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客家人的事1.客家人有那些姓氏?,2.他们的祖先居住在何处?,3.他们的祖先是由于什么原因?在何时迁入贺州?,4....
广西贺州客家人的事
1.客家人有那些姓氏? 2.他们的祖先居住在何处? 3.他们的祖先是由于什么原因?在何时迁入贺州? 4.他们现在分别住在何处?大约有多少人? 5.他们分别讲哪种客家方言? 6.他们姓氏的堂号各是什么?这堂号是怎样来的? 7.他们对贺州的建设分别有什么贡献? 各位大哥帮帮忙啊你问一下你们那里年长点的人,一般来说都会有族谱的,那里有详细的记载;
每个姓的堂号和对联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姓的堂号和对联都是不一样的
现在贺州电视台有客家节目,你把每期节目都看一遍,你的问题就解决了!
有空把我家的族谱`借你肯看就OK了`都的!
客家人的祖先是什么原因进入贺洲的
只要回答一个原因就可以了客家人的祖先是什么原因进入贺洲的
--------------天灾人祸!
--------------天灾人祸!
战乱?
战乱
饥荒
黄河泛滥
三者你选一吧
饥荒
黄河泛滥
三者你选一吧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区,分布约120余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后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山歌别具风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勇于进取。近代,太平天国之乱失败后,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广阔的地区,有的转徙侨居南洋一带。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嘉应州、赣州、汀州。
[编辑本段]客家源流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2种:
(1)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2)北方南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在一般人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2007年5月,刊登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里面有组数据是非常惊人的。以下选取部分图,可见,客家人的中原基因占了很大比例
1.根源
客家人之根在汉族。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像中州的河南话。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2.迁徙原因
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总概各种迁移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A.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战乱。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职迁调定居。
④游学、经商
⑤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B.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这些对北方逃难的汉人看来,可谓“世外桃源”而纷纷定居于江南、岭南地区。
C.与介入障碍有关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从河洛、中原迁至江南、岭南地区,就交通条件,虽极为困难,但也不是无路可走。从秦代起,就有驿道; 从隋代起,就有运河水道,特别是东南道路和岭南道路; 从宋代起,就有“塘铺”等。
东南道路以大运河为主干,把关中、淮南、东南连接起来,并延伸至今赣、闽等地。入岭南道路有4:一由荆襄道路南下湖南,经湘水、灵渠、桂江、西江进入珠江三角洲; 一由湖南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长江、赣江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粤东。道路的畅通为历代客家先民南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封建政府的拓垦,如康熙23年的“迁海复界”,康熙51年的“湖广填四川”等,也为客家人的再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D.与个人心理、生理有关的因素,即“已因”。
迁移者是具有特质的人,而不是迁出地的平均人,体现为富有冒险精神、不满现状等等,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如把身体矮小者称为“末朝人”的实质。
3.迁移过程与路线。
北方汉人南迁历史记载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迁始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始于秦,也有人认为始于汉或三国、或东晋、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迁移有“二次说”、“三次说”、“五次说”、“六次说”、“九次说”等,也有人不分批次只说迁移,莫衷一是。一般认为客家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5次,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散居世界各地。
A.两晋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影响,北方汉民大量南迁。其迁移远者自今日山西长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灵宝等地,沿颍、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到达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北岸。
B.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藩镇割据等战争影响,南迁者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至闽南;近者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
C.两宋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农民起义的影响。宋末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后,为躲避元朝的追捕诛连,形成空前的大迁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特点,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区居民的特征。元末明初的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迁出地多为福建,迁入地则集中在嘉应各地。主要原因是嘉应各地位于岭南东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较多的低洼丘陵地区可供开垦,加上在抗元过程中一度变为废墟,即响应“文陆号召从军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尽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从他邑迁来重新组合。由于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迁入嘉应一带,从而使嘉应成为客家腹地,成为客家的聚居中心,拥有“客都”的地位。总之,这一时期的迁徙是在第二期基础上由赣南、闽西迁至粤东、粤北地区。
