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徐世昌

发布时间: 2021-12-10 07:02: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称为水晶狐狸的徐世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北伐战争时期,许多重要人物都有许多绝妙的绰号,如狗肉将军张宗昌、、厕所将军冯、等。,还有...

如何评价徐世昌

称为水晶狐狸的徐世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北伐战争时期,许多重要人物都有许多绝妙的绰号,如狗肉将军张宗昌、、厕所将军冯、等。,还有很多很棒的昵称,但是今天我要说的是这个角色的昵称很优雅,就是“水晶狐狸”。猛听这个外号,还是觉得有点新鲜的感觉,意思是冰雪。你懂的。

说到这个人,他真的很聪明。清末进士,曾任巴黎大学博士。看来智商不低。除此之外,他也是清代汉人中的高官。他在民国也担任了4年的民国总统。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他被称为水晶狐狸,先当了清朝的总督,后当了民国的总统,但宁死也不做汉奸,他就是清末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徐世昌。

那么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徐世昌被称为“水晶狐狸”?因为徐世昌的社交能力很强,所以有了这个外号,因为他能兼顾到双方的新旧人物。

徐世昌,字不吾,号居村,号居人,号米寨,水竹村,石门山。1855年出生,河南卫辉人。曾祖父名叫桂莲,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是学者,湖南知府;祖父名唤司牧,关河南中和传句;我的父亲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但他在做官之前就去世了。据《徐世昌年谱》记载,咸丰五年生于毛毅,徐世昌九月十三日生于河南省卫辉市曹颖街。第三年丁迁居开封双龙巷。两年后,1857年,唯一的弟弟许出生。

徐世昌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妈妈。其母刘是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大奎的后代。她有一所房子,教她的孩子很好,感觉有点孟母。毕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因为徐世昌的父亲去世早,母亲对徐的教育非常严格。许世昌在日记中记载,母亲一直注重培养他们的优良品格。小时候两兄弟为了三个馒头争饭吃,我妈骂我“你今天这样,以后会怎么样?”又扔掉了食物,结果自然是两兄弟没吃。说明了徐妈妈对两个儿子的严格教育。再加上许的母亲交友非常谨慎,所以许的教养很好,她也深知做人的道理。这对许世昌走向社会很有用。

徐世昌的命运也一定和袁世凯联系在一起。袁世凯是徐世昌人。徐世昌24岁那年,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贵人——“袁世凯”。那年3月,徐世昌去参观袁端民的公庙园,见到了21岁的袁世凯,即“勤于接人,谈当世事,惊之,察之”。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擅长金兰?袁世凯提供了徐世昌考试的费用。首先,他赢得了举人奖。后来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徐世昌是个文人,精通诗书画,所以在当时也是成名入仕的最好途径。袁世凯不得不参军。因为很多考试不及格,我不得不在战场上工作。

也许他们品味相同。徐世昌和袁世凯终于合作了一辈子。徐世昌是袁世凯的左膀右臂。袁在天津站训练的新兵徐世昌跟随其后,是袁世凯最倚重的参谋。许世昌以庶吉士的身份考上翰林院,并不能满足许世昌的全部野心。因为这个官职没有权力,不能指望从中榨取油水,当了九年穷翰林的徐世昌决定给自己规划一条新路。后来得知哥哥袁世凯在车站训练,许世昌就去了过去,成了他的参谋长。在袁世凯的支持下,抱着大腿的徐世昌开始混风混水。袁世凯在创建警察的时候,可以当一个负责首都治安的大臣,后来成为处理东北三省事务的钦差大臣。此人在政治上确实有两把刷子,善于当官,在官场上不倒翁。徐世昌从澳大利亚进口改良羊和拖拉机,对东北农牧业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革命家吴鲁珍曾用这样一句话评价徐世昌:“人都是文明的,都是美好的,但救了东方还不够,坏事还多。”这样一个说话文明,在吴鲁珍嘴里看起来像个符号的人,怎么可能是个得不偿失的人?

也正是因为徐世昌与人打交道的方式不同,甚至主动与达官显贵相处,所以当清廷成立皇家内阁时,他成了仅有的四名内阁成员之一。但后来袁世凯想当总统,就远离了哥哥,甚至袁世凯被罢黜后,还要求退休。由此可见,一方面,对局势的侦察是错误的,并没有恶语相向。反而保持距离比较委婉。毕竟成功之后是不可能分一杯羹的,更有可能面对的是人们的不满。所以,徐世昌选择了最稳定的退休看火。

清朝灭亡后,很多官员被封禁,但只有徐世昌,像天上一棵拔不起来的大树,一直站在坑人坑人的官场上。民国七年,他坐在当时的权力中心,成为民国总统。

但不难发现,徐世昌从一个穷翰林九年,到一个大校长,一生中从来没有说过太绝对或者不舒服的话。他是个狡猾的官员。

徐世昌的仕途能高这么久,就看他观察形势的能力了。1922年,徐世昌被曹锟和吴逼宫。在许夏夜之后,日本间谍头子土飞健二约许世昌让他出山,被拒绝了。后来徐世昌等人的学生劝他出去在伪满洲国当高官,徐大骂他。徐世昌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目前大敌要团结协作,对内团结对外,挽救民族危机。这显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情怀。

