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锦衣卫真相,因什么而劣迹斑斑?权势过大,肆意妄为明朝的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锦衣卫,...
明朝锦衣卫真相,因什么而劣迹斑斑?
权势过大,肆意妄为
明朝的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锦衣卫,锦衣卫指挥使多有皇帝亲信担任,最开始锦衣卫主要职责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掌直驾侍卫”就类似于皇宫中站岗的,是一根训练有素的“柱子”。真正让锦衣卫变得臭名昭著的是锦衣卫的第二个职能“巡察缉捕”,“巡察缉捕”说白了就是皇上的私人侦探,锦衣卫拥有私人监狱“诏狱”,可以在不经过其他司法机关的逮捕处决他人。
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废除锦衣卫,将所有囚犯关回了刑部。明成祖朱棣继位,又恢复了锦衣卫,由于明成祖出身的特殊性,其对权力的控制欲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了。锦衣卫在他手中,权力无限扩大。
锦衣卫“巡查缉捕”是为皇帝侦察情报,观察是否有人有意谋反,处理皇帝不方便交给刑部的案件。对于锦衣卫指挥使来说,这侦察情报的工作可以做文章的地方很多,既可以排除异己,还可以作为资历等待升迁。
因此在锦衣卫掌权期间,全国人民均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一旦稍有不如意的地方,随便按个罪名就会被关进诏狱,家破人亡。
锦衣卫的另一个职能“执掌廷杖”更是给了锦衣卫排除异己的机会,一般明朝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杖刑,就会被带到午门行刑,根据观刑的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行刑的锦衣卫校尉会选择受刑人是生是死。若是指挥使两脚八字张开,可活命,若是脚尖内拢则下重手,受刑人不死也丢了半条命。而指挥使判断是否官员是否可以活命的唯一条件便是官员是否听命于他。
这就是明朝锦衣卫臭名昭著,劣迹斑斑的真相。
历史上明代皇帝搞出锦衣卫后怎么收场的
其实在明代刚成立的时候,并没有锦衣卫之说,不过有拱卫司的说法,后来改名为 “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 ,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年)才改名为锦衣卫。锦衣卫成立的最初原因就是朱元璋想让他们管制朝廷中那别有用心大臣们。
锦衣卫在明朝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这些锦衣卫的老大叫做指挥使,在朝廷上也算的上是正三品官员。这些锦衣卫只听命于皇帝,只要是皇帝下的命令,他们都会执行,有很多案件虽然不是由锦衣卫主导的,但都有他们的存在,比如说明代著名的胡惟庸、蓝玉两案都是锦衣卫制造的。因此在明代,这些文武官员最怕的还真不是皇帝,而是这些锦衣卫,毕竟在皇帝面前还能说上几句,而碰上锦衣卫可没有任何机会诉苦的。
可以说从明代成立开始,就有了锦衣卫的存在,而且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也一直都有锦衣卫的存在,可是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在明朝结束后,这些锦衣卫为何都消失了,他们都去了呢?
首先是锦衣卫的老大投降了。在崇祯朝时期,锦衣卫的最大掌权者是骆养性,骆养性自掌管锦衣卫以来一直受到皇帝的信任,也曾在弹劾周延儒的时候想出了一个好的办法,并且成功的将周延儒拉下水。然而好景不长,在次年三月份,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之后,骆养性就被顺军擒获。到了五月份,骆养性也因为阴差阳错归顺了顺军。后来骆养性又降清了。其他锦衣卫死的死,降的降。也有一部分锦衣卫难逃南京,拱卫着南明皇帝。
