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杜牧

发布时间: 2021-11-05 19:07: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题乌江亭杜牧的看法是什么题乌江亭【作者】杜牧,【朝代】唐代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标签:...

怎么看待杜牧

题乌江亭杜牧的看法是什么

题乌江亭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标签: 咏史 咏史怀古 怀古 励志 诗 目的 其他 情感
译文 注释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如何看待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不同评价呢?

 项羽,是秦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以勇猛好武闻名。在秦末动荡中,项羽追随叔父项梁起义,并在叔父阵亡以后率军援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威震华夏。不久,项羽杀死秦王子婴,定都彭城、广封天下灭秦将军和六国旧贵,并自称西楚霸王。

然而伴随着汉王刘邦的崛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争霸拉开了帷幕。即便神勇无比的项羽曾于彭城之战大败汉军,却依旧难以挽回西楚的颓势,最终上演了“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情故事。


  虽然最终在战场上走到了尽头,但是千百年来围绕项羽的争议却始终未曾平息,文人墨客对于他的评价呈现出极端的两面性。后世在感怀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武雄姿的同时,亦会对其仁义不施、忠言不纳的行径有所鄙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士子、诗人、甚至是君王都曾写过与项羽有关的诗句,其中尤其以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的最为出众。那么,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对于项羽做出了怎样的描写,又都有何背景?下面就让我们一同了解一下吧!

牛李党争、迁官外放的杜牧

  杜牧入仕之初,便凭借对国事的关心和对孙子等兵家著作的研读,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甚至曾有一次献计平虏,并被当朝宰相李德裕采用。要知道,当时李杜两家可谓世交,有着李德裕的看重,此后的杜牧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并在23岁时作出《阿房宫赋》。

在这篇旷世奇文中,杜牧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观点,并发出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呼声。十多年后,杜牧结识了时任淮南节度使的牛增孺,从此二人私交甚笃。只是,9世纪前期的大唐长期处于朝堂党争之中,李德裕和牛增孺作为党争的核心人物,却先后对杜牧表现出了足够的赏识,这不能不说是其才华的绝佳体现。


  然而,在前后拉锯长达40年的牛李党争中,双方之间的矛盾早已异化,不会允许杜牧这样的中间派存在朝堂之上。终于在会昌二年(842年),他被外放为黄州刺史,遭到宰相李德裕的排挤。

两年之后,杜牧又被迁为池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经过和县乌江边的乌江亭时诗兴大发,挥斥方遒作了一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于熟读兵家的杜牧来说,项羽所谓“天之亡我”的观点是何等的荒谬。

真正有志向的男儿就应该忍辱负重,决不能被一时的失意打败,只有重整旗鼓才有可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事实上,杜牧明面上是在替项羽负气自刎而惋惜,指责其胸襟不够大气,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鼓舞志向,时刻提醒自己绝不能因为贬谪外地而气馁。在担任池州、睦洲等地刺史期间,杜牧都能兴利除弊、关心百姓疾苦,最终再度入京,担任吏部员外郎。

对“三冗”现象深恶痛绝的王安石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这年距离杜牧贬谪外放过去了整整200年,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早已崩塌,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之后,一个新的王朝诞生了,那就是宋朝。

北宋吸取了晚唐藩镇割据和五代武人乱政的教训,从一开始就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大政方针,并尝试加大君主集权统治。为了保证中央的权力,达到对地方官员的制约,北宋增加办事环节、增加官僚职位的方法以实现权力制衡,从而出现了“十羊九牧”的恶果。

冗兵、冗官、冗费合称为“三冗”,逐渐成为宋朝财政的巨大压力,反而影响了国家的稳定。王安石入仕之初,宋朝仁宗皇帝曾支持改革派重要人物范仲淹推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奈何改革阻力太大,其重要针对的“冗员”问题,更是触及了守旧官僚的利益。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新政的失败对王安石的触动很大,从1051年到1054年,王安石当了4年舒州通判,更是加深了“三冗”现象对百姓的危害之大。1054年秋,他在文彦博、欧阳修等人的举荐下进京述职,途径乌江亭,想起了两个世纪前另一位忧国忧民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

只是,相较于杜牧从自身志向出发的角度,王安石更愿意从江东百姓的视角去看待项羽的乌江自刎。“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在王安石的这首《叠题乌江亭》中,我们清晰的感受到他处处为民着想的观点。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凭借自己多年在地方上的执政经验推行了变法改革,史称“熙宁变法”。

只是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虽然全面,但太过于激进,并未获得执行官员的认同,从而导致在诸多律令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阳奉阴违、偷天换日的情况。

加上在变法过程中的用人不当,变法派内部出现了分裂,排除异己之风明显,最终在与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党争中落了下风,最终失败。从此,新旧党争开始成为北宋朝堂之上的顽疾,其恶劣程度远超于唐朝牛李党争,并一直延续至北宋灭亡为止。

靖康之耻、宋室南迁时的李清照

  伴随着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的相继失败,北宋“三冗”情况愈发严重,朝廷财政负担巨大、军队和地方官员效率低下,百姓生活困苦。然而,凭借着宋朝对商业的积极开放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官商集团在北宋影响巨大,这也导致宋朝的农民起义虽然数量巨大,但规模却很难跨越一个行政区域。

只是随着东北女真人的崛起,金朝建立并南下中原,宋朝羸弱的军事和行政机器几乎不堪一击。靖康之耻、建炎南渡,士大夫出身的才女李清照也随着丈夫赵明诚一起逃到南方。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但建康却在两年之后发生内乱,李清照和丈夫不得不再次难逃,这一年是南宋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

杜牧是怎样理解间谍活动中的用间?

