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趋势一:未来所有现实都会被“模拟”。上帝之所以先说这句话,是想证明他的存在,并揭穿人类的一个...
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未来所有现实都会被“模拟”。
上帝之所以先说这句话,是想证明他的存在,并揭穿人类的一个假象。
如何理解呢?
我们每个人都只坚信自己眼里看到的东西,这是人类的基本逻辑,人类既然如此坚信现实,上帝决定开始帮我们虚拟现实。
很明显,这句话映射到人类社会上就是“虚拟现实”技术,即VR、AR。VR是把你带入到虚拟世界里,AR是把虚拟物品带到你面前。
人类以往的科技技术基本都是改造外界,比如我们发明了各种各有的东西来丰富我们的生活,而从当下的虚拟现实技术开始,量变终于引起了质变,人类正在俗世中“超脱”,VR虚拟现实正在增强现实技术能够把虚拟信息(物体、图片、视频、声音等等)融合在现实环境中,虚拟现实不仅仅会涉及视觉、听觉,还会涉及嗅觉、触觉、味觉,构造一个与真实环境相似的世界,随时在你身边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未来,现实的边界会被彻底打开,千里之外的朋友可以立即站在你面前,你们甚至可以对话、拥抱、于接吻,你也将会触摸到虚幻世界的任何物件。
你可以瞬间置身于某个世界中,这个世界并不虚拟,一杯茶、一片海、一座山,让你身临其境。
谷歌的一位专家称,到2045年我们人类就可以将整个思维传输到计算机上,届时你还相信我们生活的现实就是现实吗?你还只相信你眼里看到的东西吗?
2021年是虚拟现实元年,现在至少有2000家公司从事VR的开发。到了技术成熟阶段,人们可以在各种世界里移步换景、穿越自如,你可能永远都不清楚自己是处于一个模拟的环境中还是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当然这也已经不重要了。真到假处真亦假,假到真处假亦真。
那时的你终于明白,你除了能确定自己的存在,周围所有的东西全都是虚拟的。
因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我心外之物,皆为虚妄!
趋势二:未来所有资产都会被“共享”
上帝痛恨人类的不平等和自私,现在他终于来帮我们校正了。
显然这句话暗指的是“共享经济”。
未来的一切资产,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都不再会被私人占有,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在人类走向极度繁荣的时代,即工业革命以来的这300年,所有的资本都归资本家所有,以至于贫富分化不断严重,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因为在大工业年代,资本等同于资产,也叫生产资料,并且这种生产资料不具有可复制性,比如工厂、设备、工人、商铺、土地等等都属于生产资料,都掌握在资本家手里。
因此马克思认为社会的根本矛盾就是资本家独占生产资料,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号召全世界所有无产者,一起推翻资产阶级,列宁也认为必须通过暴力建立新政权才可以迎来共产主义。
但是,他们无法预见的是,一百多年后的技术革命正在代替暴力革命,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在互联网时代,资本家独占生产资料这一现实被正在被掀翻。为什么呢?
我们以淘宝为例做个说明。淘宝可以把店铺无偿供给卖家使用,因为淘宝复制“店铺”的成本很低,最多需要扩充一点内存,对于云计算来说,这些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只要他们设计了一套店铺模式,很容易产生成千上万倍的溢价。而且淘宝的盈利模式不是收商铺的钱,而是收增值服务的钱。这也迫使淘宝需要吸引无数的卖家进驻,淘宝也因此无形承担起了公共的服务义务,(即像公共产品那样免费提供生产资料)。也就是未来,所谓的“资本”具有了可复制性!
也就是说,大工业时代的资本是独占的,而且带有扩张性和侵略性,但在互联网时代,资本是可复制性的,并且往往带有公共服务的色彩!这也就是共享经济的本质,它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点评:共享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大超过了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年代,我们往往最在意物品的占有权,为了争夺占有权,人们争先恐后,甚至头破血流。但是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运作机制,通过以租代买的形式解决了资源的不可复制性。
在未来一件物品究竟属于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它!
请记住这句话,真的很重要!
共享经济的商业本质是以用代买,其实就是一场革命。21世纪的革命,不是从政治领域开始,而是从经济领域开始!
共享经济就是共产经济的雏形,更是共产主义的立足点!
各种APP能通过时间、地点、技能的匹配将物品的使用权分配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将多余资源转化成为生产力!因此,几乎所有产业都将会被共享经济所改变。
今后我们将要正式开始“数字化打土豪分田地”,我们每一个人,都将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大大的收益。未来经济一定是共享型的,互联网的存在逻辑是优化社会运行,让一切商业和工作模式的损耗降到最低。
趋势三:未来所有人都会获得“自由”
上帝对人类的终极期望,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获得自由和解放!
