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真的该杀吗

发布时间: 2022-04-21 19:00: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王太后请求汉武帝不要杀大臣王恢,为何汉武帝拒绝该提议?王恢为什么被汉武帝杀害?汉武帝杀大臣王恢的原因表明上来看,与马邑之战有直接...

「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真的该杀吗

王太后请求汉武帝不要杀大臣王恢,为何汉武帝拒绝该提议?

王恢为什么被汉武帝杀害?

汉武帝杀大臣王恢的原因表明上来看,与马邑之战有直接关系。马邑之战王恢率领汉军在伏击匈奴的辎重部队时,产生了畏战之心,放跑了匈奴人单于。汉武帝非常窝火,出动三十万大军结果一无所获。

汉军将士

于是,汉武帝以临阵脱逃之罪叛了王恢死罪,王恢托丞相田蚡找到王太后说情,可是汉武帝不肯,随后王恢在狱中自杀。汉武帝为什么执意要杀王恢呢?我想这与汉武帝用人之策和个人性格有关。

事实上,在对待匈奴问题上汉武帝与王恢都是主战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汉匈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在加上武帝天生好战,他喜欢“勇锐轻死之士”,而不是谨慎胆小之人。

汉武帝

公元前135年,匈奴曾前来请求和亲,当时大行令王恢的意见是发兵攻打匈奴,这与武帝的意见一致。但是轮到自己上阵时,却发生因怯战而贻误战机之事,这让汉武帝对他彻底失望。

在汉武帝眼里像卫青、霍去病、李广这些骁勇之将才是他真正喜欢的人。即使战到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后退言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武帝杀王恢也有杀鸡儆猴的用意。

在用人方面,司马光称汉武帝“帝聪明能断,善用人,行法无所假贷。”意思是说,汉武帝很聪明,遇事有决断,善于用人,执法严厉,毫不容情。

王恢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汉武帝又是一个其求贤也急,其杀才也疾的帝王,这方面从汉武帝杀主父偃灭了其全族,就可窥一斑。

总之,王恢的死,其原因与当时时局和汉武帝的个性都有一定的关系。

王恢,西汉大臣,马邑之围的主要谋士。公元前133年,拜将屯将军,率军在马邑诱敌伏击匈奴,功败垂成。为安抚军民,汉武帝欲治其死罪,连王太后为其求情也遭拒,王恢在知道已无回旋余地后自杀而死。

图片来自网络

马邑诱敌伏击匈奴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围,是西汉经过精心策划,在马邑布下的埋葬匈奴主力的口袋阵,是一场诱敌歼灭战。这场战争不战而终、无果而返,对于汉武帝治下的政治、军事影响巨大,为严肃军纪、稳定局势,坚定继续打好雪耻之战的信心,这场耗费人财物力的无果之战总得有人背黑锅!

王恢作为主战派,在这场战争中又是出谋划策者,并且在得知匈奴单于未进伏击圈跑了时,慑于兵寡,就没去打匈奴的辎重部队,致使这场大规模的伏击战就这样窝窝囊囊地夭折,连一点收获都没有。汉武帝颜面何存,王恢首发战争却临阵脱逃,这责任不由王恢来背由谁背?

图片来自网络

《资治通鉴》曰:上怒恢。恢曰:“始,约为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只取辱,固知还而斩,然完陛下士三万人。”于是下恢廷尉,廷尉当“恢逗桡,当斩。”恢行千金丞相蚡,蚡不敢言上,而言于太后曰:“王恢首为马邑事,今不成而诛恢,是为匈奴报仇也。”上朝太后,太后以蚡言告上。

从《资治通鉴》这段文中可看出王恢自辩按兵不动的原因,汉武帝并不表态如何处置,而是交付廷尉审判,被判斩首,不得不说汉武帝高明!谁不想活命?王恢抱着侥幸心理行贿丞相说情,丞相也是见机行事之人,他见皇帝如此盛怒,竟打了退堂鼓,转求太后说:“王恢第一个提出了在马邑诱敌歼灭匈奴主力的计划,现在行动失败而杀了王恢,这是为匈奴报了仇啊。”太后就把田蚡的话在武帝朝见太后时,告诉了武帝。

