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古代的中央机构有很多叫“寺”的单位?比如大理寺,履行的是司法职责。这应该与宗教没有关系吧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
为何中国古代的中央机构有很多叫“寺”的单位?比如大理寺,履行的是司法职责。
这应该与宗教没有关系吧与宗教无关。
为什么现在一提到寺,大家想到的就是寺庙宗教呢?东汉明帝时,佛教东传,汉明帝为了大力扶持佛教的传播,在洛阳设置了一个新的机构——白马寺。用来作为佛教在东土的教廷,处理那个时代的佛教事务。
三国中后期,曹丕为了分散丞相的权威,提携底层部门机构充当重任,九寺地位下降,直到南北朝时期,早先作为重要部门的九卿已经被各种新兴地职务和部门所取代。相反,由于佛教盛行,各地的佛教分支大量的出现,一开始寺还是处理各地佛教事宜的半官方机构,后来可能是出于习惯,官方对所有僧尼的据点都以寺为单位来区分,于是寺这个单位就作为佛教的专有称呼广为人知了,相反,其原本的九个部门虽然一直流传,却不再被大多数人所认知了。
中国古代国家机关及职能部门如何设置的?
中国古代国家机关及职能部门的设置每个朝代都不大相同,但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自皇帝之下分为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一、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是所有政务的中枢,掌管着行政大权。门下省原本只是皇帝的侍从部门,但是因为这个部门非常受皇帝重视和信赖,所以越来越重要,最后发展成为与中书省共掌政府的重要部门,有谏议纳言之职。尚书省是从西汉的秘书机关发展而来的,负责掌管六部,是最高的行政机关。
二、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负责文官的委任、考核、升迁、贬黜以及爵位的授予等等管理事宜;户部主要的是管钱,其次负责疆土、田地、赋税、百姓户籍以及官吏薪俸等等事宜;礼部负责掌管礼仪祭祀,其次还负责教育、科举及番邦事务。兵部主要是管理武将,主掌军队,对外战争、国防等事宜。刑部主管法律制定、修改、刑法以及案件审理等等职能。工部主要掌管土木水利兴建、军事及民用器物发明改进等事宜。
三、二十四司主要是六部之下,每部分设四司。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户部下设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礼部下设礼部司、祀部司、主客司、膳部司;兵部下设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刑部下设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工部下设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秦朝时,秦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那么中国古代国家机关及职能部门如何设置的哪?
故宫
1、尚书省
尚书省是中央官署名称。秦王朝时开始设有尚书这一官职,但并未成为一个机构,属于少府中的官职,负责管理文书。东汉时期初始成为机构,有点类似秘书处,直到晋朝时才有了尚书省之称,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其长官称为尚书令。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又设四个司,作为具体办事机构。在如今的国务院机构设置中仍可寻到部、司这样的部门。
2、中书省
也是中央官署名称,始设置于魏晋时期。唐代开始与门下省、尚书省并列为国家行政重要机构。通常由中书省制定政策或决策,经门下省审核后交尚书省发布执行。一般中书省的长官称为中书令(监),下设中书舍人5人,统领主事10人,各类书吏200人,管理个21局(部门)的政务。
3、门下省
中央机关官署名称,始设置于魏晋时期。门下省最初是皇帝的侍从机构,主要负责与皇帝有关的衣、食、住、行等事务,以及应对皇帝问答,有点类似总务处、后勤部之类。后来发展成为国家机关部门。唐代始与中书省、尚书省同掌国家机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黄门监,属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等官员。
4、六部
是尚书省下属的六个部委,是国家机关中重要的部门,分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的工作在秦代时本由九卿分管,至晋朝之后,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尚书省的出现,六部功能逐渐完善,成为国家机关中的重要部门。
六部的职责分工为:
吏部负责官吏的任免、考核评价、升迁降职、调配等工作,有些类似如今的中组部。
户部负责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工作,集如今的国土局、国税局、财政局职能于一身。
礼部负责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宜。
兵部负责全国军事武官选用、兵籍管理、兵器使用及管理、军事训练、发布军令等工作。
刑部负责刑事、狱讼、司法等工作。
工部负责工程、水利、修造、屯田等工作。
5、都察院
汉代开始在政府机构中设有御史台,负责对各级官吏的弹劾,参与审理重大案件,巡按各州县,考察官员言行、业绩等工作,俗称“巡案”,类似于如今的纪检监察工作。明代时改称为考察院,其长官为都察御史,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对官员进行考核,对财务状况进行监督等。各地区均设有相应的都察官员,是独立于行政之外的监察机构。
清代时除国家层面设有都察院外,都察御史分为左、右都察御史官职,以左都察史为主官,主管纪检监察工作,右都御史一职则多由各地的总督或巡抚兼任。
6、大理寺
大理寺是国家刑狱、司法机关的名称。秦、汉时期设有廷尉这一官职,负责刑狱工作。北齐时期开始设有大理寺,成为中央刑狱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为三个司法机关,有点类似如今的检察院、公安局和纪检委。其最高长官为大理寺卿。
7、理藩院
是清代设置的国家机关,主要负责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民族事务工作。如疆界、爵秩、徭役征发、会盟、朝贡、宗教、贸易等等,长官为尚书,由满族人担任。
8、翰林院
翰林的本意是文人学者浩翰如林。唐代开始设有翰林学士,是供内廷使用的文人,并没有什么专门的办公地点,也算不上什么实职官员,可以说是一种御用文人吧,其主要工作是帮皇帝起草诏书、批签文书之类,或与皇帝和诗唱赋,下下围棋之类。至宋代时翰林院才有了雏形,负责管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之类的工作。明代为编修史书正式成为国家机关部门之一,主管编修史书、讲述经史,起草典礼文稿等工作,其长官为掌院学士。
9、军机处
军机处是清代设置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清雍正十年(1732年),为更好地处理国家重大政务,从大臣中选出亲王、重臣若干人,在便于皇帝召见的地方成立了军机处,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有点类似于政治局或智囊团之类的组织。其入选大臣称之为“军机处行走”,负责人则称为军机处“领班”。
10、枢密院
是唐代开始设置的机构,最初只是由宦官负责,管理表章奏折之类的事宜,至宋代时则衍变成国家机关,负责管理军事机密、边防、军马及对外外交等工作,甚至一度成为国家最高政务机关。其后各代也有沿用,但职能不同,到明代则被废除。
11、内务府
清代,顺治皇帝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皇家事务的内务府。负责皇家的典礼、仓储、财务、工程、警卫、刑狱、太监等工作。其长官称为“内务府总管大臣”。
12、内阁
内阁是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设置的机构。朱元璋将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等大学士收拢在一处作为皇帝的顾问团,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称为内阁。清代则以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称之为内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宗教事务局的机构职责
