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战败国吗?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经济能在短短的几十年腾飞,成功的原因是?一战中德国是战败国,日本是战胜国。二战中德国和日本都...
日本是战败国吗?
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经济能在短短的几十年腾飞,成功的原因是?
二战中德国和日本都是战败国,德国被美苏分割占领,变成东德、西德;日本被美国驻军,按照美国的意思,由美国占领当局主持,在日本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实行的“民主化”改革 。改革从修改宪法开始。被称为日本战后改革。
日本是二战的发起国之一,从1931年918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不断的侵略亚洲的邻国,甚至把侵略的触角伸到了远在美洲的美国。是全世界很多的人类遭受的苦难和战争。不过正义总是会来临的。在1945年日本战败,日本自然也是战败国之一。
日本战败的原因
有科学出处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以英、美、荷为代表的欧美帝国主义开始大举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除泰国以外,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沦为了欧美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此时,日本的幕府统治已经开始走向没落,国力衰弱,在欧美列强的强行开放通商以及不平等条约的压迫下,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以及一些有识之士,深切感受到了日本逐渐殖民化的危机,这成为后来了推翻江户幕府统治,进行明治维新的原动力。明治维新后的新政府为了废除了日本与欧美列强之间的不平等条约,避免日本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将富国强兵作为改革的宗旨,学习欧美的先进生产技术、军事技术、科学技术,日本从此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的胜利极大了的激发了日本人的国民意识,1929年世界经济大恐慌使日本经济出现了萧条,以军人以及新兴的资本家为代表的日本国民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一系列对政府官员的杀害,引发了一部分军人的反叛,明治维新的不彻底,使得政府无法控制军部力量的膨胀,日本军部开始建立伪满洲国,逐渐扩大了中日战争的规模。作为当时亚洲唯一走上现代化的军事大国,日本不满以美国为中心的欧美列强的压制和经济制裁,以及欧洲战线上德国法西斯初期胜利的鼓动,都极大地放大了日本军部以及以军部为主导的日本政府对于胜利的自信,使日本缺乏了对长期状况的清晰预测,迈出了向英美宣战的一步。其实,当时日本还是有部分政治家、有识之士、经济界人士以及军人冷静看到了世界局势,但是白色恐怖下的言论禁锢,部分军人的强暴制裁,以及日本军部的集权统治制度,使得民主主义尚未成熟、人权意识还很淡薄的日本社会走向了一种失控的状态。日本开始发动了一系列对中国等亚洲诸国的侵略战争,人员和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与英美列强的作战,日本更是采取了一种不计能源、资源以及生产能力的疯狂态度,无数年轻的士兵饿死、战死,美国向日本投放的原子弹更是给日本的普通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无法估计的损失,最终的结果只能由日本饱尝战败的苦果。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明治宪法的缺陷 ②当时的日本还不是一个主权在民、言论自由以及尊重人权的成熟社会 ③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的议会、舆论界、传媒界、学术界都没有展开以确实资料和事实为基础的,冷静分析世界局势、客观预测世界形势走向的讨论,没有形成正确国家的治理模式。这些都是日本在20世纪初的二战中惨败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的胜利极大了的激发了日本人的国民意识,1929年世界经济大恐慌使日本经济出现了萧条,以军人以及新兴的资本家为代表的日本国民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一系列对政府官员的杀害,引发了一部分军人的反叛,明治维新的不彻底,使得政府无法控制军部力量的膨胀,日本军部开始建立伪满洲国,逐渐扩大了中日战争的规模。