D.明末清初
迁徙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州贵族入主中原的影响。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的越来越激烈,不断有人往外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复界”时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时迁往四川、广西、云南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举兵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
这一期的迁徙路线是:主要由第二、三期旧居,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及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还有小部分从闽西、粤北、粤东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而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E.同治年间
由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迁徙。
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资助下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闻最多,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参加起义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杀,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象契约华工一样,被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从事苦役劳动。这一时期主要由广东中部、东部迁至西部、南部及海南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并不是每次迁徙都是客家的迁徙,而是有严格区分的,一般认为南宋以前的迁徙是客家先民的迁徙,南宋以后才是真正含义的客家人的迁徙。客家的迁徙不是象水波一样,一波接着一波,也不象射箭一样,一步到位,也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而是无组织的非常焕散的迁移。
4.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时期;明代中叶以后;清代中叶以后。
一般认为在南宋时客家群体分化成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初具规模。到明代中期,已经人数众多,成为一大社会势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识更为增强,在社会舞台上表现很是积极、主动。客家在南宋时期形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⑴客方言的形成。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标志。据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迟在南宋时已形成。
⑵相当的人口规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载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无所谓民族、民系。对客家人口的历史估量,难以用统计数字表示,但可从客家集中区的县治数量作分析。以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中所列纯客县为依据,按明代的行政区划为界限,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江西的南安府、赣州府,福建的汀州府、漳州府,广东的潮州府、连平州、韶州府、南雄府。这八府州以前是地广人稀的山区(潮汕沿海地区除外),县治少。到宋之后,县治逐渐加多,明代增加的县数达12个。添设县治,无疑是要加强统治,但必须以居民聚落众多、生产开发已达到很高水平为基础。在这些县治设置之前,这里必然已经有很多人居住。即在南宋时期,聚居于闽粤赣边区的北方汉人经过数百年与原住居民的融合演化后,已站稳脚跟,并拥有一定的人口规模。
⑶共同的地理环境。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为多山密林地区,交通闭塞,交往困难,十分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a.小盆地农耕经济,为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b.小盆地造成的风俗习惯。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闭性的地理条件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原有的方言、习俗在与原住居民融合后得以保持下来。
⑷共同性的社会行动。这是客家人争取自身利益的表现,是群体意识浓厚的反映,也是客家人成为一个独立民系的重要依据。赣闽粤客家居住区联成一片,彼此的经济往来频繁,被压迫者进行的反抗斗争相互呼应。相对应的封建王朝实施统治时也将这片地区当作一个特定政治单位来处理。经济来源方面如南宋时期赣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农田等。政治斗争方面如南宋时范汝为、陈三枪领导的农民起义往复进出于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赣诸州领导的抗元斗争等。
5.客家形成地域与过程
目前的主要看法有:鄱阳湖平原;赣南:石城;汀州:宁化县石壁村;梅州:梅县;赣闽粤边区。
(1)客家基地、大本营:赣闽粤边区;
(2)客家通衢:石城;
(3)客家锚地:赣州;
(4)客家驿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客家腹地:以梅州为中心的十几个县;
(7)世界客都:梅州。
6.客家之流
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区最广的民系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在中国国内有客家聚居的地区,共19个省区,265个县市,其中纯客或基本纯客县市41个,总人数约5500万。另香港约125万,澳门约10万,台湾约460万.国外遍布五大洲六大洋,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500万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344.html?tp=0_11
回答者: 745418097 - 试用期 一级 1-28 13:36
我来评论>>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3 个人评价
0% (0)
100% (3)
相关内容
• 广西贺州市的具体方位,经纬度
• 客家人的资料
• 广西梧州的客家话
• 客家话的流行歌有多少人听过?
• 有谁知道东莞虎门有没有车回广西贺州?
查看同主题问题:广西贺州 客家人
其他回答 共 2 条
以下是我家族谱所记载的
1.客家人有那些姓氏?
客家人什么姓氏都有!
2.他们的祖先居住在何处?
河北 陕西 一带
3.他们的祖先是由于什么原因?在何时迁入贺州?
前面写得太多了,直接回答怎么迁入:做生意
4.他们现在分别住在何处?大约有多少人?
广东最多
5.他们分别讲哪种客家方言?
我接触过几个外省的客家人,他们说的客家话都带本地音的,听得懂
6.他们姓氏的堂号各是什么?这堂号是怎样来的?
很多,更姓氏什么有关的,没个地方都会有祖先祠堂的
7.他们对贺州的建设分别有什么贡献?
