种快感促使着人们去学习,去模仿更多的声音,然后随着社会,随着语言文字的不断发展,慢慢演化成了现在的诗歌。由此,亚里士多德坚持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动地位。他认为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的艺术途径,而不是单纯作为“神灵意志的传声筒”。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97871815869057324.html?qbl=relate_question_1&word=%B0%D8%C0%AD%CD%BC%BA%CD%D1%C7%C0%EF%CA%BF%B6%E0%B5%C2%CE%C4%D2%D5%CB%BC%CF%EB%B5%C4%D2%EC%CD%AC
生活于古希腊雅典奴隶时期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博学多才,不仅是古希腊时代名声显赫的伟大人物,而且至今他们对后世产生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对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走向有重大的牵导作用,他们提出了哲学范围内对美和艺术进行多角度研究的入点,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指出了“美”的哲学含义和构成美的本体要素。虽为师徒关系,但各有千秋,亚里士多德总结了以前所有的知识开创了新的哲学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比柏拉图大得多;但如果没有柏拉图思想承前启后的作用,亚里士多德也难以为继。他们的文艺思想一样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探讨了艺术本体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逐渐完善了艺术思想体系的构建。二者的文艺思想有较多的可比性。后世大多数是通过对文艺的本质即“摹仿说”这一方面来对比探讨,当然这是二者在文艺观上最大的区别之处。
一、 摹仿说
(一)摹仿的摹仿
柏拉图是文艺史上对文艺和文艺家谴责最厉害的一个人,他的“模仿说”也必将导致对文艺的否定。他认为,存在三个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世界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而文艺是“摹本的摹本”。另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文艺有巨大的感染作用,即“浸润心灵”,并把它称为“诗的魔力”,因而,他尽管将“模仿的诗”斥为“影子的影子”,但仍主张在理想国中保留一部分“颂神的赞美好人的诗歌”。总的来说,他的观点是唯心的。
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艺术摹仿自然”的说法,认为文艺是对客观世界的摹写,并指出,这就是文艺的本质特征:“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是摹仿者”。柏拉图和其他古希腊哲学家一样,在艺术的“真善美”中特别看重“真”,主张文艺反映生活就该像照镜子那样不走样,否则就是歪曲了自然,歪曲了社会和人生。 但是柏拉图却不同意苏格拉底“美就是有用”的说法。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一切现实事物的根源、本质、规律,它是由神创造的,是永恒的普遍的,因而是真实的。柏拉图还是认为摹仿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儿童、青年和妇女在理智尚未获得充分发展的时候所具有的
(二)艺术的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并非全盘接受老师的观点,而是较客观地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形成自己完整的、系统化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的,跟柏拉图的“理念说”是不同的。他不仅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模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如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相对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较为客观与积极的。
二、 文艺的功能论
(一)文艺对国家和人生的效用
对文艺进行大肆攻击,并非因为柏拉图不懂文艺,相反,柏拉图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他深刻的了解文艺,对文艺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站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角度去要求文艺,提出了著名的“效用说”。
柏拉图很重视文艺的社会效用,对文艺提出“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的美学要求。
柏拉图深刻地觉察到了文艺领域存在的问题,考察了当时流行的文艺作品。
柏拉图在文艺功能上主张功利主义,他认为文艺只能歌功颂德,做政治和道德的婢女:“我们应该强迫诗人们在他们的诗里只描绘美的影象。”
(二)文艺的认识作用和快感作用
亚里士多德除了继承柏拉图的“效用说”以外,还针锋相对的肯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和快感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引起快感。除了从摹仿中获得求知的快感外,也有审美情趣的快感。
三、 文艺的创作论
(一)灵感说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圣洁可知的。人的灵魂来到人间投胎之前,原属于理念世界。在那里,人的灵魂就获得了智慧和知识。但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而且是不可知的、污秽的。
柏拉图在政治上十分痛恨代表奴隶主民主派的诡辩学派。这一派在论争中大力提倡艺术和修辞学的技巧。对此,柏拉图也极力反对。柏拉图认为,文艺创作靠的不是技艺,而是灵感。如果没有灵感,你的技巧无论多么熟练,也决不能成为伟大的诗人。
柏拉图的“灵感说”的基本思想是神秘的反理性主义。
(二)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内涵丰富,寓有深刻哲理,是他的诗学的基本原理。他从这一基本原理出发,进而研讨以悲剧为代表的艺术创作原则。
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在剧的各部分分别使用各种令人愉悦的优美语言;它不以叙述方式、而以人物的动作表现摹仿对象;它通过事变引起怜悯与恐惧,来达到这种情感净化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性格在于对行动的选择。悲剧要写同常人有相似性的好人遭受不应有的厄运,它所表现的人物也就有特定的性格。他心目中的悲剧人物有其社会道德标准,而刻画他们的性格,又有出于摹仿说的审美标准。
总的来说,柏拉图在理式论基础上,对文艺是自然的模仿进行了改造,来论证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以揭示文艺的本质。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包括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文艺本质论,以极端功利主义为特征的文艺功用论,具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文艺创作论,他的文艺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的基础上的。其完整性和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古希腊思想家,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的,跟柏拉图的"理念说"是不同的。他不相对来说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模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如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较为客观与积极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重大的影响力,直至今天现代,后现代社会的学术发展,都离不开他们对人类社会思考的中心,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思考和再表达。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
