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对于中国的精神层面影响

发布时间: 2022-03-08 19:01: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6

竹子对中国文学有何影响?(包括诗词、散文、戏剧、诗歌等,只要以竹为主题,该文学并产生十分深远影响的都行,要点明其影响,越多越好)...

竹对于中国的精神层面影响

竹子对中国文学有何影响?

(包括诗词、散文、戏剧、诗歌等,只要以竹为主题,该文学并产生十分深远影响的都行,要点明其影响,越多越好)
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从《诗经》时代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缤纷。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反财富奉献给人民。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查百度上的资料

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从《诗经》时代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缤纷。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反财富奉献给人民。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哎呀!竹子对中国文学太有影响了,喝!那个多啊!楼下接着说,我消消气去!
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df

竹象征什么精神

岁寒三友

中国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竹、梅花和松是“岁寒三友”,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竹之十德: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 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曰奋进; 竹外直中通,襟怀若谷,曰虚怀; 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质朴;竹一生一花,死亦无悔,曰奉献; 竹玉竹临风,顶天立地,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曰善群; 竹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曰性坚;竹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曰操守; 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担当。

竹子的精神是什么?你在生活中有着怎么样的体现呢?

竹子对于很多文人而言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情怀。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文人喜爱,中国古今文人墨客,画竹咏竹者众多。姜子龙老师也没能例外,对竹子的喜爱与日俱增,直到如今,将之视为人生的事业和信仰。



信仰,是你的信任所在,是一种灵魂式的爱。竹子,便是姜老师内心最深处的激情与热爱,画竹三十六年还在不断打磨提升自己的技法。



每个人都有一段竹子情节:不管是关于纯美爱情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朗朗诗句,还是因其“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君子美誉,或是“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偏执溺爱——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至我们生活和精神的各个方面。

热爱竹子的人,他们孤傲高洁,他们谦和儒雅;他们淡泊宁静,他们志存高远;他们诗意浪漫,他们一诺千金;他们有与众不同的眼光,他们远离尘俗热爱自然,是他们传承起优秀传统价值,是他们构建起现代中国精神,他们是我心目中的谦谦君子。



竹子是刻入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精神图腾,是对中国人影响最大、最深刻的植物。


世界繁杂喧嚣,还好,总有一扇门通往我们的灵魂,在那竹林深处…

  1、不屈不挠。竹子的身躯是非常的挺拔的,并且它的主干上面有着许多的竹节。这个象征着竹子的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一种气节与精神。也寓意着人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2、虚心包容。柱子的外部是非常的直的,内部则是呈一种中空的状态。这个象征着竹子一种虚心、包容的品质。也寓意着人的虚心的品质以及接受他人提供的建议的包容性。这个就是竹子的寓意之一。



  3、朴实勤奋。人们能看见竹子的变化只是越长越高,身上的竹节越来越多,并且一直以来都是笔直的伫立在那里。象征着一种质朴、默默的努力的静精神。当它寓意人时,则是表示着人的努力、奋进、节节拔高。



  4、善良和群。竹子与大多数植物都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群生性的植物。人们看到的竹子几乎都是成片成群的模式。象征着一种善群以及任劳任怨的精神。也寓意着人的善良、憨实、有责任心。
竹子精神是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喻物诗和文人画作中最常见的题材;它表现着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精神;清华其外、澹泊其中、清雅脱俗、不作媚世之态。

扩展资料
寓意
竹子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壑壑,它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它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人们都会赋予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
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它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
竹子在清风中瑟瑟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文人墨客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依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无可医。”显示出竹的悠久文化精神已经深入士人骨髓。
明月如霜,凉风如水。庭院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即有梅花凌霜傲雪的铁骨,又有兰花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体味君子之风。“劲节有高致,清声无俗喧。”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气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关羽画竹
刘、关、张兵败小沛之后,关羽为了保皇嫂,与曹操约法三章后留在了曹营。曹操见关羽为人忠厚
知礼,一心想将他收为己用,想方设法讨关羽的欢心。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曹操又宴请关羽,席间,赠他一件锦袍,关羽推辞不得就穿在身上,但外面仍穿自己的绿袍。关羽回到住所,想到刘备、张飞杳无音信,曹操又着意挽留,不由气闷填胸,就手提青龙偃月刀到院里竹丛旁顶风踏雪而舞。舞了一阵,只觉豪气贯胸,收刀伫立,不觉凝神看那丛竹子,只见丛竹枝干在飞雪中昂首挺立,竿如长枪,叶似利箭,迎风傲雪。
关羽赞叹竹子的高风亮节、不妖不媚的气质,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感慨万千,回屋铺纸研墨,寥寥数笔,一幅墨竹图赫然而成。次日,关羽派手下将此竹画送于曹操。曹操展开一看,赞不绝口。再细细察看,不由得惊出声来,原来那幅竹上利箭一般的墨叶,正构成一首五言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曹操心里明白这是关羽借竹明志。 [1]

郑燮《竹石》
作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 ,。生活中为了提升自己的实力 ,为了自己的理想 ,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付出精神 ,要努力的去奋斗 ,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新高度
坚韧不屈,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坚不可摧

为什么竹子象征着中国?

