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斯福新政中体现了哪些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罗斯福新政先于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的。从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宏观经济方式的观点看,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即由自由放任主义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由把收支平衡作为理财的基本原则转变为以促成经济平衡发展为基本原则,由把税收仅作为收入的因素转变为经济平衡发展的因素。扩展资料:一、凯恩斯主义产生背景凯恩斯主义是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对立面出现的古典经济学派从利己主义人性观出发,认为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选择自己的道路最明智的判断就是他本人的利益,作为个人主义象征的所谓经济人”的幽灵在古典经济学中无所不有。这种“经济人”利己心的发挥是经由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的。通过这种引导可以使社会走向私利与公益的和谐一致和经济的平衡发展。因此,在政策方面,他们竭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社会一切经济活动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调节,政府应力求节约,税收数额应尽量减少,每年的财政收支都应保持平衡;税收应尽量避免干扰社会经济活动。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2、复兴工业或称对工业的调整(中心措施):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缓和阶级矛盾)。3、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推行“以工代赈”(最重要的一条措施);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6、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7、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百度百科-凯恩斯主义
罗斯福新政先于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的。从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宏观经济方式的观点看,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即由自由放任主义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由把收支平衡作为理财的基本原则转变为以促成经济平衡发展为基本原则,由把税收仅作为收入的因素转变为经济平衡发展的因素。扩展资料:一、凯恩斯主义产生背景凯恩斯主义是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对立面出现的古典经济学派从利己主义人性观出发,认为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选择自己的道路最明智的判断就是他本人的利益,作为个人主义象征的所谓经济人”的幽灵在古典经济学中无所不有。这种“经济人”利己心的发挥是经由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的。通过这种引导可以使社会走向私利与公益的和谐一致和经济的平衡发展。因此,在政策方面,他们竭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社会一切经济活动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调节,政府应力求节约,税收数额应尽量减少,每年的财政收支都应保持平衡;税收应尽量避免干扰社会经济活动。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2、复兴工业或称对工业的调整(中心措施):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缓和阶级矛盾)。3、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推行“以工代赈”(最重要的一条措施);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6、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7、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百度百科-凯恩斯主义
罗斯福新政先于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的。从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宏观经济方式的观点看,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即由自由放任主义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由把收支平衡作为理财的基本原则转变为以促成经济平衡发展为基本原则,由把税收仅作为收入的因素转变为经济平衡发展的因素。扩展资料:一、凯恩斯主义产生背景凯恩斯主义是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对立面出现的古典经济学派从利己主义人性观出发,认为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选择自己的道路最明智的判断就是他本人的利益,作为个人主义象征的所谓经济人”的幽灵在古典经济学中无所不有。这种“经济人”利己心的发挥是经由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的。通过这种引导可以使社会走向私利与公益的和谐一致和经济的平衡发展。因此,在政策方面,他们竭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社会一切经济活动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调节,政府应力求节约,税收数额应尽量减少,每年的财政收支都应保持平衡;税收应尽量避免干扰社会经济活动。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2、复兴工业或称对工业的调整(中心措施):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缓和阶级矛盾)。3、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推行“以工代赈”(最重要的一条措施);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6、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7、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斯福新政
百度百科-凯恩斯主义
