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书法培训机构哪家好?北京书法培训机构都有哪些是比较正规的?家门口其实就有一家,但是感觉就很不正规,一个特别小的小门脸、而且各...
北京书法培训机构哪家好?
北京书法培训机构都有哪些是比较正规的?家门口其实就有一家,但是感觉就很不正规,一个特别小的小门脸、而且各种艺术类项目都有。。。想问问北京正规点的靠谱点的书法培训机构都有哪些呢?想给小孩报一个书法班的,给点建议呗?北京地区人比较多,书法培训机构也比较多,比较杂,能踏实学习的机构并不多,选择一家正规的书法培训机构至关重要。秦汉胡同是一家正规的培训学校。
北京秦汉胡同书法培训,让学员从笔画中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泛舟历史,了解历代书法大家情怀、趣事,树立良好的人生学习榜样;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身审美修养。
秦汉胡同书法课程详情:
1、少儿书法班:磨练耐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不同难度的作品及考级要求。
2、少儿硬笔班:书写习惯提高书写速度,使书写更加美观得体。
3、成人书法班:突破书写瓶颈,指点学员不足,秉承技道双修,学技法,重养性。
4、成人硬笔班: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加技能,美化工作形象。
x0d
秦汉胡同是一家教学实力强大、家长学员口碑都十分不错的教育机构。办学已久,而且教学质量一直十分优质,赢得了行业内外的一致认可,践行“让世界柔软”的价值观,为学员开设了种类丰富的国学、国艺课程,为学员提供感受国学教育魅力的机会,亲身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北京秦汉胡同书法培训,让学员从笔画中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泛舟历史,了解历代书法大家情怀、趣事,树立良好的人生学习榜样;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身审美修养。
秦汉胡同书法课程详情:
1、少儿书法班:磨练耐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不同难度的作品及考级要求。
2、少儿硬笔班:书写习惯提高书写速度,使书写更加美观得体。
3、成人书法班:突破书写瓶颈,指点学员不足,秉承技道双修,学技法,重养性。
4、成人硬笔班: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加技能,美化工作形象。
x0d
秦汉胡同是一家教学实力强大、家长学员口碑都十分不错的教育机构。办学已久,而且教学质量一直十分优质,赢得了行业内外的一致认可,践行“让世界柔软”的价值观,为学员开设了种类丰富的国学、国艺课程,为学员提供感受国学教育魅力的机会,亲身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朋友我说句中肯的话,我学书法两年了。我觉得老师很关键,光靠自己练是不行的。一定要找个好老师。选择培训机构一定要慎重,不是越大的越好,而是越大的越贵。而且里面陷阱很多,给你提个醒吧,这是我一年多的经验。。。试听课的老师不一定是上课的老师,很有可能找最好的老师上试听,然后垃圾老师给你上课。还有速成班,千万别去。去了第一节课,横竖都没练就教你写作品。。。以后的课也一样,虽然练的作品不一样,但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作品中都有相同的字,然后一期课上下来,写的作品就是那几个练的最多的字拼起来的成语。一定要小心,说什么短期提升很大的班。都是扯淡。书法这东西,别想投机取巧。还有一点,培训机构里的老师都教各自的,同一个机构,换个老师,教横竖的笔法都可能不一样。我的建议就是多去几家培训机构试听,做比较。然后选家好的,去上一期。等有了一期课的经验,再去多家机构试听。碰见教法不一样的就多问,和之前的做比较。然后再报班学,然后再试听。等你碰见一个比其他老师高出好几头的,就一定要抓住。虽然很麻烦。不过就我的经验而言,现在很多机构的老师都属于误人子弟型的。一定要有些经验,多认识老师,才能把这些差老师排除。说不定你运气好,一上来就能碰见个好的。祝你好运。
博雅海纳。我那会也是对比了很多家才选择的。
其实我认为让小孩自己练习临帖等等不是太好,走许多弯路也不一定明白其中的章法规律。报班学习是可以考虑的,你可以百度一下书法培训,基本大点的机构都能搜到的,不过建议提前试听,先不要报名,让小孩感受下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喜欢~
我正在跟老师学呢,我在翰墨尚艺。书法这个事情个人建议最好跟老师学,而且是书法专业毕业的老师,他们能够更系统地教你,你可能会听别人说某某长辈或朋友的字不错,但是那只是他们认为的不错,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真正写得好的,还是那些有深厚的临帖功底或者师承的,接受过严格的系统的书法教育和下过苦功夫练习的人。另外,其实工具也很重要,首先是纸,纸的话,初学用毛边纸就可以,笔我觉得应该是最重要的,如果是要买毛笔的话,建议你找这个文章读读《中国十大毛笔品牌(附毛笔的挑选及保养方法)》,文章详细讲了毛笔的挑选和保养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统文化 国学夏令营 国学夏令营北京哪家机构的国学夏令营好啊?