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
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
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
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
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因此理念是唯一的实在,个体是影子。“心”在发现“类”以前,它们是没有实在的。柏拉图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唯实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知识的综合者,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在哲学上,他提出了所谓唯名论,即:承认感官对象的实在性,也同时承认“心灵”对象的实在性。但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是唯一的实在,而“类”是名称或心理概念。
亚里士多德重视对个体的研究和实验,而他的老师柏拉图则重视对抽象的理念的研究,从这个角度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有利于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柏拉图认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把这个实在称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实在界乃是有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柏拉图
(Plato,Πλά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对诗歌来源的认知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与柏拉图“诗兴外来”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诗歌的起源不在于神,而是在于人。对于诗歌的艺术的起源,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说,他认为人的天性里面存在着模仿的本能,并且能从这种模仿的本能中得到快感。[2]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诗歌的起源于发展中,人绝不是无为的,而是以一种积极能动的态度去参与的。譬如最初的诗歌,可能就是一群扛着大木的原始人,他们在抗大木的过程中,听到了一群鸟非常有节奏的鸣叫,于是他们好奇地也学着这群鸟的鸣叫发出“呦嗬呦嗬”的声音,并且他们从这种声音符号中得到了一种宣泄与放松,这种快感促使着人们去学习,去模仿更多的声音,然后随着社会,随着语言文字的不断发展,慢慢演化成了现在的诗歌。由此,亚里士多德坚持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动地位。他认为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的艺术途径,而不是单纯作为“神灵意志的传声筒”。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97871815869057324.html?qbl=relate_question_1&word=%B0%D8%C0%AD%CD%BC%BA%CD%D1%C7%C0%EF%CA%BF%B6%E0%B5%C2%CE%C4%D2%D5%CB%BC%CF%EB%B5%C4%D2%EC%CD%AC
1、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柏拉图信奉唯心论,而亚里士多德比较信奉唯物论,但他遇到解决不了的事,常把老师的唯心论摆出来,在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摇摆。如果说谁更深刻,那就需要了解他们之间观念的区别
2、柏拉图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诗人在没有神灵指引与启示的情况下,只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个体,没有自己的能动性和自主精神;而一旦受到了神灵的启示,又变成了一个类似于“传声筒”的个体存在,他们表述的并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处于癫狂状态下神灵对他们的指引。
于是,在柏拉图的思想下,诗人也便成了一个没有明确思想认知,而只需要去追求那种被神灵思想指引的精神境界中即可。诗歌也不再是诗人通过语言表述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和行为了,而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与复制。受此影响,很多诗人也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境之中:没有把神灵的点拨变成求知的愿望,也没有把迷狂中的灵感化为自我完善的动力。
不得不说,柏拉图把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引入对诗歌的定义,对诗歌的发展和诗人的学习和求知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让当时和后来的很多诗人走了不少的弯路。根本上说起来,还是在于柏拉图对世界的本源的认识是基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把很多未知的或者难以定论的东西归结为“理念”的指引,这对诗歌艺术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带来的一些积极的影响。柏拉图所认为的那种“痴狂”的境界,也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是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境界。在“痴狂”的境界中,艺术家们的确有可能创造出表现自己最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3、在对诗歌来源的认知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与柏拉图“诗兴外来”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诗歌的起源不在于神,而是在于人。对于诗歌的艺术的起源,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说,他认为人的天性里面存在着模仿的本能,并且能从这种模仿的本能中得到快感。[2]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诗歌的起源于发展中,人绝不是无为的,而是以一种积极能动的态度去参与的。譬如最初的诗歌,可能就是一群扛着大木的原始人,他们在抗大木的过程中,听到了一群鸟非常有节奏的鸣叫,于是他们好奇地也学着这群鸟的鸣叫发出“呦嗬呦嗬”的声音,并且他们从这种声音符号中得到了一种宣泄与放松,这种快感促使着人们去学习,去模仿更多的声音,然后随着社会,随着语言文字的不断发展,慢慢演化成了现在的诗歌。由此,亚里士多德坚持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动地位。他认为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的艺术途径,而不是单纯作为“神灵意志的传声筒”。
2、柏拉图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诗人在没有神灵指引与启示的情况下,只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个体,没有自己的能动性和自主精神;而一旦受到了神灵的启示,又变成了一个类似于“传声筒”的个体存在,他们表述的并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处于癫狂状态下神灵对他们的指引。
于是,在柏拉图的思想下,诗人也便成了一个没有明确思想认知,而只需要去追求那种被神灵思想指引的精神境界中即可。诗歌也不再是诗人通过语言表述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和行为了,而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与复制。受此影响,很多诗人也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境之中:没有把神灵的点拨变成求知的愿望,也没有把迷狂中的灵感化为自我完善的动力。