罗斯福新政中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即国家通过扩张经济,扩大消费需求来刺激经济发展。政府扩大赤字,提振消费,维持经济繁荣。
罗斯福对美国的经济的贡献
对美国经济影响深远的“罗斯福新政 --20世纪世界经济大事回顾之三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 新华社记者杨秋艳 自1929年10月纽约股票交易所崩盘开始,30年代西 方经济大危机就此拉开序幕。到1932年,美国的生产力降至 危机前的一半,14万家工厂、企业和银行宣布破产,失业率高 达25%,金融市场遭到严重破坏,货币流通体系趋于瘫痪,整 个美国社会陷入剧烈的动荡之中。 正是在这种大萧条的景象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第 32届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表达了要实行“新政”、挽救美国 经济于危难之中的决心。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在正式就 任总统后的第三天即发布了“银行休假令”,宣布全国银行一律 放假一天。“银行休假令”标志着“罗斯福新政”正式开始。 在大危机爆发之前,资产阶级主流派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资 本主义经济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它自然会给劳动者提供充分就 业的机会。这种良好的结局是由可以平衡供求的工资和物价的自 由运动而产生的。大危机的爆发使这一理论受到严峻挑战。危机 之初,美国胡佛政府信奉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 策,认为危机很快就会过去。但事与愿违,大萧条日益加剧。严 酷的事实证明,自由放任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罗斯福的“政府 干预的扩张性”新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新政”措施主要体现在政府对通货与信贷、农业、工业、 运输业、电力业、救济等方面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上。在 金融方面,罗斯福推动了《紧急银行法》的颁布实施,内容主要 包括由复兴金融公司向银行发出30亿美元贷款;由财政部指派 管理人员对银行进行全面检查,由联邦政府印制新钞拨向各储备 银行,以缓解银行货币短缺等等。这一系列措施抑制了金融的盲 目扩张,提高了银行的信用,从而稳定了美国的银行制度。 “新政”的另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保障措施的制定和有效 实施。对此,罗斯福政府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政策:一是救济失业 者,二是通过失业保险、老年保险和其他方法保障工资收入者的 经济安全,三是加强工会组织在美国经济制度中的地位。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 ,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 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予以促进,并对不利于总体经济发展的明 显弊病进行改革。因此,它的一系列举措使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 社会矛盾得以缓和,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 937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从1933年的396亿美元大幅增 至736亿美元,物价从1934年起止跌回升,失业率也出现 大幅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罗斯福政府推行的“新政”对其他西方国家 经济政策的制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认为, 美国实行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是成功的。因此,二战结束以后 ,“政府干预经济”及按照这一思路“实行经济改革”等举措在 主要西欧国家风靡一时。 当然,在谈到“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的重大贡献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它对美国经济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最大的 不利影响在于,“新政”推行的“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 ”的方针为美国此后连年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不断上升播下了 种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国家70年代开始的“滞胀”埋下 了隐患。
罗斯福新政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
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个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和复兴(Recovery),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三R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国家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社会保障法案》等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基本结束,但罗斯福新政时期产生的一些制度或机构如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田纳西河谷管理局等至今仍产生着影响。
罗斯福新政与此前的资本主义各国有关政策相比较,最显著的不同是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田纳西河谷管理局兴办的一些基建项目)。
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新政从整顿银行开始,罗斯福在就职的第三天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该法宣布停止黄金的兑换和出口,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饥荒,并改造联邦储备银行以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该法的实施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恢复工业与农业的生产。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农民利益,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6月,国会通过《国家产业复兴法》,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条件。