作为当时亚洲唯一走上现代化的军事大国,日本不满以美国为中心的欧美列强的压制和经济制裁,以及欧洲战线上德国法西斯初期胜利的鼓动,都极大地放大了日本军部以及以军部为主导的日本政府对于胜利的自信,使日本缺乏了对长期状况的清晰预测,迈出了向英美宣战的一步。其实,当时日本还是有部分政治家、有识之士、经济界人士以及军人冷静看到了世界局势,但是白色恐怖下的言论禁锢,部分军人的强暴制裁,以及日本军部的集权统治制度,使得民主主义尚未成熟、人权意识还很淡薄的日本社会走向了一种失控的状态。日本开始发动了一系列对中国等亚洲诸国的侵略战争,人员和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与英美列强的作战,日本更是采取了一种不计能源、资源以及生产能力的疯狂态度,无数年轻的士兵饿死、战死,美国向日本投放的原子弹更是给日本的普通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无法估计的损失,最终的结果只能由日本饱尝战败的苦果。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明治宪法的缺陷 ②当时的日本还不是一个主权在民、言论自由以及尊重人权的成熟社会 ③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的议会、舆论界、传媒界、学术界都没有展开以确实资料和事实为基础的,冷静分析世界局势、客观预测世界形势走向的讨论,没有形成正确国家的治理模式。这些都是日本在20世纪初的二战中惨败的原因。
日本战败投降真的是无条件的吗
1945年8月15日,东京时间中午12时,日本军民奉命聚集到收音机旁收听重大消息。日本国歌《君之代》播放后,一个发尖的男声从收音机中传来──普通的日本人首次听到被称为“仙鹤之声”的“御音”。这个以“朕”自称的人,用文言体说道:“饬帝国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但通篇回避了“战败”、“投降”等字眼。然而,日本军民听得明白,自己的国家已经战败而且向对手屈服了。随后,日本军民的抽泣声、号叫声、磕头声到处响起。后来,天皇裕仁这篇广播诏书被日本人称为“终战诏书”,中国有些书籍将其称为: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确实,那时的日本天皇事实上表示了降服,但同时他又申明投降是以“维护国体”为前提。人们不禁会问:这真是无条件投降吗?日本投降后,美国为什么不追究日本天皇裕仁的战争罪行呢?本期档案揭秘,李涵就来为您讲述:日本战败投降真是无条件的吗?
20世纪30年代发起侵华战争后,日本陷入了疯狂的状态,又于1940年9月同德国、意大利结盟,进而形成轴心国集团。1941年12月7日,日本以偷袭珍珠港的方式对美国不宣而战,美日两国随后在太平洋上展开了全面交锋。
对美国开战前,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和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都感到信心不足。不过,大多数日本的军政要人主张孤注一掷,希望能靠突袭获胜,进而逼迫美国讲和。袭击珍珠港成功的消息传来,山本五十六面对部下欢呼庆贺时却一脸愁容,他叹息说:“我们只是惊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当时,刚刚刚辞去首相职位的近卫文麿也向身边的人说:“真是干了件愚蠢的事。这就注定日本必将战败!”
果不其然,1942年夏天,美军在中途岛和瓜岛击败日军,从而扭转了太平洋战局。同年年末,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击败德军精锐部队,而扭转了欧洲战局。此时,法西斯轴心国的败局已定。战局扭转后,允许德、日、意三国求和,还是将这些法西斯政权彻底消灭,成为摆在盟国面前的新问题。
1943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来到北非疗养胜地卡萨布兰卡同丘吉尔、戴高乐会谈,正式宣布“德国、日本和意大利须无条件投降,只有这样才着能保障未来的世界的和平。”同年11月,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同意了这一要求。作为时任中国元首的蒋介石,也在开罗会议上赞同美、英的要求。对于盟国提出的无条件投降要求,希特勒决心顽抗到底,但德国军官团内的部分人想暗杀希特勒,以便与盟国达成媾和,结果刺杀失败导致纳粹血洗了求和派。1945年5月德国投降时,首都柏林已被苏军攻陷,希特勒被迫自杀,绝大部分德国国土被盟国占领。当时,希特勒的继任领导人邓尼茨命令军队停止抵抗,德国真是彻底的“无条件”投降了。
1943年之后,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阶层知道败局已定,他们一方面命令日军以“玉碎”的疯狂方式尽量多杀伤盟军,另一面也在寻求进行秘密谈判。
