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中严嵩和徐阶各写了一首青词,徐阶的青词其中的两句?请教在大明王朝中严嵩和徐阶各写了一首青词,徐阶的青词其中的两句?请教...
在大明王朝中严嵩和徐阶各写了一首青词,徐阶的青词其中的两句?请教
在大明王朝中严嵩和徐阶各写了一首青词,徐阶的青词其中的两句?请教1、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徐阶所写的青词是:”离九霄而应天命,情何以堪;御四海而哀苍生,心为之伤。“
2、意思是嘉靖本是仙班里的神仙,却奉了上天之命降到凡间来做了皇帝,放弃了做神仙作为凡人。放弃了在天上享清福来到凡间来给万民为仆,表达出了深深的无奈。
3、这几句看似赞美的话实则隐藏的是政治目的,徐阶想借奏表超越严嵩而得到嘉靖帝的欢心。
拓展内容:
青词又称绿章,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一般为骈俪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要求形式工整和文字华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百度百科词条 青词
御四海 而哀苍生 心为之伤
在明朝嘉靖帝时,由於嘉靖帝爱好青词,使善写青词者能够得到重用。《明史·宰辅年表》统计显示,嘉靖十七年后,内阁14个辅臣中,有9人是通过撰写青词起家的。
那两句我也记不得了,再看一遍那电视剧吧.
哈哈..
关于明朝的疑问:该如何理解“明君在位,悍臣满朝”的意思呢?
在明王朝,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现象,君王必须聪明,而且厉害,而底下的大臣们,个个都是强得可怕,他们共同围绕着内阁,转出了不一样的大明王朝的政治。到现在我都无法忘怀,刘和平老师笔下的嘉靖内阁,在他的作品里面,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大明王朝内阁斗争的激烈性。在那个年代里,所有弱势的人,都只能注定被淘汰,而所有弱势的皇帝,都注定只能被架空。
因此在那样的格局之下,竞争得尤为激烈。以嘉靖皇帝的内阁为例,他本身就是一个聪明绝顶的皇帝,智谋之水平,连杨廷和都玩不过他。但,就算他这样聪明又能如何,底下的大臣一个比一个聪明,他斗得过夏言,斗得过严嵩,却熬不过徐阶和张居正等人。
如果我们要把明朝当时的顺序,理清一下,就会发现,所有的关系背后都是残酷的竞争,当时只有拉下别人,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内阁首辅的位置。几十个重量级的官员,在底下斗,终于出了一个最强王者,然后由这个最强王者与皇帝斗。整个大明王朝的内阁政治,就是大臣的斗争,与皇帝的斗争,就这样不断循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明王朝内阁体系,变更得非常迅速,大臣们的能力,也是一个比一个突出。还记得当初夏言登场的时候,有才华,有能力,而且一身正气,本以为他已经到顶了,但没想到,随后出来一个严嵩,立刻把他干垮。
等到严嵩当上内阁首辅15年后,在前后左右出现了,徐阶,高拱,张居正,三大高手,结果严嵩本人,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而徐阶踩着他的身体,踏上了政治的最高宝座。这件事情还没完,徐杰刚刚上位后,后面的高拱立刻又来了,他们一方面靠着言官进行对抗,另一方面围绕着皇帝的权威,进行政治斗争。
上面一二品的官员,在这场斗争中,惶惶不可终日,底下的中下阶层官员,在不断的政治投机报复中,挖空国家的财富,尽可能地投身到政治斗争之中。国家的财富,被当作他们晋升空间的资源,而所有的政治目标,都被他们当成了投机的理由。
除了这些大臣之间的竞争外,大臣与皇帝之间的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最开始的时候,嘉靖皇帝对付的只是一些比较正直,但智慧水平没有那么强的大臣。例如最早的张聪,后来的夏言,他可以举手投足之间,与之对抗,双方打的有来有回,嘉靖皇帝,只需要掌控他们与大臣之间的矛盾,就能保证自己超然物外。
但当他遇到严嵩,这样的老油条时,他的政治智商,开始不够用了,只能继续把他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又不断培养新的对手,来挑拨他与大臣之间的矛盾。
但,紧接着又出现了徐阶,徐阶的政治智慧,更加了不得。一方面,他不断奉迎皇帝,另一方面,他在凤凰地时,找准皇帝的心理弱点,不断进行皇权的制约。从最开始赶走严嵩,到后来诛他的亲信大臣,再到后来,连皇帝想要盖宫殿的事情,都被他给管住。当时嘉靖皇帝为了捞到更多的钱,被迫只能讨好徐阶的儿子。
明朝的疑问:该如何理解“明君在位,悍臣满朝”的意思?
