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子民间怎么承重根据现今有位历史学家所作《大中国》中所述“一千文钱可兑换一俩银子,10俩银子可兑换1俩金子”。所谓的碎银指钱...
古代银子民间怎么承重
古人怎样判断银子(或金子)的重量?
银子,金子是古代的货币,那么古人怎样判断银子(或金子)的重量?rnrn比如,有时候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镜头:某人在饭庄吃晚饭,问店小二多少钱,店小二说二两银子,这人从袖子中掏出几块碎银子递给店小二,店小二用手掂了掂,说句客官您慢走……rnrn那么古人是怎么用手一掂就知道碎银子(或银块金块)的重量的呢?古代人怎么知道1两银子多重?
我看电视剧,某人买东西付给老板1两银子,老板看了一下就收起来了。那他怎么就知道这银子1两重?散碎银两一般都有银称,可以称出重量。
对于小额交易一般用手掂一掂,估计个大体重量就行了。
古代的银子不如现在值钱,小误差人们也不太在乎。
现在的银价市场价约是4元/每克左右。
500克为一市斤,一市斤合十六两制,一两折合克为31.25克,由此计算古时的一两银子应折合现人民币125元。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古时候的银子又没有标注几两,怎么知道是几两银子的?
其实古代银锭有些会标注重量,而不标注标注重量的,使用时都会进行称重和成色辨认,以确定其实际价值。在中国古代使用白银时,大部分时候是以重量计价,而不是铸币形式。而且除了官府铸造的官银之外,还允许银楼、钱庄甚至私人自行铸造银锭。这就造成了实际流通的银锭外形、重量、成色并没有一定的规律。
样子各异的银锭比较常见的银锭有元宝形、条形等,一般官府、银楼钱庄铸造的银锭都是取两的整数,比如1两、5两、10两、50两等。至于银锭的成色,按照《皇朝文献通考·钱币考》记载,在乾隆年间官府发行官银一般是按照规定含银93.5374%,以此作为十成,称为“十成足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纹银。而民间通用的从十成到七成不等,差别巨大,在使用是需要按照成色换算成纹银。
银元宝在铸造银锭时,都需要标注铸造者的姓名、铸造日期、地点,银楼还会打上自己的标记。有些银锭则会把重量和成色一并标注上,以方便流通。而到了清朝中叶,所有的大锭元宝更是必须经过公估局鉴定,标明重量和成色才能流通。
南宋时的金锭,上面标注了重25两没有标注重量和成色银锭在使用的时候,则会在现场进行称重和评估成色。实际上由于白银是以重量计价,有时候还会把银锭切开来使用,比如要支付20两,那么可能是把一个50两的元宝切下20两支付给对方。所以即使标注了重量和成色的银锭,也可能会需要现场称重。称银两使用的称重工具叫戥子,戥子也叫戥秤,其实就是小型精密的杆秤,专门用于称金、银、贵重药品等高价值的物品。古代很多商家都会备着戥子,在需要时使用。
戥子不过总的来说,银锭使用是需要检验重量、成色,然后进行换算,使用不便,所以后来出现银元以后,迅速取代了银锭的地位,大量通行。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