图片来自网络

汉武帝听了王太后的请求,是什么态度呢?《资治通鉴》有这样的描述—上曰:“首为马邑事者恢,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尉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可见,王恢作为马邑之战的谋士,令汉武帝兴师动众,自己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丝毫无作为,汉武帝这个差不好交。

正如汉武帝所说,“即使捉不到单于,王恢的军队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仍然可以安慰士人官吏的心。”照其说,若王恢哪怕是能拿出一点点能交差的东西,都可保命。然而王恢空手而归,汉武帝用什么理由来保他呢?因而,唯有杀之,向天下人谢罪!太后听后,自是无理由再保。王恢挖了个葬送单于的坑,最终竟把自己给“埋”了!

公元前133年,西汉大行令将屯将军王恢于狱中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虽然王恢名义上是自杀而死,但背后的原因却是汉武帝示意廷尉判处了王恢的死刑,才迫使王恢自杀。那么汉武帝为何又执意要杀王恢呢?要弄清背后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马邑之战。

根据《史记》、《汉书》等史料记载,公元前134年,匈奴新即位的军臣单于遣使汉朝,希望继续实行和亲政策。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直认为和亲对于大汉王朝是一种屈辱,早就想废除和亲,因此他召集大臣商讨对策。

在御前会议上,大行令王恢雄心勃勃,他认为匈奴就是一只白眼狼,即便送去公主和亲,但他们仍然经常越过边境,烧杀抢掠汉朝居民。所以应该拒绝和亲,准备军队将他们一举击溃,一劳永逸。王恢的一席话正中汉武帝下怀,得到了皇帝的称赞。

而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则坚决反对与匈奴发生战争,他们认为匈奴人行踪不定,很难被歼灭,以高祖刘邦之雄才大略,都曾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山,最后只身逃回,可见匈奴人并不容易被击败。最后主和派得到了朝廷更多人的支持,汉武帝无奈也只能放弃战争暂时选择了和亲。

可一年之后,位于边境的马邑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主战的王恢再次看到了机会。原来马邑郡有一位商人经常和匈奴人做买卖,他找到王恢说自己可以诈降匈奴,将军臣单于引到马邑,让朝廷一举歼灭。王恢听到消息后大喜,立刻上书汉武帝,表示自己愿意率领大军前往马邑伏击匈奴。

一直想要狠狠教训一下匈奴的汉武帝立刻批准了王恢的计划,他亲自调遣五位将军率领30万大军前往马邑,希望一举歼灭军臣单于。这五位将军是卫尉李广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轻车将军,大行令王恢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护军将军。其中王恢、李息、李广三支军队从代县进军,准备攻击匈奴的后勤部队。

马邑计划实施之后,匈奴果然上当,军臣单于亲率十万大军直奔马邑而来。当时王恢亲率三万汉军严阵以待,只等给匈奴人致命一击。可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军臣单于率领大军走到马邑城外的时候,发现周围既无百姓也无商人起了疑心,于是派骑兵抓了一名汉朝官员,一审之后得知了汉朝的计划。吓了一身冷汗的军臣单于立刻下令全军撤退。

此时王恢率领的三万汉军已经包抄到位,眼见匈奴兵识破了计谋全军开始撤退,王恢并没有下令出击,而是命令大军原地待命,眼看匈奴人撤回草原。消息传回朝廷之后,汉武帝大怒,朝廷集结30万大军,花费粮草无数,居然毫无收获。

特别是听说王恢本来有机会截断匈奴退路,最后却以匈奴兵有十万之众害怕被歼灭不敢出战后,汉武帝更是怒火中烧。立刻下旨将其逮捕入狱,并示意廷尉处死王恢。虽然王恢找到了武安侯田蚡,送了大量的金钱,使得王太后在汉武帝跟前说了很多好话,但汉武帝还是执意要杀王恢。