不得不说,柏拉图把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引入对诗歌的定义,对诗歌的发展和诗人的学习和求知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让当时和后来的很多诗人走了不少的弯路。根本上说起来,还是在于柏拉图对世界的本源的认识是基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把很多未知的或者难以定论的东西归结为“理念”的指引,这对诗歌艺术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带来的一些积极的影响。柏拉图所认为的那种“痴狂”的境界,也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是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境界。在“痴狂”的境界中,艺术家们的确有可能创造出表现自己最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3、在对诗歌来源的认知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与柏拉图“诗兴外来”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诗歌的起源不在于神,而是在于人。对于诗歌的艺术的起源,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说,他认为人的天性里面存在着模仿的本能,并且能从这种模仿的本能中得到快感。[2]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诗歌的起源于发展中,人绝不是无为的,而是以一种积极能动的态度去参与的。譬如最初的诗歌,可能就是一群扛着大木的原始人,他们在抗大木的过程中,听到了一群鸟非常有节奏的鸣叫,于是他们好奇地也学着这群鸟的鸣叫发出“呦嗬呦嗬”的声音,并且他们从这种声音符号中得到了一种宣泄与放松,这种快感促使着人们去学习,去模仿更多的声音,然后随着社会,随着语言文字的不断发展,慢慢演化成了现在的诗歌。由此,亚里士多德坚持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动地位。他认为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的艺术途径,而不是单纯作为“神灵意志的传声筒”。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康德 思想概述和比较
如题 急求 希望是学哲学的朋友回答 不欣赏粘贴答案 谢谢大家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因而他的哲学经常被我们称作“理念论”。(这点无论考什么最好都说上哈~)。本意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 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存在之根据的实在。(讲究的普遍性。传统哲学维实论特点)他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如何派生事物。一是“分有”一是“模仿”(具体概念自己在哲学课本里一看就知道了。)
总之,理念是事物的共相,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模仿的模型。他将世界二重化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是对赫拉克立特和巴门尼德的某种综合。(具体可以理解下其日喻、线喻和洞喻的概念从而理解其世界划分的方式。)
他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具备一切知识,只是屈从肉体后遗忘了一切(回忆说)只有通过合适的训练,才能够回忆起曾经见到的东西。后期,他本身也发现这种学说的一些缺陷,提出了更精致一点的灵魂转向说,来调和自身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认为实在是由永恒的在空间和时间上先于个别事物领域的理念或者说形式构成。亚在其哲学视野范围内对理念论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是二者深刻的哲学差别的一种体现。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以往哲学进行了回顾,在第九章提出了“九个论证”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强调了两个重要的原则运动、本体。
他认为柏拉图在理念处预设了一个分离,两个世界的分离,是理念论的基础。可这个分离没有解决问题,甚至连它自己也无法解释。可见,他是从本体论出发来进行批判的。此外,在目的论以及运动的合理性层面上也展开了批判。在他那里,理念不是作为最高的本体,而只是用来统摄质料的形式。(理解亚可以参看他的四因说,如果有条件多读点原著)。他重视运动的研究,认为本体论应该能解释自然事物的运动,而柏拉图却承认运动的重要性,认为运动不可认识,而他的理念本身是一个不运动的东西,那么这么一个不运动的东西如何和现实运动发生关系呢?在亚看来是不可行的。对分离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以1770年为界,前批判时期和后批判时期。(注意他的批判的特殊意义,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含义)三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论述认识论,即理性认识的来源和规范。〈实践理性批判〉从伦理道德方面和信仰角度论述伦理学。〈判断力批判》想解决前两个批判当中阐明的必然和自由之间的对立。他的学说被哲学界视为一场革命“哥白尼式革命” (以往哲学是从事物到人,他的学说是从人到事物“人为自然界立法”正是说他从人自身出发进行思考问题的角度的与前人的截然不同。理论内容很深刻,不一而足) 和前两位古希腊哲学家可比性不强。
我一个字一个字理解着打的,希望对你有用。这些内容如果你都理解了,考研考到这三位大家的话,我想没什么问题。 关键在理解。 太简单的话就说不明白了,多读就理解了。
总之,理念是事物的共相,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模仿的模型。他将世界二重化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是对赫拉克立特和巴门尼德的某种综合。(具体可以理解下其日喻、线喻和洞喻的概念从而理解其世界划分的方式。)
他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具备一切知识,只是屈从肉体后遗忘了一切(回忆说)只有通过合适的训练,才能够回忆起曾经见到的东西。后期,他本身也发现这种学说的一些缺陷,提出了更精致一点的灵魂转向说,来调和自身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认为实在是由永恒的在空间和时间上先于个别事物领域的理念或者说形式构成。亚在其哲学视野范围内对理念论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是二者深刻的哲学差别的一种体现。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以往哲学进行了回顾,在第九章提出了“九个论证”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强调了两个重要的原则运动、本体。
他认为柏拉图在理念处预设了一个分离,两个世界的分离,是理念论的基础。可这个分离没有解决问题,甚至连它自己也无法解释。可见,他是从本体论出发来进行批判的。此外,在目的论以及运动的合理性层面上也展开了批判。在他那里,理念不是作为最高的本体,而只是用来统摄质料的形式。(理解亚可以参看他的四因说,如果有条件多读点原著)。他重视运动的研究,认为本体论应该能解释自然事物的运动,而柏拉图却承认运动的重要性,认为运动不可认识,而他的理念本身是一个不运动的东西,那么这么一个不运动的东西如何和现实运动发生关系呢?在亚看来是不可行的。对分离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以1770年为界,前批判时期和后批判时期。(注意他的批判的特殊意义,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含义)三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论述认识论,即理性认识的来源和规范。〈实践理性批判〉从伦理道德方面和信仰角度论述伦理学。〈判断力批判》想解决前两个批判当中阐明的必然和自由之间的对立。他的学说被哲学界视为一场革命“哥白尼式革命” (以往哲学是从事物到人,他的学说是从人到事物“人为自然界立法”正是说他从人自身出发进行思考问题的角度的与前人的截然不同。理论内容很深刻,不一而足) 和前两位古希腊哲学家可比性不强。
我一个字一个字理解着打的,希望对你有用。这些内容如果你都理解了,考研考到这三位大家的话,我想没什么问题。 关键在理解。 太简单的话就说不明白了,多读就理解了。
