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发布时间: 2021-12-14 18:01: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6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人们通常把夏商周称为上古三代,因为有甲骨文的出世,商朝被认为为信史时代。而夏朝虽然被认为是第一...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人们通常把夏商周称为上古三代,因为有甲骨文的出世,商朝被认为为信史时代。而夏朝虽然被认为是第一个世袭朝代,尽管有“二里头文化”……但因为始终没有文字的出现,学界尤其是外国学者,对于夏朝是否存持否定态度。


那么,夏朝文献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是根本没有夏朝?秦始皇焚书有没有造成夏朝文字记录的损失?

1

1、秦始皇焚书确实影响了先秦文化传承


据《史记》载,秦始皇焚书时,除了秦国的历史典籍之外,其他六国史书全被烧掉。除了主管图书的官员之外,都要把《诗》、《书》、诸子百家送官焚烧。谁敢相互传播《诗》、《书》的在闹市处死。可以不烧毁的有医药、卜筮、农林方面的书籍。


后世评价,秦始皇此举对大一统思想建立起到关键作用,只用秦国一个标准、一个眼光叙述历史,无疑使大量史料消亡。秦始皇自认功劳超三皇五帝,因此把热衷于传播上古历史的《诗》、《书》等儒家典籍列为必烧之书。


因此,秦始皇焚书无疑影响了先秦文化的传承。这样一次载入史册的大规模焚书行动,烧掉夏朝的文字相关史料当在意料之中。何况项羽攻入咸阳后,放火焚烧阿房宫,大火三日不灭,夏朝的文档记录如果之前有幸没被秦始皇烧掉,怕是也脱不过这次浩劫了。

2

2、夏朝记录的缺失不能让秦始皇背锅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因为秦始皇吗?古人对此就很不认可,宋朝文人郑樵说,《诗经》有六诗有篇名而无文辞,被称“六笙诗”。《论语》也有散逸篇章,孔子在时就找不到,都不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康有为也认为:“秦焚书,六经未因此而亡”。


从自古至今,关于秦始皇焚书的争议就没有断过,现代学者也没有人把夏朝记录的缺失归罪于秦始皇。大量现存的儒家典籍,都对上古三代进行了记载和描述,因此认为“根本不存在夏朝”的观点也是不成立的。那么,夏朝的记录为什么缺失?


3


3、夏朝肯定有自己文字和史料


周朝这个信史时代不可能凭空产生,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是前人不断累积的结果。商朝,是甲骨文的时代,夏朝也是有文字的时代,何以见得?《尚书》中有明确说法——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今尔又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


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你们知道,殷商人的祖先有书册也有典籍,记载着殷商国革了夏国的命。现在你们又说:“当年夏国的官员被选在殷商的王庭,担任百官的职事。”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祖先已存在文字和典籍了。而且,夏朝被灭其官员大量在商朝任职,如果这些官员不懂文字和典籍、没有文化,如何在后世朝代任职?同理,如果夏朝遗官看不懂商朝文字也不可能任职。由此说明,夏商二代文字至少有部分相通。


4、夏朝的“有册有典”去了哪里


既然夏朝“有册有典”,那去了哪里?其实成书早于《史记》的《吕氏春秋》有过说明:“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殷商的内史向挚(人名),看到商纣王越来越昏庸无道,所以就用车拉着殷商的法典文册逃往了周国。


在此之前,夏朝的太史令终古(人名),为了让商纣王回归王道,曾拿出法典,抱着哭泣,商纣王依旧执迷不悟。周武王对此评价,商纣王昏庸至极,沉溺于饮酒作乐,远箕子,近小人,让妲己参与致事,赏罚无则,行事无度,残杀无辜。因此“守法之臣,出奔周国”,所以他掌管法典的大臣,都出逃到周的国都。