自2009年以来,汇贤雅国学夏令营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年,凭借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活动策划和执行能力,每一年,都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的孩子踊跃参加,并得到家长与学生的高度评价。孝悌、谨信;互助、承担;感恩、惜福;知礼、博闻…如春风化雨般的浸润到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2021年夏令营期间,中央电视台对汇贤雅国学夏令营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跟踪报道,并在2021年8月3日晚7点的新闻联播节目和8月8日的新闻直播间相继播出,引起社会和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汇贤雅国学秉承“学习经典、启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的理念,在传承经典和青少年教育上,将继续努力做少儿国学教育的领跑者。
夏令营经典课程:
一、基础修养:
《弟子规》 ――――精读精解,学以致用。
该书以《论语 学而》第六句为纲,分五个部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的规范。国学堂通过解读、引导背诵及实践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无形中将圣贤言行贯穿于日常生活,学会自我管理。
《德育故事》――――故事教学,寓学于乐。
本书引经据典,博采古今,内容丰富,借鉴性强。对于学生通晓经典,见证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修养意义重大。让学员在故事中心灵得到浸润,内化到身心后行为习惯得到提升。
《朱子家训》――――治家格言 古为今用。
《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
二、国学提高:
《论 语》 ――――名句选讲,奠定基石。
《论语》影响了全亚洲及更广范围,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被人们视为至理。本经典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基本价值观念的仁、义、礼、智、信等有一定理解,摄取经典智慧,奠定国学基石。
《道德经》 ――――玄妙哲理,提高悟性。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对我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影响,是世界上除《圣经》外发行版本最多的著作。学堂选讲其中一些体现做人智慧和事物哲理的名句提高悟性。
《大学》、《易经》――简单了解,博学多闻。
通过对其他经典的介绍和一些经典语句的简单讲解,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经典,为其以后的国学学习提供参考。同时增加其知识量,以达到博学多闻的目的。经典的介绍涉及:《大学》、《中庸》等。
三、文艺熏陶:书法练习 国画品鉴 古琴欣赏 茶艺学习
四、心性引导:根据儒家心性之学提升学员的自省、自我管理等能力。
开营时间: 第一期:7月14日—7月23日 第二期:7月24日—8月2日
第三期:8月3日 —8月 12日 第四期:8月13 日—8月22日
2021年夏令营期间,中央电视台对汇贤雅国学夏令营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跟踪报道,并在2021年8月3日晚7点的新闻联播节目和8月8日的新闻直播间相继播出,引起社会和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汇贤雅国学秉承“学习经典、启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的理念,在传承经典和青少年教育上,将继续努力做少儿国学教育的领跑者。
夏令营经典课程:
一、基础修养:
《弟子规》 ――――精读精解,学以致用。
该书以《论语 学而》第六句为纲,分五个部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的规范。国学堂通过解读、引导背诵及实践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无形中将圣贤言行贯穿于日常生活,学会自我管理。
《德育故事》――――故事教学,寓学于乐。
本书引经据典,博采古今,内容丰富,借鉴性强。对于学生通晓经典,见证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修养意义重大。让学员在故事中心灵得到浸润,内化到身心后行为习惯得到提升。
《朱子家训》――――治家格言 古为今用。
《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
二、国学提高:
《论 语》 ――――名句选讲,奠定基石。
《论语》影响了全亚洲及更广范围,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被人们视为至理。本经典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基本价值观念的仁、义、礼、智、信等有一定理解,摄取经典智慧,奠定国学基石。
《道德经》 ――――玄妙哲理,提高悟性。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对我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影响,是世界上除《圣经》外发行版本最多的著作。学堂选讲其中一些体现做人智慧和事物哲理的名句提高悟性。
《大学》、《易经》――简单了解,博学多闻。
通过对其他经典的介绍和一些经典语句的简单讲解,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经典,为其以后的国学学习提供参考。同时增加其知识量,以达到博学多闻的目的。经典的介绍涉及:《大学》、《中庸》等。
三、文艺熏陶:书法练习 国画品鉴 古琴欣赏 茶艺学习
四、心性引导:根据儒家心性之学提升学员的自省、自我管理等能力。
开营时间: 第一期:7月14日—7月23日 第二期:7月24日—8月2日
第三期:8月3日 —8月 12日 第四期:8月13 日—8月22日
北京华夏儒商国学院也有开设“国学夏令营”的课程,系统而全面!
课程设置
第一篇章:启蒙教育篇
忠孝信悌 家规家训
《弟子规》—— 精读精解 学以致用
该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分五个部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的守则规范。该书被认为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国学堂通过解读、引导背诵及实践指导等方式让少儿在无形中将圣贤言行贯穿于日常生活。
趣味课程:演讲比赛
表达与沟通是人际交流的外在基础,通过演讲,训练吐字、发音、语气、语速和态势语言,可使少儿做到吐字发音清晰,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有利于少儿胆识的锻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演讲比赛更是对表达能力最好的训练,让孩子们在学习玩乐中锻炼了口才,增长本领。
《龙文鞭影》——历史掌故 自然知识
《龙文鞭影》在传统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由浅入深的作用,在完成了集中识字两千来个之后,为进一步读《四书》、《五经》和写作文打下基础。它和初读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几种蒙书比较起来,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若干蒙书的材料,溶入了二十四史的不少人物典故和神话、小说、笔记, 是一部集自然知识、历史掌故于一体的骈文读物。
趣味课程: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2005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学习对联,可在无形中提升少儿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朱子治家格言》——治家格言 古为今用
《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口头传训,也可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在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趣味课程: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兼具实用性、艺术性、益健康、陶冶情操等特点,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艺术特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孩子淡定宁神的气质,端静的修养,亦能拓宽意境、丰富学识、陶冶情操。
《菜根谭》——正心修身 养性育德
此书为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趣味课程: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兼具实用性、艺术性、益健康、陶冶情操等特点,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艺术特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孩子淡定宁神的气质,端静的修养,亦能拓宽意境、丰富学识、陶冶情操。
第二篇章:为人修身篇
修身养德 博文广智
诸子百家通讲—— 问道诸子 思想争鸣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散文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双重地位。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趣味课程:国画鉴赏
国画,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通过国学鉴赏,可以陶冶少儿的情操,提高其品位。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论语》—— 传世经典 寻根溯源
《论语》以记言为主,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是儒家经典著作,影响广泛,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课程通过其中经典语句的讲解使孩子对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的仁、义、礼、智、信等有一定理解,摄取经典智慧,奠定国学文化基石。
趣味课程:象棋 围棋
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故古之所谓才子者,势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通过棋艺的学习,可以开发智力、
激发潜能、培养高尚情操。
《孟子》——民本为政 伦理道德
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儒家经典之一。比《论语》有明显的发展。语言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制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趣味课程:象棋 围棋
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故古之所谓才子者,势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通过棋艺的学习,可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高尚情操。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诗经》—— 风雅颂词 生活画卷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沿用至今。《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被评为“世界上最美的书”。
趣味课程:古琴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音乐、骑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四大名著赏析》—— 文学经典 智慧根基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
趣味课程:拓展模拟演练
通过拓展模拟演练,运用兵法之道,开拓思维,使少儿在严缜细密的战略布局和方法中得到思维拓展的训练和锻炼,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思维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章:为学为政篇
以史为鉴 明净信德
《左传》——情韵并美 文彩照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趣味课程:国术 武术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涵盖技术、思想、文化,具有寓技于体育之中、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和实用性广泛的特点,同时也可提高素质、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培养品德,使之文武双全。
《史记》——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趣味课程:国术 武术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涵盖技术、思想、文化,具有寓技于体育之中、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和实用性广泛的特点,同时也可提高素质、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培养品德,使之文武双全。
《历史风云人物》——英明于世 叱咤乾坤
数千年历史,数人才辈出,一代代伟名流传于世,他们的经典人生总结,精炼的心得智言,豁达的人生态度,知人善任的慧眼谋略。我们不仅要透视其成功之道,而且要传承其成仁之本,讲述其成功成仁之路,领会其站在时代社会前沿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先见独到的思想,以及对理想坚持不懈的意志,学其优良,从其品质,习其良德,以从中领悟从世之理,成材之道。
趣味课程:中国民俗
民俗学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传播和保存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篇章:帝王篇
先贤智语 安国定邦
《皇明祖训》——皇家祖训 以诫后人
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为巩固朱明皇权而对其后世子孙的训诫,初名《祖训录》,内容记述了对犯法皇亲国戚的处置方法及对四方各国方针、关于敬天法祖的问题,节俭持身之道等皇室礼仪和执政之要。
趣味课程:茶艺赏析
茶艺,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集生活艺术、舞台艺术、人生艺术于一身的独特艺术文化,不仅是生活品质的体现,更是生活和精神内涵的完美诠释,饱含着美学观点和人们的精神寄托。
《帝范》—— 饬躬阐政 帝王之细
此时系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论述人君之道的一部政治文献,曾再三叮嘱,作为遗训:言简意赅,论证有据,此书包括君体、建亲、求贤等十二篇,看问题的高瞻远瞩、伦理的深邃透彻,确实令人佩服。
趣味课程:剪纸、手工布艺
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通过学习剪纸和手工布艺,提高学员们的动手能力和班级凝聚力,静动结合,学以致用。
第五篇章:游学篇
圣地博广 至德至尚
孔庙、国子监
孔庙是祭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庙宇,亦是皇家祭孔之地,而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历代王朝都在都城建有国子监,与孔庙并立,形成“左庙右学”的现象。两者相伴,相得益彰!