杜牧在注“内间”时说:“敌之官人,有贤而失职者;有过而被刑者;亦有宠嬖而贪财者;有屈在下位者;有不得任使者;有因败丧以求展已之才能者;有翻覆变诈常持两端之心者。如此之官,皆可以潜通问遗,厚赂金帛而结之。因求其国中之情,察其谋我之事,复间其君臣,使不和同。”

杜牧在这里将《孙子兵法》的“内间”涵义更为详细具体化了,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用间思想,即:内间的任务可以是多重的。既可以搜集敌国情报,离间敌方君臣,也可以探获敌方间谍对付己方的阴谋。这就把内间的作用扩大了,改变了以往认为内间只执行单一任务的旧观念。

晚唐诗人杜牧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了怎样的审美倾向?

在中唐、晚唐的过渡时期,诗歌创作一度有些冷落,到文宗开成年间(827年),杜牧、李商隐等又一代优秀诗人崛起,再度开创了唐诗的新局面。

杜牧(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初为校书郎。杜牧秉性刚直,被人排挤,仕宦颇不得意。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为幕僚多年,又作过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等,中间虽也曾入朝任监察御史、左补阙等官职,但时间都不长,终官至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人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

杜牧的七言近体诗,精炼含蓄、明丽俊爽、委婉曲折,自成一家。其诗歌主要是抒写自己的斗志与理想,表现出了一定的爱国忧民思想。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写于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任上。此诗抒写了诗人在开元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时的古今感慨。其中流露出诗人较浓的感伤情绪,描绘婉曲细腻,节奏和语调轻快爽利,突出了杜牧诗歌豪宕俊爽、空灵深婉的特点。

杜牧的长诗有《感怀诗》《群斋独酌》二首。概括安史之乱以来的历史事实,对藩镇拥兵自重、外族入侵、国家动乱、民生憔悴等现实表现深沉的慨叹。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平生五条线,愿补舜衣裳”的报负壮志,写自己忧国忧民的壮志难酬的忧愤。

还有《河湟》诗,通过今昔对比,抒写诗人对朝廷不言恢复,醉生梦死的义愤,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属于政治讽刺诗。

杜牧表现相思题材的代表是《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此诗写离愁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史学世家的遗风和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在杜牧的诗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感。登临咏怀之作,别人写来大抵是流连山水,描摹自然,而杜牧写来,却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讽刺统治者的奢侈荒淫的诗有《过华清池》。诗写历史事实,旨在揭露建立在剥削和奴役人民之上的统治集团的享乐生活。描写委婉,但讽刺意义很深。后代许多人作华清池诗,而杜诗尤为绝妙,脍炙人口,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写景抒情诗《泊秦淮》,写烟水、月沙等组成的秦淮夜色以及夜色中飘荡的歌声,以古刺今。《玉树后庭花》乃亡国之音,以抒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色调素淡,声情轻柔,讽刺辛辣。

写景诗《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斜”“霜叶红于二月花”写秋景之美,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以七绝咏史最有成就。诗写得繁华异采,言简意长,含蕴无尽,一唱三叹,且长于议论。

语言凝练含蓄,抒情性很强,叙、抒、议交融一起,以轻言抒豪情,气势豪宕而又情意缠绵,是其诗歌风格。

然而,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达豪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如《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中: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看著白苹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这些诗一面显示着洒脱无羁和看破红尘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诗人内心的痛苦。

由于杜牧习惯从广大的历史上看待现实问题和个人遭遇,性格比较豪爽开朗,他的诗中虽然有颓唐的成分,却并不显得局促阴暗,相反,无论感慨往事、针砭现实还是抒写怀抱、描摹自然,都能在忧郁中透出高朗爽健、意气风发、俊逸明丽的气格。

杜牧的诗风既没有元白诗平俗易懂,也不像李贺那样雕琢,以艳险奇丽取胜。由于杜牧说过“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读韩杜集》),并写有《杜秋娘诗》及《大雨行》这样颇似杜甫、韩愈风格的诗,说明他受杜、韩的影响较深。从杜牧所擅长的七律、七绝的语言艺术上来看,他有杜甫那种讲究顿挫抑扬、开合回环的声律与布局的特点,但又不像杜甫诗歌那么沉郁浑厚,更多地有一种高朗俊逸的气质。而对于韩愈诗歌较为流畅轻灵的一面,杜牧确有所吸取,对其最具有强烈特征的奇崛怪异的风格,杜牧却没怎么采纳。

总体上说,杜牧是以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气骨,加上他特有的历史感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其诗歌的特殊境界。

本文标题: 怎么看待杜牧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169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懂十二时辰,你就懂了中国人的一天(建议收藏)历史真的存在吗 历史的可信度是多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