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孩子妈妈吼几句安静下来就会说如果自己死了是不是就可以从新开始了,心里是怎么想的那就是说孩子的内心不够强大,遇到点挫折就不想...
9岁的孩子妈妈吼几句安静下来就会说如果自己死了是不是就可以从新开始了,心里是怎么想的
如何让孩子懂得什么是死亡呢?
如何让孩子懂得什么是死亡呢?我们家孩子才四岁,前段时间,和孩子回老家路上碰到一个送葬队伍,孩子很疑惑,我也不知道怎么样跟孩子谈论死亡的话题,怕孩子有心理负担,请问我该怎么样让孩子懂得什么是死亡呢?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巧妙引导和解释孩子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为什么”,很有必要。其实,成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正决定了他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
像看待“生”一样看待“死”
“死亡教育”其实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因为,只有正确地理解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这个课题,有些学校,已经在摸索中前行。2009年,郑师附小的老师刘雁华,有了对孩子们进行“生命教育”的想法。
刘雁华是郑州市终身名师,她教的是小学五年级,每周三下午的第二节课是孩子们的阅读时间。这节课外阅读课,孩子们很爱上。刘雁华喜欢挑选国外的优秀绘本给孩子们上导读课。无意中,她发现了《天蓝色的彼岸》、《爷爷没有穿西装》等几本有关“死亡”教育的绘本。
“当时有一点点小惊喜。”刘雁华说,因为,总算是找到了合适的“载体”,给孩子们解释什么是“死亡”。生命教育不应是贴标签,应该是具体化的。
《天蓝色的彼岸》是一部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人性寓言: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但他还挂念着爸爸、妈妈、姐 姐、老师和同学们,却又不知如何传达他的心声,直到他碰上一个叫阿瑟的幽灵。阿瑟带着哈里偷偷溜回人间,来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表示歉意和爱……
刘雁华说,和孩子们谈这个话题,要用温和的姿态,心里很明白要给他们讲什么,但不明说,要多听孩子们说,疏导、引领、点拨,在不知不觉中发酵、影响他们。“引导他们像看待‘生’一样看待‘死’。”刘雁华说。
刘雁华的女儿今年上高三,初中时,她也读过《天蓝色的彼岸》。女儿告诉妈妈,那本书很温暖,让她明白了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同时,也让她更懂得爱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我都没怕你怕啥?”
“妈妈,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地活着,因为我们要死很长时间。”有时候小石头会对妈妈这样说。
小石头今年上五年级,他对“死亡”这个话题,已经有了模糊的理解,时不时的,他会问妈妈:“姥姥姥爷都会死吗?”妈妈告诉他,每个人都会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要健康快乐地活着。
石头妈妈说,自己一个信佛教的朋友告诉孩子:“死了还有轮回。”她不这样认为,她告诉石头,死亡就像花到冬天枯萎一样,这就是生命的形式。
一次,石头在家养乌龟,把乌龟当成斗鸡来养,结果小乌龟被他和几个小伙伴折磨死了,石头很伤心,他知道乌龟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后来家里又养了只鳖,石头每天都很上心,生怕它再死掉。
“估计每个小孩子都有过怕死的时候。”石头妈妈说,她小时候,有一次,怕死吓得睡不着觉,当时在外婆家,她告诉外婆自己怕死,外婆当时已经70 多岁了,笑着说:“我都没怕你怕啥,我都是土埋半截的人了。”当时石头妈妈一下子就不怕了。所以当小石头给妈妈说自己怕死时,石头妈妈也是同样的回答: “我都没怕你怕啥”,石头从此便再也没有问过。
“要珍惜生,但不畏惧死。”石头妈妈说,每当石头提到有关生死的话题,她虽不知道如何具体给孩子解释,但她一直在给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念。
话题沉重,不深讲为好
要不要告诉孩子“死亡”的“真相”?要不要给孩子进行深度的“死亡教育”?家长成静和王伦的意见一致:还是不深讲为好。
“哎呀,这个话题我还真没仔细考虑过。”听到这个话题,家长成静有点小吃惊。成静的儿子今年12岁,平日里,她对孩子都是“正面教育”: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
成静说,“死亡”这个话题确实不好给孩子讲,比如,植物的“死”和动物的“死”就不太一样,植物“死去”,有的还能“活过来”,但动物不能,人就更不能了。所以,她觉得,既然“不好讲”,还是不讲为好。而且,对小学生讲得太深,有时候会不会适得其反?
