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精华”“糟粕”的标准是什么?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精华糟粕的标准是什么?我们...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精华”“糟粕”的标准是什么?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精华”“糟粕”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都有听过一句话,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大家知道精华和糟粕的标准是什么吗?小编认为,精华就是永恒不变的规则,是适应如今社会发展潮流的规则,所谓的糟粕就是不符合社会时代发展潮流,落后腐朽的文化,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要学习借鉴那些合适社会发展潮流,对于落后腐朽的文化就要抛弃,接下来小编将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哪些是落后腐朽的文化。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二十四孝的故事,这是二十四位古人孝道所编写而成的书,二十四孝原本是古人用行动留下的传统美德,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我们要给予否定,比如说郭巨埋儿的故事,小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落后腐朽的文化,不符合人情事理,为了让自己的母亲吃一口好东西,就要把自己的无辜的幼子杀掉,在小编看来这是最大的错误,所以说二十四孝虽然弘扬了孝顺长辈的观点,这一点并没有错,但是我们对于郭巨埋儿这种孝敬长辈的做法应给予否定。
古代女性的裹脚,这是对女性的残忍的迫害。一般的女孩子从四五岁就开始裹脚,直至成年骨骼发育成熟之后,才能将裹脚布松开,裹脚不仅影响了女性的正常生活,也是当时一种畸形的审美理念。在裹脚的影响下,女性不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到与别人的社交活动中,因为出行不便,每天只能待在家里,使得女性只能依靠父亲、兄长和丈夫,使得女性的地位越来越低下。
看了这些例子,大家相信都对“糟粕”有了一定的认识吧。
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有哪些
1 、从评判权上考虑。
从时间上说,涉及前代人的评判权,当代人的评判权,后代人的评判权。
从空间上说,涉及到政府(官方)评判权,民众(民间)评判权,学者评判权,以及当事人评判权。
在这里,最终评判权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
、评判的依据。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是精华还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评判依据。我觉得使用的依据包括,
一、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
二、这种文化对当事人是否带来生存乐趣?
三、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心灵是导致堕落还是促成升华?
四、这种文化是否伤害了其他人的生存与乐趣?
3
、文化效应的多样性。文化不仅存在着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对使用者和其它人产生着广泛的效应。这些效应既有好的,也有坏的;或者说,既可以成为好的,也可以变成坏的。这里的问题是,对某种文化的识别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应对的心态,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效应。与此同时,当事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对同一文化的不同评判。如果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养,那么就可以更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种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
、文化形态实际上是与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中国北方缺水地区的人们,与中国南方多水地区的人们,他们在卫生习俗上的文化表现,可以说主要是客观条件的问题,而不是人性的差异。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信息载体对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作用,中国的方块汉字,既促成了中国大一统国家的超前形成(对比欧洲而言),又促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诗词、对联、字谜等等文化形态。
5
、任何传统文化都是该民族和该国家的生存标记或印记。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是有其历史价值的,我们今天的人可以对其进行评判,但是不要轻易地全盘否定,也不要浅薄地嘲笑,而是应当封存其记忆,或者选择其中对今天有益的成分来继承和发展。例如,曾经有人说京剧是“亡国之音”,其理由是当时的清朝的达官贵人陶醉其中,消费了大量的时间,失去了对西方的新兴科学技术、创新的社会管理的研究、学习和借鉴的兴趣和机会,从而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中惨遭失败;显然,这是从文化艺术的社会功能角度进行的评判,而不是从历史的综合角度进行的评判。从今天的角度来说,京剧实际上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6
、弱势群体或特殊群体的文化,以及少数人和个别人的文化。对于这些人的文化行为,评判的标准应当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有所不同。例如,某些人群或某些人的怪异、怪僻、特立独行的行为,其中有可能是由于特殊的生理、病理、心理因素所诱发的,也可能是一种超前的社会行为。
7
、慎用“封建迷信”的标签。“迷信”是指当事人笃信一种并不存在的事物,这种行为在古今中外都是广泛存在的,并非封建社会所独有。此外,今天许多人所说的“封建迷信”,也不都是只有负面的社会功能和效应。例如,我国民间对灶王爷的供奉习俗里,就包含着“惩恶扬善”的良性社会功能。又如,道教的“消除五毒符”,也包含着科普的内涵,它承担着向民众普及常见有毒动物(蟾蜍、蛇、蝎子、蜘蛛、蜈蚣)知识的功能。
8
、精华与糟粕的评判具有时代性,也具有现实性。古人津津乐道的文化精华,在今天可能就没有那么精华了,甚至变成了糟粕。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其评判往往还存在着现实的政治因素、民族感情因素、经济利益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纯学术”的文化评判,可能是愚蠢的或书呆子气的。
精华有哪些
1.
