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作为战国的第一个霸主,曾经拥有20万军队,为何后来会一败涂地呢?我觉得应该要分几个部分来看,首先魏国在魏惠王时期找到了一次很...
魏国作为战国的第一个霸主,曾经拥有20万军队,为何后来会一败涂地呢?
锋芒毕露,容易导致围殴,战国七雄,野心勃勃不在少数,
另外魏王实力不够,也没有彻底开疆拓土,名将陨落,太子战死,各种原因柔和为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为何在魏惠王手中走向衰落呢?
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三家分晋,也即魏国、韩国、赵国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再加上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在战国七雄中,魏国因为地处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用乐羊为将,以李悝变法,再加上吴起等众多人才的帮助,促使魏国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乃至于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
在魏文侯之后,魏国第二位君主魏武侯南征北战,将魏国的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不过,到了魏国第三位君主,也即魏惠王在位时,魏国却走向了衰落。魏惠王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彼时,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走向衰落。那么,问题来了,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为何在魏惠王手中走向衰落?换而言之,魏惠王到底犯了哪些错误呢?
首先,在笔者看来,迁都大梁,无疑是魏惠王的一个重要错误。三家分晋时,魏国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国的领土东已据有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内、河南一带,且东部已成为魏国领土的主要部分。所以,魏惠王在位时,选择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移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从魏惠王的角度来看,之所以迁都大梁,是为了和齐国展开较量,尤其是确保自己对于淮泗一带诸侯的掌控。
但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魏惠王迁都大梁,不仅导致秦国在河西之地步步蚕食,甚至夺取了魏国曾经的都城安邑,而魏国还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连续败给了齐国,这成为魏国失去霸主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魏惠王迁都大梁,可谓竹篮子打水一场空龙,也即最终导致了魏国面对秦国、齐国双输的结果。
进一步来说,在没有迁都大梁之前,魏国的重心主要放在了西边,也即在对付秦国上。比如吴起这位名将,就在河西之战中重创了秦国大军,实现了对秦国的压制。但是,在魏国迁都大梁之后,因为重心的东移,促使魏国在河西战场上节节败退,也即失去了对秦国的压制力。而迁都大梁确实方便了和齐国较量,可是结果还是败给了齐国,这意味着迁都大梁是一个失败的决定。另一方面,除了迁都大梁之外,导致三晋联盟分崩离析,也是魏惠王的一个重要错误。
魏惠王即位之后,对韩、赵两国发起反攻,"败韩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败赵于怀(今河南武陟西南)"。魏国虽打败了韩、赵,但自此因三晋联盟破裂而陷于孤立的境地。在战国初期,魏文侯在位时的魏国之所以率先崛起,离不开三晋联盟所带来的威力。比如周威烈王廿三年(前404年),三晋曾经联合出兵攻打齐国,俘虏齐康公朝见周天子,请求册封为诸侯。
战国初期,魏国这么强大,怎么会走向衰亡的?
因为在魏国在魏武侯的带领下走向了衰落,魏国人才在魏武侯在位期间慢慢流走,慢慢的魏武侯将魏文侯创造的资本都败坏掉,魏国是一天不如一天,还被其他国家联手打压。
一、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上走上了辉煌。魏文侯在位的时候是魏国最辉煌的时刻,魏文侯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君王,一上位就知道魏国出现的问题在哪,并且推行大量政策改革,并且魏文侯还吸取了其他国家的改革经验,组织了一次大改革,使魏国国力极速上升,也是这一次改革为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魏文侯对待有能力的贤才是非常好的,不管他社会地位高不高,只有你有能力,魏文侯就能够邀你畅谈国事,因此在魏文侯的身边总是挤满了一堆贤才,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挤进了战国时期霸主的行列,那个时候的魏国基本是没有国家敢惹怒的。
二、魏国在魏武侯的带领下走向衰落。如此强大的魏国没想到就败在了魏武侯的手中,魏文侯去世之后,接手魏国的就是魏武侯,他这个人极其看重地位,对于任贤的选用是先看其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这导致了许多人才流失,并且这些人才在其他国家都有许多大作为。而且他用人也不贤,他都是选用一些油嘴滑舌的人,这些人占着官职不干事,他们每天思考的不是如何让国家更强盛,而是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口袋装满,给这样的人任位,魏国怎么可能够保持强盛。
三、魏文侯将魏国带到了它不应该到达的高度。由于魏国以前的强盛,导致一些国家都联合了起来抵制魏国,就算是和魏国结盟的国家看到魏国一天不如一天也放弃了这个盟友。最后的最后其他国家都联手打击魏国,而魏国已经腐烂,打仗结果多为败仗,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二,魏惠王继位之后与周边的赵国和韩国交恶,导致自己失去了两个非常强大的盟友。
三,作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魏国有着天下最雄厚的人才储备。但是,到了战国中期,魏国的人才却不断流失 。
魏国前期作为战国时期超强大国,为什么最后会逐渐失去霸主的地位呢?