【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年—前322年】简介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Αριστοτέλης,约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简介当我们谈到古希腊哲学时,有三个连贯的人物我们不得不提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三人一起创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学思想。 尽管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的观点与柏拉图有很多不同之处。柏拉图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柏拉图相信我们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完美的“理念的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我们的感官而来的。因此,其实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开创了之后的科学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到今天依然存在,它们大多是教科书式的文献,很多甚至是亚里士多德学生的笔记。 在中世纪的早期,由于新柏拉图主义的盛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没有被翻译。但到了12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开始兴起,他的著作也被翻译成了各种欧洲文字,形成了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这种哲学后来成为了早期近代哲学家例如伽利略和迪卡尔所批驳的对象。 生平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公元前366年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此后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园,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柏拉图去世后,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同情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雅典。但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看到,虽然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波西普斯等学园新首脑的观点,但依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 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3年后,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唤会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亚里士多德的在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来命名。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即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漫步的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这一期间也有很多,主要是关于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和哲学,而使用的语言也要比柏拉图的《对话录》晦涩许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课堂笔记。因此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第一个教科书的作者。 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亡加而西斯避难。他的学园则交给了狄奥弗拉斯图掌管。一年之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种多年积累的疾病所造成的。关于他被毒死,或者由于无法解释潮汐现象而跳海自杀的传言是完全没有史实根据的。 哲学观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却是第一个公开批评柏拉图的人。他特别反对的是柏拉图哲学中有关数学的部分。有人认为虽然亚里士多德熟知当时的数学,他却从来没有理解柏拉图的数学。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相论也有批评。虽然他同意一个事物的“形式”是恒古不变的,但他认为这个“形式”本身并不存在,而是人们在感受到实物后形成的概念。因此他认为,“形式”其实就是事物本身的特征。他指出,我们所拥有的任何一种想法、观念都是透过我们的感官进入我们的意识。 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人有理性,正是有了理性,人才能将不同的感官印象区分开来。但是他同时指出,在人的感官经验到任何东西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因果关系的存在。他认为自然界有四种不同的原因,古希腊人的“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性”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质料因”、“动力因”和“形式因”。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方面则提出了所谓的三段论。他的这个理论在后来的两千年内,在西方一直是唯一被承认的论证形式。 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所谓“黄金中庸”。这或许和希腊自然派哲学家的“和谐”概念类似。他认为,人不应该偏向哪一个极端,惟有平衡,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不生存在社会中便不是真正的人。他还提出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他称之为“Polity”)。 科学观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科学史上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因为他是最后提出一个整个世界体系的人,而且是第一个从事广泛经验考察的人。 在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创立了运行的天体是物质实体的学说。 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推动者直接接触下,才能够保持运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真空”是不能存在的,因为空间必须装满物质。这样才能通过直接接触来传递物理作用。 后世的物理学家牛顿指出了亚里士多德这一论断的谬误,指出了“力不是保持物体运动的直接原因。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说,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大厦没有造起来之前,整个西方世界都被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统治着。 艺术观在戏剧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第一部探讨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总结性著作。他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说”,认为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这是艺术史上第一次对戏剧的本质做出探讨,更开创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传统。他的观点后来被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诗艺》中加以发挥,从而间接影响了整个西方艺术史。