卢沟桥爆发后,1937年冬天的一天,一个汉奸突然造访徐宅,声称:“如果总统能出山,与日本缔结友好条约,日方就可以从晋城撤军。”徐世昌识破了汉奸的动机,以年龄委婉地拒绝了。日寇依然不甘心,打算从徐世昌的侄子徐一达那里打开突破口。徐一达在北平工作,日本间谍想请徐世昌出去当华北领袖。它还表示,“如果交易完成,北京市长的职位将交给益达君”。许世昌知道发生了什么,命令许一达去上海避难。

1938年初,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日本特务肯吉·图费约见徐世昌,仍被拒绝。卖国贼等人曾是徐的学生,在伪满洲国工作。他们坚持师父劝许世昌的意图:“老师一定不能失去成为华北领袖的机会。这是为了老师的晚节。”徐世昌听了,怒大骂:“你好浑!你知道晚上是什么节日吗?和你一样,贪名逐利,背叛了整个国家和民族,违背了正义的良心,这就是夜节!”

1938年冬,徐世昌膀胱癌日益严重。当时,泌尿科医生谢元甫被北京协和医院邀请到天津治疗。谢检查后说要做手术,提出去北平住院。徐去北平怕被日本人暗算,所以没答应。1939年6月,84岁的徐世昌病逝于天津,度过了85年的人生。根据他的遗言,他葬在辉县,不准修墓,只立了一座“水竹村人墓”的碑。

直到他去世,他都没有忘记好好表现自己,不是修坟,而是立碑。从这个角度来说,徐世昌真的是一只水晶狐狸。他名不虚传,极其狡猾。

许世昌出生于河南卫辉府,是袁世凯的老家党。同时,徐世昌祖籍是浙江宁波鄞县。到明朝末年,徐世昌的祖籍已成为徐在天津寿骑塘的家。所以,徐世昌在遇到浙江宁波、天津、直隶、河南卫辉的时候,就认清了自己的家乡,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长袖善舞的社会活动家。

许世昌小时候家里有困难。他是在担任准宁县知事时认识袁世凯的。袁世凯当时只是继承了父亲很多遗产,不能挥霍。徐世昌得到袁世凯的支持,参加科举考试,被选为官员。

为什么许世昌有“水晶狐狸”的称号?他在现代有什么影响?

31岁徐世昌读书时,袁世凯已经从军多年,多年来一直是朝鲜的“大皇帝”。到1897年,徐世昌已经当了十年院士。翰林院虽然是朝廷后备干部的集散地,但徐世昌在翰林院的工作一直没有做好,他的主要精力是结交权贵,上下疏通。这种努力真的让人佩服。

当时袁世凯有一句断言:“天下翰林真能通。我眼里只有三个半。张佑镇、许举人、杨连富算三个整体,张继算一半。”这个评价是对晚清官场最直观的评价。

张幼桥是张培伦,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爷爷。此人与张之洞在先秦被称为“清牛二教”,可见其才华与能力。中法战争中,张之洞掌管两广军队,取得优势,成为洋务集团骨干;张培伦在马尾海战中战败,成为笑柄,被撤职查办。李鸿章没有嫌弃他,让他做了女婿。张培伦从清朝到西化的转变,大概是晚清最戏剧化的一幕。

杨连富是杨士奇。他和弟弟杨是李鸿章和袁世凯的重要家人。很多人把杨士奇比作清末的“贾诩毒枭”,因为他策划了袁世凯收买清宫的阴谋,袁世凯除掉岑春煊和屈宏基的阴谋是袁世凯的第一谋士。

张即之是张謇,清末状元,后清党翁同龢的“翁门六子”之一。张謇和袁世凯一起随吴长庆进入朝鲜,是吴长庆的左膀右臂。后来袁世凯光芒万丈,同事们都羡慕他。原本支持袁世凯的张謇改变态度,写了一篇言辞激烈的文章批评袁世凯。后来直接分手了。张謇辞掉袁世凯,成为清末民初最著名的实业家。

我们今天所说的徐世昌,可以说是袁世凯“三个半翰林”中成就最高的。

徐世昌一生最不能理解的选择,就是放下最昂贵的“翰林院编修”,帮助袁世凯培养。他成了一个小小的“监督全军总参谋部军务营”,成了袁世凯的秘书长、参谋长。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直接对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后来袁世凯被贬为官,徐世昌也是主管多家央企的“邮政大臣”。

因为徐世昌影响太大,满清不得不组织责任内阁的时候,徐世昌还在名单上。

正是徐世昌对袁世凯的好感,使袁世凯在三年退隐后重返中央,一举夺得清朝最高权力。袁世凯在准备称帝的时候,从来不敢把徐世昌当臣子,而是把徐世昌、赵尔勋、李靖西、张坚列为“嵩山四友”。袁世凯死后,成为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比袁世凯、段、曹锟、张还厉害。

