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什么时代???人类下一个时代会是什么时代??还要多久就能达到??人类最后是会被电子化还是生化???怎么看着都不那么乐观啊?...
现在是什么时代???人类下一个时代会是什么时代??还要多久就能达到??
人类最后是会被电子化还是生化???怎么看着都不那么乐观啊???现代汉语下册联系答案哪里有
“语法”思考和练习二
八、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一位干过多年售票工作的老人很兴趣地凑上前说:“真了不起,我要向你学习!”
“兴趣”是名词,不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不能作状语,这是把名词误用为形容词了.可以把“兴趣”改为“高兴”或者在“兴趣”前加一个“有”字.
②在工厂、农村、学校我见闻了许多英雄,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忘我地工作着.
原句中名词“见闻”被误用为动词,应当改为“看到”之类的动词.
③小梅干活很卖力气,咱队的大人小孩没有一个不说她
劳动不积极.
原句中“没有一个不说”即“大家都说”,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副词“不”来否定“积极”,意思就正好和原意相反了.应去掉最后一个“不”字.
④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一倍.
数量的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只能用分数表示.“一倍”应改为“百分之五十”“二分之一”或“一半”.
⑤他家在村子的南边,面对着一幢小山.
量词“幢”常用于楼房,“山”应用“座”表示.
⑥王师傅对我们讲,他12岁上得了一场病,是李大夫把我从死亡线上抢救了过来.
本句中“他”“我”都是指代“王师傅”的,前后所用人称代词不一致.“我”应改为“他”.
“语法”思考和练习三
三、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在词性上、作用上有没有不同?为什么?(略)
四、在下面句子里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结构助词,并说明理由.
①问题彻底——解决了.
“彻底解决”是动词性偏正短语作谓语,“彻底”是状语,应填“地”.
②彻底——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主语是动词短语,动词“解决”前的附加成分是状语
“地”.
③问题解决——不彻底.
“解决”是中心语,“不彻底”是补语,应填“得”.
④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解决”是宾语中心,“彻底”是定语,应填“的”.
五、下面两组里结构相似的句子意思是否相同?
①我在北京住了三年.
②我在北京住了三年了.
①表示现在已不在北京住.②表示现在还在北京住着
③我只同他说过.
④我同他只说过这个问题.
③表示“只同他说过”,没有同别人说过.④表示“只说过这个问题”,没有说过别的问题.
六、“我跟他去过”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请分别加上适当的词把不同的意思都固定下来,并说明各个意思中“跟”的词性.
①我跟他都去过.(“跟”是连词)
②我曾经跟他去过.(“跟”是介词)
③我跟着他去过.(“跟”是动词)
七、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
①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产量超过去年的12.5%.“超过去年的12.5%”等于说比去年粮食产量的12.5%多,实际上还投有去年生产的粮食多,那就不是丰收年了.应将“的”去掉,使“12.5%”成为超过量.
②这个山区的变化,对于我们都是非常了解的.
本句犯了主客颠倒的毛病.是我们了解山区的变化,不是山区变化了解我们.应将“对于”移到句首,或在“我们”后边加上“来说”二字,让“对于我们来说”成为独立语.
③在改善学生生活上,我们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
在“在……上”中应该是名词性短语,而“改善学生生活”是动词性短语.改法有二:一是将“上”改为“方面”,一是在“生活”后边加上“的问题”.
④窗前有一个小菜园,种有苋菜、豆角、黄瓜和许多种蔬菜.
此句犯了种概念和类概念并列的毛病,“苋莱”“豆角”和“黄瓜”各是蔬菜的一种,不能与“蔬菜”并列.应将“和”改为“等”或在“许多种”前加上“其他”二字.
⑤本校职工或学生出入校门要凭工作证和学生证.
“和”表示加合性并列,“或”表示选择性并列.职工只能凭工作证,学生只能凭学生证.因此,“和”应改为“或”.
⑥我代表学校向新同学表示热烈地祝贺.
“祝贺”为宾语中心语,“热烈”是其定语,因此应将“地”改为“的”.
⑦他深知过华人进入美国一旦触犯美国法规,除文化背景语言不通外,再加上财力不足,打起官司来必败无疑.
“深知”属于动作不强的动词,不能带“过”.
⑧即使做超级明星的目标达不到,高级的业余爱好,也可比一般人拥有了较充实的人生.
“拥有”本身含有动作已实现的意思,不必加“了”.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5f3810100fqto.html) - 现代汉语课后答案5章_缥竺缘_新浪博客
“语法”思考和练习四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定语的短语结构类和功能类
攀登高峰——动宾,动词性
金色秋天——偏正,名词性
友谊园里——方位短语,名词性
理想王国——偏正,名词性
获得甜果——动宾,动词性
秉公办事——偏正,动词性
健康长寿——联合,形容词性
身体内部——偏正,名词性
时代洪流——偏正,名词性
前进路上——偏正短语,名词性
走向深渊——中补,动词性
五、指出下列短语的基本类型,用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层次分析法分析每个短语的层次和结构关系.(略)
“语法”思考和练习五
二、指出下面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并说明用哪类词语充当.
