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是汉桓帝,好不容易掌权之后会将皇权放给宦官吗?假如我是汉桓帝,我是不可能把大权留给宦官的。在两汉时期,国家社稷一度被外戚和宦...
若你是汉桓帝,好不容易掌权之后会将皇权放给宦官吗?
假如我是汉桓帝,我是不可能把大权留给宦官的。在两汉时期,国家社稷一度被外戚和宦官控制,只有少数英明的皇帝扫除了这些政敌。但是也不乏有一些荒唐的君主,葬送了大好的江山。东汉时期,汉质帝就是一个傀儡,国家大权都被梁氏控制,在汉质帝死后,汉桓帝继任了汉质帝的地位。在他的前半生一度被打压,国家朝政全部在梁氏的手中,而卑微的汉桓帝只能全心全意的宠爱自己的梁皇后。在汉桓帝掌权后,他诛杀了梁氏家族。但是他最终把大权留给了宦官,也是另所有人意外。
在历史上,真正的汉桓帝一直被后人诟病,他完成了汉宣帝诛杀霍氏的丰功伟业,但是他最终把国家的大权送给了宦官。前半生可以说是英明的君主,而他的后半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昏君。他使东汉帝国落入了低谷,此后国家大权再也没有回到君主手中,即使有想法改革的君主,但也是无能为力。
假如我是汉桓帝,我是不可能把大权送给宦官。在两汉时期,外戚一直是最主要的问题。如果我是汉桓帝,我会彻底改掉这个国家的弊病,我会选择重新整治朝堂,凡是外戚家族,一律不可以干预朝政。而且如果是探亲,也是几个月见一次。彻底隔离皇后与她的家族的关系。设立一些官职来处理皇家的事务,监察各个家族的事务。绝不任用外戚成为朝廷命官,国家大权要紧紧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后宫中,宦官不得参加任何朝政,任用一些寒门子弟来帮助自己处理。平衡各个势力,在他们内部互相支持一派,达到平衡的效果。这样宦官和外戚是不会干预皇权的。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的原因?
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统治制度,在此制度之下,谁掌握皇帝,谁就掌握了权利。这个是核心。
2、从东汉帝开始,东汉皇帝继位的年纪普遍偏小。
汉章帝刘炟 19岁继位 34岁崩
汉和帝刘肇 10岁继位27岁崩
汉安帝刘祜 13岁继位35岁崩
汉顺帝刘保 11岁继位31岁崩
汉桓帝刘志 15岁继位36岁崩
汉灵帝刘宏 12岁继位 34岁崩
先皇去世年纪不大,新皇继位年纪更小,就造成了“主幼母少”的局面。而母亲身后是母亲的家族,也就是外戚,这些人要出来,打着辅主理政的旗号,内外勾结,把持朝政。先后出现了窦、邓、阎、梁、何等太后及家族外戚势力专权乱政。必经像西汉武帝那样的伟大君主不多,东汉没有哪位皇帝自己死前把继位皇子他娘一起带走。话又说回来,即便是汉武帝那样的伟大君主,其托孤之臣也有乱政之实。所以说到底,还是小皇帝太小,直到清咸丰托孤的顾命八大臣,也存在子幼而外戚朝臣相争的问题。