清末民国时期,徐世昌确实擅长长袖善舞。他在上个世纪前20年发挥了核心作用,无论是旧满清贵族还是北洋宪政知识分子都尊重他的观点,以至于他一度被尊为晚清“太傅亲王”,超过了袁世凯的“太保亲王”。最搞笑的是,许世昌在即将就任民国总统的时候,还去故宫征求溥仪的允许,被当做笑话流传下来。

但这样一个退了十几年政,八十多岁的人,却不断呼吁国共合作抗日。日本侵略者入侵时,想请他主持华北事务,甚至带来了溥仪的“圣旨”。徐世昌厉声呵斥,厉声拒绝。

1939年,徐世昌终于在天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是个圆滑的人,不会挑毛病。水晶狐狸是对他最恰当的评价。

徐世昌(1855-1939 年,河南卫辉人)出身贫寒,却从一介寒门士子,官至清廷协理大臣,再到民国总统。他的成功,靠的就是对时局的敏锐察觉,以致人送外号“水晶狐狸”。

徐世昌接受的是最正统的士大夫教育。袁世凯第一次遇见他时,他刚满24 岁,一身青衫,却意气风发,让袁大为惊叹,当即与之结拜。当时,袁世凯还只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阔少,比徐世昌小4 岁。

徐世昌中举后,因为没钱,不能进京赶考,袁世凯便慷慨解囊,赠银200 两。此次,他轻易地中了进士,并授翰林院庶吉士,3 年后授编修。在明清两代,翰林院是为科场尖子专设的最高机构,当朝大员都出自这里。不过很遗憾,掌管翰林院的大学士李鸿藻并不重视徐世昌,认为他“虚矫过人”,难堪重任。确实,在翰林院,徐世昌对人际关系可谓用尽心机。比如,徐世昌的远祖由浙江迁直隶,后来才移居河南,但他遇到以上3 个地方的人,都必定要攀老乡、拉交情。

幸而此时,尊称徐世昌为“大哥”的袁世凯一路顺风,给他的仕途带来转机。1895 年,已投奔淮军的袁世凯,被派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转眼就成了北洋军阀的开山鼻祖。1897 年,在征得徐世昌的同意后,他拟了一道条陈,奏请外放徐世昌,以翰林身份“纡尊”到新军军营担任秘书长兼参谋长。就这样,徐世昌来到天津小站,在新军军营总揽全军文案并参与机密,成为袁世凯最得力的智囊。

帮助袁世凯和徐世昌从晚清政坛脱颖而出的,还是维新变法中的倒戈。1898 年9 月16 日,光绪亲自召见了袁世凯,满以为他忠诚可靠。孰料袁世凯回去后,徐世昌重新为他做了局势分析。最终,袁世凯权衡利弊,向荣禄告了密。9 月21 日晨,慈禧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彻底失败。此后,徐世昌、袁世凯的名望与地位可说是扶摇直上。特别是徐世昌,在袁世凯的推崇和举荐下,短短数年后,就从一个穷翰林升到军机大臣、尚书、总督、钦差大臣。1908年,慈禧和光绪相继去世,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开始排挤袁世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徐世昌也得以保全。1911 年5 月,清廷预备立宪,成立责任内阁,徐世昌被任命为协理大臣。然而,他坚辞不就,坚决保举袁世凯。半年后,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终于东山再起。而出面邀请他出山的,正是徐世昌。

不过,徐世昌并非完全死心塌地与袁世凯并肩战斗,他还是藏了私心。1912 年,当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徐世昌并没有马上随之就任,而是隐居到了青岛。因为在他看来,当时的局势还不明朗,需要继续等待。1914年,袁世凯根据新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当他再次邀请徐世昌出任民国政府国务卿时,徐“喜而不寐”:一是因为国务卿的职位不低,二是因为他也看出来,袁世凯已经站稳脚跟,自己不会站错队。

然而,鉴于局势的变化,徐世昌最终还是与袁世凯背道而驰。

1912 年,袁世凯在登上权力巅峰后,开始梦想千秋万代的“家天下”。可是,日本驻华公使向他递交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他称帝的先决条件。袁世凯向徐世昌问计,徐建议采用张作霖对付日本人惯用的手法———久拖不决。袁世凯采纳了。但是,由于日本人的武力威胁,加之急于称帝的私心作祟,这个计策最终流产。1915 年,中日正式签订“二十一条”,消息传出,全国上下一片愤怒。徐世昌也愤懑至极,干脆一连十多天闭门不出。后来,袁世凯屈尊降贵,主动上门说尽好话,他才悻悻回到国务院办公,但两人的分歧已显露端倪。

有人说,徐世昌不支持袁世凯,是因为一旦袁称帝成功,他作为老大哥还得给皇上下跪,所以内心不平。实际上,徐世昌对当时的局势洞若观火。在袁世凯称帝后,他曾发出如下感慨:“人各有志。志在仙佛之乡者多,则国弱;志为圣贤之人多,则国治;志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徐世昌对政局的认识是何等的准确,即使是老朋友,他也不偏袒,丝毫没有狭隘的哥们义气。这或许才是他“苟全性命于乱世”,甚至官运亨通的秘诀所在。

