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不是被朱元璋灭族了?演员蓝燕怎么是他的后代?有可能是。只灭三族。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
蓝玉不是被朱元璋灭族了?演员蓝燕怎么是他的后代?
有可能是。只灭三族。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
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为警诫群臣,朱元璋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中国古代的一种司法文书。)为《逆臣录》。史称“蓝玉案”。
扩展资料: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因为谋反罪被“剥皮实草”,株连三族,另有十三侯、二伯受到牵连,“蓝玉案”共有一万五千多人被杀,成为明初第一大案。
蓝玉是常遇春妻弟、太子妃的舅舅,他还是朱元璋为太子朱标留下的武将集团核心人物,为何会沦落到如此下场?有人说是因为朱元璋嗜杀,容不下任何一个功高的开国武将,事实上,蓝玉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一生立功无数,洪武十二年,蓝玉被封为永昌侯,不过蓝玉最辉煌的战役还要数“北上破元”,洪武二十一年,他率领15万军队北征,在捕鱼儿海大败北元可汗脱古思帖木儿,俘获八万多人、牲畜十五万余头,蓝玉又一举攻占哈剌章营,获人、畜六万。
此役之后,蓝玉的贪欲暴露出来,朱元璋本来要封他为“梁国公”,但就在班师回朝的途中,他犯了一件大错,竟私自霸占北元妃子,致使元妃羞愧自杀,让王师授人以柄,朱元璋知道后大怒,虽没有惩罚蓝玉,但把他的封号改为“凉国公”。
蓝玉不仅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愈加恣意骄横,在一次皇帝举办的酒宴上,他竟口出狂言,说自己军权在握,可随意操控,任何人的升降进退都由他说了算,试想一下,即使蓝玉说的是醉话,朱元璋难道就不往心里去。
这其实是蓝玉内心真实的想法,他已经慢慢不把君主放在眼里,甚至开始对朱元璋的封赏讨价还价,比如西征返回后,朱元璋封他为太子太傅,蓝玉竟然说:“难道不能做太师”这句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算是对他彻底失望了。
除此这些之外,蓝玉还做了一件让朱元璋最忌惮的事,那就是广收义子,广到什么程度,说出来让人瞠目结舌,他的义子竟有上千人之多,还大都是一些仗势欺人之辈,而且还在军中担任要职,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只听蓝玉一个人的,连朱元璋都差使不动。
太子朱标如果没死,朱元璋或许还能留他,但年轻的朱允炆绝对驾驭不了,仅凭这一点,朱元璋就要将蓝玉及其党羽铲除,更何况蓝玉还不知收敛,净干一些有悖君臣之事。
眼看朱元璋对越来越不信任,蓝玉心里开始有了盘算,朱元璋正愁没理由杀他,蓝玉竟开始密谋造反,准备趁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可是耳目遍布天下,消息很快传来,他就先下手将蓝玉及党羽一网打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蓝玉
根据古代灭族的情况,也许有比较远一点的亲族,不会全杀,会被发配流放之类。但是夷三族的话蓝玉基本上是不可能有子嗣活下来的。
蓝燕也许按辈分排是蓝玉家族的后代。但说是蓝玉直系后代那纯属扯淡。
不过这也很正常,但凡是个古代名人总会有人认作祖先。反正也无法稽考。娱乐娱乐而已。
徐达是怎么死的?徐达真的是被朱元璋赐死的吗?