保护劳工权利,制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出台《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此后又将救济改成“以工代赈”,解决失业问题。促请国会通过“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吸收年轻人从事公共设施建设,此后还创立工程兴办署和全国青年总署,创造就业机会。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用事业法》、《公平劳动法》、《税收法》等法规,同时推动工会建设。
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进步主义思潮和改革、一战期间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及20世纪20—30年代早期制度学派经济学理论创新就是新政前的思想运动”,它们都“成了罗斯福新政的思想渊源”。
宏观调控,扩大内需
基础是凯恩斯主义 主要由国家控管手段作为出发点
维护资本主义利益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成功秘诀
罗斯福与他的智囊团
“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这是一个美国记者对罗斯福的评价。
从1933年入主白宫,到1945年去世,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打破了美国总统不得连任三届的先例。在13年的总统生涯中,罗斯福推行“新政”,使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他与孤立主义作斗争,引导美国走上反法西斯战争的征程,为战胜轴心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战争期间,他致力于盟国合作,并成为联合国的缔造者之一。总之,作为国际性的政治家,无论从内政抑或从外交考察,罗斯福都无愧于那个时代。
就个人教养而言,罗斯福所受的教育未必令人惊叹。他毕业于号称政治家和外交官摇篮的哈佛,主攻法律,但他不喜欢法律。作为领袖人物,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 早在担任州长时,罗斯福就开始罗织各方面专家,组建顾问班子。到入主白宫时,这个班子已初具规模, 后经挑选、扩充,日臻完善,形成了他的“智囊团”。其中人员包括特格韦尔、 阿道夫·伯利和雷蒙德·莫利这样的经济专家,马歇尔这样的参谋人才,霍普金斯这样的外交活动家。 “智囊团”比国务院班子灵活,不讲究资历,甚至超越党派。 如霍普金斯在出身、教养和风格等诸方面就和罗斯福大相径庭,陆军部长史汀生和海军部长诺克斯则出自共和党营垒。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福作出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罗斯福初任总统时,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和危机前相比,美国工业下降了53%;国民收入下降了500%;失业工人达1300万。工厂停工、银行倒闭、农民破产。罗斯福的首要任务就 是对付经济危机。他没有管理企业的经验,但他却运用了“智囊团”经济专家们的智慧。由 于这批经济学家出谋划策,反危机的“新政”得以顺利推行。在“新政”头100 天,罗斯福 就签署了 15 项重大法令,这些法令的草案,主要来源于其智囊人物,如《产业复兴法》揉合了特格韦尔、罗伯特等专家的不同观点, 《农业复兴法》源于一个农具公司经纪人的设想。由于这些专家的帮助,罗斯福整顿银行、恢复工农业生产、兴办公共工程,使美国经济越过了大危机的死谷。到1935年,生产、就业和制造业工资总额的指数就取得大幅度回升的成就。不懂经济的总统奇迹般地恢复了美国的经济元气。 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360架日本舰载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偷袭珍珠港,给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惨重的损失。美国公众普遍要求集中力量对付日本,这就意味着如果美国从大西洋方面收缩力量,削减对英国和苏联的援助,其结局很可能是希特勒德国席卷英伦,危及苏联。罗斯福如何决断势必影响全球战略形势。此时,斯大林和丘吉尔极为关注美国政策,就是希特勒也死盯住白宫。罗斯福又一次求助于他的“智囊团”。他的大部分智 囊人物,包括精通战略的马歇尔,在分析了轴心集团各国的战争潜力、战略地位以后认为德国是轴心集团主力,击败了德国,日本就必败无疑。于是提出了“先欧后亚”的建议。罗斯福据此作出了战略决策, 在太平洋取守势, 集中力量于大西洋方面。 历史证明, “先欧后亚” 是当时最佳的战略选择。 除博采“智囊团”的建议外,罗斯福也把执行权交给智囊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比人力、比智力、比科技、比工业和资源的总体战。指挥作战已不像拿破仑时代那样凭直觉而是要依靠军事科学。罗斯福远不是军事专家,但他大胆起用军事人才。在太平洋战场,他依赖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在中印缅战区,他让史迪威独当一面;在欧洲,他让艾森豪威尔全权指挥远征军。最后,在华盛顿,还有一个可以信赖的马歇尔,以陆军参谋长的头衔节制三军。 作为总司令,罗斯福不像希特勒那样去背诵某一兵器的月产量;也不像斯大林那样守在电话机旁指挥每一个战役;更不像丘吉尔那样亲抵北非沙漠干涉某一个炮兵连的调动。他很少过问战术问题,这样,参谋长们就能以军事专家的眼光,独立判断,相机行事。事实证明,这是最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指挥结构。总统由此可腾出时间潜心研究大战略,而参谋长们也就有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在外交事务上,罗斯福的风格也与斯大林和丘吉尔迥然相异。莫洛托夫作为外长,没有多少机会对重大问题表态;而丘吉尔则喜欢不辞劳苦,遇事躬亲。罗斯福不同,他喜欢派出享有全权的私人代表执行外交使命。比如派往中国的居里和华莱士就有此种特权。另一个出色的 人物是霍普金斯。战争期间,霍普金斯多次往返于大西洋两岸。1941年7月,苏德战争爆发 的头一个月,霍普金斯即受命飞抵莫斯科。行前,罗斯福致电斯大林,“我要求你对他完全信任,就像你直接与我谈话一样。”每当苏美关系出现波折时,罗斯福就派霍普金斯出使苏联。在诸如第二战场问题、租借援助问题及波兰问题上,都因享受全权,又为斯大林信任的霍普金斯到场,而得以按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解决。由于绕过许多官僚机构,这种私人外交减少了误解,提高了效率,几乎成为日后美国政府的制度。 总之,罗斯福作为危机年代的领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对具体事务的超脱态度并充分地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 《美国史》一书的作者拉夫尔·德·贝茨评论说:“罗斯福或许还不能被认为是一个知识界领袖,在许多领域,他的造诣并不深,也不是一个见地卓绝的思想家。 或许正因为如此,罗斯福才不像丘吉尔那样,事必躬亲。而强大的‘智囊团’弥补了他专业知识的缺陷,保证了他政治上的成功。”
本文标题: 罗斯福的经济学素养如何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745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