美国为减少损失同时也为了摸清对手的底细,派出杜勒斯为首的谈判代表小组到中立国瑞士,同日本代表藤村义良海军中佐在昏暗的酒店角落或无人的树林里密谈媾和条件。当时,参与谈判的日方密使直接向天皇的弟弟高松宫汇报,再由他告知皇兄。
1945年春天,盟军的士兵还没有踏上日本本土,但前首相近卫文麿等人看到德国战败的下场后向天皇建议,应该牺牲日本军部的一班人来结束战争,以保存日本的元气。日本天皇还幻想让尚未参加对日作战的苏联出来调停,并明确指出“无条件投降为实现和平的唯一障碍”,但这句话的意思潜台词是,日本可以有条件投降。
此前,罗斯福总统比较倾向于铲除日本“官、军、财抱合”的侵略势力,不赞成对日通融。但1945年4月罗斯福突然去世,随后以副国务卿、原驻日大使格鲁为首的“日本帮”官员马上积极鼓吹可保留天皇和财团为美国服务,继任总统杜鲁门则称赞格鲁的观点是“真知灼见”。此时,欧洲战争结束导致世界上实形成两大阵营,美国从未来控制亚太的战略需求出发,想适当保留日本的力量来对抗苏联。
德国投降的第二天,也就是1945年5月9日,在日本海军省军令部就职的“御弟”高松宫大佐,将瑞士秘密使团藤村义良海军中佐的来电报告皇兄,说美国态度已有松动。藤村义良认为,最大的障碍是“无条件投降”。而美国战略情报局驻欧洲负责人杜勒斯则表示,在“无条件投降”的名义下,可以保留天皇制。
日本昭和天皇 裕仁
接到美国提出的、有松动态度的投降条件之后,日本新任首相铃木贯大郎等人的态度是倾向于接受,但天皇本人仍寄希望于苏联出面调停,想将“投降”字样改为“体面和平”。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公开发表了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但里面没有谈到天皇制废留的问题。据战后美方当事者回忆,杜鲁门曾提议在《公告》中写上可保留天皇制的字句,只是因为有人认为这是向日本示弱而放弃。此时,日本最高层对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虽然日本在报纸上发表了公告的删节版本,但对公告本身却不予答复。据学者后来考证,日本政府所说的“不予答复”带有日后再考虑的意思,可是在外务省官员用英文表述时,却错误地翻译成了“不予理睬”的意思,这又一次激怒了美国的最高层。
杜鲁门总统及其身边的美国高官认为,日本已经到了垂死挣扎的地步,却对已经留有宽大余地的《波茨坦公告》还敢声称“不予理睬”,这完全是傲慢的拒绝。同年7月中旬,美国成功试爆了原子弹,而且手中还有两枚可以随时使用。这个时候,美国还了解到苏联马上要对日参战,于是决定尽快使用核武器,一方面为了打击日本,另一方面也是向苏联显示自己的超强实力。
1945年8月6日,美军向广岛投掷了第一枚原子弹。然而,日本天皇和首相还在等待苏联对调停提议做出答复,所以没有做出任何反应。8月9日上午,苏联对日宣战的消息传到东京,日本当局最后的希望破灭了。在当夜召开的御前会议上,天皇否决了陆军要求继续作战的疯狂要求,在10日早上做出了“圣断”,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不过却加上了一项要求,那就是:上述宣言并不包含任何要求有损天皇陛下为至高统治者之皇权”。
日本的态度很明确,投降的前提是“不改变天皇统治大权”,这其实正是美国方面在5月间所传达的条件。战后,日本进步史学家井上清在《天皇的战争责任》一书中曾这样概括说:“日本投降,实际上是以天皇为首的上层,在人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同美国进行的一场交易。”既然是“交易”,自然要讨价还价,就不会是“无条件”。看一下美国同日本秘密谈判的过程也会知道,投降的条件就在于保留天皇制。
对于日本投降的时间,国际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1945年8月10日,有的则称是8月14日,还有的说是8月15日或者是9月2日。这些说法,各有个的道理,之所以出现差异就在于日本投降并不是马上实现的,其间经历了一个逐步表明态度的过程。
有人认为,日本投降是在1945年8月10日这一天,因为当天日本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做出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圣断”,并通过中立国瑞士通知了美国。不过,严格而论,这时日本提出的条件还没有得到美国的明确答复,也就是说美国当时没有表明是否接受投降。第二天,8月11日,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通过瑞士告诉日本:“自投降之时刻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统治国家之权力,即须听从盟国最高统帅之命令”。这段话的意思,等于同意天皇和原来的政府继续统治国家,只是要求行使这一权力时要听从盟国的命令,意思就是在日本天皇的头上再加上一个“太上皇”。
