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称为小红楼?把《知否》称为小红楼的人,应该都没认真读过《红楼梦》。林黛玉在教香菱写诗时,是这么说...
为什么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称为小红楼?
把《知否》称为小红楼的人,应该都没认真读过《红楼梦》。
林黛玉在教香菱写诗时,是这么说的:
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所以评价文学作品,不能脱了立意。《红楼梦》为什么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原因之一是其蕴含的人文关怀在那个时代是极为难得的。在女性受到极大约束和深重迫害的年代,曹公表达了对整个群体的惋惜和尊重。
而《知否》的立意是很低的。在科学昌明、人文进步的今天,一个接受了平等理念的现代人,为了在落后的时代生存下去,将自己打磨得毫无棱角,与同样受到压迫的一众女性,在一亩三分地里勾心斗角,最后成功上位。
两者高下立判,宛若云泥之别。
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有些没认真读过红楼的读者,会认为《知否》堪称小红楼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古风古韵的理解颇为浅薄,二是他们对世情道理的理解有失偏颇。
关于第一点, 山猫大王的答案已经讲得很详细了。作者常常在章节后的“作者有话说“里,考据《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社会关系,以此来解释《知否》中人物行为的缘由,这无疑在观感上加强了两本书的联系。而且,作者在遣词用字上模仿红楼,尤其是器皿、服饰等物件名称,往往直接从红楼中摘取。
实际上,作者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并不充足,考据得也粗浅,难免给人画虎不成反类犬之感。但阅读量不足的读者,看到作者辛辛苦苦地考据,读到似曾相识的辞藻,就以为是好的了。
关于第二点,很多人把《红楼梦》奉为种田文的鼻祖,在我看来是极不恰当的。种田文的主题是“发家致富奔小康”,而红楼讲的是“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根本是南辕北辙。有蒸蒸日上的种田文,有平淡如水的种田文,但是有黄粱一梦的种田文吗?
红楼的世情道理,是体察入微的。哪怕是小人物的小心思,三言两语也描摹的极为透彻。比如“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这一回,平儿作为管事大丫鬟,对各方的心思洞若观火,宝玉又能体谅爱惜人,出头担了事,方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其中涉及柳嫂子、柳五儿、司琪、彩云、贾环、探春一干人,平儿能照顾熨帖,着实不易,这才是有实际意义的“世情道理”。
《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为什么衰落。
是社会原因,还是他们的奢侈浪费。《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根本原因是落后封建的社会制度。作为封建社会代表的四大家族走向衰落,是盛极必衰、顺应历史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重点描写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败的封建统治和落后的封建制度进行抨击。预示着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红楼梦》将社会根源揭示得十分全面、深刻,对封建社会做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扩展资料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时代的特征。它并没有把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
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如鸳鸯、晴雯这些人物的悲惨下场,但更多的悲剧是封建伦理关系中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所造成的,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人生悲剧。
小说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贵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
尤其深是,在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揭开了封建家族“温情脉脉面纱”内里的种种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它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