通过马邑之战的前前后后不难看出,汉武帝之所以要杀王恢,主要还是从对匈作战的大局出发。当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已经即位8年,他早已摩拳擦掌要发动对匈战争,但当时朝廷主和派大臣占多数。汉武帝将马邑之战看成一个转折点,如果汉军大胜,那么今后他再想发动对匈战争就无人敢再反对了。

可惜王恢竟然是个赵括,只能纸上谈兵,到了战场却懦弱畏战,让汉武帝在主和派面前丢尽了脸面。作为马邑之战的始作俑者,汉武帝自然要杀王恢给群臣一个说法。同时汉武帝还要杀一儆百,告诉各位将领就算没有胜算也要英勇奋战,后来李广几次倒霉地碰上匈奴大队,宁可拼到剩下一个人也不敢稍稍避敌锋芒,不能不说有这件事的影响。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

汉武帝非要杀王恢最重要的是因为王恢的作为动摇了汉武帝的主战政策,汉武帝要杀人立威,告诉群臣自己消灭匈奴的决心。
汉武帝一生善战,他最喜欢的就是骁勇善战的人,最讨厌的就是临阵脱逃的人,而王恢就是犯了汉武帝的大忌灵儿,所以不管王太后如何求情,他都还是杀了王恢。

马邑之谋因何失败,为何汉武帝要诛杀五将军之一的王恢,有何理由?

西汉对匈奴的战争起于汉武帝,而马邑之谋就是汉武帝对战匈奴的第一战,很可惜汉朝无功而返,从此便正式揭开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百年战争,在此之前,汉朝从未主动进攻过匈奴,只有匈奴主动侵犯汉朝,从汉高祖白登之围算起,匈奴对汉朝发动的大规模战争有11次之多。

马邑之谋前,汉朝对匈奴作战,一直没有足够的信心,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匈奴人的战法,另一方面是因为匈奴都是骑兵,而汉朝骑兵并不多,缺乏对抗的信心,此外还由于匈奴人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除非匈奴人来了,否则汉朝人根本不知道匈奴人在哪里,而对于茫茫草原,出身农耕民族的汉朝根本没有兴趣。

马邑之谋发生的背景就是汉朝与匈奴近70年的和亲,但仍然没有阻止匈奴人侵犯汉朝边境,同时汉武帝即位之后,由于年轻气盛并且有意改变汉朝当前的政策,就在马邑之谋的前一年,汉武帝还刚刚批准了对匈奴的和亲,因为朝中绝大多数群臣都支持和亲,而不愿意与匈奴开战,唯有大行令王恢一个人建议对匈奴开战,大行下令就是汉朝掌管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

其实汉武帝有意支持王恢的建议,但是支持王恢的人太少了,所以作罢,直到第二年,王恢再次找到汉武帝,并提出一个对匈奴作战稳妥的计谋,这个计谋就是马邑之围,马邑之谋的发起者是马邑当地一个叫聂壹的商人,他提出由他来充当间谍,引诱匈奴大军进入马邑,然后汉朝以伏兵攻打匈奴,就能一次性解决匈奴问题。

这个计谋在当时来看,确实是个好计谋,如果能把匈奴主力引进汉军埋伏圈,然后一举歼灭,那相当地完美地解决了匈奴问题,同时汉朝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汉武帝一看这个计划有利可图,所以就批准了,毕竟这样的机会不会太多。

原本这个计划准备得天衣无缝,但是正是因为太完美了,再导致计划的失败。聂壹跑到匈奴军臣单于那里,引诱匈奴人说准备想把马邑献给匈奴人,匈奴单于同意了,率领10万骑兵进犯马邑县,汉军方面出动了30万大军,由五个将军指挥作战,分别是: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将屯将军王恢、材官将军李息五人。