活动安排
北京大学古琴研究所
由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先生等发起成立。旨在继承、发扬北大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发对“昆曲”、“古琴”的传承。
圆明园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
八达岭长城。
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八达岭段是长城建筑最精华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
故 宫
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恭王府
王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宫廷文化和平民文化的桥梁,位于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的恭王府、是中国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代表着中国的王府文化。史书有云“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齐白石、徐悲鸿故居
齐白石、徐悲鸿可谓画界泰斗,齐白石的画无所不能,人物、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包,生活气息浓厚;徐悲鸿的作品技巧高超,民族特色浓厚,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之父。通过参加他们的故居,欣赏其作品,培养高尚的情操。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国家重要的文物收藏机构,收藏文物共32万多件,珍本图书1000多种。“中国通史陈列”是该馆的基本陈列。陈列文物9000余件。通过参加中国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历史比较全面的发展过程。
课程设置
第一篇章:启蒙教育篇
忠孝信悌 家规家训
《弟子规》—— 精读精解 学以致用
该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分五个部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的守则规范。该书被认为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国学堂通过解读、引导背诵及实践指导等方式让少儿在无形中将圣贤言行贯穿于日常生活。
趣味课程:演讲比赛
表达与沟通是人际交流的外在基础,通过演讲,训练吐字、发音、语气、语速和态势语言,可使少儿做到吐字发音清晰,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有利于少儿胆识的锻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演讲比赛更是对表达能力最好的训练,让孩子们在学习玩乐中锻炼了口才,增长本领。
《龙文鞭影》——历史掌故 自然知识
《龙文鞭影》在传统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由浅入深的作用,在完成了集中识字两千来个之后,为进一步读《四书》、《五经》和写作文打下基础。它和初读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几种蒙书比较起来,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若干蒙书的材料,溶入了二十四史的不少人物典故和神话、小说、笔记, 是一部集自然知识、历史掌故于一体的骈文读物。
趣味课程: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2005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学习对联,可在无形中提升少儿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朱子治家格言》——治家格言 古为今用
《朱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口头传训,也可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在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趣味课程: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兼具实用性、艺术性、益健康、陶冶情操等特点,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艺术特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孩子淡定宁神的气质,端静的修养,亦能拓宽意境、丰富学识、陶冶情操。
《菜根谭》——正心修身 养性育德
此书为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趣味课程: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兼具实用性、艺术性、益健康、陶冶情操等特点,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艺术特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孩子淡定宁神的气质,端静的修养,亦能拓宽意境、丰富学识、陶冶情操。
第二篇章:为人修身篇
修身养德 博文广智
诸子百家通讲—— 问道诸子 思想争鸣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散文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双重地位。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趣味课程:国画鉴赏
国画,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通过国学鉴赏,可以陶冶少儿的情操,提高其品位。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论语》—— 传世经典 寻根溯源
《论语》以记言为主,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是儒家经典著作,影响广泛,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课程通过其中经典语句的讲解使孩子对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的仁、义、礼、智、信等有一定理解,摄取经典智慧,奠定国学文化基石。
趣味课程:象棋 围棋
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故古之所谓才子者,势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通过棋艺的学习,可以开发智力、
激发潜能、培养高尚情操。
《孟子》——民本为政 伦理道德
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儒家经典之一。比《论语》有明显的发展。语言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制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趣味课程:象棋 围棋
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故古之所谓才子者,势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通过棋艺的学习,可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高尚情操。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诗经》—— 风雅颂词 生活画卷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沿用至今。《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被评为“世界上最美的书”。
趣味课程:古琴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音乐、骑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四大名著赏析》—— 文学经典 智慧根基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
趣味课程:拓展模拟演练
通过拓展模拟演练,运用兵法之道,开拓思维,使少儿在严缜细密的战略布局和方法中得到思维拓展的训练和锻炼,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思维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章:为学为政篇
以史为鉴 明净信德
《左传》——情韵并美 文彩照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趣味课程:国术 武术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涵盖技术、思想、文化,具有寓技于体育之中、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和实用性广泛的特点,同时也可提高素质、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培养品德,使之文武双全。
《史记》——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趣味课程:国术 武术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涵盖技术、思想、文化,具有寓技于体育之中、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和实用性广泛的特点,同时也可提高素质、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培养品德,使之文武双全。
《历史风云人物》——英明于世 叱咤乾坤
数千年历史,数人才辈出,一代代伟名流传于世,他们的经典人生总结,精炼的心得智言,豁达的人生态度,知人善任的慧眼谋略。我们不仅要透视其成功之道,而且要传承其成仁之本,讲述其成功成仁之路,领会其站在时代社会前沿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先见独到的思想,以及对理想坚持不懈的意志,学其优良,从其品质,习其良德,以从中领悟从世之理,成材之道。
趣味课程:中国民俗
民俗学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传播和保存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篇章:帝王篇
先贤智语 安国定邦
《皇明祖训》——皇家祖训 以诫后人
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为巩固朱明皇权而对其后世子孙的训诫,初名《祖训录》,内容记述了对犯法皇亲国戚的处置方法及对四方各国方针、关于敬天法祖的问题,节俭持身之道等皇室礼仪和执政之要。
趣味课程:茶艺赏析
茶艺,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集生活艺术、舞台艺术、人生艺术于一身的独特艺术文化,不仅是生活品质的体现,更是生活和精神内涵的完美诠释,饱含着美学观点和人们的精神寄托。
《帝范》—— 饬躬阐政 帝王之细
此时系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论述人君之道的一部政治文献,曾再三叮嘱,作为遗训:言简意赅,论证有据,此书包括君体、建亲、求贤等十二篇,看问题的高瞻远瞩、伦理的深邃透彻,确实令人佩服。
趣味课程:剪纸、手工布艺
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通过学习剪纸和手工布艺,提高学员们的动手能力和班级凝聚力,静动结合,学以致用。
第五篇章:游学篇
圣地博广 至德至尚
孔庙、国子监
孔庙是祭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庙宇,亦是皇家祭孔之地,而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历代王朝都在都城建有国子监,与孔庙并立,形成“左庙右学”的现象。两者相伴,相得益彰!