对于人生的态度司马迁那种逆境奋发的精神,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
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的“吾善养浩然之气”,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交相胜”,王夫之的“相天”“造天”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中国人并不屈服,而始终保持一种信心、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待人,这对于社会秩序的优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是积极的。
2. 对待利益的问题 “见义忘利,见危授命”、“ 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对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等思想的侵蚀,其抗击力闪着道德的光辉。
3.
关于人的本心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人本有这样的明澈之心,只因后天的污染,使其本色暂时隐藏了。“途之人可以为禹”,“人人皆有佛性”,这种种宣示,都是对人人具有这种光明本性的肯定。风月有今古,人心无古今。淬炼和回归这样的一颗心,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核心所在。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实践,在浩瀚如海的中华文明积淀中,我们就容易知道,什么是让人明朗的精华,什么是让人迷昧的糟粕,什么只是非关精髓的民俗之类的文化
糟粕有哪些
1、思想方面
1) 不讲原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则无徒”,千百年来这个理念成为国人为人处事的圭臬。秉持这种理念做人做成了“烂好人”,做事结果可想而知。你会发现现实中不讲原则,模糊搅和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就是这种中庸颓废理念的产物。
2) 颓废的做事心态
“随遇而安”、“识时务者为俊杰”又是我们中国人信奉的理念,这也是中庸的表现。现代的国人积极进取的少,等靠的多,这种现象除与长期的农耕思想有关外,最主要的就是中庸理念的产物。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就要认识自然的规律,就要改变不合理的要素,不要误解成“人定胜天”。要改变事物就要进取,就要主动,随和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改变不了的,包括改变人,“随遇而安”、“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随和事物,就是妥协。细想一下,我们的任何工作就是改变事物的,生产产品就是改变材料的原来状
态满足人们的需要,管理就是改变人和物的原来状态,达到我们设想的目标。改变事物的原来状态就要面临很多困难,这就是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受中庸理念的影响很多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往往把工作看成是遭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所以遇到困难时更多采取逃避和掩盖的颓废做法,困难解决不了,目标就不可能达成。要达成目标就要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困难,而解决困难是非常辛苦的,所以多数人的做法是降低目标要求,妥协于现实困难,这就是所谓的“识事务者为俊杰”。
3)
愚忠愚孝忠孝为立身之本,中国传统认为如果一个人不孝,就没有生存的权利。愚忠在中国是美德,如关羽、岳飞、文天祥。愚孝在中国也是美德,如二十四孝所记载的。
2、社会习俗方面
1)
裹小脚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大脚女人是很难嫁出去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反对裹小脚。小脚和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有关,到西学东渐以后,中国人不以为小脚女人为美,认为裹小脚是对女性的歧视压迫之后,裹小脚就成为糟粕。这类的糟粕只要“弃”就可以了,首先裹小脚只有两个选择,是裹或者是放,并不需要别的什么东西来代替。即使是代替是更文明的如隆胸、减肥、化妆、穿时尚的衣服等等,这些多属于自愿,因此是裹小脚是糟粕,而其他的自愿的爱美行动是精华。道德方面
2) 跪拜礼
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行跪礼在很多人眼里,早已成了一个封建糟粕的代名词。它的本质,是让人丢掉尊严、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种表示贵贱等级的礼仪。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釆用跪拜礼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跪拜礼绝对没有民主、平等的理念,从来都是尊卑有序,官贵民贱,以下拜上,卑躬屈节。在封建社会,跪拜礼被推而广之,诸如师生间、长幼之间。但其本质,依然是封建等级制的反映。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应该全盘肯定,并且不允许人们对之有任何怀疑与批判,否则就是数典忘祖,崇洋媚外;二是西化派,采取虚无主义或取消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把它们统统斥为“封建、迷信、落后”乃至“反动”的东西,把近代中国的贫弱、落后等问题都归咎于传统文化,主张完全抛弃中华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
1.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
具体地说: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社会和谐”、“天下统一”的社会理想;等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精神的。
3.