徐达是我国历史上一代千古名将,也是明朝第一猛将。他的功绩,我就不重复说了,我来说说他死亡的真正原因。
关于民间流传的一个版本是说,徐达功高盖主,而朱元璋又好杀功臣,因此在徐达生病之际,买了一只烧鹅去看望他,徐达吃完烧鹅后就死了,说的是朱元璋在烧鹅中下毒了,毒死了徐达。也有说成朱元璋明摆着告诉徐达烧鹅是有毒的,就是要赐死他。
很显然,这个版本自身就出现了矛盾,矛盾就是将徐达一会被说成毒死,一会被说成赐死,到底信哪个?这就是民间野史,没有任何说服力,我还想说徐达是被他们的口水给冤死的呢!民间将徐达的死归咎于朱元璋,这完全是因为朱元璋得罪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因为朱元璋是一个实干家,而历来多数知识分子都是空谈误国,因此朱元璋很讨厌这类人,并且惩治了很多人。比如,贪官集团的前身也是知识分子,朱元璋杀贪官也是出了名的。因此这些人就开始污蔑朱元璋杀功臣,徐达的死也跟着扣到了朱元璋的头上。
然而,徐达的真正死因是在明朝第四次漠北远征,徐达作为征虏大将军,在回来的路上因为背部伤口溃烂而形成了背疽。这病在古代将军们身上都是常见的病症,而且在古代是不能根治之病,一旦破浓必死无疑。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名将都死于这种病,战场上刀光剑影,背部被砍伤是经常的事,徐达正是因为伤口溃烂感染而病死。别说是在明朝,就是在医疗不发达的上个世纪,伤口溃烂感染后也是时常死人的。
朱元璋评价徐达作为大将军,功劳古今第一,无人可比,并且出将入相,文才兼备,领了军令必打胜仗,做事不偏不倚,不贪财不好色,从不妄杀一人,是将帅的楷模,是国家的福分。朱元璋一生对漠北进行了八次远征打击,试问他在第四次时就把徐达给杀了这不是在给自己添堵吗?
朱元璋失明后还能稳如泰山,他的城府有多深?
作为一个后来者,康熙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极高。他给朱元璋的评价是“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洪武皇帝朱元璋真的是英武伟烈的君主,不是一般的帝王可以相比)
这个评价含金量极高。康熙自身就是一个功勋卓著的帝王。他8岁称帝,少年时便用计擒下了权臣鳌拜,亲政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拉拢蒙古,完成了统一。对外,康熙先后击败了沙俄,准噶尔丹,保证了疆域的完整。在后世的评价里,康熙是一个声望颇高的帝王。他对于朱元璋的评价,往往给到一些寻常人不易察觉的地方。
在康熙为朱元璋立碑的时候,还曾经提到过“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也就是说,在康熙看来,朱元璋一生的评价,甚至超过汉朝、唐朝、宋朝三个朝代里所有的帝王。
当然,康熙给予朱元璋这么高的评价,有部分原因在于康熙需要拉拢民心。当时清朝虽然明面上已经统一,但实际上反对他们的人仍然很多。吴三桂在南方扯起了反清的旗帜,从南到北,云集响应。所以,康熙继位后,除了收复疆土,更要收复民心。这是他对朱元璋高度称赞的部分原因。当然,除了拉拢民心,朱元璋在中国历史的地位,依然无法忽视。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根皇帝,朱元璋从一个介于半和尚半乞丐的流民,成长为诸侯、帝王,最终成为明朝两百多年的开国皇帝。这份经历,本身就值得后世史学家大书特书。而且,朱元璋统一天下的方向,不是常见的从北向南,由高向低的路线,而是历史上少有的,也是难度更高的由南向北完成统一。
这种统一,除了要克服地理上的差势,更要完成这种前人很难做到的事情,更有一个巨大的心理障碍需要克服。而朱元璋在南方时,因为推行”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实力已经积攒得颇为雄厚,再加上任用了徐达、常遇春等名将,最终得以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并没有停留在皇位上安乐享受。在生活上,朱元璋依然保持自己简朴的风格,穿衣、吃饭都极为普通。在工作上,朱元璋堪称劳模。一年只放假三天,每天都是工作。朱元璋这么拼命,除了他的性格因素,也跟当时明朝的情况有关。
当时天下虽然统一,但经历太多的战乱,许多土地都已荒芜,百姓成了流民。他们都在忍饥挨饿。对于一个帝王而言,他们的一点差错,可能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推行了不少有利于恢复生产的成册,任用了一批能干的官员。
中间当然不是完全没有错误,但至少过那段时期后,明朝的国力开始有所恢复。正是因为在朱元璋时期打下的好底子,才有了后来明朝的”永乐盛世“。除了恢复国力,朱元璋在当上皇帝,对贪污腐败的治理,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铁腕手段。
而朱元璋推行的制度、风俗,对于后世也有极大的影响。举个例子,春节期间的贴春联,就是在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下,才成为后世春节的一个常见习俗。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