活动安排
北京大学古琴研究所
由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先生等发起成立。旨在继承、发扬北大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发对“昆曲”、“古琴”的传承。
圆明园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
八达岭长城。
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八达岭段是长城建筑最精华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
故 宫
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恭王府
王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宫廷文化和平民文化的桥梁,位于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的恭王府、是中国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代表着中国的王府文化。史书有云“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齐白石、徐悲鸿故居
齐白石、徐悲鸿可谓画界泰斗,齐白石的画无所不能,人物、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包,生活气息浓厚;徐悲鸿的作品技巧高超,民族特色浓厚,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之父。通过参加他们的故居,欣赏其作品,培养高尚的情操。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国家重要的文物收藏机构,收藏文物共32万多件,珍本图书1000多种。“中国通史陈列”是该馆的基本陈列。陈列文物9000余件。通过参加中国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历史比较全面的发展过程。
北京老百姓国学教育机构,是从事中华青少年儿童国学文化传承、中华青少年儿童国学教育研究、中华青少年儿童国学教学实践的国学一线专业机构,是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指导下青少年儿童国学教育品牌单位,中国公益国学领跑组织。
【我们的国学事业?】 2009年以来,一贯致力于青少年儿童国学的推广普及,培养国学兴趣、培育国学情怀、培植国学根基,为青少年儿童一生的成长奠基加油。
【我们的国学理念?】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们的国学宗旨?】 让孩子享受国学,让孩子成人成才。
【我们的国学追求?】 桃李不言让孩子感受国学,春风化雨让孩子享受国学,童蒙养正让孩子扎根国学,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快快乐乐学习国学。
【我们的国学原则?】 安全大于教育,健康大于学习,国学大于知识,快乐大于成绩,好习惯才是硬道理。
【我们的国学使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的国学事业?】 2009年以来,一贯致力于青少年儿童国学的推广普及,培养国学兴趣、培育国学情怀、培植国学根基,为青少年儿童一生的成长奠基加油。
【我们的国学理念?】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们的国学宗旨?】 让孩子享受国学,让孩子成人成才。
【我们的国学追求?】 桃李不言让孩子感受国学,春风化雨让孩子享受国学,童蒙养正让孩子扎根国学,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快快乐乐学习国学。
【我们的国学原则?】 安全大于教育,健康大于学习,国学大于知识,快乐大于成绩,好习惯才是硬道理。
【我们的国学使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加盟 国学机构合作 国学项目指导 国学培训 国学讲座 国学教育
北京市老百姓国学加盟合作服务方式:
1、省市区总代理。
2、地方加盟。
3、项目合作。
4、教材、课件、教具、教案模块等教学产品提供。
5、战略合作。
北京市老百姓国学加盟合作服务对象:
(一)各类培训机构;
(二)幼儿园;
(三)中小学校。
(四)社区街道居委会。
(五)企事业单位。
(六)国学创业的个人。
北京市老百姓国学加盟合作服务方式:
1、省市区总代理。
2、地方加盟。
3、项目合作。
4、教材、课件、教具、教案模块等教学产品提供。
5、战略合作。
北京市老百姓国学加盟合作服务对象:
(一)各类培训机构;
(二)幼儿园;
(三)中小学校。
(四)社区街道居委会。
(五)企事业单位。
(六)国学创业的个人。
作文关于国学传统文化的精神六百字左右,写得好采纳,好心人帮帮忙
“国学”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个人并不赞成“国学”太热,“国学”是一个专门领域的学问,它应该是学者长期致力培养研究的事情。
记者:我知道您对当前的“国学热”及相关问题有着非常深入细致的思索,并且观点非常独到。请您谈一谈“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与区别。
刘梦溪:国学与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宽泛得多,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叫作传统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而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我们在谈学理问题的时候,不应把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混淆起来或者等同起来。近一个时期国学话题得到学术界乃至学术界以外人士的关注,似乎有一点“热”。有的大学正式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小学生有国学班,互联网上在辛苦地遴选“国学大师”,与国学有关的书籍销路也不错。这种情况实际上有一个背景,跟近20年来学人以及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弘扬有直接关系,人们对传统文化已经减少了陌生感,甚至有了一定的认同感。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下,现在国学成了一个时兴的话题。
但我个人并不赞成“国学”太热,在我看来,“国学”是一个领域的学问,它应该是学者长期致力培养研究的事情。人文领域任何一门学科如果太热,对学问来讲都不是好现象。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也有过一次关于“国学热”的讨论,当时大家在使用“国学”一词时,表现得比较审慎。现在讲国学讲得太泛,什么都成为国学了。我更倾向多使用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概念比“国学”更亲切普及,更容易被民众以及外国人所接受。因为每个人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都有被传统所遮蔽的一面,都需要有对传统的反思能力,都有一个对待传统的态度问题。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应该是让传统成为现代化的必要资源,用现代性批评传统,也用传统批评现代性。在我们国家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中,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不断地对它进行新的诠释,使传统成为现代人今天生活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物化的层面。那些历史文化的遗存,那些物化的文化典范,我们需要增加保护意识。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现在因为有联合国的倡导,各国都很重视,我们国家近年也给予极大的关注,获得良好的成效。
国学所包含的内涵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它的学术部分。当然就国人的教育而言,我认为国学应成为中小学课程设置的内容之一,这个问题比较大,需要有心人细致探讨。即使是在教育领域,也不应用“国学”来代替“传统文化”。
记者:您对国学概念的缘起及其演化过程也有重新检讨,对一些相关概念作了细致的辨析,请您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刘梦溪:“国学”这两个字连起来使用,时间比较早,《周礼》里就有“国学”字样,但那是指国家所立的学校的意思。现在我们使用的国学的概念,发生的时间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初期,比如1902年梁启超与黄遵宪的通信中,黄提到梁有创办《国学报》的设想,黄遵宪认为在时间上梁启超的想法未必合适。这样我们至少知道1902年国学这个概念就开始使用了。这封信在《黄遵宪全集》里能够查到。
章太炎先生使用国学的时间也比较早,而且他是最有资格承当国学大师称号的人。1903年他因“苏报案”被捕入狱,1906年出狱后到日本,当《民报》停顿的时候,他讲起了国学,正式挂牌开讲,鲁迅、吴承仕等曾前去听讲。章太炎第二次讲国学,是1913年至1916年被袁世凯软禁的时候,在北京钱粮胡同,北大许多教授去听。第三次是1922年夏天在上海开办的系列国学演讲,《申报》为之配合,每次演讲都作报道,影响更大。章太炎的《国学概论》一书,就是曹聚仁根据上海演讲记录整理而成的。最后是章太炎的晚年在苏州,又办起了国学讲习会。
20世纪的20年代,国学最为流行。除了章太炎的上海系列演讲,还有几件不小的事情,使国学的名声大震。一是1922年和1923年,胡适和梁启超两位大师级的人物,分别开了两个国学书目。胡适的书目叫《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刊载在1922年《读书杂志》第七期上,列书籍184种。梁启超不赞成胡适的书目,认为他该列入的没有列入,不该列入的倒列了不少。所以他索性自己重开了一个书目,叫《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1923年4月26日开列的,收书目141种。试想当时的胡适之和梁任公在思想界是何等影响,他们这样的大举动,对国学的推动能没有作用吗?