对有些内容可抛弃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又如,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思想,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4.
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如何发展传统文化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1.
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
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引用的文献资料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弘扬传统文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的是什么?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好处,符合公序良俗,对人民美好生活有推动作用的就是“精华”文化,反之则是文化中需要摒弃的糟粕。
自炎黄时期开始,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社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说流派在诸侯国大放光彩。后来秦朝统一六国,确定法家为正统学说,开始焚书坑儒。秦始皇的这一举动对其他流派的学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又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文化几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在长达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儒家文化“独领风骚”。
因此,我们今天所讲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糟粕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好、坏部分。像儒家文化中强调孝顺、家和万事兴和家国观念的文化就是精华,因为它对人民的幸福生活起推动作用,符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合公序良俗。
举个例子,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家庭”文化的推广就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起积极作用。
至于儒家文化中关于“女子无才便是德”,强调人的阶级性,这些都是糟粕,是需要摒弃的。在封建王朝时期,为了巩固政权,儒家推出一系列玄学诸如天人感应等。他们大力宣传人的阶级性,宣传君王是真龙天子,君权神授,天生与普通人不同,是代天牧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我们都知道,所谓真龙天子,不过是掌握权力的普通人罢了。还有传统文化中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是谬论。
经过实践证明,男女平等和女子能顶半边天的正确理论早已深入人心,男、女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我不想再爱了,太累了。为什么有人会觉得爱情很累呢?幸福美好的爱情本是简单轻松的,如果它让人感到劳累,那一定是其中的“杂质”太多了,成了负担,以至于压得那些恋爱中人喘不过气来,所以感到心力交瘁。所谓的“爱情杂质”,就是人们强加上去的一些没必要、没有意义的东西,附着在爱情上面成了累赘,所以,为了追求纯真的爱情,我们有必要驱除那些“糟粕”。那么,这些所谓的“糟粕”具体指的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用减法减去的就是爱情中的“虚荣”。
34岁的陶小丽,在恋爱中绝对是个虚荣的女子。她喜欢众多男人围绕身边的感觉,却从来没有真心爱过任何一个男人。她只是喜欢和众多男人保持暧昧关系的那种感觉。
陶小丽说:“那些男人追捧着我,总是对我大献殷勤。他们给我送小礼物,偶尔开车接我下班回家,情人节的时候给我买玫瑰花,还经常请我吃饭……总之,那种众星捧月般的感觉美妙极了。经常有人说‘陶小丽有很多追求者’,其实,我很喜欢听到这样的评价,因为这证明了我魅力无穷。”
陶小丽每次和朋友们谈到追求她的那些男人时,总是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不过,追求的人太多了也未必就是什么好事。
陶小丽又说:“这么多对我表示好感的男人,从中选一两个做男友甚至老公看上去没有太大问题。偶尔出现的正牌男友很快发现我的生活中还有无数个备用男友,他们都虎视眈眈地盯着正牌男友的位置。我以为正牌男友会迎难而上,使出浑身解数保住其“正牌”的位置,没想到他们却跑得比兔子还快。
“有一次,一位朋友这样对我说——对于集贸市场的那个小贩,如果你愿意多给他抛几个媚眼,他自然愿意每天把最新鲜的青菜留给你;对于单位里那个发际线后移的小头目,如果你愿意盯着他的眼睛多夸赞几句,他会愿意偶尔请你喝喝咖啡谈谈暧昧;对于大学时代的男友,如果你肯花时间在MSN上与他调情,他当然不拒绝利用出差的机会来看看你,以一条水晶珠项链换一夜他乡艳遇。也就是说,感情丰富绝不代表有魅力,四处留情的人换来的都是露水情缘。
“当我听到这些话之后,感觉真的是无地自容。”
陶小丽再回想起自己的感情生活,不免有些悲哀。自己只是不停地周旋于各种男人之间,虽然并没有付出太多的感情,可那些男人也没有对自己付出过什么。在这一点上,也是没有多大优越感的。有时候想想,还真不如那些相貌平平的女孩过得幸福,至少她们有一个可靠的男人,有一份稳定的爱情啊!