相信看过明朝历史的人,肯定会对明朝的政治体制,有一种很深刻的印象,按照刘和平老师的说法就是,明君在位,悍臣满朝。这种印象来源于,明朝的内阁制度。
由于内阁制度的出现,使得皇帝成为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存在,具体的行政事务,由一帮经过文官制度,千挑万选出来的人来担任。这些人在内阁里面,每一个人都在勾心斗角,而每一个人的政治智慧又是高得离谱,从嘉靖王朝就能看出来,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千里挑一的人才,更别提,当年能够独自掌控政权十几年的严嵩,他们的水平,让皇帝都感到有些害怕的存在。
于是在明王朝,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现象,君王必须聪明,而且厉害,而底下的大臣们,个个都是强得可怕,他们共同围绕着内阁,转出了不一样的大明王朝的政治。到现在我都无法忘怀,刘和平老师笔下的嘉靖内阁,在他的作品里面,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大明王朝内阁斗争的激烈性。在那个年代里,所有弱势的人,都只能注定被淘汰,而所有弱势的皇帝,都注定只能被架空。
因此在那样的格局之下,竞争得尤为激烈。以嘉靖皇帝的内阁为例,他本身就是一个聪明绝顶的皇帝,智谋之水平,连杨廷和都玩不过他。但,就算他这样聪明又能如何,底下的大臣一个比一个聪明,他斗得过夏言,斗得过严嵩,却熬不过徐阶和张居正等人。
如果我们要把明朝当时的顺序,理清一下,就会发现,所有的关系背后都是残酷的竞争,当时只有拉下别人,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内阁首辅的位置。几十个重量级的官员,在底下斗,终于出了一个最强王者,然后由这个最强王者与皇帝斗。整个大明王朝的内阁政治,就是大臣的斗争,与皇帝的斗争,就这样不断循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明王朝内阁体系,变更得非常迅速,大臣们的能力,也是一个比一个突出。还记得当初夏言登场的时候,有才华,有能力,而且一身正气,本以为他已经到顶了,但没想到,随后出来一个严嵩,立刻把他干垮。
等到严嵩当上内阁首辅15年后,在前后左右出现了,徐阶,高拱,张居正,三大高手,结果严嵩本人,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而徐阶踩着他的身体,踏上了政治的最高宝座。这件事情还没完,徐杰刚刚上位后,后面的高拱立刻又来了,他们一方面靠着言官进行对抗,另一方面围绕着皇帝的权威,进行政治斗争。
上面一二品的官员,在这场斗争中,惶惶不可终日,底下的中下阶层官员,在不断的政治投机报复中,挖空国家的财富,尽可能地投身到政治斗争之中。国家的财富,被当作他们晋升空间的资源,而所有的政治目标,都被他们当成了投机的理由。
除了这些大臣之间的竞争外,大臣与皇帝之间的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最开始的时候,嘉靖皇帝对付的只是一些比较正直,但智慧水平没有那么强的大臣。例如最早的张聪,后来的夏言,他可以举手投足之间,与之对抗,双方打的有来有回,嘉靖皇帝,只需要掌控他们与大臣之间的矛盾,就能保证自己超然物外。
但当他遇到严嵩,这样的老油条时,他的政治智商,开始不够用了,只能继续把他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又不断培养新的对手,来挑拨他与大臣之间的矛盾。
但,紧接着又出现了徐阶,徐阶的政治智慧,更加了不得。一方面,他不断奉迎皇帝,另一方面,他在凤凰地时,找准皇帝的心理弱点,不断进行皇权的制约。从最开始赶走严嵩,到后来诛他的亲信大臣,再到后来,连皇帝想要盖宫殿的事情,都被他给管住。当时嘉靖皇帝为了捞到更多的钱,被迫只能讨好徐阶的儿子。
可见,当时嘉靖皇帝是有多么狼狈,到最后,他居然只能动用太监的力量,来与文官集团对抗,下场依旧好不到哪去,不仅被海瑞骂,而且那些内阁大臣一个比一个鸡贼,没有办法奈何得了他们。
国家已经闹到了这种地步,明朝的政治体制,已经出现了某种扭曲的发展,整个国家体系,原本决定天下命运发展的皇帝和内阁大臣们,现在满脑子都是搞争斗,满脑子都是与皇帝之间斗争。这样的后果就是大臣里人才辈出,但人才基本上都不能运用到实处,他们有的一出场就被干掉,有的在不断追逐之中,忘掉了自己的本性,最后变成了一个贪官污吏。