其中韩安国、李广、公孙贺担任主力,率领27万人作为攻击匈奴主力的部队,而王恢和李息作为辅佐部队,率领3万人,负责攻击匈奴的辎重部队,结果在途中匈奴单于看到成群的牛羊,却没有看到一个汉人,因此起了怀疑,俘虏了一个汉军的雁门尉史,结果一审问,这个尉史把马邑之谋和盘托出,于是匈奴单于就率领大军撤退了,马邑之谋就这么失败了。

马邑之谋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汉军的伪装做得不够好,让匈奴人看出了破绽,实际上还是汉军各方面的协调及准备工作没有到位。马邑之谋的汉军主帅是御史大夫韩安国,韩安国一直是反对与匈奴开战的,但是这一次汉武帝认为能捡个大便宜,所以就同意了王恢的建议,既然汉武帝下了死命令,手下人当然会全力以赴,而匈奴人看出汉军的破绽属于不可抗拒的原因,毕竟几十万人的部署,不可能人人都准备得如此充分。

那个时候的战争都是事先计划好后,再分头按照计划行事,所以当匈奴人撤退时,韩安国的主力汉军部队是不知道的,或者是晚一点才知道,首先知道的是王恢和李息的部队,因为他俩负责攻击匈奴的辎重部队,辎重部队一般都是在队伍最后面的,按计划准备攻击的时候,王恢和李息的部队发现了匈奴撤退的消息,结果王恢和李息没敢动手,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撤走。

匈奴人撤退的话,一定是后队变前队,让辎重部队走在最前面,而匈奴的主力骑兵部队则在后面,如果王恢和李息攻击匈奴辎重部队的话,那么匈奴主力就会从后面冲出来包围自己,王恢当时只有3万人,而匈奴主力则有10万人,所以王恢没有敢动。

结果事后,汉武帝将王恢以临阵逃脱罪下监狱,还准备杀王恢,而与王恢同行的李息都没有事,整个马邑之谋事件,只有王恢一人被逼死,王恢用一万斤黄金行贿汉武帝母亲的弟弟,当时的丞相田蚡,企图通过汉武帝母亲王太后来求情,结果还是不行,王恢还是被逼自杀而死,那么汉武帝为何要杀王恢呢,还这么态度坚决,母亲求情都没用?


第一个原因:汉武帝把王恢当成这次行动失败的责任人。

马邑之谋汉军动用兵力30万人,后勤补给及运输部队至少也有几十万人,这么大一次任务失败了,总要有人承担责任,不可能白白弄了这么一次行动,事后没有任何承担责任,汉武帝本人不可能承担责任,韩安国等主力没有等到匈奴军,所以也无法承担责任,看来看去只有王恢在此次事件中,算是有责任的。

从结果上看,王恢的决定没有错,已经失去了攻击匈奴的机会,如果王恢真的攻击了匈奴人,那么他手下的3万汉军可能真的保不住了,虽然能打击匈奴的辎重部队,但毕竟匈奴主力有10万人,吃亏的还是汉军,而韩安国的主力远在马邑,无法救援。

但是,如果没有人承担这次失败的责任,那不等于汉武帝策划一个没有用,却浪费极重大军事行动吗?所以汉武帝让王恢来承担这个责任,逼死了王恢。

第二个原因:王恢是当时的主战派,而且是提出马邑之谋的主要人员。

王恢在当时的汉朝廷是绝对的主战派,这在绝大多数人主和的情况显得孤立,此外,马邑之谋虽然是聂壹提出的,但却是经过王恢上报给汉武帝的,当时汉武帝对匈奴开战还显得信心不足,这次马邑之谋事件发生后,显示了对匈奴开战的不利,也就是从侧面说明汉朝对匈奴开战是不利的,也就证明王恢的主战是不对的。

至少在当时就是这样想的,既然主战派的政治主张是错误的,那汉武帝就需要给主和派一个交代,也就逼死了王恢。

第三个原因:汉武帝杀鸡儆猴。

汉武帝希望今后对匈奴开战时,无论是何种情况,都不要临阵退缩,王恢当时的做法虽然有道理,但也有临阵退缩的行为在其中,这是汉武帝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汉军之后对匈奴开战都是这样的状态,那这个仗就无法打,汉军之后会大量出现王恢的这种行为,为了杜绝之后的事情,所以汉武帝杀一敬百,就逼死了王恢。

一场商人策划的战役马邑之围,当时带来了什么影响?