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Αριστοτέλης,约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简介当我们谈到古希腊哲学时,有三个连贯的人物我们不得不提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三人一起创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学思想。 尽管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的观点与柏拉图有很多不同之处。柏拉图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柏拉图相信我们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完美的“理念的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我们的感官而来的。因此,其实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开创了之后的科学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到今天依然存在,它们大多是教科书式的文献,很多甚至是亚里士多德学生的笔记。 在中世纪的早期,由于新柏拉图主义的盛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没有被翻译。但到了12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开始兴起,他的著作也被翻译成了各种欧洲文字,形成了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这种哲学后来成为了早期近代哲学家例如伽利略和迪卡尔所批驳的对象。 生平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公元前366年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此后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园,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柏拉图去世后,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同情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雅典。但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看到,虽然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波西普斯等学园新首脑的观点,但依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 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3年后,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唤会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亚里士多德的在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来命名。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即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漫步的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这一期间也有很多,主要是关于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和哲学,而使用的语言也要比柏拉图的《对话录》晦涩许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课堂笔记。因此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第一个教科书的作者。 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亡加而西斯避难。他的学园则交给了狄奥弗拉斯图掌管。一年之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种多年积累的疾病所造成的。关于他被毒死,或者由于无法解释潮汐现象而跳海自杀的传言是完全没有史实根据的。 哲学观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却是第一个公开批评柏拉图的人。他特别反对的是柏拉图哲学中有关数学的部分。有人认为虽然亚里士多德熟知当时的数学,他却从来没有理解柏拉图的数学。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相论也有批评。虽然他同意一个事物的“形式”是恒古不变的,但他认为这个“形式”本身并不存在,而是人们在感受到实物后形成的概念。因此他认为,“形式”其实就是事物本身的特征。他指出,我们所拥有的任何一种想法、观念都是透过我们的感官进入我们的意识。 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人有理性,正是有了理性,人才能将不同的感官印象区分开来。但是他同时指出,在人的感官经验到任何东西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因果关系的存在。他认为自然界有四种不同的原因,古希腊人的“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性”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质料因”、“动力因”和“形式因”。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方面则提出了所谓的三段论。他的这个理论在后来的两千年内,在西方一直是唯一被承认的论证形式。 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所谓“黄金中庸”。这或许和希腊自然派哲学家的“和谐”概念类似。他认为,人不应该偏向哪一个极端,惟有平衡,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不生存在社会中便不是真正的人。他还提出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他称之为“Polity”)。 科学观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科学史上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因为他是最后提出一个整个世界体系的人,而且是第一个从事广泛经验考察的人。 在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创立了运行的天体是物质实体的学说。 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推动者直接接触下,才能够保持运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真空”是不能存在的,因为空间必须装满物质。这样才能通过直接接触来传递物理作用。 后世的物理学家牛顿指出了亚里士多德这一论断的谬误,指出了“力不是保持物体运动的直接原因。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说,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大厦没有造起来之前,整个西方世界都被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统治着。 艺术观在戏剧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第一部探讨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总结性著作。他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说”,认为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这是艺术史上第一次对戏剧的本质做出探讨,更开创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传统。他的观点后来被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诗艺》中加以发挥,从而间接影响了整个西方艺术史。
柏拉图的认识论,通常被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在哲学史上,是他试图论述诸如什么是知识、知识的来源、感觉与知识、理性与知识等基本问题的.因此,只有柏拉图才能称得上是认识论的真正创始人.柏拉图认识论的主要部分是理念论、回忆说、辩证法和灵魂转向说.