这段记载再清楚不过的表明,夏朝的“有册有典”在商朝灭亡前,就被太史令们拉到了周武王的宫中。


4


5、周朝保管的夏朝“册典”被带到楚国


明确了夏朝是“有册有典”,并且流入了周朝的宫室,那么问题来了:周朝人保管的这些“册典”又去了哪里?要讲清这个问题,要从一次“夺位”事件讲起。


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传位到第15代时出事了!第14代天子周景王宠爱庶长子姬朝(王子朝),想立为太子,但诏书没下就死了。周景王的嫡长子姬猛(周悼王)继位天子,姬朝暗杀了姬猛,自立为天子。


周景王的嫡次子叫姬匄(gài),就寻找晋国的帮助,同为姬姓公室的晋国发兵,攻打姬朝。《史记》载,晋人送姬匄回国,姬朝与之争位而不能回,住在山泽之中。4年后,晋国以拥立周礼“立嫡不立庶”的法则,率诸侯护送姬匄进入洛邑,姬朝伏首称臣。


姬匄就是周敬王。入洛邑,坐天子14年后,姬朝率人作乱,周敬王只好再次逃亡晋国。次年,晋定公率兵再次把周敬王护送回周都洛邑。史载,周敬王这次重新继位约6年后,姬朝出逃到了楚国。这次出逃被后世认为是夏朝“册典”遗失、消亡的关键。


因为姬朝这次跑路,随身带上了宫府中的夏商二代的典册、礼器等。《左传》对此有明确记载:“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姬朝和他的死党带着周王室的典籍跑到了楚国,当然随身携带的一定还有鼎、钟、文书等。


后世认为,姬朝此举或许是向周敬王示威:没有礼器和典籍,看你如何祭祀祖先、敬拜鬼神。因为周天子特别重视和讲究祭祀之礼,没有礼器和典籍意味着周礼的缺失,得不到诸侯的信任。同时,带走这些东西将来卷土重来时,也能表明自己的正统。




6、被带到楚国的夏朝“册典”最终归向何处


姬朝和他的追随者出逃楚国11年后,吴楚之间发生大战,楚国战败。趁着楚国混乱,周敬王派刺客入楚,杀死姬朝。那么,他随身所带的夏朝“册典”最向何处了?很不幸!任何史料均没有记载,这段历史到这里戛然而止。后人猜测或者有如下两种可能:


可能一:毁于战火。楚国当时正处于亡国边缘,前505年的那个春天,吴军攻陷郢都,楚昭王出逃随国。而姬朝忠实党羽在儋翩(人名)带领下联合郑国攻打洛邑,周敬王求助晋国、鲁国对抗郑国。周敬王在退出都城避难1年后,才彻底打败儋翩和郑国。


楚国战乱无法保管,周敬王和姬朝的属于又忙着打仗,被姬朝带到楚国的夏朝“册典”很可能毁于战火,毕竟那时候保命要紧,哪有人哪有时间去保书呢?


可能二:埋于地下。史载,姬朝死后“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也就是说,姬朝被葬到“楚国西鄂”现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一带,后世也改姓为“晁”。


复位无望的姬朝党羽,以“生不带来,死要带去”的做法,给被刺杀的主人一个说法,让所有的一切都给主人陪葬吧。








此外还有“藏洞说”、“沉水说”、“老子携带出关说”……总之,姬朝给后世留下一个千古谜团,让今人探求上古三代历史时,总有那么多的疑问难以解开。


最重要的是,夏朝历史出现无法修复的断代,记录缺失,文字无寻。

夏朝历史记录的缺失,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夏商周在没有正统的史书记载的前提下,大部分的记录来源于考古发掘。只有在文字正式成熟之后,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才得以有了能够皓首穷经的文献材料。夏朝并不是没有记录,在考古学文化里面的二里头文化。在年代上是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夏朝在年代上大致是吻合的。

为什么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统治的时间如此的长久,夏朝451年,商朝623年,周朝845年是什么原因导致?