显然,这句话将的是“个体经济”。
在马斯洛的需求原理模型里,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按照这种逻辑,在他所处的年代里,只有1%的成功认识才可以做到这一步。但是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抵达这层境界。
在以往,我们为了生产,我们要去加入某个组织,然后被“集中指挥式”,我们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所有传统社会让很多人机械的工作,这束缚了人性。
而互联网给予人性回归的通道。互联网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努力实现“多个服务个体”对接“多种个性化需求”,这就使那些在技能、人脉、服务上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到与之相配的工作,人们可以根据自己所擅长的来自由支配自己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所做什么样的事情,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制定目标,决定自己要成就一番怎么样的事业。
中国将迎来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哪些产业会成为未来的发展引擎?本文为您抛砖,仅供引玉。
一、中国版的工业4.0
工业1.0是蒸汽化,工业2.0是电气化,工业3.0是自动化。中国当前处于工业3.0的中后期,表现为完全的自动化和部分的信息化。
工业4.0,就是完全的自动化加完全的信息化,生产系统和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的信息系统。彻底解决工厂内系统断层的问题,把所有的部门、环节和流程全部连接起来,消灭信息孤岛。
把一切都连接起来,给工厂设计并安装一个操作系统,这件事德国叫工业4.0,美国叫工业互联网,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物联网的粉丝们把它叫做万物互联。或通俗的讲,这样的工厂是一种智能工厂,其生产方式叫智能生产。
连接靠什么呢,靠通讯。通讯又靠什么呢,靠协议。所以,这在未来将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整个建设周期,会以十年为计。
工业互联网和现行的互联网相比,对速度、精度、安全以及鲁棒性等各方面的要求,都远远高于互联网,所以需要有新的标准。未来关于工业4.0,竞争的焦点,是标准之争。中国所提出的标准是什么呢,它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制造2025。中国的竞争对手,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德国。
从工业3.0开始,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常态。因为生产效率,极大的提高了。到了工业4.0时代,生产效率还会进一步得到极大的提高。到了工业5.0时代,可能人作为工业生产的劳动者,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很可能会出现一个新型的社会图景:机器为人类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在工业4.0的冲击下,如果没有赶上潮流,及时地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和升级,那么未来的生存处境将更加艰难。旧的生态被新的生态取代是一种必然,不能因为看到旧事物的消亡,就推测天下也要亡了。但凡有旧事物消亡的时候,也一定有新事物正在野蛮生长。
二、服务业将迎来暴涨期
农业现代化,解放了农业工作者。工业4.0,解放了工业劳动者。但是转念一想,他们岂不是都要失业了吗?这样大规模的失业潮,如何是好。可能会有人顿时觉得寝食难安,这个社会一下子要灰暗了起来。
1/5
农业被解放出来的劳动者,会迁徙到工业。工业中被解放出来的劳动者,会被迁徙到服务业。就好比说,马车这个行业消亡了,马车夫们会在新兴的行业里,重新找到工作。他们并不会因为马车行业的消亡,而终生失业把自己饿死。
任何行业,都不是永恒兴旺的,所以任何就业都不是终生就业,那么任何失业,也都不是终生失业。这就是行业迁徙与就业迁徙。未来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满足全国人民需要的农业需求,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满足全国人民的工业品需求。而剩下来的劳动者呢,都会迁徙到服务业。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农业现代化可能会与工业4.0差不多同步完成。那么一下子迁徙出来的人口和劳动者,会将第三产业挤爆,服务业将会迎来大面积的爆发。
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大爆发,将催生出来为第三产业服务的第四产业,甚至是第五产业。第四产业,可以称之为数字产业、知识产业或信息产业。而到了第五产业,则是一个象征性消费的产业,它将彻底把消费者的人格数字化,并把他们的人格接入媒介和信息的汪洋之网。
三、比黑科技还要黑的新科技
未来的5G网络,将会把带宽变的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而且免费。速度,也将达到足够的充裕。也就是说,以后上网,随便怎么用都不要钱,随便怎么用都不会卡。
5G网络是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前提。未来的汽车行业,将会出现超级革命。司机这个职业会消亡,汽车摆脱交通工具的属性,升级成为超级移动终端。也就是说,以后开车,很可能不需要考驾照了。
无人驾驶汽车,随喊随到,而且可以自己给自己加油,跑坏了还可以自己开到维修店给自己修理。最重要的是,未来将实现车祸零伤亡。车祸,作为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将成为古董词。可能2021年后出生的人,应该难以理解车祸是什么,就像00后不理解报纸一样。
随着5G网络的成熟和新的通讯技术进步,万物互联,在下一个十年也将基本完成。一切都被连接了起来。这将孕育出一个超级生态,在这个生态里,也将创生出来无尽的机遇。
在一个一切都连接起来的世界里,想象力卓越的人将获得最终统治权。不会开脑洞的人,将成为新形态社会里的搬砖工。
未来的社会将成为一个整体,如同一个操作系统一样。它的迭代,不再是单个商品的黑科技升级进步和创新,将是整个系统的升级和迭代。而且它迭代的速度会
2/5
非常快,快到只有想象力发达的人,才能跟得上其步伐。单纯靠理解力已经慢了,因为等到刚理解它,就又有了新的变化。
理念越来越简单明了,
人们的言行越来越上规矩。
人类越来越择好,
人类越来越重复好的,
人的言行越来越格式化,
与人同心而动的程度越来越高。
人类造物越造越熟越精越巧,
物质越多着,
人越来越不难活,
人越来越离兽性远,
人越来越象个人。
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怎么样?为什么?