康德的认识论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数学命题和自然科学基本原理的形成和根据问题。康德承认知识的内容或材料来自感觉,感觉是对象刺激了人的感官以后产生的观念。知识是从感觉开始,从经验开始的
康德认为,认识的对象只是现象,本体属于人永远不能认识的范围。人的理性从本性上要求认识终极的无条件的东西。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理性对经验进行最广泛的综合。理性的要求永远达不到目的,我们的认识永远是有条件的,是无止境的现象。如果理性把相对的现象绝对化,自以为已经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康德以自己的批判哲学 为根据,对以前盲目追求绝对真理的“形而上学”体系作了系统的批判。他认为过去的形而上学陷入以下三种假相:把心灵当作精神实体,断言心灵不朽;把世界当 作给定的整体,作出种种不同的臆断;把上帝当作绝对的实在,肯定它必然存在。康德指出把心灵当作精神实体是错误的推论,因为这是把作为一切认识的先天条件的自我当作对象,而这个先验的自我只是认识的主体,永远不可能成为认识对象;康德对三种不同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即本体论的论证、宇宙论的论证、目的论的论证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批判。
康德认识论的特点在于他提出了从时空感性直观到纯粹知性概念(范畴)的认识形式。他认为人类先验地具有这一套认识形式,才能把感觉材料组成知识。如果设有这套主体的认识形式,我们就不可能得到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也就是说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这个看来似乎是荒谬的先验论,实际上比旧唯物论从哲学上说要深刻,从科学上说要正确。近代科学已经证明,认识并不象旧唯物论所理解那样,是一种从感觉、知觉到概念的循序渐进的单线简单过程。不是那种被动的、静止的、镜子式的反映。
两者大体上都是唯心的。前者是客观唯心,康德是先验唯心,企图折中。
康德的认识论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数学命题和自然科学基本原理的形成和根据问题。康德承认知识的内容或材料来自感觉,感觉是对象刺激了人的感官以后产生的观念。知识是从感觉开始,从经验开始的
康德认为,认识的对象只是现象,本体属于人永远不能认识的范围。人的理性从本性上要求认识终极的无条件的东西。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理性对经验进行最广泛的综合。理性的要求永远达不到目的,我们的认识永远是有条件的,是无止境的现象。如果理性把相对的现象绝对化,自以为已经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康德以自己的批判哲学 为根据,对以前盲目追求绝对真理的“形而上学”体系作了系统的批判。他认为过去的形而上学陷入以下三种假相:把心灵当作精神实体,断言心灵不朽;把世界当 作给定的整体,作出种种不同的臆断;把上帝当作绝对的实在,肯定它必然存在。康德指出把心灵当作精神实体是错误的推论,因为这是把作为一切认识的先天条件的自我当作对象,而这个先验的自我只是认识的主体,永远不可能成为认识对象;康德对三种不同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即本体论的论证、宇宙论的论证、目的论的论证作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批判。
康德认识论的特点在于他提出了从时空感性直观到纯粹知性概念(范畴)的认识形式。他认为人类先验地具有这一套认识形式,才能把感觉材料组成知识。如果设有这套主体的认识形式,我们就不可能得到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也就是说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这个看来似乎是荒谬的先验论,实际上比旧唯物论从哲学上说要深刻,从科学上说要正确。近代科学已经证明,认识并不象旧唯物论所理解那样,是一种从感觉、知觉到概念的循序渐进的单线简单过程。不是那种被动的、静止的、镜子式的反映。
两者大体上都是唯心的。前者是客观唯心,康德是先验唯心,企图折中。
不是一个国家的人,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心思和精力不一样,哈哈,无法比较,谢谢!
比较后发现:三个人名各不同音,名字长度也不一样。生活时间也不同,更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更不是同年同月同日死的。
柏拉图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今天社会的意义?