家长王伦主张自然教育,他认为,认识死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了解和认识不一样,没必要刻意去讲。
直面死亡找寻生命意义
在10岁的女儿面前,王伦并不刻意掩饰自己的感情。去年,大学室友去世,王伦在家里失声痛哭,女儿看到了一切,也陪着爸爸悄悄难过。不过,她没有就此问太多有关“生死”的问题,王伦也没有“抓住时机”去给她解释。
“我知道有些形式和方法,能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什么叫死亡,但我没有这样进行。”王伦说,这些事情,还是应该让她自然而然地去理解和接受,当然,他也不想让女儿过早地理解这些一生中最无奈的事。
王伦说,女儿的生活多姿多彩,这自然会让她珍惜生命。其实,对死亡的教育,最重要的还是要落脚到对生的教育,对生命的珍重,对生活的热爱。
“当今社会,信息量如此之大,孩子必然经常接触到‘死亡’的概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申柯说,所以,给孩子解释“死亡”也是迟早的事。
解释这个概念,可以分年龄段进行。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不用讲太具体的概念,可以用“比较法”,比如,“活着”就是可以吃饭、睡觉、呼吸、走路 说话等,“死亡”就是这些都不能做了。还可以用“实施法”,比如,孩子养的小动物死了,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安葬的位置、埋葬的方式等。
不能把死亡说得很恐怖,很纠结,也不能把死亡说得很美好,很飘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吸收能力很强,会信以为真。
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带着他去扫墓时,可以告诉他,死的人没有知觉,什么都不能做,但活着的人,要通过扫墓等方式,知道自己的祖先、来历,要敬畏、崇拜祖先。
此时,也是一个传授世界观的最佳时机,告诉孩子,活着的人需要继续创造价值,珍爱生命,多做善事,博爱大众,才能给逝去的人一个交代,同时为自己负责任。
申柯表示,对于死亡教育,重要的不是认识死亡,而是要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懂得感恩生命、感谢父母、感激每个擦肩而过的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
美国人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源于美国,美国对“死亡教育”的研究较为丰富和完善。碰巧,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王振存,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做访问学者。记者拜托他“采访”了美国的一些学校。
经过了解,王教授说,在美国,确实不少学校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通过死亡的必然性,来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具有科学完整的内容,且与学生个体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课程从动植物的生命循环,到有关于哀伤、丧礼、守丧等层面以及道德和伦理等主题,包括自杀、安乐死等,非常全面。
但并非所有学校都开设有死亡教育课程。因为即便是在美国,一些人也认为死亡是令人忌讳的话题。对于死亡的认识和探讨主要在家庭的私密场所展开, 有的则是通过教堂等场所。到小学五年级,会让学生了解,孩子是如何诞生的及其过程,到六年级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进行性教育等。
生死是硬币的两面
“认识‘死亡’有助于我们反观生命。”王振存说,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有助于其消除对死亡的误解、恐惧,更加认识生命的可贵与价值!
在孩童时代,都会有一段时期,对死亡问题非常非常地恐惧。的确,死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死亡的毁灭性、否定性让我们惧怕,让我们逃避。但生与死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我们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死是自然的生命现象,是人生的常态。
“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正是因为人是一个有死的存在,才造成了生命的紧迫感,才彰显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不能深刻认识死亡的本质,就不会真正懂得生命的宝贵与价值,从而更加珍惜自己、他人乃至自然万物之生命。认识到这些,我们的孩子就不会轻易地自残、残害他人的生命,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孩子明明犯了错,证据确凿,但他死不承认,怎么办
概述 :孩子不肯承认错误,是有不同原因的,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详解 :
一、孩子不肯承认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1.由于家长教育不得法,每次孩子犯错后,打骂孩子。孩子一旦知道犯错了,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恐怖感,所以,孩子不敢承认错误,用抵赖的办法逃避家长的惩罚;
2.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家长认为错误的言行,孩子却认为是正确的。
二、家长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1.如果孩子是因为恐惧而不敢承认错误,那么,家长应该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聊天,然后再逐步将话题转到孩子所犯的错误上来。告诉孩子所发生的事有什么不良后果,并且告诉孩子,以后留意,避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2.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见,在对待某些问题,或者,在处理某些事情的时候,与家长之间存在分歧,双方则各执己见,不肯让步。这时候,家长觉会得孩子调皮,不听话、不肯认错。在跟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家长首先冷静思考,如果孩子没有错,家长应当及时改变态度,并对孩子给予表扬,而绝不能让孩子违心地认错;如果孩子确实有错,只要孩子的本意并非愿意犯错,只不过是想法不同而已,那么,家长就要耐心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错,这样让孩子口服心服,以后就不会再坚持这种错误的做法或观点了。