贡献我就不知道了,只知道祖先是为官的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嘉应州、赣州、汀州。
[编辑本段]客家源流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2种:
(1)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2)北方南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在一般人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2007年5月,刊登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里面有组数据是非常惊人的。以下选取部分图,可见,客家人的中原基因占了很大比例
1.根源
客家人之根在汉族。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像中州的河南话。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2.迁徙原因
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总概各种迁移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A.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战乱。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职迁调定居。
④游学、经商
⑤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B.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这些对北方逃难的汉人看来,可谓“世外桃源”而纷纷定居于江南、岭南地区。
C.与介入障碍有关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从河洛、中原迁至江南、岭南地区,就交通条件,虽极为困难,但也不是无路可走。从秦代起,就有驿道; 从隋代起,就有运河水道,特别是东南道路和岭南道路; 从宋代起,就有“塘铺”等。
东南道路以大运河为主干,把关中、淮南、东南连接起来,并延伸至今赣、闽等地。入岭南道路有4:一由荆襄道路南下湖南,经湘水、灵渠、桂江、西江进入珠江三角洲; 一由湖南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长江、赣江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粤东。道路的畅通为历代客家先民南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封建政府的拓垦,如康熙23年的“迁海复界”,康熙51年的“湖广填四川”等,也为客家人的再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D.与个人心理、生理有关的因素,即“已因”。
迁移者是具有特质的人,而不是迁出地的平均人,体现为富有冒险精神、不满现状等等,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如把身体矮小者称为“末朝人”的实质。
3.迁移过程与路线。
北方汉人南迁历史记载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迁始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始于秦,也有人认为始于汉或三国、或东晋、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迁移有“二次说”、“三次说”、“五次说”、“六次说”、“九次说”等,也有人不分批次只说迁移,莫衷一是。一般认为客家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5次,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散居世界各地。
A.两晋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影响,北方汉民大量南迁。其迁移远者自今日山西长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灵宝等地,沿颍、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到达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北岸。
B.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藩镇割据等战争影响,南迁者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至闽南;近者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
C.两宋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农民起义的影响。宋末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后,为躲避元朝的追捕诛连,形成空前的大迁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特点,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区居民的特征。元末明初的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迁出地多为福建,迁入地则集中在嘉应各地。主要原因是嘉应各地位于岭南东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较多的低洼丘陵地区可供开垦,加上在抗元过程中一度变为废墟,即响应“文陆号召从军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尽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从他邑迁来重新组合。由于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迁入嘉应一带,从而使嘉应成为客家腹地,成为客家的聚居中心,拥有“客都”的地位。总之,这一时期的迁徙是在第二期基础上由赣南、闽西迁至粤东、粤北地区。
D.明末清初
迁徙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州贵族入主中原的影响。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的越来越激烈,不断有人往外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复界”时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时迁往四川、广西、云南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举兵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
这一期的迁徙路线是:主要由第二、三期旧居,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及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还有小部分从闽西、粤北、粤东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而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E.同治年间