公元前200年,韩王信联合匈奴入侵大汉,攻打太原等地,刘邦率领32万大军迎击。先是在铜辊大胜20万匈奴联军,随后刘邦错误的估计了匈奴的战力,率领前锋轻骑追击匈奴主力,追到平城后,在白登山被40万匈奴大军围困,史称“白登之围”。被围七天七夜,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贿赂匈奴阏氏,获得匈奴解围,得以脱险。此后70多年间,汉朝不得不采取“和亲”的政策,寻求与匈奴和平相处,获得边境的安宁。

虽然汉朝采取和平怀柔的对匈奴策略,但是匈奴却时时不忘侵扰大汉边境,和亲政策只能换取边境短暂的安宁。甚至在刘邦去世后,匈奴单于冒顿竟然给吕后写书信侮辱,想要娶吕后,吕后不敢得罪冒顿,回信表示自己年老色衰,会多送去一些年轻貌美的女子给冒顿。这对大汉王朝真是奇耻大辱啊,终于汉朝到了第五代君王汉武帝的时候,国力鼎盛,对于匈奴的蹬鼻子上脸,已经忍无可忍了,决定对匈奴实施打击。

聂壹献策,诱奸匈奴

正在汉武帝踌躇满志,调动士兵巩固边防,鼓励养马,提升战力,进行部署针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的时候,马邑出现了一位爱国商人聂壹,他找到正在当地进行巡边的王恢,告诉他说,匈奴人时常侵犯边境,老百姓苦不堪言,必须要除掉这个祸害,他可以利用自己经常在汉匈两边做生意的优势,假装把马邑献给匈奴人,引诱匈奴单于率领大军过来抢夺马邑的财货,匈奴单于贪图财物,一定会上当,到时候汉军埋伏马邑附近,截断匈奴的后路,就能围歼匈奴的大军,甚至可以活捉单于。

王恢把聂壹的建议奏报了汉武帝,时任御史大夫的韩安国表示反对,他认为以汉高祖刘邦的英明神武都无法打败匈奴,一旦与匈奴开战必然是无休止的战争,这样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和发展,而且带动全国的军队参战,代价重大,而且胜负难料,应当维持现状。王恢却认为只要上下一心,同心对抗匈奴,就一定能取胜,就像从前的代国,国小民少,一样可以战胜匈奴,大汉国力鼎盛,必然能胜利。最后,急于给匈奴点颜色看看的汉武帝,同意了王恢的建议,设计合围匈奴。

部署到位,计谋败露,匈奴逃跑

元光二年,汉武帝调动30万大军,埋伏围歼匈奴大军,以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等待匈奴大军,同时命令王恢和李息率领三万大军从代郡出发,从侧翼切断匈奴的后路,一举围歼匈奴主力。并派遣马邑商人聂壹前往匈奴进行诱敌工作。

聂壹出塞以经商为名,获得了匈奴军臣单于的接见,聂壹告诉单于,他手下有数百人的武装,如果匈奴单于愿意,他可以斩杀马邑的长官,举城献给单于,这样满城的牲畜财物都是匈奴的了,但是马邑深处大汉腹地,匈奴必须派出大军进行接应,要不被汉军察觉,肯定无法成功。军臣单于贪图马邑的财物,亲率十万大军从武州塞进入大汉,一路直奔马邑。同时派出使者随聂壹进入马邑,等待聂壹斩杀马邑长官后,进兵马邑夺取财物。聂壹进入马邑后,找到长官,以死囚代替,悬挂在城门上,迷惑使者。

匈奴单于接到使者的报信后,火速朝马邑进兵,发现途径的地方有牲畜却没有人,汉军的戏演得太过了,于是匈奴途径一个边防军堡,俘虏了一个尉吏,得知汉军的埋伏后。军臣单于惊出一身冷汗,果断下令撤军。