这中间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严嵩。当初他也是一个比较正直的官员,结果在强烈的大臣与皇帝的斗争之中,被嘉靖皇帝活生生逼成了一个贪官,靠着贪污的能力青云直上,所谓的为民请命,都已经变成了他曾经的梦想,到后来,他脑子里,只有争权夺利和排除异己的观念。
当然这种体制,也并非有多么不堪。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孕育政治体制改革的可能性,因为在强烈的竞争体制之下,皇帝绝对非常的聪明,大臣也非常的厉害,如果去掉中间的封建体制,必然会形成一种现代的内阁共和体制。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毕竟封建与共和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两者之间,的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内阁大臣激烈的竞争,只有强者才能生存,而皇帝必须个个聪明绝顶,不然他只能被架空,无论是皇帝的失败,还是大臣的成功,都能代表着一个良好的政治体制的方向发展。因为皇帝被架空了,这个体制就变成了所谓的开明专制,如果大臣们竞争不过皇帝,但这种竞争机制之下,也能够使大明王朝的行政效率大规模提高,皇帝也更加省力。
可惜的是,明王朝的那些大臣和君王,以嘉靖皇帝为例,直接玩过火。所有的人,过分强调胜负和输赢,他们从来都不知道妥协,这就是共和制度与封建制度的巨大差距。共和制度之下,虽然大家竞争激烈,但好歹还愿意坐在一张桌子上谈判,还有妥协的可能性,但在明朝的内阁专制体制里,大家只有输赢和生死。
强烈的竞争,带来的是人才的消耗,强烈的竞争,使得是皇帝和大臣之间离心离德,嘉靖皇帝可以掌控一切,但他的子孙后代就不行。例如,后来上位的崇祯皇帝,刚刚一上台,看起来也是一派明君的姿态,但奈何他斗不过自己的大臣,而且大臣之间的竞争,又非常激烈,结果大明王朝彻底瓦解,以至于区区六万八旗兵的满洲人灭了整个大明帝国,实在是当时的悲哀,但也是当时的必然结果。
总的来说,大明王朝出现,明君在位,悍臣满朝,可以说是大明王朝的幸运,也可以说是大明王朝的悲哀。因为明王朝的体制里无法出现妥协的产物,最终大家沉浸于斗争之中,虽然高手层出不穷,但这样的后果,也是让崇祯皇帝望洋兴叹。倘若这一切能在妥协的环境之下,说不定明王朝,还真有可能会创造一些新的东西,但可惜的是,这一切已经不存在了。
该如何理解“明君在位,悍臣满朝”的意思呢?
相信看过明朝历史的人,肯定会对明朝的政治体制,有一种很深刻的印象,按照刘和平老师的说法就是,明君在位,悍臣满朝。这种印象来源于,明朝的内阁制度。
由于内阁制度的出现,使得皇帝成为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存在,具体的行政事务,由一帮经过文官制度,千挑万选出来的人来担任。这些人在内阁里面,每一个人都在勾心斗角,而每一个人的政治智慧又是高得离谱,从嘉靖王朝就能看出来,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千里挑一的人才,更别提,当年能够独自掌控政权十几年的严嵩,他们的水平,让皇帝都感到有些害怕的存在。
于是在明王朝,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现象,君王必须聪明,而且厉害,而底下的大臣们,个个都是强得可怕,他们共同围绕着内阁,转出了不一样的大明王朝的政治。到现在我都无法忘怀,刘和平老师笔下的嘉靖内阁,在他的作品里面,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大明王朝内阁斗争的激烈性。在那个年代里,所有弱势的人,都只能注定被淘汰,而所有弱势的皇帝,都注定只能被架空。
因此在那样的格局之下,竞争得尤为激烈。以嘉靖皇帝的内阁为例,他本身就是一个聪明绝顶的皇帝,智谋之水平,连杨廷和都玩不过他。但,就算他这样聪明又能如何,底下的大臣一个比一个聪明,他斗得过夏言,斗得过严嵩,却熬不过徐阶和张居正等人。
