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当上了驸马的状元是谁,他为什么不想当驸马?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状元”这个词,在古代民间文学和戏曲文化中,经常围绕状元郎...
在历史上,当上了驸马的状元是谁,他为什么不想当驸马?
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状元”这个词,在古代民间文学和戏曲文化中,经常围绕状元郎描绘感人的爱情故事。才子佳人一旦中了状元,自然会被选为驸马与公主结婚。
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经常有这样的段落,以薛平贵与陈世美等,这些例子数不胜数。然而,真实的历史是否真的是这样呢?
当然不是,中国古代史上,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到1282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最后一次科举,历时近1282年,有599人(不包括武状元和女状元)考入科举考试。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文人们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然而,在千年科举制度下出生的数百名顶尖学者中,只有一人成为了皇家驸马。然而,这位状元对皇室婚姻极为不满,最终成为一场悲剧。
中国古代民间有一首“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在这四喜中,金榜题名是为最喜。不过,事实上,金榜题名并不是指状元,而只是考中进士,进士的第一名才能称为状元。
因此,中状元的难度极大,想要赢得皇帝的青睐,成为公主的丈夫更是难上加难。
这个状元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对这场皇室婚姻不满意?
这位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便是唐会昌三年(843年)的科考第一名郑颢。
《东观奏记》卷上曾记载这段往事:在宣宗三年,宰相白敏中替唐宣宗李忱的长女万寿公主做媒。白敏中或许大家不熟悉,但是他的堂哥却人人知晓,白敏中的堂哥便是诗人白居易。
经过深思熟虑,白敏中筛选出一大批候选人,最终选定了状元郑颢。唐玄宗也看中了年轻帅气的郑颢,于是非要将心爱的大女儿万寿公主嫁给郑颢。
此时,郑颢正担任翰林学士,按理说他可以娶公主,攀上与皇帝的关系,并成为亲戚,未来的事业将一帆风顺。
不过遗憾的是,郑颢此时早已心有所属,他当时正准备回家结婚,而且已经走到一半了。在急速赶路中,白敏中的手下追上了郑颢,并将其强行召回。
郑颢最终被迫接受了他不想要的皇室婚姻,最终娶了万寿公主,他本人也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
在郑颢成为驸马后,痛恨毁了他一生幸福的白敏中,尽管白敏中是他与公主的媒人,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繁荣昌盛。但他一点也不开心,于是将怒气发泄在白敏中身上,多次在朝堂上弹劾白敏中,而白敏中的这一生,在郑颢这位皇帝女婿的弹劾下,变得颇为动荡。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能够成为状元的人,必定才华横溢。那么为什么皇帝却极少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状元呢?
一方面由于年龄,中国古代的科举最能改变人的命运,只有不断考试,读者才能成为状元。其中,不少人一次又一次被淘汰,许多人都已经满头白发。因此,中国古代的状元大多年龄较大,有些人甚至有了孩子,皇帝当然不可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这样的人。
另一方面,即使有年轻的状元,但他们大多已经结婚了,而公主也不可能嫁过去做小,皇帝也不可能破坏他人婚姻。
而且,一般来说,这些学者大多来自贫困家庭,而富裕家庭的儿子大多纨绔,他们不需要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因此,因此与状元无缘,门第不合适也成为了一个难题。这便是中国古代状元难以成为驸马的原因。
另外,清朝还有一个原因,由于满族和汉族没有通婚,清朝皇帝完全不可能把女儿嫁给汉人。
然而,郑颢却成了万里挑一的人,他的家族是唐代北方的名门,郑颢的祖父是曾是朝廷的宰相。当郑颢成为状元时,他才26岁。他家世出众,才华横溢,又年轻,特别适合万寿公主,这便是白敏中将其推选为驸马的原因。
郑颢被迫当驸马后,他先后被提拔为了驸马都尉,又升迁为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
虽然此时他的地位已经很突出,但不能弥补他曾经拥有的遗憾和自由,在命运的沧桑之间,郑颢与白敏中,我们无法评价究竟谁对谁错。
所以电视剧里演的大都只是添加了艺术色彩,你们觉得呢?欢迎留言评论
白敏中的人物评价
王夫之:①李德裕引白敏中入翰林,既为学士,遂乘武、宣改政之初,夺德裕之相,竭力排之,尽反其政,以陷德裕于贬死,而乱唐室。 ②唐之乱以亡也,宰执大臣,实为祸本。大中以来,白敏中、令狐绹始祸者也,继之以路岩、韦保衡之贪叨无厌而已极;然其为人,鄙夫耳,未足以为妖孽也。
关于友谊的看法
友谊,是人生最珍贵的感情之一。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名人用多少优美的诗句来歌颂与赞美过它。曾经有一位伟人说过:”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朋友就是友谊的代言人。他们不曾嫌弃任何人与放弃任何人。而用他们那宽大的心去容纳与接受别人。使别人能在他们的身上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关怀。