1918 年,在选举民国第二届总统之际,直系段祺瑞与奉系冯国璋相持不下,于是一向两面讨好的徐世昌作为“理想人选”,得任总统。然而,1922 年,直系军阀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获胜,控制了北洋政府,曹锟、吴佩孚遂指斥徐世昌总统为非法,迫其去职。自此,徐世昌退出政界,居住天津租界。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天津、北平相继沦陷。日寇曾考虑让徐世昌出山组织傀儡政权,并派与之关系密切的曹汝霖登门游说,却遭到断然拒绝。日寇不死心,又派徐世昌的得意门生章浸、金漫前往游说,同样遭拒。1939 年春,徐世昌患膀胱炎,医生诊断后,建议他到北平治疗。但因怕被日本人劫持,他坚持不肯去。同年6 月6 日,他病逝于天津。徐世昌去世的消息传出后,蒋介石为了表彰他不为日伪利用的晚节,以国民政府名义为他讣告国人,公开哀悼,并拨发了一笔可观的丧葬费……

北洋时期在历史上所占的篇幅并不多,但在这时期中,却出现了不少让人惊艳的人物。所谓时势造英雄,在当时的乱世下,能够留下名号的人,皆是有过硬本领,能力出色的人物。在这个混乱的时期,能够出彩的人,大多都是武将,能带兵打仗,有勇有谋的人。至于文人,不少人觉得他们懦弱迂腐,没有太大的用处。


可凡事都有例外,在北洋时期,就有一位文人,相当出名,他便是徐世昌。他能从七品翰林的位置,一步一步爬上了大总统的位置,可以说是相当了不起。徐世昌之所以能够在官场中混得如意的水,和他的八面玲珑有关系。因而有人称他为''水晶狐狸'',狐狸这个词,可以看作是贬义词,也可以看作是褒义词。表示这个人聪明,又狡猾。但不管怎么看,他能有这个绰号,就代表着他有过人的一面,能力非凡。


说起来,徐世昌能够成长得这么出色,和他的母亲有很大关系。徐世昌先祖,在明朝末期,清军入关之时,为躲避战乱,逃到了天津,并在此安家立业。徐家也算大家族,曾有过辉煌时刻,但传到徐世昌这一辈,家里已经败落了。徐世昌父亲早早去世,他母亲一个弱女子带着两个儿子生活,日子过得格外艰辛。

他们的母亲刘氏,也是出生于大家族,而且当时刘氏有个亲戚在做县令。见到刘氏母子三人过得如此贫苦,周边的乡邻们建议她,带着儿子们去投靠做县令的亲戚,日子应该能好过一些。但刘氏却摇摇头,表示寄人篱下,虽然受人庇佑,能过得好一些。但这样却会让孩子们安于生活现状,没有振兴家族的动力。从刘氏这样有骨气的举动中,就能就能看出这个女子不一般。事实也的确是如此,刘氏很有远见,这从她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上也能看出一二。


当时他们的日子过得穷,但刘氏却没有让两个儿子停学。因为她深知,在当时的社会,唯有走科举这条路,才能有好出路。因此她不惜将家中的珍贵物品尽数典当,以此继续供孩子读书。除了让孩子们读书以外,她平日里还会教他们做人的品德。据徐世昌自己回忆,小时候母亲总是会在桌面上放上三份食物。他因为贪吃,每次都喜欢独占两份。这时候母亲就会教育他,你应该只拿一份食物,剩一份给弟弟,让一份给弟弟,这是谦让的品德。而后,她又会转头对弟弟徐世光说,哥哥谦让你一份,你应该谦让哥哥一份,这是敬爱的品德。


由此看来,刘氏在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上真的是相当认真。不仅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知识,还会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这两兄弟正因为有这样出色的母亲,所以在后来才能才能成长得这么好。在刘氏的辛苦教育下,徐世昌认真苦读,但始终没有摆脱贫困。毕竟对于他们这样的寒门子弟来说,想要脱颖而出,在官场上闯出一条路,难度很大。所以,徐世昌就算有满腹经纶,却一直过着苦日子。


直到1882年,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就在这一年,他认识了袁世凯。袁世凯是一位世家子弟,家事了得,当时他虽然还没有在官场上发光发热,但眼光却很好。他和徐世昌认识之后,觉得这是一位能人,因而有意结交他。当时徐世昌兄弟都想要赶考,但因家境贫寒,拿不出费用赶赴应天府。袁世凯在了解了他们这样窘迫的情况后,慷慨大方地拿出了100两银子赠送给他们,表示真心想要结交这两位兄弟。有了这笔钱,两人顺利去到应天府赶考,并且还成功的考中。兄弟二人同时中举,这在当时还引起了一番轰动。