结论 :遇到孩子不肯承认错误,家长绝不能千篇一律地指责或打骂,而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先分析一下孩子的处境:如果是我,我希望要父母能换位思考一下,这时候我是很紧张的,因为孩子都知道如果被确定犯了这个错误会惹父母不高兴,从而挨惩罚,而且在已经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即使这个时候承认也不会被当做诚实而被宽容,所以孩子就会不敢承认,也可以当做是放不下面子,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个关乎自己以后父母对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就不会想到不承认也会带来父母不好的看法。
接下来再思考如何应对:这个时候最好不要狠命的骂孩子,因为除了个别孩子抗压能力天生就很强,有些孩子比较敏感,如果被骂的很厉害,很有可能会产生心理阴影。所以这时可以温柔地告诉孩子他/她错在哪里,向他/她保证绝对不会在他/她承认后继续“发飙”,他/她应该就会承认。如果还是不承认,那也要心平气和地告诉他这个错误的严重性,然后给予不伤身的惩罚,比如几天内多做点学习任务,这样也是一举两得,但不能布置太多,会让孩子不再喜欢上学习,认为学习就是一种惩罚。但像体罚啊,不准吃饭啊什么的,都算伤身的惩罚。只要这个孩子是个“有良心”的孩子,他过几天就会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而感到惭愧,自然会来道歉。
这个是我在犯错误不承认时希望父母的表现。身为家长也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想想你的孩子会希望父母怎么做,怎么做他才会安心的承认,而不是靠威胁逼迫孩子承认。至少对我这种调皮鬼来说,如果父母这样做,我是一定会承认的,毕竟没有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了嘛。
分析:“害怕被家长训斥,这是很多孩子死不认错的原因。”事实上,家长在孩子犯错后的做法,决定了孩子在下一次犯错时会选择采取什么方式来避免受到“伤害”。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他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于是孩子会如实向家长汇报。这个时候,有些家长会认为,应该给孩子一点教训。如果家长在孩子犯错时经常这样做,孩子在又一次犯错时也许就会考虑:“如果我不承认错误,妈妈是不是就不会训斥我了?”于是孩子开始尝试说谎或用找替罪羊的方式来避免受到惩罚。
对策: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 一方当时有情绪都应该先将事情放一放,冷静时再处理问题。家长在发现孩子犯错时,如果在愤怒之下责难孩子,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害怕,影响亲子关系;如果孩子有情绪,家长在没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之前,采取任何方式教育孩子,都不能达到效果。
家长可以采取事后回忆的方式问孩子:“宝贝,你刚才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希望你能告诉妈妈,虽然这个错误是妈妈不希望看到的,但如果你能诚实地承认错误,妈妈会很高兴的。”这样的教育方式,效果比训斥或责罚孩子要好。
二、害羞心理:“我不想让那么多人知道我做错了。”分析:中国人有句古话“堂前训子,背后教妻”。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与成人一样受到尊重。如果家长当着很多人的面指出孩子的错误,或者训斥孩子,可能会令孩子产生羞辱感和抵触心理,这时即使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承认。事实上,家长在外人面前不照顾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导致孩子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
对策:家长对待孩子应该像对待朋友那样,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在大庭广众下犯错时,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台阶下。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在房间里突然摔坏了妈妈的化妆品,这时如果妈妈立刻冲进房间责骂女儿,女儿会死不错误。不妨将计就计:“刚才你和小狗在房间里,小狗是不是把妈妈的擦脸油摔坏了?你可不可以去告诉小狗,乱动妈妈的化妆品是不对的,让小狗下次不要再乱动东西了,好吗?”小狗因为女儿的过失而受到了责骂,女儿心中会感到愧疚,客人走后,女儿大概会主动向妈妈承认错误的,这样的效果,是否更好?
三、倔强心理:“我根本没做错!”分析:有时孩子不认错,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因为孩子天性好奇,喜欢探索各种新事物,常常把家里的东西弄得面目全非。这时,家长生气就在所难免了,但孩子根本不明白,对和错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对策:一点建议,平时在生活中,家长就应明确定好规矩,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那么当孩子犯错时,自然就知道自己错在哪了。如果出现意外的错误,家长应冷静,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明确地告诉孩子犯这个错误的后果和严重性,让孩子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以后应该如何做等。
简单的惩罚或强迫孩子认错并不能让孩子真正明白他的错误,反而会让孩子混淆对错观,即使要惩罚孩子,也要让孩子明白,他到底是因为什么受到惩罚的。
四、效仿心理:“爸爸妈妈不也经常不认错吗?”分析: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地教训孩子,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但他们却从来不检讨自己的行为,一旦自己犯了错,也不会主动向孩子认错。
对策:“身教重于言教 ” 为了改掉孩子死不认错的坏毛病,当家长犯错后,要给孩子认错。如家长不小心踩坏了孩子的玩具,这时家长应该放下面子,主动告诉孩子玩具是自己不小心踩坏的,真诚地请求孩子原谅。同时,家长还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如果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弥补过错,就会获得别人的原谅。
因此,当孩子不愿认错时,家长不要急于纠正,要寻找孩子不愿认错的心理。也许问题恰恰就在家长自己的身上呢!
儿子今天说我还不如掐死他算了,我该怎么办?
然后根据情况适当的做出调整,并且和孩子沟通一下。
之后在做出决定的时候问下孩子会不会同意。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