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到底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传说真迹被唐太宗带去了,现在的是唐朝冯承素的摹本。不是。传世的都是临摹本。...
兰亭序到底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迹?
《兰亭序》是不是王羲之的作品是怎么回事?
主张《兰亭序》非伪作的观点
不同意《兰亭序》是伪作的人也很多。他们认为,它毕竟历经了1000多年,被虞世南、欧阳询、柳公权等诸多书法大家推崇,如果有假,不可能不被人发现。另外,在东晋时期隶书也并非一统天下,正因为王羲之完全摆脱了隶书痕迹,首次将草楷结合,才能领导隋唐之后的书法风格。所以,我们不能否定王羲之是《兰亭序》的真正作者,而要等待他更多书法作品的出土现世,从而一辨真伪。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作?
王羲之作《兰亭序》,为中国书法立下了一座历史丰碑。
自《兰亭序》开始,中国书法一改汉、魏的质朴,创造出流光溢彩的新体,使书法为之一振。据史料载,《兰亭序》真迹为唐太宗所得,此珍品倍受唐太宗青睐,直至最后作为殉葬品,仍未离唐太宗左右。
幸好,唐太宗在时,让赵模、诸葛贞等人临摹了许多副本。但也因此引出了许多麻烦。此后流行于世的《兰亭序》临摹本有数百种之多,其形体迥异真伪难辨。
1965年,郭沫若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称,“《兰亭序》不仅从书法上来讲有问题,就是从文章上来讲也有问题。”数年之后,郭老再度讲到:“这个问题,七、八年前曾经热烈地辩论过,在我看来,是已经解决了。不仅帖是伪造,连序文也是掺了假的。”
郭老的观点很明确,《兰亭序》不仅字帖是伪作,而且并非出自王羲之之手。
而高二适、章士钊等一批学者进行过大量考证。他们仍然认为《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无疑。至于后来出现的如《临河序》、《兰亭诗序》、《曲水序》等名,原因在于王羲之作此文时未标题目,也就出现了后人随意添加的名目。
关于《兰亭序》是否出自于王羲之之手的问题,并非如郭沫若先生讲的“已经解决了”,在书法界、学术界、历史界都对这一问题在作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如何尚不可知。
兰亭序到底是不是王羲之写的?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创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这个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当初郭沫若提出:王羲之根本就没有作兰亭序,只不过是后人(智永和尚)造的,(看过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便会推知郭沫若的质疑也不无道理)于是各界传说等等,兰亭集序为王羲之所做。当初郭沫若向毛泽东提出此看法,毛主席还允许质疑此事,但寡不敌众,普遍认为是王羲之所作(姑且先不说冯承素等人的摹本,若按郭的说法的话,便是冯承素等人临的智永伪作)。
《兰亭序集》作者是谁?
《兰亭序集》作者是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公元353年4月,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兰亭序集》鉴赏
《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欣赏《兰亭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集序》作者是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