11月14日,市东欧中亚学会和上海市建委党校联合举办“伊拉克战争后俄美欧大国关系研讨会”。2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副领事克拉修克·阿列克谢、俄罗斯联邦工商会亚洲代表处首席代表库兹涅佐夫·帕维尔也应邀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伊拉克战争后的俄美欧大国关系及相关问题展开广泛和深入的讨论。
伊拉克战争后的俄美欧大国之间的关系
发言者指出,伊拉克战争后美欧、俄美和俄欧之间的关系均呈现一些新的发展特点.首先,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大西洋联盟内部的矛盾、分歧进一步表面化,具体表现为美国与欧盟的矛盾、欧盟内部主要大国之间的矛盾及伊拉克战争后出现的“新欧洲”与“老欧洲”的矛盾。与此同时,伊拉克战争后,俄欧关系有了一定的发展。目前,俄罗斯不仅迫切地希望加入欧盟,而且已付诸行动,逐步实现融入欧盟的蓝图。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俄欧立场基本保持一致,巴黎-柏林-莫斯科轴心已初步构建。虽然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对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构成挑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割裂了其与伊拉克的传统关系,但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美欧俄之间的关系仍处于纵向深化的发展轨道,三边关系的缓和是总的发展趋势。
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伊拉克战争背后制约、影响大国关系的一些重要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有的学者认为,伊拉克战争后大国关系的变化、分歧主要根源于对国际秩序的不同理解。美国一直力图建立以其为中心的单极世界,将联合国视为自己的工具性机构。而世界上其它国家,包括法、德和中、俄等大国则强调要以联合国作为行动的框架,致力于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此外,经济利益也是擎肘三边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各国仍会将利益考量作为制订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据。还有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历史因素和文化差异,大国之间仍缺乏充分的理解与沟通,这也构成三边关系的一个主要障碍。多数学者认为,由于三边关系是决定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在内)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把握三边关系的发展动态及其趋势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与美欧俄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也为我们制定灵活有效的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东欧国家对伊拉克战争的立场
与会者认为“新欧洲”目前尚未形成固定的联合体,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东欧各国仍主要以独立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上活动。被美国称之为“新欧洲”的中东欧国家对伊拉克战争的立场与以法、德为代表的“老欧洲”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其政治经济转型以来谋求独立外交地位的昭示。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东欧国家作为两大对立阵营之间缓冲地带的重要战略地位已经消失,伊拉克战争后波兰等“新欧洲”国家一系列突出的外交表现使国际社会再度对整个东欧地区的发展前景予以关注。虽然从总体趋势来看,东欧仍以回归欧洲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但是从这些国家转型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轨迹来看也向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即东欧国家正在着眼于以独立的身份回归国际社会,并且凭借其独特的战略地位继续采取灵活的外交行为在各大国之间斡旋。
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及国内改革
与会者认为,目前俄罗斯实行的外交政策惟国家利益是举,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务实的外交政策缘于俄罗斯社会历史的独特性。当前俄罗斯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发展的优先方向,强调与欧盟的政治、经济合作,不断调整、改善和发展俄欧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俄罗斯积极推进与美国的关系,尤其在9·11事件后,以反恐合作为契机,俄美关系有了新的进展。普京政府在调整大国关系的同时,继续深化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学者们认为,迄今为止,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绩效不尽如人意。从经济角度来看,虽然建立了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但总体制度结构的运行效率低下,制度环境亟待完善;从政治角度来看,虽已构建了民主政治模式的框架,但民主形式与实质相距甚远,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仍然有限,尚未构筑起成熟的公民社会。因而,从整体上看,目前俄罗斯政治体制可界定为介于权威主义和代议制民主之间的选举民主,仍未形成西方意义上的真正成熟的民主制度,表现在一些具体的制度层面,如外交政策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变数。
俄罗斯驻上海总领事馆副领事克拉修克·阿列克谢在发言中指出,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不仅影响了过去的国际政治结构,而且对未来国际格局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伊拉克战争虽然显示了美国的强大,但伊拉克战争所引发的国际关系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表明,单靠美国的单边主义无法解决“战争后遗症”。事实证明,伊拉克战争所造成的若干问题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单凭美国的力量无法保障世界的永久和平。
市东欧中亚学会会长姜琦在会议总结中指出,目前,世界多极化只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非国际政治形态的现实。从现实的国际力量对比来看,只有美国堪称世界的一极,现实的各种国际力量仍处于失衡状态。在此情况下,建立多极化的世界须仰赖于多元化主体的成长与合作以及国际社会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因此,对我们而言,构建多极化的世界任重而道远。
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生哪些变化
体现在三个方面: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2)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1)在资本主义初期,劳动从进入生产过程就开始应经隶属于资本,在表面平等的交换关系背后,是资本对劳动的实际支配和控制。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例如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提高社会福利等,来促进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1)由于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的鞥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扩展资料:
资本主义基本特征
经济上,以私营经济为主,没有政府干预或者政府干预很少。政治上,资产阶级政党掌权,或实行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富裕,如从18世纪开始发展的西欧及美国,另一方是生产力低下,社会贫穷的国家,例如拉美诸国,鼓励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尽量少。
商品生产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变成了商品。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工人阶级,生产的目的是创造利润(用马克思的表达式: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
根据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本主义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2)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3)在二战后,又有了新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1)在资本主义初期,劳动从进入生产过程就开始应经隶属于资本,在表面平等的交换关系背后,是资本对劳动的实际支配和控制。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例如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提高社会福利等,来促进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1)由于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的鞥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危机形态的变化
(1)二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2)经济危机的形态发生了如下变化:经济危机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也不如从前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危机影响加强。
5.政治制度的变化
(1)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2)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3)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以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间的利益。
(4)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2、资本组合方式在变化,资本社会化趋向进一步增强。
3、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加剧,金融资本的统治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国际垄断资本势力增强。
5、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新发展。
6、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取得强势地位。
7、政治经济发展愈益不平衡,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在加深。