3、上述举例的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年龄好多都还不够15岁,年纪太小,让外戚专权有了借口。另外一点,上述皇帝除了继位年龄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是30多岁去世。这意味着这些少年皇帝都经历了成长、夺权、管理国家这样一个过程。但一个少年在深宫之中,靠什么夺权,靠宦官。这些小皇帝们,从小就由儒家的帝师教导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告诉他们,这个国家是他们的,不是那些妈妈娘家人的,现在他们只是暂时替我来管理,等我到了17、8岁的年龄,他们是要把治理国家的权力再交还给我的。但到了那个年纪发现这些外戚根本不想交权,那就只有自己夺权,只能依靠陪伴自己一起长大的这些宦官叔叔、宦官小兄弟们一起夺权。权夺下后,因为这份感情,大家再一起治理天下。但多数时候这些宦官又比较能陪皇帝玩耍,渐渐地,皇帝不理朝政了,宦官独揽大权。
综上所述,东汉中后期,由一连串的小皇帝继位,引发一连串的外戚专权,又由一连串的皇帝长大夺权,造成一连串的宦官乱政。如此交替,成为东汉的一个政治符号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乱政~
汉章帝刘炟 19岁继位 34岁崩
汉和帝刘肇 10岁继位27岁崩
汉安帝刘祜 13岁继位35岁崩
汉顺帝刘保 11岁继位31岁崩
汉桓帝刘志 15岁继位36岁崩
汉灵帝刘宏 12岁继位 34岁崩
先皇去世年纪不大,新皇继位年纪更小,就造成了“主幼母少”的局面。而母亲身后是母亲的家族,也就是外戚,这些人要出来,打着辅主理政的旗号,内外勾结,把持朝政。先后出现了窦、邓、阎、梁、何等太后及家族外戚势力专权乱政。必经像西汉武帝那样的伟大君主不多,东汉没有哪位皇帝自己死前把继位皇子他娘一起带走。话又说回来,即便是汉武帝那样的伟大君主,其托孤之臣也有乱政之实。所以说到底,还是小皇帝太小,直到清咸丰托孤的顾命八大臣,也存在子幼而外戚朝臣相争的问题
汉宣帝即位之初,是如何稳住权倾天下的霍光,并逐渐坐稳帝位的?
汉宣帝刘病已是一个传奇,首先他的身份是一个传奇,他是汉武帝的曾孙,太子刘据长子刘进的儿子,在他出生的那一年,他的父亲刘进与爷爷刘据都在巫蛊之祸中,被曾爷爷汉武帝害死,刘病已尚在襁褓之中时,他的父母亲、爷爷奶奶全部去世,随后他就进了监狱。
同时,刘病已也是西汉历史上最小的囚犯,身为汉武帝嫡系曾孙的刘病已居然是在监狱度过自己的最初岁月,也因为监狱长丙吉的庇护,刘病已得以存活下来,后来遇到汉武帝大赦天下,刘病已才得以从监狱中出来,以普通的平民身份,被丙吉安排在刘病已外祖母家里抚养。
刘病已虽然身世坎坷,但他的一生遇到了好几个贵人,相助于他一步一步成为皇帝,第一个贵人就是上面讲到过的丙吉,让刘病已活了下来,并且得到了汉武帝的承认,加入宗谱,寄养于宫廷之中,这保证了刘病已的皇族身份,也是日后成为皇帝的依据。
刘病已的第二个贵人就是掖庭令张贺,所谓的掖庭令就是管理皇宫中嫔妃居住的地方,张贺是太子刘据的旧臣,所以格外照顾刘病已,张贺照顾了童年的刘病已,给他读书,并且还自己出聘礼为刘病已迎娶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为妻。
刘病已虽然成长于掖庭,但更多时候是在民间生活,尤其是刘病已娶妻生子之后,如果不是因为汉昭帝去世,估计刘病已的一生就这样了,但历史就是如此,汉武帝亲自挑选的接班人汉昭帝刘弗陵在21岁时就因病去世了,而且汉昭帝没有儿子。
这种情况之下,在朝廷掌权的大将军霍光经过一番议论,迎立昌邑王刘贺入京继承皇帝位,但刘贺在位仅仅27天,因为行为不当,荒淫无道,而被掌权的霍光废掉帝位,这是西汉历史上第一次以权臣废立皇帝之事,随后霍光在丙吉的建议下,迎立刘病已为帝。