其实20世纪更重要的事情,是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和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中国两所地位最高的现代大学,分别成立了国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其影响不言自明。北大国学门聚集了一批学者,其中章太炎先生的弟子不少,负责人是吴承仕,也招收了学生。出版的刊物叫《国学季刊》,胡适写的发刊词。清华国学研究院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影响比北大国学门还大。
后来的许多最著名的文史学者,如徐中舒、姜亮夫、王力、谢国桢、刘盼遂等,都是清华国学院毕业。
但清华国学院只存在了四年的时间,到1929年就停办了。无独有偶,北大国学门也存在了四年的时间,1927年停办。其实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到20年代末大学的学术分科渐趋成熟,文、史、哲成为各自独立的学科,那么综合性的国学,其立足的余地就相对比较小了。
和国学有关的是“国故”和“国粹”。“国故”一词是章太炎的发明,他的一本书就叫《国故论衡》。我们中华民族所有过去时代的典故和故事,或者说我们所有的文化家底,都可以叫做“国故”。胡适觉得“国故”这个词可以成立,他提出了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的口号,并说研究国故的就叫“国故学”,简称“国学”。而“国粹”一词,是从日本传来的。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有一派主张发扬本国精神的学人,例如创办《日本人》杂志的志贺重昂,提出了日本有自己“独有的国粹”的想法。其涵义相当于“民族性”或者“民族精髓”,也就是指一个国家特有的精神财产,一种无法为其他国家模仿的特性。
“国粹”的概念传到中国也是在20世纪初,梁启超很早使用,章太炎的著作里使用国粹的概念更要多一些。
但“国粹”的概念传到中国以后,似乎走了下行路线,不再指民族性或者民族精神,而是包括了物化的文化形态,比如京剧、中医、中国功夫等,就成为国粹了。或者还可以包括中国画、中国书法等。
纯精神现象则不容易找到可以用国粹称之的事物。而且国粹须是今天仍然有生命力还在继续发用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过去的遗存。比如秦砖、汉瓦、兵马俑、武则天墓、楚简、帛书等等,还真的不能叫国粹,而是可以称为国宝的。
国学、国故、国粹这些概念我们需要区别开来。国故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国粹也不能用得太泛。
国学其实也是一个时代的名词,学术大家们有的有所保留,连写《国学概论》的钱宾四先生,都说过这个词前无承继,将来恐怕不容易成立。马一浮也说过这个词不够恰当。但他给定了国学的新定义,认为国学是“六艺之学”,这个主张值得今天给予足够重视。我宁愿采纳马先生的国学定义。国学并非不好,但不必一窝蜂地大热起来。
我们长期以来对传统采取的是一种隔绝或隔膜的态度。这些年所做的还是处在对传统“恢复记忆”的阶段。“国学”本来是旧学问,现在大家都来讲,其实也不是要怀旧,不排除有人是要赶讲国学这个“新”时髦、“新”时尚。
记者:那么是否可以说,目前的“国学”热与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有一些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不是由于传统文化源流的断裂甚至于在社会生活中一度“失宠”有关?在您看来,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哪一个关节点上出了问题?
刘梦溪:问题提得很好,的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开始逐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时间并不长,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也就是30年的时间,认真地说还只是处在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时期。因为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们对传统采取一种隔绝或隔膜的态度。在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方面,长时间有人认为传统是现代性的一种阻碍。
谈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晚清到民国所发生的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当时人叫“大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都表达过“大变局”的思想。就是持续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儒家思想作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呈崩塌耗散之势。因此晚清以来的百年中国,实际上是处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的过程之中。“五四”对传统的检讨不是没有缘由的,但“五四”精英彻底批判传统的结果,使传统大大减少了在民众中受拥护的程度。而民众不拥护自己的传统,传统的传承就会发生困难。
新儒家说后“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花果飘零”,不是没有道理。所以才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这些大儒出来,为故国的文化招魂,才有1935年何炳松等十教授的中国文化本位的宣言,才有1958年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民族的文化传统,按人类学家的观点有“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分别,大传统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比如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小传统则是指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中国社会的特点,是有长期的完善的民间社会,因此文化的“小传统”格外发达。但是,十年动乱时期对小传统的破坏最为严重,特别是社会公德、社会良知和社会伦理的被毁弃,后果是不堪想象的。改革开放后,不光是知识界,领导者以及民众态度都是一致的,就是希望进入传统的重建过程,首先应该对传统“恢复记忆”。
为什么是“恢复记忆”?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传统。90年代初期,我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对话,他就讲,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20年代不想看,80年代看不见。”就是说到80年代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传统了。金先生是研究现代化的社会学家,他用通俗的语言所作的概括,我很佩服。这里存在着一个矛盾,即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国家,它是一个有传统的国家,但是在现代中国人身上,传统承载的量是非常之小的。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还认为,我们什么事情做不好都是因为传统在作怪,其实,不是这样的。与其说中国人喜爱传统,还不如说中国人更愿意求新。只是“新”得没有根基,“新”得不够稳定。“国学”本来是旧学问,现在大家都讲,其实也不是要怀旧,不排除有人是要赶讲国学这个“新”时髦、“新”时尚。
我们百年来的经验,五十年的经验,近二三十年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条是历史不能割断,另一条是世界不能脱离。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更重要得多。
记者:您认为在重建传统的过程中,哪些问题至关重要?或者说哪些原则必须持守?