国家统治结构导致的。
夏商,是更像是部落国家联盟制,最大的或者最厉害的部落国家,领导其他的。
周采取的类似封一片土地给你建立政权,然后给周天子进贡。周天子帮你维持国与国之间的治安。
而秦以后的,都是帝国状态。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执掌国家政权。直接面对底层人民矛盾。所以时间短
夏朝统治时间只是传说,至今无史料可考。商朝统治时间通过甲骨文记录推测出来,商朝采取部落两两结盟轮流执政,部落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统治时间比较长。周朝有金文甲骨文记录可考,周朝采取是部落结盟共推盟主形势治国,大事都是通过商议而定,部落之间的冲突规模较小。政权结构比较稳定,因此统治时间比较长。
第一:在古代,人们的思想比较落后,统治阶级利用神学自我神化,来让百姓和奴隶信服,从而不敢轻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在古代属于冷兵器时代,而且人口稀少,要完成改朝换代只能是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发生内部矛盾,这是的劳动人民还没有登上政治舞台。
因为这三个朝代历史也比较遥远,相对的史料记载也比较少,而且这三个朝代并不是大一统王朝,而是奴隶制的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人们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而且记载也比较少,更像是一个部落,而不是一个国家
本质上还是因为落后的生产力。那个时候还是奴隶制社会,刚刚进入青铜文明。生产力低下迫使普通人不得不聚居生活,依靠中央政府的统一调配度过灾荒年月,这就使得政府的管理难度大大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王朝的寿命。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年代久远,距今几千年很多东西早已湮没在岁月长河中。
  2,上古时代文字传播很困难,有的只是一些很原始的文字或者记录事情的方法,很难保存。就算是考古发现,现代人也很难辩读。
  个人理解,希望能帮到你。
天灾人祸,古代门户之见严重,知识的流传很难,

夏朝灭亡的原因

我是一个初一的学生,下周我们要上历史公开课,请回答尽量详细点~

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为商朝所灭。

桀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大约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桀。灭了亲夏部族韦、顾、昆、吾后,在仓皇与桀开战。

汤的势力大,桀抵挡不过,边逃边战,最终败于有娀氏旧址。桀逃至鸣条(今山西安邑),汤追之,又在鸣条展开了大战。桀再次被击败,被汤放逐于历山(一作鬲山)。

扩展资料

商朝灭亡的原因同样是暴政: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诸侯起来反叛。

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

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周王朝建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朝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要说第一个提出重民思想的人不好得出确定的结论,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在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重民思想可以说是一直存在的,从《史记》中的记录就能够看出,五帝本纪中“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来说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说明氏族社会很看中百姓的生存状况,汤征诸侯。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说明奴隶社会也把“民”的状况如何当做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尚书》中夏书的五子之歌也写到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西周统治者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兴亡教训,总结出一套“眀德慎刑”、“保民”的理论,周人认为夏商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而正是因为文王的“保民”大德“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帮厥民”(《尚书》)而又吧“保民”视为“德”的突出标志,强调“天命”的归属的转移是以“人王”能否“保民”为依据的。周公就把夏灭亡的原因归诸夏人“不克开于民之丽”,“洪舒于民”,“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把殷灭亡的原因归为殷的后嗣诸王“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武王伐殷做《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周公谈到“慎罚”曰:“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周人憧憬“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重民思想在这时已经初具雏形了。