①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II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动宾,II动宾)
②现状和习惯,II往往束缚人的头脑.(联合,II偏正)
③一年,III三百六十多天.(量词短语,II量词短语)
④康熙皇帝,II对当时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一切欧洲学术,几乎都发生兴趣.(同位II偏正)
⑤当年红军二方面军长征渡金沙江时总指挥贺龙写的一封信II已经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发现.(偏正II偏正)
⑥越王勾践,II囚服独自坐在石室里.(同位II偏正)
⑦用历史著作《三国志》去对比文学著作《三国演义》,II未尝不是有益的事.(偏正) II (偏正)
⑧几乎大多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II史学界的评价还莫衷一是.(偏正) II (主谓)
三、指出下面句子的宾语和补语.
①阳光火一般地喷<下来>,我热得<气都喘不过来>.
②他的话说<到我的心坎里>了.
③这批汉代简册的发现,具有I(极其重要)的意义.(竖线右边是宾语,浪线上是宾语中心)
④这些见解道<出>了I(古代东方学术精神和希腊科学精神)的(深刻)差别.
⑤树上掉<下>I(一个)苹果<来>.
⑥老雷找<到>了I(他)的同学,安顿<好>了I住处.
⑦我们走<进>了I (昨天还是威风凛凛)的大门.
⑧这时已经是I(下午)三点多钟了.
⑨我们左右张望了<一下>,想I从左边长廊走出去.
⑩一条船可以坐I五十人.
⑩身体不好,先在家看<几天>I病.
⑩考得<上>,是I(你)的福气;考<不上>,也省得落I你的埋怨.
六、指出下面句子的定语、状语是用什么词语充当的.
①他拿来(一件)(崭新)的(白色)(府绸)衬衫.(量词短语?形容词?名词?名词)
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它生活资料)的所有权.(名词?联合短语)
③(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代词?形词?名词)
④这是(一件)(刚买来)的(呢子)大衣.(量词短语?偏正短语?名词)
⑤他[用胳膊][轻轻]地触着我,眼睛[却][然][在][出神]地望着外面.(介词短语?形容词?副词?副词?副词?形容词)
⑥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
[同他][一路]出去.(副词?副词?形容词?介词短语?副词)
七、定语是说明性质、领属、数量等等的,试指出下面句子里每个定语所表示的意义类别以及是描写性的还是限制性的.
①(我们)的祖国多么壮丽!(事物的领有者/限制性)
②(昨天)的报纸有(个)(好)消息.(时间?数量?性状/限制性?限制性?描写性)
③(西湖)的风景非常美.(处所/限制性)
④前面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数量?性状/限制性?描写性)
⑤他是(一个)(勇敢)的人.(数量?性状/限制性?描写性)
⑥(四个)战士都来了.(数量/限制性)
⑦(铜)茶壶放在桌子上.(质料/限制性)
⑧(那件)衣服已经晒干了.(指量/限制性)
八、下面句子里的状语,哪些既可以放在主语后,又可以移到主语前?哪些只适宜于放在主语前?哪些不能放在主语前?
①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我也不怕不惊.状语“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分别表处所、范围,可以移到主语后.只是状语比较长,而要突出状语所表达的意思,最好放在句首.
②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已经
传播到中国.状语“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表时间,可以移到主语后.状语“已经”也是表时间的,不过这个副词只能用在动词前,不能移到主语前.
③根据一些地方的调查,五十年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约占95%以上.
句中有两个状语,每一个都有可能移到主语后,但是这一句的状语较长,为了句子结构的紧凑,状语不宜移动.
④几百年来,很多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状语“几百年来”表时间,不能移到主语后.一移动,意思就变了,变成主语下艮多人”用几百年的时间去做某事,而人是活不了几百年的.
⑤一会儿,瘦李一阵风似地飘进来.状语“一会儿”指一件事以后,过了很短时间又出现另一件事,它不能移到主语后,否则变成表主语在很短时间内做了一事又做一事,意思不同.
⑥今天回国的难道是三个被俘的士兵!
状语“难道”表加强谓语部分的反问语气;可以移到主语前,这时加强整句的反问语气.
⑦李记饭馆的买卖像春雷滚过的青草地蓬蓬勃勃.
状语“像春雷滚过的青草地”是比喻,一般用在谓语中心前面,因为要出现在比喻本体的后头,不宜移到主语前.
⑧这地方本来就低洼.
状语“本来”表时间,可以用在主语前.