(1)研究宗教理论和国内外宗教现状,负责宗教动态和信息的汇总、分析,提出处理宗教领域问题的政策建议。 (2)起草宗教事务工作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和政策措施并推动落实,负责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督促检查、宣传教育工作。
(3)依法履行宗教事务管理职责,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4)指导宗教团体依法依章开展活动,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帮助宗教团体办好宗教院校,推动宗教团体在宗教界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我教育,办理宗教团体需由政府解决或协调的有关事务。
(5)指导地方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处理宗教事务的重大事件,防范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违法活动,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
(6)负责组织宗教工作队伍和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7)负责宗教方面的外事归口管理工作,组织、指导有关部门和宗教界对外以及对港澳台的宗教交往活动,参与涉及宗教对外宣传工作。
(8)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古代六部相当于现在的哪些部门
中央行政机构中,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各部。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兵部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类似今天的国防部,中央军委及其各军事机关。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扩展资料: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唐朝改度支为户部,改都官为刑部,遂成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统于尚书省。
明朝废中书省,六部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尚书之副。
清朝于天聪五年(1631)仿明制设六部。初以贝勒(亲王、郡王)分别总理各部部务;各设满洲、蒙古及汉承政、参政、启心郎、额哲库等官。顺治元年(1644),停贝勒总理部务;并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部
中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有决策权。
门下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的办公厅。
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有执行权。
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兵部,相当于现在的解放军总政治部。
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工部,相当于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除了三省六部还有一个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清末新政改称为大理院,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亦袭此名,为当时的最高审判机关。
扩展资料:
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六部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 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 、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户部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兵部
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刑部
中国古代官署。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
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工部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
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参考资料:三省六部制_百度百科
吏部:相当于组织部、人事部等部门。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驿传)、军委等部门。
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等部门。
礼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造币)、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 吏部尚书就是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长
户部尚书就是现在的财政部长兼公安部户籍管理司司长兼国务院预算编制委员会主任兼中国人民银行国库管理者
礼部尚书就是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长兼外交部礼仪司司长兼教育部教材编制委员会主任兼中央人民出版社社长
兵部尚书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兼国家动员委员会主任兼国防科工委领导者兼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兼公安部部长
刑部尚书就是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兼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兼司法部部长兼法律解释委员会负责人兼保卫宪法委员会主任
工部尚书就是现在的建设部长兼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兼国家发改委主任 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官职六部,相当于今天的哪些部门
吏部掌全国文官品秩、诠叙、课考、黜陟和封授,类似现在的组织部。
户部掌管全国财政,即今天的财政部。
礼部掌祭礼、典礼及科举、学校等事,有着现在教育部的大部分职能,但又不与教育部同。
兵部掌管武官的除授、封荫、考绩、军资、军籍及邮驿等事,类似国防部。
刑部掌天下刑罚之政令,类似司法部。
工部负责土木兴建等事,与今天的建设部职能相近。
兵部:掌军令、军政、征兵、官兵的军籍及兵籍、武官的任免、选用、考核、赏罚,驿站、装备、军械、仪仗、疆域测绘、马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军委下属的总参及各总部、交通部、安全部、邮政局、政府招待机构、测绘部门等部门的综合。
礼部:掌管考试、学校教育、礼乐、祭祀、宴会食品、铸造印符、册封,全国的佛、道教事务,以及少数民族的册封、招待等。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宣传部、文化部、民委、食品监督部门、新闻出版总署、宗教局、等部门的综合。
刑部:掌刑法、囚徒、复审、缉捕等事。相当于现在的高院、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几个部门的综合职能。
户部:掌管全国的户口、财政收支及预算、田土地册、铸造货币、税收等。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民政部、央行、税务总局、审计署及公安部的户籍管理部门等部门的综合。
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建设、屯田水利、山林捕猎、军器制造、杂项产品的制造等。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农业部、水利部、粮食局及部门大型制造业国有企业等部门的职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