在顺境中,朋友结识了我们;在逆境中,我们了解了朋友。这是名人柯林斯对朋友做出的评价。这使我想起不久以前,我在淄博晚报上看到的一份报道。有一对朋友,他们一起去爬山。刚好下雨路滑,有一个人不小心滑了一跤,恰巧身边是万丈深渊,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他的朋友立即扑上去拉住他的手。就这样,他们在“鬼门关”前持续了两小时左右。在这段时间里,那身陷险境的人,几度叫他的朋友放手,免得一起摔下去,双双送命。但他的朋友却说:“再坚持一会儿,就会有人来救我们的。”终于,碰巧三个山工看到,把他们救了起来。但那朋友的手已经变成畸形了,可是他还是笑着对他的朋友说:“我早说过会有人救我们的。”这时,那人早已热泪盈眶,抱着他的朋友哭起来。这件事,若发生在没有友谊的人身上,可能会视而不见,或逃之夭夭。柯林斯说得没错,我们在逆境中认识了朋友,认识了他们的伟大。
友谊是用心感受,用心传递的,只有亲身体验过,才会知道友谊的珍贵。
其实,我对“友谊”这两个字很有体验。今年的模拟长征,这可能是我们大多数同学的第一次远足,也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考验。在这次活动中,大多数同学能够走下来,靠的并不一定是自己的能力、毅力和坚强,靠的应该是同学、朋友之间的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每个同学都得到了其他同学的鼓励,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鼓励与支持,我们才会顽强的走下来。行程中,当一个同学有点坚持不住时,周围的同学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帮他背包,尽管他们也是很累很累,这样看来,这只手不仅是援助之手,更是友谊之手。同学们这样做也许只会得到对方的一丝微笑或一个眼神,但他们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知道朋友之间是不需要回报的。中午吃饭时,当一个人馒头或咸菜不够时,同学们也会伸出友谊之手,把馒头或咸菜递到他的手中,也许只会得到一声真心的“谢谢”,他们也是很满足的,因为他们知道友情无价。可以看出,同学之间的友情是多么的深厚纯洁。
珍惜身边的友谊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薄加丘说过:“友谊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仅是值得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的赞扬。”是啊,友谊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谊,虽不及母爱的细致,也不及父爱的伟大,但它却时时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和关怀,时时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
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大家之间的真挚友谊被人们广为传诵。春秋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唐代的白敏中和贺拔甚;近代的鲁迅和瞿秋白;还有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和席勒。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忘年之交,有的地位和身份相差甚远,但是他们那份真挚的友谊将他们的心紧紧地系在了一起。这就是一种力量,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友谊的力量是伟大的,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它甚至可以让人们放弃了地位,忘却了危险。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白敏中在年轻时,与疏言洒脱的贺拔甚是好朋友,两人一起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王起很欣赏白敏中的才学,想取他为状元,但不满意他与贺拔甚的交往。于是就派人带信给白敏中。白敏中很想考中,于是就拒绝贺拔甚的来信,但事后他又后悔了,就跑出去追贺拔甚将事情告诉了他,然后说“状元有什么了不起,难道有什么比朋友更重要吗?”于是两人开怀畅饮。王起知道后,反而一起录取了他俩。
鲁迅与瞿秋白相识于1932年春夏之间,彼此一见如故,十分默契。此后他们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白色恐怖中,瞿秋白避难于鲁迅家中,后鲁迅冒死为瞿秋白安置住处,并让他用白之的笔名发表杂文,继续为革命文化运动做出贡献。
是什么让白敏中放弃了荣誉,又是什么让鲁迅忘却了危险?是朋友之间的那份真挚的友谊。
同学们,珍惜你身边的友谊吧,它永远是神圣的,是无可比拟的!
唐代,白居易的弟弟白敏中官至宰相,其最终结局如何?
其最终结局如何?“唐代,白居易的弟弟白敏中官至宰相,其最终结局如何?”首先说明下,白敏中是白居易的从弟,并非胞弟。
白敏中自幼丧父,跟随白居易学习,后来进士及第。凉国公李听,曾历任诸道节度使,听闻白敏中能干,便任命其为节度掌书记。
之后,白敏中历任大理寺评事、户部员外郎,此时的白敏中已经年过五旬,但官职不过从五品,按理说白敏中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没多久白敏中遇到生命中的贵人。
842年,唐武宗打算起用白居易,但宰相李德裕认为白居易年老体衰,不堪重用,其从弟白敏中学识不低于白居易,而且年富力强。唐武宗听从李德裕的建议,白敏中被提拔擢升。
四年后,唐玄宗即位,此时担任兵部侍郎的白敏中,成为宰相,并被封为太原郡公。平步青云的白敏中,效仿裴度征讨淮西,率部北伐党项。白敏中被皇帝重用,在朝中担任要职,但好景不长。
860年,时年68岁的白敏中在上朝时摔倒,扭伤腰部,他曾三次上表辞职,希望回乡安居,但唐懿宗不准。
两年后,白敏中在凤翔去世,时年七十岁,唐懿宗为其废朝二日,追赠他为太尉。
白居易的弟弟名叫白敏中,他也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
白敏中与贺拔惎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相约进京赶考,结果主考官看中了白敏中的才华,却非常厌恶贺拔惎,于是对白敏中说,“只要你与贺拔惎断绝来往,我就让你高中状元!”