竹,有着不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竹是中国美德的物质载体,是君子的象征,为无数仁人志士喜爱,古今文人墨客对竹充满了赞美,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中国人最早的竹情节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之后,竹从一种文化意义演变到了一种民俗的意象,例如“竹报平安”常用来祝福平安吉祥。国画中的竹常以水墨表现竹的形象与气韵,墨竹画在写意花鸟画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笔墨特征是以书入画、骨法用笔,画竹要“成竹在胸”,才能在运笔用墨时挥洒自如,表现出竹的神韵与气节。
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有君子之风。画竹的关键在于对竹枝叶的取舍、概括,用笔自然、一气呵成,表现竹的无限生机,浓淡相映、妙趣横生。
在国画中,竹与梅花、喜鹊画在一起,有爱情长久、幸福美满。
竹子 ,内空外直,形容人谦虚,正直,所以代表中国人的性格
竹子的象征意义:中国bai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du命的弹力、长寿、幸zhi福和精神真理。

竹,秀逸有神dao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春山)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 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 节,视为气节的象征。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郎咏竹》)。淡泊、清高、正直,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扩展资料:

竹子,又名竹。品种繁多,有箭竹(Arrow Bamboo) 等。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茎为木质,是禾本科的一个分支,学名 Bambusoideae(Bambusaceae或Bamboo),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生长迅速。 

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种子被称为竹米。有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

竹子的象征意义

暗暗上

竹子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春山)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 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 节,视为气节的象征。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郎咏竹》)。淡泊、清高、正直,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扩展资料:

竹子,又名竹。品种繁多,有箭竹(Arrow Bamboo) 等。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茎为木质,是禾本科的一个分支,学名 Bambusoideae(Bambusaceae或Bamboo),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生长迅速。 

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种子被称为竹米。有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在诗人的笔下皆可入诗。作为“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竹,受尽诗人喜爱,在古典诗词当中频频出现。我国古代的咏竹诗有很多,从魏晋到明清,竹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文人喜欢引竹自况来表达自我情怀。

竹子空心、竹叶低垂象征着人虚怀若谷;竹身修立挺拔、直冲云霄象征着人刚正不阿、壮志凌云;竹子节节拔高象征着人恪守气节;竹根坚固、竹身质坚象征着人坚贞不屈;竹子历四时而常茂,经严寒而不凋象征着人之顽强和理想之坚定。人们对竹咏叹不绝,实际代表自己的精神理想和人格追求。

竹子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经出现,最早写竹子的诗应是《诗经·卫风》中的《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竹子在这里是用来比兴,引出君子。先秦时写竹的诗歌,并未对竹进行赞咏,多是用竹作比兴,或是描绘竹子的自然状态。

魏晋之时,文人多感物吟志,托自然之物抒自己之抱负精神,最有代表的人物当属“竹林七贤”。魏晋之后,咏竹诗逐渐增多;至唐宋时期,诗词中竹的内涵开始丰富,“竹”通常和文人自身联系紧密,达到物我合一之境。此后,竹被广泛赋予人格化意义,成为中国文人人格的化身。

三首不同时期绝佳的咏竹诗,来解析竹子品性与文人人格的关联。

一、南朝刘孝先的《咏竹》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这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通过写竹子的高尚品性来表达自我的高尚情怀。

二、北宋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苏轼借物喻理,很巧妙地将竹与人联系在一起,在物质和精神、美食和美德的比较中揭示哲理。

三、清代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要说最爱咏竹子的文人,清朝的郑板桥可以说是代表人物。诗人在诗中赞美的正是竹子坚强刚毅、坚贞不屈的精神,竹能笑傲风霜雨雪,同样是郑板桥自己的铮铮傲骨。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到明清,竹一直与中国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归根到底,这与古代文人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关联。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儒家中修身立德、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念深入人心。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文人多渴望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自强不息,经时济世。而自然界中的竹之气节与生活中的君子气节十分吻合,所以文人咏竹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象征意义
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 竹是君子的化身,是“四君子”中的君子。 竹之七德 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 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 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 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 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 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 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
中国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而画竹则成为中国花鸟画的一个重要画种,我国清代的郑板桥以画竹天下闻名。
二、简介