由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迁徙。
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资助下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闻最多,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参加起义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杀,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象契约华工一样,被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从事苦役劳动。这一时期主要由广东中部、东部迁至西部、南部及海南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并不是每次迁徙都是客家的迁徙,而是有严格区分的,一般认为南宋以前的迁徙是客家先民的迁徙,南宋以后才是真正含义的客家人的迁徙。客家的迁徙不是象水波一样,一波接着一波,也不象射箭一样,一步到位,也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而是无组织的非常焕散的迁移。
4.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时期;明代中叶以后;清代中叶以后。
一般认为在南宋时客家群体分化成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初具规模。到明代中期,已经人数众多,成为一大社会势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识更为增强,在社会舞台上表现很是积极、主动。客家在南宋时期形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⑴客方言的形成。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标志。据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迟在南宋时已形成。
⑵相当的人口规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载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无所谓民族、民系。对客家人口的历史估量,难以用统计数字表示,但可从客家集中区的县治数量作分析。以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中所列纯客县为依据,按明代的行政区划为界限,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江西的南安府、赣州府,福建的汀州府、漳州府,广东的潮州府、连平州、韶州府、南雄府。这八府州以前是地广人稀的山区(潮汕沿海地区除外),县治少。到宋之后,县治逐渐加多,明代增加的县数达12个。添设县治,无疑是要加强统治,但必须以居民聚落众多、生产开发已达到很高水平为基础。在这些县治设置之前,这里必然已经有很多人居住。即在南宋时期,聚居于闽粤赣边区的北方汉人经过数百年与原住居民的融合演化后,已站稳脚跟,并拥有一定的人口规模。
⑶共同的地理环境。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为多山密林地区,交通闭塞,交往困难,十分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a.小盆地农耕经济,为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b.小盆地造成的风俗习惯。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闭性的地理条件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原有的方言、习俗在与原住居民融合后得以保持下来。
⑷共同性的社会行动。这是客家人争取自身利益的表现,是群体意识浓厚的反映,也是客家人成为一个独立民系的重要依据。赣闽粤客家居住区联成一片,彼此的经济往来频繁,被压迫者进行的反抗斗争相互呼应。相对应的封建王朝实施统治时也将这片地区当作一个特定政治单位来处理。经济来源方面如南宋时期赣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农田等。政治斗争方面如南宋时范汝为、陈三枪领导的农民起义往复进出于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赣诸州领导的抗元斗争等。
5.客家形成地域与过程
目前的主要看法有:鄱阳湖平原;赣南:石城;汀州:宁化县石壁村;梅州:梅县;赣闽粤边区。
(1)客家基地、大本营:赣闽粤边区;
(2)客家通衢:石城;
(3)客家锚地:赣州;
(4)客家驿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客家腹地:以梅州为中心的十几个县;
(7)世界客都:梅州。
6.客家之流
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区最广的民系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在中国国内有客家聚居的地区,共19个省区,265个县市,其中纯客或基本纯客县市41个,总人数约5500万。另香港约125万,澳门约10万,台湾约460万.国外遍布五大洲六大洋,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500万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344.html?tp=0_11
回答者: 745418097 - 试用期 一级 1-28 13:36
我来评论>>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3 个人评价
0% (0)
100% (3)
相关内容
• 广西贺州市的具体方位,经纬度
• 客家人的资料
• 广西梧州的客家话
• 客家话的流行歌有多少人听过?
• 有谁知道东莞虎门有没有车回广西贺州?
查看同主题问题:广西贺州 客家人
其他回答 共 2 条
以下是我家族谱所记载的
1.客家人有那些姓氏?
客家人什么姓氏都有!
2.他们的祖先居住在何处?
河北 陕西 一带
3.他们的祖先是由于什么原因?在何时迁入贺州?
前面写得太多了,直接回答怎么迁入:做生意
4.他们现在分别住在何处?大约有多少人?
广东最多
5.他们分别讲哪种客家方言?
我接触过几个外省的客家人,他们说的客家话都带本地音的,听得懂
6.他们姓氏的堂号各是什么?这堂号是怎样来的?
很多,更姓氏什么有关的,没个地方都会有祖先祠堂的
7.他们对贺州的建设分别有什么贡献?
贡献我就不知道了,只知道祖先是为官的
战乱
饥荒
黄河泛滥
三者你选一吧
饥荒
黄河泛滥
三者你选一吧
贺州人说桂柳话还是白话?
我是说桂柳话的,我家在平桂区,我们那里大多数是讲桂柳话,我上八步区逛街买东西也是说桂柳话,不过在专卖店里面和店员是说普通话的。
说白话的人也很多,在贺街基本都是说白话的,还有一些人说客家话,钟山上面说的是土话。
说白话的人也很多,在贺街基本都是说白话的,还有一些人说客家话,钟山上面说的是土话。
贺州市有很多种方言。既有讲桂柳话的,也有说白话的,还有客家话的。
哈哈!我们贺州人说客家话的最多,再者本地话、九都话、土话、白话等
贺州处在三省交界 文化比较融合 聚集了说各种方言的人
我所知道的有 客家话(贺州客家人超级多) 粤语 土白话 桂柳话 瑶话 壮话 本地话
所以 贺州人说什么话这个问题还真是因人而异
我所知道的有 客家话(贺州客家人超级多) 粤语 土白话 桂柳话 瑶话 壮话 本地话
所以 贺州人说什么话这个问题还真是因人而异
富川的有说桂林话的,也有说梧州话的,其他的大多说白话
贺州客家人的堂号是怎么来的?