此时王恢和李息已经率军从代郡出发,准备截击匈奴后路,发现匈奴大军撤兵后,认为三万汉军难以抵挡十万匈奴大军,于是退兵。另外一头,埋伏在马邑的汉军,几天不见匈奴的动静,于是出兵追击,结果已经找不到匈奴的踪迹了。最终马邑之围失败,汉武帝以王恢临阵脱逃、畏敌观望为名,处死王恢。

一个强大的国家是我们的后盾,同样需要每个人去维护

这场没有爆发的马邑之战,让我们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马邑商人,另一个王恢。

作为一个在匈奴和汉朝都能混得开的商人,聂壹为什么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来策划这场惊世的马邑之谋呢,我想虽然是一位商人,但是他也是强大的自尊心的,因为汉朝经常被匈奴欺负,虽然他经常出入匈奴,匈奴人都认识他,但是他们从心底里看不起汉朝人,看不起这个汉朝来的商人聂壹。这深深地刺痛着一位有民族情怀的商人,所以他决心为大汉朝廷效力,要给予匈奴人最沉痛的打击,让他们知道汉朝人不是好欺负的,汉朝的强大足以令他们仰视。他虽然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商人,但是他的爱国情怀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身在异国的学子,你是不是有聂壹的志向呢?

王恢是一位缺乏亮剑精神的将领,很多人认为他的死是汉武帝要他为马邑之战的失败来背锅,但是我觉得,这个锅王恢还配不上,汉武帝虽然对军功重视,但是还没有到后世的战败即被处死的地步吧。从李广到公孙敖、公孙贺,到苏建、再到李广利,汉武帝一朝基本没有因为战败而被处死的将领,怎么就轮到了他王恢呢,要说背锅,李广的锅没有他王恢的重,还是公孙敖的没有他的重,还是说李广利的没有呢。杀王恢,汉武帝就是用他的头颅立一个标准,打仗可以失败,但是不能畏敌不战,汉军需要的不怕战、不惧战的将军,不是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嘴炮,同样汉军的军威需要每一个将士去为之拼杀,临阵脱逃必死无疑!

汉武帝为什么一开始不杀王恢,而得知其贿赂田蚡后要杀他,真的就是简单的贿赂吗?

这其实是政治斗争最残忍的地方,大行令王恢之所以会入狱,是因为他在马邑之围不作为,为了保持一点军事力量。没有敢主动出击。马邑之围战役是汉武主持的第一场对匈奴的战役。

汉武这场战败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国内的不战派,其中田蚡就是一个主要代表,他们其实就等着汉武失败出丑,汉武一出丑了,以后想再对兄弟匈奴用兵就困难了。王恢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错,汉武要治他的罪,是因为他在战场的错误指挥,为的是让他背黑锅。其实汉武也知道,这个事情有泄漏肯定是多方面的原因。

如果这个时候王恢强硬着背了黑锅,一条路跟汉武帝到黑。汉武帝是会给他条生路的,最多让他在监狱里受点罪,等国内的舆论平息了,自然会给他一条出路。结果他贿赂田蚡,这等于是向汉武的对手妥协,向国内的反战势力妥协,也表明了汉武帝这场战争是必败的,不仅不背汉武的这个黑锅了,还把汉武拉下水,把汉武帝置于这个事件最主要的责任人身上。这样的事情,以汉武帝高傲的性格肯定是受不了的。所以,汉武帝就必须杀了他,用他的死来平息国内反战派的舆论,用他的死来给那些准备战争,无功而返的将军们一个交待。

所以必杀他。

可惜了,王恢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对匈奴了解的人才之一。他存在的价值要比死去的价值对汉武更有用,是他自己不明白处境。

自做死,不可活。

本文标题: 「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真的该杀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08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们日常中的所谓「看着都疼」,科学角度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请问在家怎么用沙子炒板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