⑨你不妨对他直说.
这一句有三个状语,“不妨”表示可以怎样做,“对他”是引出动作的对象,“直”表示动作方式,都只宜用在动词前,不宜用在主语前.
⑩我从年轻时就希望有个强大的中国.状语“从年轻时”表时间,可以放到主语前.
九、指出下面句子里的独立语的类别和结构.指出结构上哪一类的词和短语.
①哎呀!漏水了,怎么办?(感叹语,表惊讶、突兀/叹
②同义词,例如“看”和“瞅”,都是在意义上有细微差的.(插入语,用于举例/动宾短语)
③你想想,这难道不是事实吗?(插入语,引起注意/主短语)
④看来不会下雨了.(插入语,表示推测/中补短语).
⑤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的.(插入语,表肯定或强偏正短语)
⑥这个礼堂,充其量只能容纳一千人.(插入语,表推2动宾短语)
⑦小张,快点来.(称呼语,引起注意/名词)?
⑧听说你昨天来过三次.(插入语,表示话语的来源仕
他人/动词)
“语法”思考和练习六
一、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句型: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及其小类):
①窗下一幅繁华的街景.(主谓句,名词谓语句)
②他给我们以武器.(主谓句,动词谓语句,不是双宾句)
③有一头张牙舞爪的大熊隐藏在野树林子里.(非主谓
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④这种野鸭子,我一次能捕获二三个只.(主谓句,主谓谓语句)
⑤你们应该把情况汇报上去.(主谓句,动词谓语句,把字句)
⑥大家故意不给他水喝.(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⑦勤劳让你有钱花.(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⑧部长同志,请你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的客人.(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兼语句,双宾句)
⑨你把那杯茶端给我喝.(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⑩从南口经居庸关到八达岭,尽是崇山峻岭.(主谓句,
动词谓语句)
⑾他们在渺无人烟的野草丛林间披荆斩棘种下果木.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连谓句)
⑿大厅里弥漫着一种森严气氛.(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存现句)
⒀施工之前,我就主张把图纸改一条线,加两条线.(主
谓句,动词谓语句)
⒁多少年来,那捆他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
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⒂别忘了带雨伞.(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⒃我,你还信不过吗?(主谓句;主谓谓语句)
⒄当心油漆!(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⒅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大概不是假的.(主谓句,
动词谓语句)
⒆我在学校门口看小学生匆匆忙忙回家吃饭.(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二、试指出下列句子属哪一句类.如果是疑问句,要指出小类名;如果有语气词,还要指出它的意义.
①面对这一派太好形势,我们能无动于衷吗?(疑问句,
反诘问句,“吗”表示疑问[是非问]语气)
②给他两块钱上街买冰棍儿吃.(祈使句)
③有什么事儿瞒着我呢?(疑问句,特指问句,“呢”表示疑问语气)
④这儿还有一张漫画哪!真不好看!(感叹句,“哪”表感叹语气,增加感情色彩)
⑤你来取呢,还是我送去呢?(疑问句,选择问句,“呢”在这句里表示疑问语气)
⑥他的事您到底还管不管吧?(疑问句,正反问句,“吧”表疑问,带有催促对方回答的口气)
⑦快往屋里搬东西吧!(祈使句,“吧”表示商量、请求)
⑧得罪了谁都不成,这年头.(陈述句)
⑨他难道会说这种糊涂话吗?(疑问句,反诘问句,“吗”
表示疑问语气)
⑩他不会说这种糊涂话的.(陈述句,气)
⑥当心上小李的当.(祈使句)的”表示确定语
三、把下列句子变换为别的格式的句子.
①小伙子们嗓子喊哑了.——小伙子们的嗓子喊哑了.
——小伙子们喊哑了嗓子.——小伙子们把嗓子喊哑了.
②谁都能估价出诚实和忠厚的分量.——谁都能把诚实
和忠厚的分量估价出来.——诚实和忠厚的分量,谁都能估价出来.——谁不能估价出诚实和忠厚的分量呢?
③你认识刚才进去的那个人?——刚才进去的那个人,
你认识?
④我耳边响起了一个宏亮的声音.——一个宏亮的声音
在我耳边响起了.
⑤万绿丛中闪耀着赭红色屋顶和鹅黄色屋顶.——赭红
色屋顶和鹅黄色屋顶在万绿丛中闪耀着.——赭红色屋顶和
鹅黄色屋顶闪耀在万绿丛中.
白墙上挂着横幅.——横幅在墙上挂着.——横幅挂在
墙上.——横幅被挂在墙上.——把横幅挂在墙上.
⑦战火把这个村的树木烧尽了.——战火烧尽了这个村
的树木.——这个村的树木被战火烧尽了.
⑧我把纸糊了窗户了.——纸,我糊了窗户了.——纸
让我糊了窗户了.