白敏中非常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虽然他与贺拔惎关系匪浅,还是从此开始逐渐疏远他,贺拔惎知道此事之后,当即离白敏中而去,不过,好在白敏中将贺拔惎拦住,说明了事情的原委,两人才和好如初。
不久之后,白敏中受宰相李德裕看重,被推荐当了翰林学士,自此以后,白敏中平步青云,五年内被提拔多达十三次,不过,后来李德裕失势,白敏中非但没有出手帮他,反而出言构陷他,致使李德裕被贬。
由此可见,白敏中虽然颇有才华,但是德行却是极为恶劣。
白居易已经很厉害了,不仅是诗人,而且还做过刑部尚书。他的弟弟白敏中虽然写诗不如他,但做官却是很厉害。
白敏中生于唐朝贞元八年(792年),当到了太原郡公、司徒、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侍中,到了到咸通元年(860年)的时候,白敏中更是官至宰辅。只是他当时已经68岁了。
在一次上朝时,白敏中一不小心就跌倒在台阶上,腰部受伤严重,被人抬回府中休养。我们都知道,老人最怕的就是摔跤,很多致命的毛病就是摔跤来的,白敏中这一摔,身体更加不堪,于是下定决心辞官回乡。
白敏中接连三次上表,请求辞去自己的职务,回乡安度晚年,然而,唐懿宗都没有批准,而是给他放了长假在家休息。
这下大臣们不愿意了,认为唐懿宗继位还不满一年,治国理政刚刚开始,正是需要宰相们辅佐的时候,不能有半点耽搁。可白敏中已经请假几个月了,一直在家躺着,和皇帝说话的机会都比较少,天下大事怎么能够出力呢?这实在是失职,应该听任他辞官回乡,然后另外选择有名望的人担任宰相,继续辅佐皇帝。
但是皇帝比较信任白敏中,驳回了大臣们的请求,反而把当时带头的王谱贬了官。就这样,白敏中的辞官计划彻底失败,在病床上继续自己的宰相生涯。
白居易的弟弟叫做白行简。虽然没有诗魔白居易这么出名,其实,在当时,白行简还是很有名气的,也是唐贞元年间的进士。所以,白氏兄弟也是为数不多的兄弟进士之一。
和兄长白居易不同,白行简的个性要更加风流倜傥,这一点,从他的很多文学作品就可见一斑。比如《李娃传》就是当时传奇故事里的代表之作。
白行简虽然个性风流,且文学修养很高,但还是保持着文人应有的风骨。比如,他虽然和白居易、元慎交好,但对元慎的为人却又常有评判。尤其元慎的薄悻之举,常受到白行简的微词。
在仕途上,白行简没有白居易那么官运享通,当然也没有白居易那样的大起大落,相对来说,他的一生稍微平稳一些。但因为和白居易兄弟的关系,白居易被贬时,他也受到牵连,并外出为东川节度使卢坦的“书记”。
在东川过了几年平稳日子之后,卢坦死后,白行简出川来到浔阳——也就是现在的九江。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就在此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
白行简来后,兄弟两从此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相聚。甚至白居易从江州司马转任忠州时,白行简也得以同行。
再后来,白居易回京任职,白行简也回到京城,出任左拾遗和主客郎中等职。甚至还得到重用,被委任为复核专员,前往调查振武水运营田使的舞弊案。白行简秉公上书,揭发了一系列舞弊徇私,由此在民间获得了较高的清誉。
公元826年,白行简因病去世,享年52岁。反倒是他的哥哥白居易,继续享受着乐哉乐哉白乐天的生活,再活了20年。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弟弟白敏中官至宰相,在其69岁那年上朝的时候不慎跌倒,于是向皇帝辞去宰相一职。但皇帝非常喜爱白敏中,并没有同意他的请求,反而告诉他,让他继续留在朝廷,可以继续给他升职的。这也使得白敏中又做了一年宰相,在他70岁的时候,白敏中上朝都需要人来搀扶,他再次向皇帝提出了辞去宰相一职,这次皇帝也知道他的时日无多了,于是便批准了他的辞职请求,果不其然回家后没过多久白敏中便去世了。
白敏中与唐朝诗人白居易是兄弟关系,白居易是哥哥,而白敏中则是弟弟。白居易相信就不用多说了,他不光是唐朝一位著名的诗人,并且他还是唐朝的一位高官。由于白敏中从小父亲去世,他跟随着白居易长大,虽然他们不是亲兄弟,但却更胜似亲兄弟,白居易在白敏中心中就是如父如兄的一个人物。
白敏中一直跟随着白居易学习知识,在学有所成之后前往参加科举考试,并且一举考中进士,被封为节度掌书记,虽然官职不是很高,但也算有所成就了,在之后的仕途上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后来在唐武宗时期,唐武宗想要白居易出任宰相一职,但由于白居易年事已高,便有人向唐武宗推荐了白敏中,于是白敏中便出任了当朝宰相。
在白敏中任职宰相期间,对于唐朝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这也使得唐武宗非常喜欢白敏中。对于白敏中的辞职请求并没有批准,使得他在70岁时才从宰相的位置退下来。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