如果我们要把明朝当时的顺序,理清一下,就会发现,所有的关系背后都是残酷的竞争,当时只有拉下别人,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内阁首辅的位置。几十个重量级的官员,在底下斗,终于出了一个最强王者,然后由这个最强王者与皇帝斗。整个大明王朝的内阁政治,就是大臣的斗争,与皇帝的斗争,就这样不断循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明王朝内阁体系,变更得非常迅速,大臣们的能力,也是一个比一个突出。还记得当初夏言登场的时候,有才华,有能力,而且一身正气,本以为他已经到顶了,但没想到,随后出来一个严嵩,立刻把他干垮。
等到严嵩当上内阁首辅15年后,在前后左右出现了,徐阶,高拱,张居正,三大高手,结果严嵩本人,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而徐阶踩着他的身体,踏上了政治的最高宝座。这件事情还没完,徐杰刚刚上位后,后面的高拱立刻又来了,他们一方面靠着言官进行对抗,另一方面围绕着皇帝的权威,进行政治斗争。
上面一二品的官员,在这场斗争中,惶惶不可终日,底下的中下阶层官员,在不断的政治投机报复中,挖空国家的财富,尽可能地投身到政治斗争之中。国家的财富,被当作他们晋升空间的资源,而所有的政治目标,都被他们当成了投机的理由。
除了这些大臣之间的竞争外,大臣与皇帝之间的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最开始的时候,嘉靖皇帝对付的只是一些比较正直,但智慧水平没有那么强的大臣。例如最早的张聪,后来的夏言,他可以举手投足之间,与之对抗,双方打的有来有回,嘉靖皇帝,只需要掌控他们与大臣之间的矛盾,就能保证自己超然物外。
但当他遇到严嵩,这样的老油条时,他的政治智商,开始不够用了,只能继续把他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又不断培养新的对手,来挑拨他与大臣之间的矛盾。
但,紧接着又出现了徐阶,徐阶的政治智慧,更加了不得。一方面,他不断奉迎皇帝,另一方面,他在凤凰地时,找准皇帝的心理弱点,不断进行皇权的制约。从最开始赶走严嵩,到后来诛他的亲信大臣,再到后来,连皇帝想要盖宫殿的事情,都被他给管住。当时嘉靖皇帝为了捞到更多的钱,被迫只能讨好徐阶的儿子。
可见,当时嘉靖皇帝是有多么狼狈,到最后,他居然只能动用太监的力量,来与文官集团对抗,下场依旧好不到哪去,不仅被海瑞骂,而且那些内阁大臣一个比一个鸡贼,没有办法奈何得了他们。
国家已经闹到了这种地步,明朝的政治体制,已经出现了某种扭曲的发展,整个国家体系,原本决定天下命运发展的皇帝和内阁大臣们,现在满脑子都是搞争斗,满脑子都是与皇帝之间斗争。这样的后果就是大臣里人才辈出,但人才基本上都不能运用到实处,他们有的一出场就被干掉,有的在不断追逐之中,忘掉了自己的本性,最后变成了一个贪官污吏。
这中间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严嵩。当初他也是一个比较正直的官员,结果在强烈的大臣与皇帝的斗争之中,被嘉靖皇帝活生生逼成了一个贪官,靠着贪污的能力青云直上,所谓的为民请命,都已经变成了他曾经的梦想,到后来,他脑子里,只有争权夺利和排除异己的观念。
当然这种体制,也并非有多么不堪。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孕育政治体制改革的可能性,因为在强烈的竞争体制之下,皇帝绝对非常的聪明,大臣也非常的厉害,如果去掉中间的封建体制,必然会形成一种现代的内阁共和体制。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毕竟封建与共和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两者之间,的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大明王朝》中的太监吕芳最后因为啥能全身而退?
"明主在位,悍臣满朝"这是剧中徐阶对严嵩处境的一句评价,可惜这位权倾天下二十余载的一国宰辅,最后却落得个身败名裂,孤独终老的下场。好不凄惨!与严嵩的惨淡收场相比,同样身处权力漩涡又知道那么多不可告人秘密的吕芳,最后却能全身而退,其中的权谋处世之道就值得我们细细揣摩了!