想想看刘病已刚刚当上皇帝那会是怎么样的形势?权臣霍光刚刚废除了一个皇帝,以臣废君在礼法上就是逾越,而刘病已作为第二个上位的皇帝,当然担心自己也步入刘贺之后,所以刘病已初即大位非常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而且当时霍光在朝中的权势滔天,霍光本人的官职是大将军大司马,录尚书事,手握军政大权,霍光的儿子霍禹与侄孙霍云任职中郎将,统帅宫中的卫士,另一个侄孙霍云任奉车都尉,统率禁卫部队胡越骑兵,霍光的二女婿邓广汉任长乐卫尉,掌管皇宫的警卫,霍光的三女婿赵平任骑都尉和光禄大夫,掌管皇宫的警卫,霍光的四女婿范友明任度辽将军,率军在外作战,是位很有能力的将军。霍光的五女婿任胜任安定太守,除此之外,霍光一族还有很多人都在朝中和地方上担任重要官职,形成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势力。
所以当汉宣帝与霍光一起乘车时,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如同有芒刺在背一样,汉宣帝以自己的智慧为了稳定帝位,做出一系列的举动,归纳起来就是这么几条:
一、继续重用霍光,消除霍光猜忌。
汉宣帝即位时是18岁,按照惯例皇帝成年后,辅政大臣要还政于皇帝,所以当霍光准备还政于汉宣帝时,汉宣帝,继续让霍光掌权,并且下诏令让文武大臣上报先报霍光,再报自己,这一行为等于是消除了霍光的猜忌,也就保住了帝位。
二、低调忍让。
身为皇帝,并且很有执政的能力的汉宣帝,并不急于执政,反而处处忍让霍光及其家族,凡事让霍光做主,最严重的是霍光的妻子收买了御医毒死了汉宣帝的皇后,汉宣帝都没有追究下去,而是看着自己心爱的妻子去世,并且做出违心之事,娶了霍光的小女儿为妻,并立为皇后。
想想这种忍让到了何种地步?汉宣帝不会不知道自己皇后是谁害死的,当初就是霍光妻子极力要让自己女儿成为皇后, 但由于汉宣帝坚持立结发妻子许平君为后,得罪了霍光妻子,所以才会下此毒手,也可以看到霍光猖狂到了何种地步,但是这些汉宣帝全部忍了,他要的是秋后算帐。
三、逐步培养个人势力。
在霍光继续执政期间,汉宣帝逐步提拔自己的亲信担任朝中要职,这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比如汉宣帝岳父的弟弟许延寿被封为侍中、光禄大夫,汉宣帝的表叔史高也被封为侍中,他是汉宣帝祖母史良娣的兄弟史恭的长子,许家和史家的子弟大多被汉宣帝重用,这是外戚一族,还包括帮助过汉宣的掖庭令张贺、丙吉,也被加官晋爵,张贺的弟弟张安民任车骑将军,张安民的三个儿子都被封为侍中和中郎将。
一系列长年的加官晋爵行为,只要不是封霍光家的人,就等于是抗衡霍光的势力,这股势力是汉宣帝培养起来的,还包括少年时期与汉宣帝交好的同龄人,都成为汉宣帝的帮手,对于霍光家族的势力,汉宣帝在霍光在世时,没有任何打击行动,而是等到霍光去世才有意调离霍家子弟,把这些霍家子弟明升暗降,排除出兵权与权力中心,但这些是在霍光去世后才办的,培养个人势力是一直都在做的,这是有区别的。
由此可以看出汉宣帝的性格是非常沉稳的,也很有耐性,他虽然很想铲除霍光一族的势力,但一直等到霍光去世,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霍光这个人,能力非常强,侍奉汉武帝时期,没有出过一次错,并且在汉昭帝时期掌控军政大权13年,又在汉宣帝时期掌控军政大权6年,汉宣帝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耗死了霍光,这才是最稳妥和没有风险的方式。霍光一死,霍家就失去了靠山,然后汉宣帝才开始布局铲除。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