其次就是机构被改编了。清朝成立之后,就将明代留在北京的所有机构都收归名下,其中就包括锦衣卫。在初期,这些锦衣卫的名称并没有改变,只是取消了锦衣卫的侦查等职责,只是让锦衣卫管理皇帝仪仗人员,可这使锦衣卫还是归朝廷大臣所管,可是锦衣卫与皇帝毕竟有直接关系,所以在后来才由本朝宗室管制,并改名为銮仪卫。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锦衣卫才算是真的在时间消失了,并且在顺治三年七月,清廷“革銮仪卫缉访人役,永著为令”,这时就连锦衣卫的特色也消失殆尽,而銮仪卫也一直在清朝灭亡之后才消失。
文史:《明史 ·刑法志》、《崇祯遗录》
明朝锦衣卫权力到底有多大
锦衣卫只听皇帝指挥,最高统帅为指挥使(正三品)一人,下设同知、佥事丶镇抚各二人,千户十四人。
锦衣卫负责侦查大臣们的行动并随时报告皇上;掌管“廷杖",负责惩处违反皇帝意志的大臣。洪武年间,锦衣卫一旦上门,大臣们会收拾好衣物,和亲人告别,然后黄鹤一去不复返。
锦衣卫还负责收集军事情报、策反敌方高级军官,在万历朝鲜之战中,锦衣卫战功卓著,为军方收集了大量日军情况。
锦衣卫可绕过司法机关,自己抓捕犯人,并独立审判。在逮捕犯人时,锦衣卫指挥使会发给“驾帖",就是明朝的逮捕证。锦衣卫持此物抓人不受任何人阻拦,如遇反抗,格杀勿论。由于锦衣卫拥有超越一切的权力,刑部、大理寺见到锦衣卫也要避而远之。
锦衣卫还有自己的监狱一“诏狱",所关之人不是大忠大善就是大奸大恶。
胡惟庸、蓝玉案使锦衣卫名声空前。锦衣卫是皇帝的御用工具,作为这一机构的创立者深刻认识到特务政治的危害,它的存在是对国家法律的约束性、权威性的最大挑战,在洪武二十六年,撒锦衣卫,所有司法审判行为交司法机关执行。
老朱还当众焚毁锦衣卫刑具,以示永不重设之意。但后代子孙重开后不再撒销,后来还增加了东厂、西厂特务组织。
历史趣谈揭秘明朝时期锦衣卫是如何抓人及审讯的
明朝时期锦衣卫是如何抓人及审讯:
相信很多人都在看电影的时候听过这句话:“锦衣卫办案,闲杂人等,速速散开。”锦衣卫作为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那么锦衣卫是如何抓人的呢?作为准军事部门及特务组织的锦衣卫,抓人第一要有来自上面的授权,第二要有底下社会中人的配合,尤其是商家,尤其是服务业的商家,车、船、店、脚、牙的配合。没有他们的情报,特务再牛,也施展不开。那时候,大臣的家丁,没准就是厂卫派来的,所以,大臣回家发句牢骚,说不定皇帝第二天就知道了。还有笔记记载,在太监魏忠贤当政的时代,有三人在饭馆吃饭,两人大骂阉党,一人劝阻,不一会儿,在众目睽睽之下,骂街的那二人就被抓走。当然,特务肯定没在饭馆盯着,告密的是饭馆的老板或者跑堂的。正是这些遍布全国的耳目使锦衣卫在第一时间就能掌握情报并作出反应。
锦衣卫木印及腰牌
皇帝闻风某人犯罪,就命令锦衣卫特务凭驾帖去拿人办事。即史书所说的明初“厂卫有所逮,必取原奏情事送刑科签发驾帖。也就是说明初规则,锦衣卫接受皇命以后,要拿大臣所奏之事的书面文字到刑科办理手续,刑科要对原奏之事与皇帝的批示等进行核对和登记,并在被缉拿“人犯”的名字下面写上“乙”字,防止被人增加名字,然后再给锦衣卫签发驾帖——相当于现在社会的“批捕证”。
锦衣卫驾贴
明朝中后期,要不要驾帖成了无关紧要的事,“人犯”被抓以后也就由不得自己了。锦衣卫“缇骑”往往先将其带到一座破庙或旧祠堂里头,在那里就开始对“人犯”就行所谓的“审讯”,当时的行话叫“打桩”,即暴打一顿,敲诈一番。所以说,谁要是摊上这等烂事,不仅自己倒大霉,就是他的家族和亲友都会被洗劫一空。等敲诈得差不多了,“缇骑”才押着“人犯”往京师赶。等到了京城,“人犯”就一律被送进锦衣卫狱,“世所称诏狱也”,一旦进入这个大狱的门,10个“人犯”能有一个活着就算不错。诏狱里头“五毒备尝,肢体不全。其最酷者,名曰琶,每上,百骨尽脱,汗下如水,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明书 *刑法制》
一旦“人犯”从锦衣卫大牢里出来转到外廷的法司部门去的话,那简直就是进入了天堂。因此《明史》说:“自锦衣镇抚之官专理诏狱,而法司几成虚设。如最等小过耳,罗织于告密之门,锻炼于诏狱之手。旨从内降,大臣初不与知,为圣政累非浅。”
锦衣卫的职责不仅仅是特务、侦查,抓捕,审讯,它对明朝历史的正面作用也是颇为突出的。锦衣卫要负责大型典礼的侍卫和仪仗工作,他们还负责北京城的街道和市容市貌,比如修理街道、城防治安等等,打击贪腐和监察不法官员,一直是锦衣卫的重要职责,这也是保证权力制衡和防范政治风险的一个方式,军事情报工作也是锦衣卫的职责。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