为了能够更直观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三点将严党(严嵩、严世蕃)与吕芳的表现作出一番比较。
第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对嘉靖的忠心严嵩曾经说过,在大明朝唯一能够呼风唤雨的就是嘉靖皇帝。我们稍微一想就会发现,严嵩的这句话是很靠谱的。作为大明历史上最为聪明的帝王,嘉靖对国家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不管是严党、清流还是裕王,他们没有一个人敢于挑战嘉靖的权威,这也是嘉靖王朝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投鼠忌器。
而严嵩之所以能够伺候嘉靖二十几年圣眷不衰,主要原因就是"一味逢迎生意(捞钱)",外加顶替嘉靖背锅。但是我们仔细一想又会发现,严嵩对嘉靖的态度,与其说是忠心,更不如说成是一种自保之道。当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时,严嵩也是会拉嘉靖出来挡枪的。比如说,在谭纶掣肘"改稻为桑"陷入困局时,胡宗宪就适时地向朝廷提出了暂缓"改稻为桑"的建议。当此之时,严党的处境可谓骑虎难下,不实施"改稻为桑",国家财政难以为继,嘉靖会第一个找严党的不自在;但是强行"改稻为桑",又会引发民变,给清流以口实。
面对如此困局,严嵩是怎么做的呢?他没有选择继续背锅,而是想尽办法将胡宗宪的奏疏,当着裕王的面交给嘉靖。严嵩之所以这么没做,是想借嘉靖的口封住裕王的嘴,简直是拿嘉靖当枪使。狡猾的嘉靖自然没有上当,但是我相信嘉靖的心里肯定对严嵩的这一做法颇为不满吧!嘉靖当时的话语是:"要诉苦去去内阁诉,去向严嵩诉。"其中滋味值得细细品味。
如果说严嵩的做法还有迫不得已的成分在里面,那么严世蕃的所作所为,就是堂而皇之的拿司礼监、拿嘉靖当做挡箭牌了。也难怪在御前财政会议上,嘉靖会有对严世蕃一句敲打:不要这样看着你爹,要好好学!
在对待嘉靖的忠诚上,吕芳有做的如何呢?杨金水有一句话说的好,你们这些地方官员,可以这山望着那山高,可是我不行,我头上只有一片云,我这片云在宫里!作为吕芳最为看重的干儿子之一,杨金水的心思自然也是吕芳的心思了。纵观全剧,虽然太监也有内斗,但是相比文官集团的患得患失与自我谋算,所有的太监都是对嘉靖来说都是绝对的"忠臣"。不论是什么事情,他们都没有人会,更没有人敢欺瞒嘉靖的。
在剧中,吕芳有且只有一次自作主张:私下联系严嵩与徐阶,将海瑞审出"毁堤淹田"真相的案卷驳回浙江重审。虽然嘉靖在知道此事后大为恼火,但是吕芳的出发点却多半是为了保证嘉靖的声誉。所以没过多久,也就将贬谪出宫的吕芳召回了。
这么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与严嵩的为求自保为事事顺着嘉靖相比,吕芳的表现更像是一个忠实的老奴在护卫自己的主人。所以,他们在嘉靖心里的地位差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第二点:能替老板做事情只有忠心肯定是不够的,领导赏识你,最为主要的还是你要会办事。而能做事就在于你怎么满足老板的需求了。我们知道嘉靖最大的愿望就是长生不老,永享权力富贵。为此需要大量的金钱来支撑这个伟大的梦想。所以对嘉靖来说,区别一个人是不是好下属的关键一点就是,能不能替自己捞钱。
在捞钱的方面,严党可谓行家里手,不仅在"改稻为桑"的国策上吃肉喝汤,最后竟然向嘉靖皇帝搞起了平均分账的勾当——在鄢懋卿"巡盐"事件中,五百万两的盐税,两百万两入了国库,一百万两给了嘉靖,另外两百万两竟然私自独吞。嘉靖不灭了你,我都看不下去。
反观吕芳:掌管着制造局、市舶司这样的创汇单位。虽然不敢说守身如玉、一分不拿。但是从全剧表现看,吕芳的所得应该少的可怜。在其离宫去南京守陵的路上,他和杨金水所有的行李也不过一辆马车,并未见多余的财物,当然银票肯定是有的。不过以嘉靖对吕芳的保护态度来看,吕芳所持有的财物是在嘉靖的默许范围之内的。
思危、思退、思变,这是吕芳的为官信条。在裕王诞子之后,吕芳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自己后半生的生死荣辱,还得取决于裕王对自己的印象。所以他顺水推舟地把屡犯众怒冯宝送去了裕王府伺候世子——明神宗万历皇帝,给自己留下了最大的活路,可见吕芳政治谋划之长远。
相比而言,严嵩虽然多次提醒过严世蕃不要忘了"裕王是谁的儿子"!但是不可一世的小阁老似乎从有将任何人放在眼里。在正史里,严世蕃甚至私扣裕王的俸禄还到处向人夸耀!真是装逼一时爽,全家火葬场的完美演绎!
总是打着现任老板的旗帜狐假虎威,占尽便宜又丝毫不把帝国的继承者放在眼里,和吕芳一比,严党必然覆灭的结局也就无需赘言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