而后,徐世昌又高中进士,进入了翰林院任职。能够在翰林院当官,这应该是无数读书人的心愿。可是,晚清时期的翰林院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勾心斗角,而且还有很多腐败肮脏的现象。徐世昌在这里兢兢业业干了10年,还是一个七品翰林编修。当然,他这些年在翰林院也并不是一无所获。在这样一个混杂的地方,徐世昌也学会了一套处事之道,变得八面玲珑。


见徐世昌这个人为人处事还不错,有人就提一点他,使些银子给上面的人,抓住机会外放到地方为官,捞一些银子在手,日子能够好过很多。但徐世昌却拒绝了这个建议,他明白,一旦外放,想要再升回来,那就很难。他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他想要在官场闯出一片天,因而是不会主动要求外放。不仅如此,他还多方讨好,抓住一切机会向上爬。他结交京中的权贵,积极为自己铺路。然而他这一切的付出都白费了,经过了很多年的蛰伏,他依然没有等来机会。心灰意冷的他,又突然听到母亲刘氏病故。他急忙赶回家乡,替母亲守孝。想到母亲辛苦养育他,为他们两兄弟操劳一辈子,他却没能完成母亲的心愿,徐世昌内心难受极了。他痛哭流涕,没有了再向上爬的想法。

可老天爷总是爱开玩笑,在他放弃之时,上天却又突然给了他希望。他守孝完回了京城,袁世凯主动找到了他。这时候的袁世凯早已经不是纨绔子弟,而是一位小将。袁世凯这个时候向徐世昌抛来了橄榄枝,让他来帮自己。虽然袁世凯当时已经有了官职,属于军中将领,但他的职位不高,权力不大。徐世昌来帮他,等同于是下调。可徐世昌没有犹豫,一是因为他觉得已经到这种地步了,还不如孤注一掷赌一把。二是他觉得袁世凯这个人非池中物,将来定能有一番造化。不过他虽辅佐袁世凯,却也没有一心向他,而是两面讨好。一方面为袁世凯出谋划策,一方面他又积极游走在京城,想找到升官发财的路。


在后来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时,他毫不犹豫去到西安找慈禧表忠心,因此获得了慈禧的宠爱,一路加官进爵,成为了东三省总督。然后,在他的大靠山慈禧去世之后,摄政王载沣将他拉下了这个位置,给了他一个无实权的差事,让他任职邮传部尚书。结果没想到,在这个位置上徐世昌还大捞了一笔,积累下了不少的财富。而且,他坐上邮传部尚书的位置,一直在背地里为袁世凯出谋划策,一步步将袁世凯推上了大总统的位置。到头来,他这个真正在背后出主意的人,没有被世人唾骂,反而是袁世凯最后众叛亲离。他又借机站出来主持大局,登上了民国大总统的宝座。所以说,徐世昌才真的算是背后的大boss,他圆滑的为官之道,少有人能及。

徐世昌的“水晶狐狸”称号来自袁世凯的儿子袁。所以,徐世昌不是晚清的水晶狐狸,而是民国政治中的水晶狐狸。

许世昌出生于河南卫辉府,是袁世凯的老家党。同时,徐世昌祖籍是浙江宁波鄞县。到明朝末年,徐世昌的足迹已成为徐在天津寿骑塘的家。所以,徐世昌在遇到浙江宁波、天津、直隶、河南卫辉的时候,就认清了自己的家乡,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长袖善舞的社会活动家。


许世昌小时候家里有困难。他是在担任准宁县知事时认识袁世凯的。袁世凯当时只是继承了父亲很多遗产,不能挥霍。徐世昌得到袁世凯的支持,参加科举考试,被选为官员。


31岁徐世昌读书时,袁世凯已经从军多年,多年来一直是朝鲜的“大皇帝”。到1897年,徐世昌已经当了十年院士。翰林院虽然是朝廷后备干部的集散地,但徐世昌在翰林院的工作一直没有做好,他的主要精力是结交权贵,上下疏通。这种努力真的让人佩服。

当时袁世凯有一句断言:“天下翰林真能通。我眼里只有三个半。张佑镇、许举人、杨连富算三个整体,张继算一半。”这个评价是对晚清官场最直观的评价。


张幼桥是张培伦,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爷爷。此人与张之洞在先秦被称为“清牛二教”,可见其才华与能力。中法战争中,张之洞掌管两广军队,取得优势,成为洋务集团骨干;张培伦在马尾海战中战败,成为笑柄,被撤职查办。李鸿章没有嫌弃他,让他做了女婿。张培伦从清朝到西化的转变,大概是晚清最戏剧化的一幕。


杨连富是杨士奇。他和弟弟杨是李鸿章和袁世凯的重要家人。很多人把杨士奇比作清末的“贾诩毒枭”,因为他策划了袁世凯收买清宫的阴谋,袁世凯除掉岑春煊和屈宏基的阴谋是袁世凯的第一谋士。


张即之是张謇,清末状元,后清党翁同龢的“翁门六子”之一。张謇和袁世凯一起随吴长庆进入朝鲜,是吴长庆的左膀右臂。后来袁世凯光芒万丈,同事们都羡慕他。原本支持袁世凯的张謇改变态度,写了一篇言辞激烈的文章批评袁世凯。后来直接分手了。张謇辞掉袁世凯,成为清末民初最著名的实业家。