刘梦溪:我现在考虑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历史经验,千年的经验,百年的经验,五十年的经验,近二三十年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条是历史不能割断,另一条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它闭上了大门,割断了对外交流的渠道。近三十年以来作为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开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的承继,则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的提倡,当然是理所必至的好事情。
可是伴随着大家为重建传统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反思。比如设立小学生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要摇头晃脑,此理我实不可解。
又比如有人提出应该恢复黄帝纪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来纪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连纪历都要改变,近代以来我未之闻也。虽然是个别的说法,也够让人感到意外了。又比如前年圣诞节期间,据说有“十博士”提出要抵制圣诞节,这也非常荒唐。如果在西方,在美国,如果有美国人提出来要抵制中国的春节,亚裔和华裔会认为这是种族歧视,美国的法律也不会允许。最近还有人提倡,国人要穿所谓“汉服”。什么是“汉服”?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我们不能不认为这是一种为了传统而忘记今天、为了中国而忘记世界的思维方式。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更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异”来,“理一”还得“分殊”,这是宋儒的观点。但区分“异”的目标结果是为了求其“同”。我历来认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是通过“异”来追求那个“同”。北大乐黛云教授开始推动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时候,她很重视钱钟书先生。虽然钱先生本人不认为自己做的是比较文学研究,但是我们从他的《管锥编》、《谈艺录》中看到,书中充满了对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和目的,是尚同。他得出的结论是“心同理同”、“貌异心同”。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先生追求“同”,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学者不立异,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当然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
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它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起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大家觉得不一定是一样的。其实日本的现代化模式与美国的也不完全相同。
尽管人类在文化方面、文明方面还有很多不同的东西,但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面前,比如生存的渴望、对灾难的应对等人性的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这不是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当前我们重建传统的过程当中,一定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也不可以例外。比如现在有的提出要改学位服。其实这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西方现代大学教育的历史比我们长。那么你索性连学位也不要好了,因为学位也是国外的东西,中国以前没有什么硕士、博士,只有状元、举人、进士。但是学位我们当然要!这里有一个知识无国界的问题。配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一些传统节日应该恢复原来的位置,我对此完全赞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已经成为法定假日,效果极好。其实元宵节也应该放假一天。事实上元宵节之前,很多单位都不是正式上班的状态。但是又不可处处“立异”,一切都要与世界文明的共同形态区分开来,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聪明的,万不可行。
我们的文字形成“六书”之后,已经相当抽象化了,脱离了具象,变成了符号。文字的不间断,形成了典籍的异常丰富。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经典阅读可以变化人们的气质,可以有助于逐渐转移社会的风气。
记者:谈国学、研究国学,离不开文本经典的阅读。请您谈谈对文本经典阅读的看法。
刘梦溪:人们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不间断的文化,我也认可这个说法。前不久去埃及,深为埃及的古文明所震撼。它的法老文字非常美,也是象形文字,但它未能传下来。我想它是太具象了。我们的文字形成“六书”之后,已经相当抽象化了,脱离了具象,变成了符号。文字的不间断,形成了典籍的异常丰富。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在重新检讨、建立传统的今天,文本经典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人来讲,他们认知传统,有时可以通过看实物,像古代的建筑、兵马俑以及博物馆里存放的展品,但比这些更方便的是,通过文本经典的阅读来了解中国的古文化和古文明。因为文本经典是中国文化的典范,它里边含着中国文化的众多信息。
这些年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古典的含量,这是很好的事情。文本经典的阅读风气也有所提升。经典阅读可以变化人们的气质,可以有助于逐渐转移社会的风气。
记者:我知道您对当前的“国学热”及相关问题有着非常深入细致的思索,并且观点非常独到。请您谈一谈“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与区别。
刘梦溪:国学与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宽泛得多,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叫作传统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而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我们在谈学理问题的时候,不应把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混淆起来或者等同起来。近一个时期国学话题得到学术界乃至学术界以外人士的关注,似乎有一点“热”。有的大学正式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小学生有国学班,互联网上在辛苦地遴选“国学大师”,与国学有关的书籍销路也不错。这种情况实际上有一个背景,跟近20年来学人以及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弘扬有直接关系,人们对传统文化已经减少了陌生感,甚至有了一定的认同感。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下,现在国学成了一个时兴的话题。
但我个人并不赞成“国学”太热,在我看来,“国学”是一个领域的学问,它应该是学者长期致力培养研究的事情。人文领域任何一门学科如果太热,对学问来讲都不是好现象。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也有过一次关于“国学热”的讨论,当时大家在使用“国学”一词时,表现得比较审慎。现在讲国学讲得太泛,什么都成为国学了。我更倾向多使用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概念比“国学”更亲切普及,更容易被民众以及外国人所接受。因为每个人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都有被传统所遮蔽的一面,都需要有对传统的反思能力,都有一个对待传统的态度问题。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应该是让传统成为现代化的必要资源,用现代性批评传统,也用传统批评现代性。在我们国家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中,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不断地对它进行新的诠释,使传统成为现代人今天生活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物化的层面。那些历史文化的遗存,那些物化的文化典范,我们需要增加保护意识。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现在因为有联合国的倡导,各国都很重视,我们国家近年也给予极大的关注,获得良好的成效。
国学所包含的内涵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它的学术部分。当然就国人的教育而言,我认为国学应成为中小学课程设置的内容之一,这个问题比较大,需要有心人细致探讨。即使是在教育领域,也不应用“国学”来代替“传统文化”。
记者:您对国学概念的缘起及其演化过程也有重新检讨,对一些相关概念作了细致的辨析,请您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刘梦溪:“国学”这两个字连起来使用,时间比较早,《周礼》里就有“国学”字样,但那是指国家所立的学校的意思。现在我们使用的国学的概念,发生的时间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初期,比如1902年梁启超与黄遵宪的通信中,黄提到梁有创办《国学报》的设想,黄遵宪认为在时间上梁启超的想法未必合适。这样我们至少知道1902年国学这个概念就开始使用了。这封信在《黄遵宪全集》里能够查到。
章太炎先生使用国学的时间也比较早,而且他是最有资格承当国学大师称号的人。1903年他因“苏报案”被捕入狱,1906年出狱后到日本,当《民报》停顿的时候,他讲起了国学,正式挂牌开讲,鲁迅、吴承仕等曾前去听讲。章太炎第二次讲国学,是1913年至1916年被袁世凯软禁的时候,在北京钱粮胡同,北大许多教授去听。第三次是1922年夏天在上海开办的系列国学演讲,《申报》为之配合,每次演讲都作报道,影响更大。章太炎的《国学概论》一书,就是曹聚仁根据上海演讲记录整理而成的。最后是章太炎的晚年在苏州,又办起了国学讲习会。
20世纪的20年代,国学最为流行。除了章太炎的上海系列演讲,还有几件不小的事情,使国学的名声大震。一是1922年和1923年,胡适和梁启超两位大师级的人物,分别开了两个国学书目。胡适的书目叫《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刊载在1922年《读书杂志》第七期上,列书籍184种。梁启超不赞成胡适的书目,认为他该列入的没有列入,不该列入的倒列了不少。所以他索性自己重开了一个书目,叫《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1923年4月26日开列的,收书目141种。试想当时的胡适之和梁任公在思想界是何等影响,他们这样的大举动,对国学的推动能没有作用吗?