要求:1200字的论文!希腊最初的哲学家都是自然哲学者,特别着力于宇宙根源的探讨,如希腊哲学始祖泰里士(Thales)视水为万物根源,安那西明斯 (Anaximenes)视一切事物由空气之凝聚与发散而成,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归万象于抽象的数(数目Number或数量Quantity) ,德谟克里图斯(Democritus) 则以为万物由不可分的原子构成,至庵被多克斯(Empedocles) 又主张万物不外地水风火四元素的聚散离合,安拿沙哥拉斯(Anaxagoras) 更谓万物以无数元素为种子,并且假定精神的心灵之存在,由此而说明种子之集散离合。以上诸家均重视自然的客观理解。
至希腊第二期的哲学家才开始注重人事方面的问题,如苏格拉底所言正义、美、善、大等概念,柏拉图所主的理想国,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所讲的至善、中道(Mean) 、公平、道德意志、友谊与道德之类,都是人类本身而非身外的自然问题。然而,他们都以对待自然的方法对待人事,采取逻辑分析的态度,作纯粹理智的思辩。把美与善作为客观的求真对象,实与真正的道德无关。由于他们重分析与思辩,故喜欢对各观念下定义。如辩不说谎或勇敢即为正义,由此引申以求正义的定义,显然这是理智的追求。
自苏格拉底首先肯定( 形而上的) 理型(Idea) 的功用,柏拉图继而建立理型的理论(Theory of Idea) ,由之以说明客观知识之可能。并研究理型之离合,由之以说明真的肯定命题与真的否定命题之可能。如是遂建立其以理型为实有的形式体性学。亚里士多德继之,复讲形式与材质的对分,上而完成柏拉图所开立的宇宙论,下而创立他的逻辑学。他们这种理智思辩的兴趣,分解的精神,遂建立了知识论,客观而积极的形上学——经由客观分解构造而建立起的形上学。这种形上学、吾名之曰观解的形上学(Theoretical Metaphysics) ,复亦名之曰「实有形态」的形上学(Metaphysics of Being-form) 。
这是中国思想中所不着重的,因而亦可说是没有的。
再看西方现代精神的构成,是由:希腊的理性,罗马的律法以及希伯来的宗教所构成。希腊的理性是其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当年新文化运动,学生们高举“德先生”“赛先生”两块旗帜,所引进的便是象征律法的自由以及象征理性的科学。
后面你自己写吧。毕竟这个是你应该自己完成的东西,应该还只要300多字就够了。 你后面打击一下普遍存在的封建迷信活动,再颂扬一下理性精神就可以了。
至希腊第二期的哲学家才开始注重人事方面的问题,如苏格拉底所言正义、美、善、大等概念,柏拉图所主的理想国,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所讲的至善、中道(Mean) 、公平、道德意志、友谊与道德之类,都是人类本身而非身外的自然问题。然而,他们都以对待自然的方法对待人事,采取逻辑分析的态度,作纯粹理智的思辩。把美与善作为客观的求真对象,实与真正的道德无关。由于他们重分析与思辩,故喜欢对各观念下定义。如辩不说谎或勇敢即为正义,由此引申以求正义的定义,显然这是理智的追求。
自苏格拉底首先肯定( 形而上的) 理型(Idea) 的功用,柏拉图继而建立理型的理论(Theory of Idea) ,由之以说明客观知识之可能。并研究理型之离合,由之以说明真的肯定命题与真的否定命题之可能。如是遂建立其以理型为实有的形式体性学。亚里士多德继之,复讲形式与材质的对分,上而完成柏拉图所开立的宇宙论,下而创立他的逻辑学。他们这种理智思辩的兴趣,分解的精神,遂建立了知识论,客观而积极的形上学——经由客观分解构造而建立起的形上学。这种形上学、吾名之曰观解的形上学(Theoretical Metaphysics) ,复亦名之曰「实有形态」的形上学(Metaphysics of Being-form) 。
这是中国思想中所不着重的,因而亦可说是没有的。
再看西方现代精神的构成,是由:希腊的理性,罗马的律法以及希伯来的宗教所构成。希腊的理性是其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当年新文化运动,学生们高举“德先生”“赛先生”两块旗帜,所引进的便是象征律法的自由以及象征理性的科学。
后面你自己写吧。毕竟这个是你应该自己完成的东西,应该还只要300多字就够了。 你后面打击一下普遍存在的封建迷信活动,再颂扬一下理性精神就可以了。
楼主啊,连分都没有啊?
还要1200字论文?
我看这事没意义!
还要1200字论文?
我看这事没意义!
咱还是小学生,不会嘛~~!!