我们今天所说的徐世昌,可以说是袁世凯“三个半翰林”中成就最高的。


徐世昌一生最不能理解的选择,就是放下最昂贵的“翰林院编修”,帮助袁世凯培养。他成了一个小小的“监督全军总参谋部军务营”,成了袁世凯的秘书长、参谋长。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直接对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后来袁世凯被贬为官,徐世昌也是主管多家央企的“邮政大臣”。


因为徐世昌影响太大,满清不得不组织责任内阁的时候,徐世昌还在名单上。


正是徐世昌对袁世凯的好感,使袁世凯在三年退隐后重返中央,一举夺得清朝最高权力。袁世凯在准备称帝的时候,从来不敢把徐世昌当臣子,而是把徐世昌、赵尔勋、李靖西、张坚列为“嵩山四友”。袁世凯死后,成为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比袁世凯、段、曹锟、张还厉害。


清末民国时期,徐世昌确实擅长长袖善舞。他在上个世纪前20年发挥了核心作用,无论是旧满清贵族还是北洋宪政知识分子都尊重他的观点,以至于他一度被尊为晚清“太傅亲王”,超过了袁世凯的“太保亲王”。最搞笑的是,许世昌在即将就任民国总统的时候,还去故宫征求溥仪的允许,被当作笑话流传下来。

但这样一个退了十几年政,八十多岁的人,却不断呼吁国共合作抗日。日本侵略者入侵时,想请他主持华北事务,甚至带来了溥仪的“圣旨”。徐世昌厉声呵斥,厉声拒绝。


1939年,徐世昌终于在天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是个圆滑的人,不会挑毛病。水晶狐狸是对他最恰当的评价。

称为水晶狐狸的徐世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只有两个人,一个袁世凯,一个徐世昌,都是清末政府官员,也是民国总统。袁世凯精瘦,乱世自然。从来不拿自己枪的许世昌凭什么?


第一,徐世昌有君子的一面,做事一向谨慎。在没有嚣张气焰的时候,在晚清到民国的官场上,这样的做派让他少了敌人,多了朋友;第二,徐世昌有智者一面,懂得兼收并蓄。他能紧跟时代潮流,永远不会真正疏远与旧派的关系。这使他始终能够保持上上下下,无论是旧派当权还是新派独霸,没有人能忽视他;第三,许世昌有小人的一面。面对重大事件,他从不暴露自己。他只在幕后扮演主要角色。他善于取长补短,避灾避批评。


正因为如此,徐世昌在官场上才会有“水晶狐狸”的名号。一点点有一些贬义,但更多的不得不佩服。



1855年,许世昌生于河南卫辉。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可以和孟母相提并论。他的母亲,为了孩子的成功,不惜典当财产,请老师教孩子。如果家里有三份食物,我们宁愿扔掉一份,也不愿让孩子们滋生贪婪。人们建议她去富裕的亲戚家,但她拒绝了,因为她认为贫困会磨砺她的孩子的精神。


徐世昌很幸运有一个伟大的母亲,这决定了他以后虽然有一个圆滑的小男人,但性格永远是站着的。


令我妈妈高兴的是,许世昌不仅擅长阅读,而且擅长看书。她二十多岁,很有才华。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


袁世凯。


24岁时,一次邂逅让徐苑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不擅读书的从心底里欣赏许世昌的才华,当场称赞他:“举人(许的号码)真是太棒了。”


袁世凯一直是个很会看人的人。注意他对许世昌“妙”字的赞美。“水晶狐”的味道,可以说是未来在这里了。


袁世凯见人才就笼是他一贯的凶狠手段,这次也不例外。袁世凯得知徐世昌缺钱后,当场给了一百两银子,帮助他在天府考试。


这是两个人半条命合作的开始。

在瘦百两银子的帮助下,徐世昌后来的科举考试一帆风顺,最终在高中成为秀才。


但以进士身份进入翰林后,徐世昌迎来了十年寒流,直到袁世凯邀请他出任北洋新军首席智囊。


从翰林到前途未卜的北洋新军,只谈仕途,这是走下台阶。但人生最大的机遇往往是走下台阶,迎来一个广阔的世界。


毫无疑问,徐世昌当时的眼界和胆识都是一流的。



徐世昌一到北洋新军,他的八面玲珑立即派上用场。当时袁世凯被弹劾扣年薪,滥杀无辜,眼看就要被追究了。结果徐世昌利用人脉稍微动了一下,一场灾难立刻无形中消失了。


从此袁世凯对他感恩戴德,信任有加。


北洋熊雄和文丹的最佳搭档从此诞生。


随后,这一对北洋文武英雄共同应对三大事件。


第一,戊戌变法。都说袁世凯摇摆不定,最后徐世昌果断建议:“不如依附皇帝,得功名。”


所以袁世凯毅然改革荣禄,并在荣禄背后改革慈禧。


所谓审时度势,就是这样。


第二,光绪、慈禧相继去世后,摄政王载沣先是想杀袁世凯,然后又逼袁世凯回乡养病。这时,徐世昌是东北三省的省长。徐世昌得知此事后,立即辞职避险,既有自保之智,又有与袁进退之意。