8月12日,得到美国通过瑞士渠道发回的同意答复之后,天皇表示满意。8月14日,日本通过中立国正式通知盟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从国际法规的角度看,8月14日应该说是日本正式接受投降的日子。至于许多人认为8月15日是投降日,是因为这一天日本天皇正式在电台中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按照日本在战后的解释,8月15日,天皇在电台广播中宣读《终战诏书》,算是战争的结束,而且还是挽救了本国国民的一大恩德。因此,在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每年只纪念“八一五”。
波茨坦公告
裕仁的“八一五”诏书究竟讲了些什么?如果细看一下这篇诏书,就会发现它完全是颠倒黑白,把自己当初下令开战说成是“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是“解放东亚”。另外,这一《诏书》对中国仍持轻蔑态度,根本不承认“九一八”以来的14年中日战争,也不承认“七七”事变以来的8年中日战争,只是说“向美英两国宣战”导致“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这篇以“朕”自称的文言体广播中,回避了“战败”、“投降”等字样,只是说因“战局未能好转”而“终战”,并要国民“忍其所难忍”,从文字看好像是一份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停止战斗的“文告”。
当然,听到天皇的广播,日本军民都知道国家已经战败了,不过日军没有立即接到投降的命令,在战场上的作战也没有马上停止。广播播出的两天以后,日本关东军才奉命对苏军停战。在天皇停战广播播出的四天之后,也就是8月19日,日本大本营才要求海外部队“庄严地放下武器”。战后,日本有一些看似可笑的用语,战败只称“终战”,投降被称为“为保全国体停止战斗”,而对美国的占领军则称为“进驻军”。这样说固然是为了保持面子,同时也隐含着日本不认输,更谈不上认罪的内心真实想法。
日本同意投降之后,又拖拖拉拉没有马上签订文字协定。直至美军开进东京之后,在9月2日,日本大本营的代表才在东京湾上签订了投降书,这才算是真正实施了投降。中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把9月2日定为日本投降日,而“九·三”作为胜利纪念日,这才是准确的界定。
日本投降的过程尽管并不顺畅,但这毕竟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这无疑是一大喜庆。不过,随之又出现了诸多反常之事。例如,美蒋利用侵华日军当“守备队”;日本没有改变原有的政府;重要的战犯未受追究;拆除军用重工业、对受害国赔偿等更是被美国一笔勾销,这与德国的无条件投降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为什么日本投降的时候还敢讨价还价呢?这是因为它不像德国那样,在投降时本土已经被盟军完全占领,当时的日本本土还没有盟军的一兵一卒,而且日本在海外还有350万军队。这个时候,日本能投降,确实减少了盟国的牺牲和物质损失。出于这一原因,当时盟国许多人的最大愿望就是早些结束战争,不再关注对战犯的全面追究。
“八一五”诏书
从8月31日起,有20万美军陆续进驻日本。许多美军官兵在岛屿战中曾看到过日军的疯狂举动,所以当踏上这片“菊花和军刀”交织的国度时都心惊胆战,时时担心会有自杀式攻击。然而,他们所见的日本人都鞠躬相迎,按“圣断”行事全无抵抗。含着麦杆烟斗下飞机的远东美军司令麦克阿瑟见此情景,更是感叹天皇的威望,声称要是废除他便需增加一倍的占领军。
9月2日,在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场细心的记者发现,由美方准备的文件中并没有“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字样,只有日本武装力量缴械投降的规定。军队投降与国家投降,这两者区别很大。按照“卡萨布兰卡讲话”和《波茨坦公告》的要求,日本投降的内容除了军队解除武装,还有永久铲除军国主义,将战犯交付审判,消除阻止民主的政治障碍,不准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装的工业基础。如果只讲军队投降,那么原有的军国主义政府和战争罪犯都可不追究,可维持战争的工业基础也可以不被触动。
对于美国的这一态度,盟国虽有不同意见,但当时实力才是最大的发言权。当时,只有美军有能力占领日本,苏联海军在当时进攻千岛群岛都感到很吃力,而英国更是无力顾及远东,中国则根本没有成规模的海军,所以美国就此垄断了战后对日本的处置权。
美军占领日本后,虽然对政治、经济结构进行了有限的“民主改造”,解散了日军,不过日本原有的政府得以继续保留。战后,德国的领导人在“东西”两侧都由原来的反纳粹人士担任,而日本战后的几届首相却是过去对战争有着重大责任的高官。比如,50年代担任首相的岸信介还是甲级战犯。了解这一情况的人就会明白,为什么战后日本政府一贯不承认战争罪行,为什么要一再美化过去的侵略行为了!