亚里士多德思想提出的背景及历史价值
亚里士多德思想提出的背景及历史价值一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师承著名学者柏拉图是一个名贯古今的伟大学者他的很多见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他的著作对人类的影响是无比深远的其著作涉及哲学教育物理天文医学政治等等方面
2.亚里士多德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凝结了前人的智慧亦启发着后代的各方面的学者他的很多思想直至今天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他的严谨的学风仍为今日学者之楷模
二伽利略
1.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他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把实验引入经典物理这两项对后世影响极深
2.楼主问道两千年的错误那么我就简单说下这个问题
1)起因: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物体同时下落那么质量大的物体会先落地讲通俗点就是说两个物体一起下落重的那个先落地
伽利略认为这个事情不对但亚里士多德是无上的权威而且这是被人们承认了一千九百多年的真理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落体运动与其质量无关他面对着巨大压力决定以实验来说明一切
于是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两块不同质量的铁球同时从比萨斜塔的顶端落下当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时全场欢呼
2)进展:实验说明一切但就是有很多人包括很多教授对亲眼看到的事实予以否认并且对伽利略横加指责在巨大的压力下伽利略第二年被解聘
3)原理:我简单说下原理物体的自由落体公式是这样的s=gt^2从公式上看就可以看出落体与质量毫无关系所以g相同(都在地球上)路程相同所用时间就必然相同
3.评价
1)伽利略是和牛顿比肩的科学巨人他对数学天文物理的贡献是巨大的前文已述
2)他是古今中外所有学者都顶礼膜拜的大师
为了改变前人的错误他只身一人面对巨大压力甚至为此丢掉工作为了维护真理他终生与教会斗争(维护日心说)直至最后含冤逝世弥留之际他说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
其实以他的才华他完全可以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但为了真理他倾尽毕生心血他的这种为了科学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高贵品质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影响着后世的每一位学者指引着后世学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向真理迈进
1.亚里士多德师承著名学者柏拉图是一个名贯古今的伟大学者他的很多见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他的著作对人类的影响是无比深远的其著作涉及哲学教育物理天文医学政治等等方面
2.亚里士多德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凝结了前人的智慧亦启发着后代的各方面的学者他的很多思想直至今天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他的严谨的学风仍为今日学者之楷模
二伽利略
1.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他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把实验引入经典物理这两项对后世影响极深
2.楼主问道两千年的错误那么我就简单说下这个问题
1)起因: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物体同时下落那么质量大的物体会先落地讲通俗点就是说两个物体一起下落重的那个先落地
伽利略认为这个事情不对但亚里士多德是无上的权威而且这是被人们承认了一千九百多年的真理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落体运动与其质量无关他面对着巨大压力决定以实验来说明一切
于是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两块不同质量的铁球同时从比萨斜塔的顶端落下当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时全场欢呼
2)进展:实验说明一切但就是有很多人包括很多教授对亲眼看到的事实予以否认并且对伽利略横加指责在巨大的压力下伽利略第二年被解聘
3)原理:我简单说下原理物体的自由落体公式是这样的s=gt^2从公式上看就可以看出落体与质量毫无关系所以g相同(都在地球上)路程相同所用时间就必然相同
3.评价
1)伽利略是和牛顿比肩的科学巨人他对数学天文物理的贡献是巨大的前文已述
2)他是古今中外所有学者都顶礼膜拜的大师
为了改变前人的错误他只身一人面对巨大压力甚至为此丢掉工作为了维护真理他终生与教会斗争(维护日心说)直至最后含冤逝世弥留之际他说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
其实以他的才华他完全可以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但为了真理他倾尽毕生心血他的这种为了科学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高贵品质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影响着后世的每一位学者指引着后世学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向真理迈进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一)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学科定位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科学,而不是感觉、经验和技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其目的是追究事物的本原和原因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科学。人们通过感觉拥有记忆,对统一事物的众多记忆导致经验,由经验得到技术,最后才能知晓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从而达到科学。他认为这是一个由低而高的过程,每一阶段比前一阶段更具有“智慧”意义。
其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是思辨科学,而不是实践科学、创制科学。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科学才是真正的智慧,地位最高,所以,“思辨科学比其他学科更受重视”。其中又可分为三类:数学、物理学,第一哲学(神学)。思辨科学的性质只在于“思辨”事物,认识事物的真相,这类科学的本原是在对象之中,与认识者无关。另外两类科学则不同,创制的本原或者是心灵和理智,或者是技术,或者是某种潜能,它们都存在于创制者之中。实践的本原即意图则存在于实践者中,因为意图的对象和结果是同一的。
再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事物某些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学。 “物理学所研究的是可分离的但并不是不运动的东西,某些数学研究不运动,却也不能分离存在而是在质料之中的东西。”由此可见,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事物的属性,物理学正好研究“存在的某一个种”。
(一)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学科定位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科学,而不是感觉、经验和技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其目的是追究事物的本原和原因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科学。人们通过感觉拥有记忆,对统一事物的众多记忆导致经验,由经验得到技术,最后才能知晓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从而达到科学。他认为这是一个由低而高的过程,每一阶段比前一阶段更具有“智慧”意义。
其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是思辨科学,而不是实践科学、创制科学。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科学才是真正的智慧,地位最高,所以,“思辨科学比其他学科更受重视”。其中又可分为三类:数学、物理学,第一哲学(神学)。思辨科学的性质只在于“思辨”事物,认识事物的真相,这类科学的本原是在对象之中,与认识者无关。另外两类科学则不同,创制的本原或者是心灵和理智,或者是技术,或者是某种潜能,它们都存在于创制者之中。实践的本原即意图则存在于实践者中,因为意图的对象和结果是同一的。
再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事物某些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学。 “物理学所研究的是可分离的但并不是不运动的东西,某些数学研究不运动,却也不能分离存在而是在质料之中的东西。”由此可见,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事物的属性,物理学正好研究“存在的某一个种”。
本文标题: 如果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在古代中国翻译传播,会发生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955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