其实20世纪更重要的事情,是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和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中国两所地位最高的现代大学,分别成立了国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其影响不言自明。北大国学门聚集了一批学者,其中章太炎先生的弟子不少,负责人是吴承仕,也招收了学生。出版的刊物叫《国学季刊》,胡适写的发刊词。清华国学研究院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影响比北大国学门还大。
后来的许多最著名的文史学者,如徐中舒、姜亮夫、王力、谢国桢、刘盼遂等,都是清华国学院毕业。
但清华国学院只存在了四年的时间,到1929年就停办了。无独有偶,北大国学门也存在了四年的时间,1927年停办。其实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到20年代末大学的学术分科渐趋成熟,文、史、哲成为各自独立的学科,那么综合性的国学,其立足的余地就相对比较小了。
和国学有关的是“国故”和“国粹”。“国故”一词是章太炎的发明,他的一本书就叫《国故论衡》。我们中华民族所有过去时代的典故和故事,或者说我们所有的文化家底,都可以叫做“国故”。胡适觉得“国故”这个词可以成立,他提出了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的口号,并说研究国故的就叫“国故学”,简称“国学”。而“国粹”一词,是从日本传来的。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有一派主张发扬本国精神的学人,例如创办《日本人》杂志的志贺重昂,提出了日本有自己“独有的国粹”的想法。其涵义相当于“民族性”或者“民族精髓”,也就是指一个国家特有的精神财产,一种无法为其他国家模仿的特性。
“国粹”的概念传到中国也是在20世纪初,梁启超很早使用,章太炎的著作里使用国粹的概念更要多一些。
但“国粹”的概念传到中国以后,似乎走了下行路线,不再指民族性或者民族精神,而是包括了物化的文化形态,比如京剧、中医、中国功夫等,就成为国粹了。或者还可以包括中国画、中国书法等。
纯精神现象则不容易找到可以用国粹称之的事物。而且国粹须是今天仍然有生命力还在继续发用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过去的遗存。比如秦砖、汉瓦、兵马俑、武则天墓、楚简、帛书等等,还真的不能叫国粹,而是可以称为国宝的。
国学、国故、国粹这些概念我们需要区别开来。国故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国粹也不能用得太泛。
国学其实也是一个时代的名词,学术大家们有的有所保留,连写《国学概论》的钱宾四先生,都说过这个词前无承继,将来恐怕不容易成立。马一浮也说过这个词不够恰当。但他给定了国学的新定义,认为国学是“六艺之学”,这个主张值得今天给予足够重视。我宁愿采纳马先生的国学定义。国学并非不好,但不必一窝蜂地大热起来。
我们长期以来对传统采取的是一种隔绝或隔膜的态度。这些年所做的还是处在对传统“恢复记忆”的阶段。“国学”本来是旧学问,现在大家都来讲,其实也不是要怀旧,不排除有人是要赶讲国学这个“新”时髦、“新”时尚。
记者:那么是否可以说,目前的“国学”热与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倡导,有一些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不是由于传统文化源流的断裂甚至于在社会生活中一度“失宠”有关?在您看来,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哪一个关节点上出了问题?
刘梦溪:问题提得很好,的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开始逐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时间并不长,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也就是30年的时间,认真地说还只是处在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时期。因为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们对传统采取一种隔绝或隔膜的态度。在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方面,长时间有人认为传统是现代性的一种阻碍。
谈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晚清到民国所发生的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当时人叫“大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都表达过“大变局”的思想。就是持续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儒家思想作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呈崩塌耗散之势。因此晚清以来的百年中国,实际上是处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的过程之中。“五四”对传统的检讨不是没有缘由的,但“五四”精英彻底批判传统的结果,使传统大大减少了在民众中受拥护的程度。而民众不拥护自己的传统,传统的传承就会发生困难。
新儒家说后“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花果飘零”,不是没有道理。所以才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这些大儒出来,为故国的文化招魂,才有1935年何炳松等十教授的中国文化本位的宣言,才有1958年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民族的文化传统,按人类学家的观点有“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分别,大传统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比如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小传统则是指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中国社会的特点,是有长期的完善的民间社会,因此文化的“小传统”格外发达。但是,十年动乱时期对小传统的破坏最为严重,特别是社会公德、社会良知和社会伦理的被毁弃,后果是不堪想象的。改革开放后,不光是知识界,领导者以及民众态度都是一致的,就是希望进入传统的重建过程,首先应该对传统“恢复记忆”。
为什么是“恢复记忆”?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传统。90年代初期,我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对话,他就讲,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20年代不想看,80年代看不见。”就是说到80年代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传统了。金先生是研究现代化的社会学家,他用通俗的语言所作的概括,我很佩服。这里存在着一个矛盾,即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国家,它是一个有传统的国家,但是在现代中国人身上,传统承载的量是非常之小的。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还认为,我们什么事情做不好都是因为传统在作怪,其实,不是这样的。与其说中国人喜爱传统,还不如说中国人更愿意求新。只是“新”得没有根基,“新”得不够稳定。“国学”本来是旧学问,现在大家都讲,其实也不是要怀旧,不排除有人是要赶讲国学这个“新”时髦、“新”时尚。
我们百年来的经验,五十年的经验,近二三十年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条是历史不能割断,另一条是世界不能脱离。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更重要得多。
记者:您认为在重建传统的过程中,哪些问题至关重要?或者说哪些原则必须持守?
刘梦溪:我现在考虑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历史经验,千年的经验,百年的经验,五十年的经验,近二三十年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条是历史不能割断,另一条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它闭上了大门,割断了对外交流的渠道。近三十年以来作为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开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的承继,则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的提倡,当然是理所必至的好事情。
可是伴随着大家为重建传统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反思。比如设立小学生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要摇头晃脑,此理我实不可解。
又比如有人提出应该恢复黄帝纪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来纪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连纪历都要改变,近代以来我未之闻也。虽然是个别的说法,也够让人感到意外了。又比如前年圣诞节期间,据说有“十博士”提出要抵制圣诞节,这也非常荒唐。如果在西方,在美国,如果有美国人提出来要抵制中国的春节,亚裔和华裔会认为这是种族歧视,美国的法律也不会允许。最近还有人提倡,国人要穿所谓“汉服”。什么是“汉服”?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我们不能不认为这是一种为了传统而忘记今天、为了中国而忘记世界的思维方式。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更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异”来,“理一”还得“分殊”,这是宋儒的观点。但区分“异”的目标结果是为了求其“同”。我历来认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是通过“异”来追求那个“同”。北大乐黛云教授开始推动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时候,她很重视钱钟书先生。虽然钱先生本人不认为自己做的是比较文学研究,但是我们从他的《管锥编》、《谈艺录》中看到,书中充满了对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和目的,是尚同。他得出的结论是“心同理同”、“貌异心同”。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先生追求“同”,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学者不立异,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当然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