于是,陶小丽终于决定结束这种劳累身心的爱情。她扔掉了前男友的T恤,不再跟住在对面的单身男子去露台上喝啤酒,删除了N个网络恋人的地址,下班后便关掉手机。此时,她才惊讶地发现过去围绕着自己的竟没有一个是有意义的关系。陶小丽将自己原本复杂的爱情减成一片空白,这样也好,因为只有倒掉杯中的残液,才可能装入芬芳的新茶。有空白,才能看到重点,才能耐心等待一个真心相爱的人,才能准备享受一场真正的、轰轰烈烈的爱情。
果然,一年后,陶小丽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并且很快就披上了美丽的嫁衣。至此,陶小丽终于脱离了“剩女”的行列,也和那些暧昧不清的男人彻底说“拜拜”了。
文中的陶小丽,对于爱情怀有贪婪的欲望,她希望有众多的男人注意自己、喜欢自己,这样就会说明她是一个有魅力的女人。其实,陶小丽不是在追求实实在在的爱情,而只是在乎一种自我满足的感觉,这完全是虚荣心在作怪。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她才会和很多男人在感情上纠缠不清。不过,这种感情游戏是很无聊的,因为当其他的男人知道陶小丽在游戏爱情时,也会以一种同样的态度来对待她。到了最后,双方什么也没有得到,陶小丽也只是在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之后留下一阵阵空虚。还好,她能够悬崖勒马,及时地将自己的爱情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避免了在人老珠黄后嫁不出去的“惨剧”。
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到底有没有去做?
雪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但是,中华文化中虽然有数不尽的璀璨明珠,同样有数不胜数的糟粕和陋习,其中之一就是:喜欢教育和指导别人但对后果不负责任。
浏览网站上的内容,听几个人一起聊天,就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老师,都是导师,都是高人,都是大师,都是智者,高谈阔论中都是对他人的教育和指导,唾沫四溅处都是教导他人应当如何如何,很少有谦卑的学生。
中华文化能哺育出成群成群的人才,这种文化熏陶下的人,只要他有嘴,只要他能写出几个字,都是人才,都能滔滔不绝地讲出一大堆的道理来,都喜欢教育和指导别人,都热衷于对他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都是纵横家、战略家和评论家,只可惜这些遍地俯拾皆是的人才,登不上国际舞台,对这样的人才们,只要连续地问上几个为什么,他们一般是前言不搭后语,顾左右而言他,要么搬出老祖宗搪塞,要么说经书上如何如何,要么会不耐烦地说“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道理都不懂?”
这些人才们到底懂什么?其实,屁都不懂。都是半瓶子,他们绝对没有扎实的功夫,学了一点皮毛,就觉得自己是大师了,就可以教育和引导别人了,其实,这也是中华文化中的另一个糟粕所致,即:急功近利。
当然了,教育和指导别人的人多了不是坏事,但问题是,这些人才们喜欢喋喋不休地教育和指导别人,能义正词严地要求别人,却对后果不负责任。
喜欢教育和引导别人却对后果不负责任,这是一个陋习,禅院草必须改正这个陋习。
凡事踏踏实实地做,做彻底,别人没请教,就不要去指导。一个连小事做不好的人是没有内涵和本领的人,一个连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的人是没有能力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人,一个自身不开心不幸福的人是不会给他人带来开心幸福的人,一个不安于现状却总想出人头地的人是心浮气躁必然会把人领到邪路上去的人,一个整天游手好闲却喜欢给别人出主意的人是投机钻营心怀不轨转身就翻脸的人,一个好逸恶劳不扎实做工却总想一鸣惊人的人肯定不是善良之人,一个想一夜暴富的人肯定会成为违法乱纪的犯罪之人。
对付这种陋习必要时要严肃一点,当有人来教育和引导自己,对自己指手画脚出主意时,要求这样要求那样时,问:“你敢不敢负责,敢不敢承担一切后果?”若说敢,就立下字据,若不敢,就说“滚!”
2021/4/20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