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二)从经济体制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各个领域的改革在继续推进。同时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何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改革,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从人民生活看。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继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使贫困人口免除了饥寒之苦。同时要看到,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村除列入低保的2000多万贫困人口外,还有几千万人处于低水平温饱状态,列入城市低保范围的贫困人口也有2000多万人。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各方面还有不少困难。保证全体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也取决于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四)从发展的协调性看。由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由于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抑制。同时要看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五)从民主政治建设看。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要看到,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六)从文化建设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要看到,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样的历史任务是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全过程的。
(七)从社会建设和管理看。在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就业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同时要看到,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
(八)从对外开放看。我国已经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要看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同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也随之增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述情况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实进入了新的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多亿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21世纪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发展的诸多阶段性特征,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特征。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发展和改革,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
上述情况也说明,从大的发展阶段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这个大的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首先是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然要经历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仍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总体判断,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经济上包括双重的任务:既要推进常规的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现在,我国产业结构落后,增长方式粗放,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还是初步的,在工业生产、流通和其他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仍然有大量的落后设备在使用着。科学技术水平、国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第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虽然国家在促进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但是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从抑制差距扩大到逐步缩小差距,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会长期存在。
第三,城乡二元经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2021年可望达到60%左右,届时将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仍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据预测,2030年世界城市化率将超过60%。
第四,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升至世界第四,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000美元,仍居世界后列,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总量大表明国家有比较大的经济实力,人均少表明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生产力的落后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限度。
生产力的落后状况,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伟大的创举,但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实践还是很初步的,还需要继续在探索中前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继续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且愈往前发展愈要注意解决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建立之后,仍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逐步找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要求的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并且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七大之所以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之所以在阐述重大问题时再三强调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这是因为,认清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正确提出和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是推进改革和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和发展目标,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制度和体制进行了带有根本性的改革,对发展目标和步骤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保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既然我国社会主义之所以叫做初级阶段,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不发达,因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那么,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也是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30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了这种“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如果不注重这种“统一”,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外的方面,就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任重而道远。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但前头的路更长。在发展和改革取得历史性进展的条件下,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今天,叫好之声不绝于耳,但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前途的漫长和任务的艰巨,居安思危,克服盲目乐观情绪,戒骄戒躁,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这也是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深刻用意。
三
人类社会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关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划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之一。恩格斯说得好:“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位置。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由量变积累引起部分的质变,在新的基础上再由新的量变积累引起新的部分质变的过程,这也就是社会主义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不清醒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就不可能从全局上和总体上把握中国实际,就会看不清大的方向;看不到发展的具体的阶段性变化,就有可能使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局性和总体性判断流于空泛,大的发展方略也难以贯彻落实。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关于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关于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都是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发展阶段性划分的典范。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方针政策,这些都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所作出的正确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丰富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从而也就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据这种正确认识所制定的方略,必将引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走向新的胜利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