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

1.夏商西周是奴隶制国家,诸侯分封制的必然结果。

2.没有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权力实际掌握在各地诸侯手里。

3.奴隶制社会的不合理性,必然被封建社会取代。

启示就不好讲了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个上升到哲学方面了 不过也说的过去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555001.html?fr=qrl3
帝孔甲时,夏朝开始衰落。夏朝的末代君主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穷奢极欲,大量搜刮民财为自己建造宫殿,引起人民的反抗,对着太阳指桑骂槐:“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啊?我真愿意与你一起灭亡!”桀又用武力压迫其他诸侯国,诸侯不能忍受,纷纷叛变。这时,亳地的一个诸侯——商发展起来了,它的首领叫汤。汤推行仁政,以宽容待人,人们都很敬仰他。夏桀听说后,曾经把汤囚禁在夏台,但为财色所惑,又把他放了。汤重用伊尹等贤人,发展自己的势力。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攻夏,桀的军队大败,夏朝灭亡。夏朝立国约470年,传14代17帝。
汤建立了商朝,改变历法,变更服色。经过伊尹的辅佐,商朝的国力很快就强大起来了。
商朝进入中期后,王位宗室混乱,四方诸侯都不来朝见。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故商朝又叫殷朝。盘庚迁都后,百姓安宁,商朝的势力重新复兴,这是因为盘庚能够遵循成汤德政的缘故。随后,武丁任用傅说,修明政,推行德教,商朝再度中兴。
商朝末年,社会混乱。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叫纣,是历史上继桀后又一个出名的暴君。他宠爱妲己,兴建富丽堂皇的鹿台,大肆搜刮民财,滥用酷刑。还曾经五次东征。这非但没加强他的统治,反倒引起诸侯反抗,国内的反叛势气像开水沸腾了一般。
纣立九侯、鄂侯,及周国的首领西伯姬昌为三公。前两者都因为不满纣王之意而被处死,叔父比干强劝他改正过失,被纣挖心处死。周文王西伯听说这些事情后,暗自叹息。纣于是就将西伯囚禁在羑里。后来周朝大臣以财物和美色为代价,使纣赦放西伯,并赐给他弓矢斧钺,使他能够征讨其他诸侯。
西伯被放回周国后,作用姜尚、周公等人,势力日益强大。西伯逝世后,其子姬发即位,自立为武王,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周国进攻商朝,与商军决战于牧野。周军大获全胜,趁机进攻商都朝歌。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要说第一个提出重民思想的人不好得出确定的结论,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在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重民思想可以说是一直存在的,从《史记》中的记录就能够看出,五帝本纪中“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来说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说明氏族社会很看中百姓的生存状况,汤征诸侯。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说明奴隶社会也把“民”的状况如何当做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尚书》中夏书的五子之歌也写到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西周统治者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兴亡教训,总结出一套“眀德慎刑”、“保民”的理论,周人认为夏商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而正是因为文王的“保民”大德“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帮厥民”(《尚书》)而又吧“保民”视为“德”的突出标志,强调“天命”的归属的转移是以“人王”能否“保民”为依据的。周公就把夏灭亡的原因归诸夏人“不克开于民之丽”,“洪舒于民”,“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把殷灭亡的原因归为殷的后嗣诸王“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武王伐殷做《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周公谈到“慎罚”曰:“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周人憧憬“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重民思想在这时已经初具雏形了。
夏朝的灭亡

孔甲乱政,夏王朝江河日下。至桀时,统治阶级腐朽不堪,造倾宫、瑶台,宠妺嬉,不理政事,不听忠言,赋敛无度,民怨四起。商汤兴兵讨伐,桀逃往南巢而死。夏自禹至桀,历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将近五百多年时间。

夏朝建立者大禹是治水安民的历史英雄人物。夏的国土由原来的中原地区扩充到了黄河流域和大江南北,各民族部落在大禹的统领下,以一种联盟的形式存在,大禹的儿子启即位后,经过甘之战消灭了有扈氏,又在西河之战中取胜杀掉武观,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一统天下的天子。

后羿即是夏朝时的人物,他驱逐了启的儿子太康摄政,但后羿却沉溺于射猎,不理朝政,最后也被杀死了。

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自大禹至桀共有十七个王。桀虽然有智有勇,但很残暴凶残,杀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劳民伤财,残害百姓。东边的商国便趁机骑兵伐桀,灭掉了夏朝。

大禹治水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

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

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本文标题: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418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谁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 路边的野生植物如何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草莓表面有许多小点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