岸信介
战后,处理日本的另一重大问题是战争赔偿,受害最大的中国,其初步估算损失在300亿美元以上。由于1946年日本的国内总产值不过40亿美元,盟国曾议定日本的赔偿金额在100亿美元左右,同时以拆除机器和劳务方式支付,而中国要求获得其中一半。
1948年后,美国看到国民党政权面临崩溃,随即将亚洲政策的重点转为扶植日本,很快就宣布免除日本的赔偿责任,接着英国和国民党当局也被迫放弃索赔。直至60年代,日本对韩国和东南亚几国因建交需要,才给予了微不足道的象征性赔款。战后,日本当权者对美国的这些庇护和帮助,一直感激涕零,因此长期将自己绑在美国亚太军事体系的战车上。
中国的对日抗战取得了伟大胜利,不过在处理战后相应问题上却难以实现自己的正义要求,关键在于实力超强的美国垄断了对日处置权。经历过抗战的中国,虽然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国力衰弱的局面却未根本改变,对外事务必然有诸多的遗憾和无奈。周恩来曾有过一句名言,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但是对付帝国主义不能不讲实力。回顾抗战史和战后的对日处置,可以使人们更深切地感到,“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只有极大地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才能申张国际正义,也才能真正骄傲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原作者,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当我们今天回望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我们感觉这只是清政府和日本打了一场海战,这场海战是一系列误会或者说失误造成的。最终因为没有做好准备,造成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然后整个清政府畏战,因此才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这一场战争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清政府不是马虎大意,而是提前做好准备,那么清政府未必会输给日本。同时,如果清政府不畏战,就算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依然和日军战斗到底,那么清政府也未必会输给日本。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那么,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这场战争,真的是一场很偶然的事件吗?如果清政府做好了准备,又或者清政府与日本战斗到底,最后会不会反败为胜呢?我们先来看看,如果清政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能不能战胜日本。从表面看来,清政府和日本几乎在同一个时刻,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产业革命,让国力变得强大起来。
而清政府则通过洋务运动,似乎也出现了近代工业的雏形,国内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历史上也把这一段短暂发展的时光,称作是“同治中兴”。当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日军有着可怕的扩张计划,日本这个扩张计划就是先吞掉台湾,再吞掉朝鲜,接着吞掉满蒙,然后吞并整个中国,最终称霸亚洲,从而建立疆域庞大的“大东亚帝国”。
虽然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提醒清政府,日本野心不小。但是并没有引起清政府高层足够的重视。因此,当时清政府虽然在建设北洋水师,但是仅仅是李鸿章等少数大臣在努力。北洋水师从一开始装备就没有跟上,同时朝廷中的也由于派系斗争,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多方掣肘。因此北洋水师不但装备没有到位,人才、经费等各方面也没有到位。
除了各方面没有到位,北洋水师更是并没有进行充分的战术演练。对于清政府来说,海军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一次。之前一直只是陆军,虽然也和英法等列强打过几次仗,但也主要是陆军打海军。清朝军队在陆地上设置炮口,对准海面,与来犯的英法等海军作战。
而这种单独建设海军,还是第一次。正因为是第一次,因此清政府并没有看到战争危机,更没有进行充分的战术演练。没有经过充分的战术演练,装备、人才、经费各方面又没有到位,在和有充分战术演练,装备、人才、经费等各方面到位的日本作战,怎么可能打赢呢?
反过来说,如果清政府做好了相关的准备,他们在和日本的作战中,就应该是不会战败的。这也就是有人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只是一个偶然事件的原因。不过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当时清政府和日本作战,战败是必然的。这个必然,就是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做好相关的准备。做不好这样的准备,自然也就打不赢日军。
为什么呢?这与清政府当时的整个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有莫大的关系。日本当时不一样。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由于走上了这个道路,就急需原材料、劳动力及海外市场。而日本国内本来地盘狭小,土地贫瘠,必须要向海外掠夺和拓展。
因此才拼死就要往中国打。清政府当时还是封建帝制,经济模式也还是农耕经济。这种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注定了清朝喜欢的是自给自足,没有必要到海外去发展。虽然清朝也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也有工业的雏形。
但是,一来只是工业的雏形,工业并没有发展起来。二来所谓的工业也主要是军工业,或者是一些贸易业。三来由于整个清朝的国土面积很大,资源也足够,人力也足够,市场也足够。因此根本不需要到海外去发展去开拓,更不需要去日本开拓。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北洋水师,实际上仅有的目的,就是应对海外危机,尤其是日本的危机。
但是不少大臣,包括慈禧和光绪,都对日本能够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危害,并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甚至还有一些瞧不上日本,觉得日本“不过尔尔”。还认为李鸿章之所以要发展北洋水师,只不过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淮军势力。当然就要在朝中反对他了。北洋水师因此是肯定得不到足够重视,肯定是发展不起来的。发展不起来,因此输给日本就是必然的。(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