为什么最后会逐渐失去霸主的地位呢?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也是普遍意义上春秋时代的结束,而战国时代的七大诸侯国之间也是争斗不断,每一个诸侯国都想着一统六国,结束中原地区的分裂局面,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因此在战国时代各类变法不计其数,各种军事上的斗争也不计其数。就这样一个天下大乱的时间段里,人才就成了各个国家都迫切需求的最大的宝物。
比如说秦国,据说秦孝公曾经颁布过求贤令,向整个中原求取能够让秦国变得强大的能人异士,商鞅就是在看到求贤令之后,进入秦国的。在商鞅之后,还有范雎、张仪等一般,能人异士进入秦国为秦国的统一进行谋划。又比如说,燕国的燕昭王时期,也是任用了一些比如乐毅那样的人才才得以中兴的。
我们今天主要说的魏国其实也是如此。在魏国初期,魏文侯也是任用了吴起和李悝等人在魏国进行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多种变法,才使得魏国成为了超强大国。可是在魏文侯之后,魏国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却大大减少,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的“严宽内忌之风”是愈演愈烈的,魏国在极大程度上排斥他国的人才,并且对自己国家所产生的王族大才也是束之高阁,因为魏国以为凭借它自己多年以来积蓄的国力,足以支撑其对抗其他国家。
所以,魏惠王是十分排斥人才进入魏国的,可是魏惠王却在这样的原则之下还在大肆的求贤,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子对于魏国的规划是十分细致的,但是孟子的规划太过于理想化,如果魏国没有外部的恶劣环境,没有内部的种种激烈争斗的话,他是可以实行这样的措施的,可是前提条件为过达到了吗?并没有。
孟子是这个样子,阴阳家的淳于髡也是这个样子。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一个经典学说的代表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就是因为他们的主张和学术,魏惠王去询问一个早就已经知道答案了的人一个确切的问题,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这也就足以表明问会王这样的行为只是为了作秀而已。在当时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国家不需要人才,没有一个国家在没有人才的情况之下还能够发展壮大起来。
当时的魏国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失败,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将魏文侯变法以来的国力基本消耗殆尽,而魏国基本又是从魏惠王开始才开始排斥其他国家人才的,所以魏惠王也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借口,他不能够让自己的臣民说是因为自己的君主不够虚心的求取人才,才导致国家失败的,所以他是不得已才要进行求贤的。也正因如此,魏惠王才找上了儒家的孟子,阴阳家的淳于髡。因为这些人的学说不可能在战国这样的乱世实行。
如此一来,魏惠王即达到了不让他国的人才在魏国承担部分国家权力的目的,也成全了自己谦虚求贤的名声,这才是魏惠王最根本的目的。可是,也正是因为魏惠文如此狭隘的眼光导致了魏国之后严宽内忌之风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了魏国的灭亡。
魏国最后会失去霸主的地位的直接原因是迁都大梁以及桂陵、马陵两次战役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魏惠王的刚愎自用,不会识人。
春秋战国时期,先是有春秋五霸,然后是战国七雄,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可谓是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但是每个国君都有称霸中原,消灭周围小国的宏图大志。
比如当年齐桓公重用了管仲首先成为第一个霸主。而晋国三分天下成为韩赵魏三个国家之后,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国君经营,也有短暂的繁盛,却早早走下霸主的神坛,这不得不让人叹息。追究其原因在于:
直接原因
魏惠王雄心勃勃,为了称霸中原,将国都有安邑迁到大梁,看起来距离中原更近,地理位置更好,但是有一个潜在的风险是:大梁处在各国中心,历来不易防守,使得魏国捉襟见肘;还有就是,庞涓指挥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直接导致了衰败。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我认为在于魏惠王。魏国当年国力的强盛,是由休养生息、训练军队而来,比起他的先祖魏文侯、魏武侯,他可谓好大喜功。但在用人方面逊色了很多,先是商鞅出走秦国,为自己埋下了伏笔;之后又将孙膑赶出了魏国,反而重用比他差劲的庞涓。
可以说魏惠王和庞涓多多少少有相似之处,结果庞涓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战役中大败。如此用人失误,魏国必然会走向衰败。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