竹子,又名竹,原产自中国。品种繁多,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茎为木质,是禾本科的一个分支,学名 Bambusoideae(Bambusaceae或Bamboo),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生长迅速。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种子被称为竹米。有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
三、分布
竹原产中国,类型众多,适应性强,分布极广。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像四川,湖南,浙江等,他们有熊猫之家和竹林深处的典故。在浙江的安吉、临安、德清等地,都有漫山的竹海。著名的电影《卧虎藏龙》中竹林打斗的剧情,就是在安吉的竹海中拍摄的。中国是世界上产竹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22个属、200多种,分布全国各地,以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秦岭以北雨量少、气温低,仅有少数矮小竹类生长。
  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竹子
  环绕小村的青青翠竹已和我的童年一样只留在记忆之中了,连片的竹林把古老的水乡小村妆成绿的世界,袅袅婷婷的竹子齐齐伸向天际,似我童年那高不可攀的梦想,似剪的竹叶把春夏秋冬一一剪去,只留下片片破碎的回忆。多情的暖风,把竹的清香送入鼻息,沁人心脾。无比的清纯,溶入深深的记忆,时时回味。
  竹影摇曳的日子已成过去,只有那编有美丽图案的竹席依然在夏日里伴着怕热的我,失去生命力的竹子整个被用作了晾衣服的工具,长年的日晒雨淋,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绿色,变成了泛黄的回忆。
  也没见竹子的开花,但它却真正地在我的面前消失了,也许是现在的孩子已经不需要这样的竹林了,他们更多地拥有了昂贵的玩具
。已都是独生子女了,父母们也不放心让他们进入竹林,因为竹林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危险,在幽深的竹林里我也曾经遭遇过蛇。
  竹子的清高或许是它消失的真正原因,有一日,小村的边上建起了一座小化工厂,从此竹子就走向了灭绝。没有竹的日子,人们一样快乐,那是经济腾飞的结果。然而,竹林在我的心中却占据了很大的一块,在竹林中,有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有过我的欢笑、我的快乐。
  鲜嫩的竹笋是我最喜欢的食物,笋衣包成的粽子又是那样的异常清香。日暮西斜时,成群的鸟雀是我追击的目标,虽说手中有的只是一把由几根橡皮筋制成的弹弓,射出的小石子未必能击中鸟雀,但兴奋的心情却是无法形容的。爬竹子、荡秋千、掏鸟窝......竹的清雅高洁,因此与文人墨客产生了不解之缘,以至于到了不可居无竹的地步。在院子里种上一丛竹子,它在带给你绿色的同时,也给生活增添了一份雅致,于是就有了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偏疑粉,萧萧渐引风。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唯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无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自是子猷偏爱汝,虚心高节雪霜中。的感慨,元稹与刘兼把新竹的静幽和坚贞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隐在山间的的小舍,那几丛青翠的竹子就是全部的装饰
,隐士就像仙者神客,在院间品茗赏竹,这大概就是我们从小就被灌入的世外仙境之美景吧。
  文人爱竹,不单是爱它的秀美,更因它的高洁,它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正是文人学者毕生所追求的,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给予竹的刚正之誉;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是竹的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竹的坚强;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是竹的清高;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侵见前峰。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阴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是竹的可人。能得到如此的美誉,人们自然而然地也就喜欢竹了。
  竹的伟大还在于它能制成各色的物品,小巧精致的竹篮能盛放物品;坚实的竹凳、竹椅能让人坐着舒心;精制的竹席又是盛夏必不可少的。竹制的钓杆虽不是金贵之物,但却是实用的。小时就是用它一次次为餐桌上增添了新鲜的鱼汤,在那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这样的日子也就算是幸福了。竹还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秀长的竹节制成一支支竹笛、箫等乐器,随即,天空中就会响起一曲曲动人的思乡曲,竹把我们的情感融化在这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之中。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这是苏轼对竹的一往情深;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先娟娟秀,风吹片片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是杜甫笔下竹的娟秀......有了文坛先圣们的赞美,竹子也就更加被文人墨客看好了。
  然而就竹的秉性,它容不得半点的乌烟瘴气,一旦身陷其间,宁愿以死亡来面对,于是,家乡的竹林因此变成了一片荒土。
  虽已无童年时的竹林,但心中的竹林依旧,带着一丝惆怅,找出横卧于抽屉中的竹笛,那悠悠的思乡曲又一次回荡在耳畔。青翠的竹子,我心中永远的爱。
竹,有着不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本文标题: 竹对于中国的精神层面影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83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张居正之后有明一代没有杰出的首辅或者名臣 反倒是被认为政治黑暗腐败横行的嘉靖朝人才济济瓷器鉴定怎样入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