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它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起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大家觉得不一定是一样的。其实日本的现代化模式与美国的也不完全相同。
尽管人类在文化方面、文明方面还有很多不同的东西,但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面前,比如生存的渴望、对灾难的应对等人性的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这不是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当前我们重建传统的过程当中,一定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也不可以例外。比如现在有的提出要改学位服。其实这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西方现代大学教育的历史比我们长。那么你索性连学位也不要好了,因为学位也是国外的东西,中国以前没有什么硕士、博士,只有状元、举人、进士。但是学位我们当然要!这里有一个知识无国界的问题。配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一些传统节日应该恢复原来的位置,我对此完全赞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已经成为法定假日,效果极好。其实元宵节也应该放假一天。事实上元宵节之前,很多单位都不是正式上班的状态。但是又不可处处“立异”,一切都要与世界文明的共同形态区分开来,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聪明的,万不可行。
我们的文字形成“六书”之后,已经相当抽象化了,脱离了具象,变成了符号。文字的不间断,形成了典籍的异常丰富。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经典阅读可以变化人们的气质,可以有助于逐渐转移社会的风气。
记者:谈国学、研究国学,离不开文本经典的阅读。请您谈谈对文本经典阅读的看法。
刘梦溪:人们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不间断的文化,我也认可这个说法。前不久去埃及,深为埃及的古文明所震撼。它的法老文字非常美,也是象形文字,但它未能传下来。我想它是太具象了。我们的文字形成“六书”之后,已经相当抽象化了,脱离了具象,变成了符号。文字的不间断,形成了典籍的异常丰富。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在重新检讨、建立传统的今天,文本经典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人来讲,他们认知传统,有时可以通过看实物,像古代的建筑、兵马俑以及博物馆里存放的展品,但比这些更方便的是,通过文本经典的阅读来了解中国的古文化和古文明。因为文本经典是中国文化的典范,它里边含着中国文化的众多信息。
这些年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古典的含量,这是很好的事情。文本经典的阅读风气也有所提升。经典阅读可以变化人们的气质,可以有助于逐渐转移社会的风气。
大家听说过北京德智通国学府吗?我一朋友去那边培训30天,好像很喜欢那里,我网上查了下,也看了些视频
大家听说过北京德智通国学府吗?我一朋友去那边培训30天,好像很喜欢那里,我网上查了下,也看了些视频,感觉整个一洗脑教育,说是传承咱们国家千年传统文化,我觉得是一种打着国学幌子的文化传销,更像道德绑架,不知道有谁知道这个学校?听过德智通的课程 三天 很认同就是洗脑的!全程只是在宣传自己的公司如何如何好而已 伪国学! 所谓挂的一些名号也并不能看得到 !假的
他们把你恨怨恼怒烦洗掉有什么不好,让你身心健康,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不好吗?现在的人真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都分不清,真是太可怜了。
就是洗脑的!
j
北京哪家少儿书法培训得比较不错啊?大概的费用是多少?
各位度友,孩子学习方面别的都还好,关键就是字有点丑,头疼,自己又不知道怎么练,所以想找个地方学一下,希望有所改进。麻烦有了解这方面情况的请留言,谢谢。北京秦汉胡同就比较好,这是一家专门培训国学的培训机构。费用根据选择课程不同收费不同,上课时长收费也不同。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自始至终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秦汉胡同书法教学以 “让世界柔软” 为核心价值观,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一个供成人与孩子学习书法的广阔平台。
秦汉胡同书法课程亮点:
1、帮助学员掌握书写技巧,练就一手好字;
2、带领学生观摩历代书法大家优秀作品,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书法审美观;
3、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静心养性的过程,在书房学习中拓宽心胸、静淀心性;
4、泛舟历史,了解历代书法大家情怀,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学习榜样。
秦汉胡同目前有多名专职老师,均毕业于知名院校或从事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多年。师从名师,并有非常丰富的幼儿启蒙、青少年考级和成人学习等教学经验。
秦汉胡同国学书院的老师自身不仅在全国各种竞赛中成绩突出,也带领所教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获得家长的好评。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自始至终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秦汉胡同书法教学以 “让世界柔软” 为核心价值观,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一个供成人与孩子学习书法的广阔平台。
秦汉胡同书法课程亮点:
1、帮助学员掌握书写技巧,练就一手好字;
2、带领学生观摩历代书法大家优秀作品,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书法审美观;
3、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静心养性的过程,在书房学习中拓宽心胸、静淀心性;
4、泛舟历史,了解历代书法大家情怀,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学习榜样。
秦汉胡同目前有多名专职老师,均毕业于知名院校或从事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多年。师从名师,并有非常丰富的幼儿启蒙、青少年考级和成人学习等教学经验。
秦汉胡同国学书院的老师自身不仅在全国各种竞赛中成绩突出,也带领所教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获得家长的好评。
你好,看来是个好妈妈,我在北京,我在跟李钊老师学书法,我说下我的经验吧。
个人建议最好跟书法专业毕业的老师学,他们能够更系统地教你,你可能会听别人说某某长辈或朋友的字不错,但是那只是他们认为的不错,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真正写得好的,还是那些有深厚的临帖功底或者师承的,接受过严格的系统的书法教育和下过苦功夫练习的人。另外,其实工具也很重要,首先是纸,纸的话,初学用毛边纸就可以,笔我觉得应该是最重要的,如果是要买毛笔的话,建议你找这个文章读读《中国十大毛笔品牌(附毛笔的挑选及保养方法)》,文章详细讲了毛笔的挑选和保养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个人建议最好跟书法专业毕业的老师学,他们能够更系统地教你,你可能会听别人说某某长辈或朋友的字不错,但是那只是他们认为的不错,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真正写得好的,还是那些有深厚的临帖功底或者师承的,接受过严格的系统的书法教育和下过苦功夫练习的人。另外,其实工具也很重要,首先是纸,纸的话,初学用毛边纸就可以,笔我觉得应该是最重要的,如果是要买毛笔的话,建议你找这个文章读读《中国十大毛笔品牌(附毛笔的挑选及保养方法)》,文章详细讲了毛笔的挑选和保养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们家孩子在中关村优思慧学书法呢,之前也是费了好大力气找培训机构,五花八门的,选这家是因为她们课程比较全,还有国学,古筝,国画什么的,我们报的是暑期托管班,这些课程都能学到。不知道您是想单学还是跟我们一样想让孩子多接触些。另外也得看孩子年龄,我们家孩子六岁半,学这些也是打基础,本来我们家长也没想着对他要求多高,主要是把兴趣培养起来,以后再学就顺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京知墨正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的正心书院也很不错,地址闹中取静,八大教学优势总有一条应该能够打动你呢,
课程优势:1、依据学员情况实行约课模式,时间自由 2、个人爱好加专业指导,全方位了解传统文化
3、根据学员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因材施教 4、正规专业院校毕业,教师专业水平高
5、教师持续教学稳定性高,不会频繁更换老师 6、学费优惠力度大,价格更合理
7、教学区环境安静,适合静心学习,闹中取静 8、不止侧重练字,更有国学文化的学习。
地址就在崇文门新世界太华公寓A座5层510室吧好像,我有很多朋友和孩子在这学习,是专门的成人班和孩子班,可以看看了解一下。学费听说特便宜比较其他机构,没具体了解。可以想看看校区老师的作品吧
本文标题: 国学传统文化培训找哪家,坐标北京。听朋友说妙音动漫不错,有了解的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938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