要的是贺州客家人的堂号是如何来的一、有关中国姓氏的郡望,堂号介绍
中国姓氏有多少?常人都读过《百家姓》,其实何止百家。据现代人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有11969个姓氏。中国姓氏来历十分久远。各个姓氏都可追朔到黄帝、炎帝唐、虞、夏、商、周的渊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分化、演变,成为今天的众多姓氏。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源流。从源头上说,有的以国为姓,有的以官爵或谥号为姓,有的以封地地名为姓,有的以封地特征为姓,有的以图腾崇拜为姓,有的以职业为姓,有的由少数民族改汉姓,种种就难详述了。贺州市客家人各姓氏都有族谱,从开基祖(即最先到贺州的那个先祖),再往上追根朔源画出线条图,找到自己的先祖、房派。贺州市八步区文波村邹姓人来自江西龙泉县(今遂川),族上近年还集费派人到先祖来源地寻根问祖,弄清自己的来历,写出一篇《江西行—千里寻根记》》发表在《广西客家》第五期上
我国姓氏发展历史上,很早就有郡望门第与堂号的出现。所谓郡望就是某一姓氏在某一地区地位最高的家族(所谓望族),如"陇西李氏"、"彭城刘氏"、"三槐王氏"、"汝南周氏"等。李姓人以居住在陇西郡(今甘肃天水)的李族(李渊后来创建了唐王朝)名望最高,许多姓李人都以自己先祖来自陇西为荣。彭城(今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居地,同姓人都以彭城为荣,从而有"彭城第"之称。实际上他们不一定是刘邦的后裔。
堂号则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与发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房支的称号,称为房号或堂号。如"三槐堂"是琅邪王氏的一个分支,由北宋王祐在住所庭院栽植了三棵槐树以勉励子孙努力仕徒位登公卿,而后其子果然实现了他的夙愿,后代子孙为纪念王祐便称自己为三槐王氏或称"三槐第"、"三槐堂"。我国有些大姓的郡望堂号是比较多的,如张姓有16望,诸如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沛国、梁国、中山、河内、昌平、百思、金监等。王姓则有23望,如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平、高平、京兆、天水、新蔡、新野、山阳、章武、三槐……等等。有的姓只有一个堂号。宋代以后郡望和堂号的内容就不再区分了,二者都可视为姓氏的发祥地代称,但有的门第和堂号则进一步发展有更丰富多彩内涵
中国姓氏有多少?常人都读过《百家姓》,其实何止百家。据现代人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有11969个姓氏。中国姓氏来历十分久远。各个姓氏都可追朔到黄帝、炎帝唐、虞、夏、商、周的渊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分化、演变,成为今天的众多姓氏。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源流。从源头上说,有的以国为姓,有的以官爵或谥号为姓,有的以封地地名为姓,有的以封地特征为姓,有的以图腾崇拜为姓,有的以职业为姓,有的由少数民族改汉姓,种种就难详述了。贺州市客家人各姓氏都有族谱,从开基祖(即最先到贺州的那个先祖),再往上追根朔源画出线条图,找到自己的先祖、房派。贺州市八步区文波村邹姓人来自江西龙泉县(今遂川),族上近年还集费派人到先祖来源地寻根问祖,弄清自己的来历,写出一篇《江西行—千里寻根记》》发表在《广西客家》第五期上
我国姓氏发展历史上,很早就有郡望门第与堂号的出现。所谓郡望就是某一姓氏在某一地区地位最高的家族(所谓望族),如"陇西李氏"、"彭城刘氏"、"三槐王氏"、"汝南周氏"等。李姓人以居住在陇西郡(今甘肃天水)的李族(李渊后来创建了唐王朝)名望最高,许多姓李人都以自己先祖来自陇西为荣。彭城(今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居地,同姓人都以彭城为荣,从而有"彭城第"之称。实际上他们不一定是刘邦的后裔。
堂号则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与发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房支的称号,称为房号或堂号。如"三槐堂"是琅邪王氏的一个分支,由北宋王祐在住所庭院栽植了三棵槐树以勉励子孙努力仕徒位登公卿,而后其子果然实现了他的夙愿,后代子孙为纪念王祐便称自己为三槐王氏或称"三槐第"、"三槐堂"。我国有些大姓的郡望堂号是比较多的,如张姓有16望,诸如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沛国、梁国、中山、河内、昌平、百思、金监等。王姓则有23望,如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平、高平、京兆、天水、新蔡、新野、山阳、章武、三槐……等等。有的姓只有一个堂号。宋代以后郡望和堂号的内容就不再区分了,二者都可视为姓氏的发祥地代称,但有的门第和堂号则进一步发展有更丰富多彩内涵
本文标题: 贺州客家人和本地人的关系怎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33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