四、指出下面各句的句型,并分析句子成分.(附加成分内部可以不分析)(略)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是方言的句子宴指出何处不合和为什么不合普通话语法.
①眼看离考试没几天了,恨不得不吃饭,不睡觉,把二十四小时都扑在学习上.
介词“把”介引的成分应是谓语中心动词“扑”的受事,但“二十四小时”不能成为“扑”支配、关涉的对象,应将“扑”改为“用”.
②大家先把这个问题考虑以后抽时间研究.
“把”字句的谓语中心一般不能是孤零零的动词,“考虑”后应加补语“一下”,或者把“考虑”重叠起来.
③我们不应指责别人而辩护自己.
“辩护”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带受事宾语.应把“辩护自己”改成“为自己辩护”.“而”字可删.
④不坚固的房子被地震倒塌了.
“被”字句的谓语中心要求是及物动词.句中“倒塌”是不及物动词,不能支配“不坚固的房子”,“倒塌”应改为“震塌”.
⑤这时,高蓓的心脏跳动被停止了,血液循环的总枢纽被阻断了.
“高蓓的心脏跳动”不是被动者(受事),本句头一个“被”字应删去.
⑥老雷在旧社会受尽了剥削和压迫,剥夺了上学读书的权利,直到解放后才识几个字.
“剥夺”前应添个“被”字,构成被动句,否则就成了老雷剥夺自己上学读书的权利了.
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分别是什么?
比如说什么弱冠啊 总角啊 耄耋啊 不惑啊 而立啊之类的人这一辈子,每一个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十分有纪念意义的,所以古人就根据每个年龄段表现出来的特征,从而赋予了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更形象、诗意的表现了人们在那个年龄段的特点。关于年龄,我们熟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古来稀等常见说法。这里小编就把在古代什么样的年龄段叫什么样的名称,其中许多称谓也是有男女之分的一一分享给大家。
0-1岁:赤子、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刚生的婴儿。
襁褓——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2-3岁:孩提
指初知发笑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3-8岁:垂髫(tiáo)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女孩7岁、男孩8岁:始龀(chèn)
《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龀”指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由此称。“始龀”也是童年的代称。
另:女孩7岁又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
8-14岁:总角
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也用“总角”代指人的童年阶段。
10岁以下:黄口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女孩13岁:豆蔻
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赠别》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13岁的少女。
男子13岁:舞勺
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女子15岁:及笄(jī)《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本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男子15岁:束发,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男子15-20岁:舞象
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又是成童的代名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女子16岁:二八、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
晋人孙绰《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
破瓜并非女子破身的意思,仍如上面所说的,将瓜字破为二字。
男子20岁:加冠、弱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过去男女成年又称“结发”——扎结头发。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30岁:而立、始室、克壮
而立——源自孔子言论(前文),立,“立身、立志”的意思。
始室——出自《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40岁:不惑
源自孔子言论,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艾、知天命(知命)、半百
艾——出自《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知天命——源自孔子言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60岁:耳顺、花甲之年、耆(qí)
耳顺——源出孔子言论;
花甲——我国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六十年周而复始。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61岁:还历寿
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从心之年、古稀、杖国之年、致政之年
从心——源出孔子言论;
古稀——源出杜甫诗;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杖国之年——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在都城、国都内行走;
致政之年——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官员辞职归家。
77岁:喜寿
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代指。
80岁:伞寿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
88岁:米寿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鲐背、冻梨
表示老年人皮肤状态,见前文。
99岁:白寿
百少一为“白”,亦99,故借指。
100岁:期颐
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需人养护。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
108岁:茶寿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
140岁:双稀、双庆
古稀70岁,双稀即二倍、140岁。
孩提时代:指2至3岁的孩童
黄口小儿: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髫年:女子七岁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之年:女子十五岁。女子年满十五时,用簪子将头发束起,代表到了出嫁的年龄
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韶年:男子七岁
舞勺之年:男子十三至十五岁舞象之年:男子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岁。这一天父亲长辈要为其举行及冠之礼,表示成年。
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
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知命之年:男子五十岁花甲或耳顺之年:男子六十岁古稀之年:老人七十岁
杖朝之年:意思是年纪过了八十岁便可以撑着拐杖上朝
耄耋(mào dié):八十至九十岁
米寿:老人八十八岁
鲐(tai)背之年:男子九十岁。因为这时老人身上会长斑,就像鲐鱼背
白寿:即一百去掉一,老人九十九岁
期颐:老人一百岁,指的是期待颐养天年的意思,说明老人年迈,需要子孙赡养
茶寿:老人108岁。茶上面的“艹”字头为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点一个八,二十加八十加八,就是108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拓展资料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年龄称谓_百度百科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拓展资料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拓展资料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年龄称谓_百度百科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