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第三,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清廷、南方革命党三方博弈。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袁世凯如何脚踏两只船,赢得天下。其中,徐世昌的建议和提议其实是不可或缺的。


所谓圆滑高明,就是这个。


袁在位后,徐世昌的表现依然卓越。他从来没有真正走在袁世凯的后面,但总是明智地走在袁世凯的一边。


看到袁世凯当政时安然无恙,他当国务卿也就差一半。不要小看这半拍,这是官场大智慧。


看到袁世凯是违背民心的,失了民心的,他不是从背后卖国贼,而是有分寸的从一边走开,不要小看这一边背后的势力,这也是官场的大智慧。


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互相争夺。你看看徐世昌,你没见过他明确的改革,只是等着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然后当选总统。


当然,他也知道渔翁之利是一时之利,所以皖皖之战终于定下来了。曹锟大获全胜之后,可以静下心来,过上二十多年的生活。


你看,李跟不一样。他总是想坚持什么。正因为如此,有人评价李是民国伟人,而徐世昌却得不到这样的评价。


因为世人看得很清楚,许世昌是庙里的奇人。


无论好坏,都是值得敬佩的。

徐世昌和段祺瑞是什么关系?

徐世昌和段祺瑞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曾经上海的《民国日报》1919年9月15日刊登一篇题目叫做《安福世系表之说明》的文章,仿照家谱的形式,列出了当时亲近日本的段祺瑞政府,按照该“家谱”,段祺瑞成了日本人的儿子,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则是段祺瑞的私生子。

安福政府的政客们对此非常恼怒,但是《民国日报》设在上海租界里,当时毕竟是洋人的势力范围,他们鞭长莫及。只能到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控告《民国日报》“侮辱大总统及在职官员”。

接受了安福政府的诉状后,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向《民国日报》总经理邵力子、总编辑叶楚伧发出传票。经过一番唇枪舌剑,法庭审理后的判决是:邵力子、叶楚伧各罚款一百元了事。《安福世系表之说明》却因为这次官司而广为流传,成了通国笑话。

徐世昌和段祺瑞的人物评价:

1、徐世昌

综观徐世昌一生,他当然不是一个革命家,政治品德上也算不上完美,但也承袭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良精神风貌,学识广博,推行新政,热爱国家,坚持和平,崇尚自然,既非一般无聊政客可经,更非那些拥兵自重利欲董心、祸国殃民的旧军阀可比。

2、段祺瑞

段祺瑞在我国近代陆军教育史上,特别是军事院校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辛亥革命中段祺瑞在客观形势的推动下,思想确实有了转变,赞成共和,并以实际行动加快了形势发展的进程,不能笼而统之称他是袁世凯篡夺政权的‘帮凶’。

虽然段祺瑞对中国军事近代化上的推动作用应予肯定,但是军私有化造成的灾难性后果难辞其咎,其卖国的本领,远远超过其前辈袁世凯。

被徐世昌仰慕的孙禄堂,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第一手”?

说起这些民国的历史人物,总的来说大家多半都是不知道的。也就是前些年我们最早知道的应该是霍元甲和陈真这两个人物,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多半是看了电影电视剧之后才了解到的。那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民国时期有那么厉害的武术大家。到后来,大家又从电影中了解了叶问这位武术大家。那么一旦深入研究那个时期的功夫高手,那么孙禄堂必然是一个不可不说的存在。

孙禄堂这个人物如何?

仔细研究孙禄堂一生的履历就能发现,这个人物实在是一个天才。尤其是在内家拳方面的造诣,说一声天赋异禀毫不为过。在当年,内家拳方面公认比较厉害的就是形意、太极以及八卦这三家。任何单独一家如果能练到大成之境,那么在当时的“江湖”中,绝对能够排的上号,天下第一说的有点夸张,但是十大高手怎么着也有一席之地了。而孙禄堂却能将形意、太极、八卦三者都练到了化境,再加上这个人武德非同一般,因此被很多武术名家认为是天下第一手。

当代名家对孙禄堂的评价如何?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孙禄堂能够被称为天下第一手,那当真不是被几个人吹捧的,而是被当时的很多武术大师公认的。比如说,国术名家李景林曾经说过,“环顾宇内能集拳术之大成而独造其极者,唯孙禄堂先生一人”。从其中的言语可见,很多人对于孙禄堂都非常崇拜。因为个人不了解那个年代的“江湖”到底是什么情况,因此,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也不知道孙禄堂的个人能力有多强。但我想,从一些资料中可以看出,人家确实非常厉害。用现在的话来说,给一个奥运会冠军不为过吧。

因此,孙禄堂被称为天下第一手,也就能说得过去了。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反面人物之我见

湛江师范学院,524048 高咏兴

中国近代史上涌现了许多反面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慈禧太后、袁世凯等,他们在晚清或民国初年的舞台上扮演种种角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关键的人物。如何评价这些反面人物?许多人喜欢把这些人贬得一文不值,因为人们只看到了他们丑恶的一面,认为他们是大奸大恶的小人。这样是不公正的!我们要给这些反面人物一个公正的评价,把他们还原成历史的真面目。下面我以袁世凯为例,谈谈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反面人物。

所谓历史上的“反面人物”,实际上是一个很难确定的概念,因为随着历史的变化和发展,许多在过去被看作“反面人物”的历史人物,却变成为“正面人物”;而许多一直被歌颂的“正面人物”却变成为“反面人物”。这是因为历史的发展,人们在认识上发生变化,人们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评价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了。这是我们在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反面人的时候必须说明的一点。

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袁世凯在他一生中所做的事情。主要有:一是小站练兵,建立中国近代史上新式军队。二是“出卖”维新派,导致清廷对戊戌维新运动的镇压,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三是残酷镇压义和团;四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洪宪帝制自为”,闹了一场帝制复辟的丑剧;五是接受了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

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反面人物,我认为应该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我们评价人物的基本原则,更是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反面人物的基本要求。许多学者由于研究不够深入,对人物的主要事实模凌两可,这样是不恰当的。对于袁世凯,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能歪曲事实,要给他一个真正的历史面目。下面我对两个有关对袁世凯所做的有争议的事件来说说。对于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近年学者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许多学者通过从史料的角度论证并非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而是有别的原因导致了清廷对维新派的镇压。到底是不是袁世凯真正的出卖了维新派,我不敢下定论,但是我们必须弄清楚。对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洪宪帝制自为”,多年来我们只看到了袁世凯帝制自为的过程与结果,而忽略了袁世凯帝制自为的背景和原因。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共和的道路,各种复辟势力蠢蠢欲动,绝大多数中国人更习惯于旧的政治秩序。正是这样,辛亥革命之后要求建立“强势政府”的呼声不绝于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觉得中国走共和还过早,于是出现帝制复辟的舆论,便有了袁世凯帝制自为的丑剧。当然,不论出于何种背景和原因,袁世凯帝制自为都是一件不可原谅的错误。但是如果真切地理解这些背景与原因之后,我们就认识到袁世凯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性。由此可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我们要全面认识一切,这样才能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

阶级原则。分析一个人,评价一个人,必须弄清楚其阶级本质。袁世凯所代表的是地主买办阶级,即代表是封建地主阶级,又代表帝国主义。这就决定了袁世凯既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又要维护帝国主义的利益。他小站练兵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的军事实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后来对义和团和革命军的镇压证明了这一点。对义和团的镇压明显体现了他的阶级本性。后来清政府倒台了,他还是代表这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给袁世凯为代表的地主买办阶级窃取了。袁世凯之所以能够立足中国政坛,是因为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所以他又代表了帝国主义的利益,是个买办阶级。他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对日本采取妥协避让政策、进行善后借款和接受“二十一条”就体现了这一点。我们评价袁世凯等中国近代史上的反面人物,我们应该站在其阶级立场上想想,不能以本阶级的观点对其阶级一概否定。

一分为二的原则。我们评价人物不能对其一概肯定或者一概否定,要对其进行一分为二。任何一个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都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都有其复杂性、多面性。即使是圣贤、伟人,要想指出他们的缺点、错误,也并不太难;而那些巨奸大恶,也不一定桩桩件件干的都是坏事。当然袁世凯做的也不全是坏事,不是坏到底的。他一开始想通过科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可最后失败了。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并不是想去做坏事。后来他小站练兵,虽然带来的是对义和团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镇压、军阀混战,但这给中国带来了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军事上的一大转折。说这些并不是想推翻袁世凯是反面人物的定论,只是想说明反面人物也有好的一方面。

时代要求原则,就是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的原则。众所周知,袁世凯的人生重要部分是处于清朝覆灭,民国兴起的时代,当时的主流是民主共和。袁世凯不顾当时的主流思想,毅然推行封建专制思想,还举行“祀孔”“祭天”,最后称帝复辟。从过程和结果来看这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违背时代的结局就是失败,袁世凯的皇帝梦只做了83天,后来在郁郁中死去。

爱国主义原则。中国近代史才有了真正意义的中国外交,而那时的外交都是不平等的,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国家,没有外交权。袁世凯在外交中使用的是卖国政策,他不惜出卖国家的主权,换取帝国主义国家的贷款;他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圆他的皇帝梦。我们应该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对袁世凯的卖国政策进行批判。

通过以上五个原则可知,袁世凯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反面人物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基本是否定的,但也有肯定的一方面。作为严肃的历史研究,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反面人物进行评价,需要坚持以上五个原则,不能带有自己个人的感情色彩,这样我们才能够对这些人物作出科学公平的评价。
近代史的人物多了去了,你要哪一个人物?或者是干什么的,评价什么都要说清楚,这样文章才好写出来啊。实在不会就私聊我看看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徐世昌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394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岳飞的知名度、地位为什么比其他大多数武将高中国和印度都曾经是列国林立,但最终走向统一。而为什么中南半岛却没有走向统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