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资治通鉴》?(2021·黄冈)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特点是按年、月、日编排史实,记述历史。史学著作《资治通鉴...
如何评价《资治通鉴》?
(2021·黄冈)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特点是按年、月、日编排史实,记述历史。史学著作《资治通鉴》属于这种体裁。
(2021·宜昌)它是一部成书于北宋时期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该书中,编者司马光等人总结了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它是《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采用的体裁是编年体。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2021·宜昌)它是一部成书于北宋时期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该书中,编者司马光等人总结了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它是《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采用的体裁是编年体。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熟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大概了解了一下中国历史
资治通鉴看了有什么用?我感觉没用,不如四书五经,二十四史
《资治通鉴》和《春秋》一样,是编年史。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断代史。
两者的性质是有些不一样的。不能说《资治通鉴》就没用了。
编年体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客观地说,二十四史中,《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前四史成就非常高,史学成就可能在《资治通鉴》之上。其余二十部史书都不如《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实际上自诞生之日起,并到目前为止,都是中国很重要的一部正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圌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圌族兴亡的统圌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资治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圌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两者的性质是有些不一样的。不能说《资治通鉴》就没用了。
编年体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客观地说,二十四史中,《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前四史成就非常高,史学成就可能在《资治通鉴》之上。其余二十部史书都不如《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实际上自诞生之日起,并到目前为止,都是中国很重要的一部正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圌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圌族兴亡的统圌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资治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圌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如果不能理解,不能结合实际
看什么都没用
那叫书呆子
但这不是书的问题
看什么都没用
那叫书呆子
但这不是书的问题
读资治通鉴的人的气质
资治通鉴》可谓代表中国古代史学的最高成就,是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典读物。不过,《通鉴》又不同于一般的史籍,是一部以“资治”为目的,讲述治国理政之道,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政治史典籍,其影响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史学领域。司马光生前曾多次为皇帝讲读《通鉴》;从北宋到清朝,《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皇帝教科书”。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然是一部值得重读的经典。
今日之中国,距离司马光修《通鉴》的时代几近千载,告别帝制已逾百年。《通鉴》事君的价值,早已光芒不再。但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历史作品也因时代不同而需要不断反思和解读。今天重读《通鉴》,不仅需要重温那些生动传神的记载,更应该重视从中汲取历史智慧的滋养,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首先,不妨将《通鉴》还原到历史语境当中,正视其“垂鉴资治”的功能,以求“迹得鉴失”。司马光曾说,历代史书“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故“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通鉴》的取材及编修秉持了传统史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垂鉴资治”虽不能涵盖《通鉴》的全部价值,却是该书最突出的特点。今日读此书,不宜忽视。
其次,今日读《通鉴》,应将其置于史学语境中,重视其特有的编纂方式和叙事特色。“历史”一词,通常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二是指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述和研究。相比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更为重要。因为很大程度上,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事实”,都是理解、书写、阐释的结果。《通鉴》作为一部编修的史学作品,字里行间难免带有书写者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取向,甚至有记载舛误和评论偏颇之处。当然,其中不少问题已被学术研究订正。今日读《通鉴》,一方面应结合学术研究成果,查疑订误,以求准确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更应把握《通鉴》编纂历史的原因、书写方式及文字背后的政治寄托
今日之中国,距离司马光修《通鉴》的时代几近千载,告别帝制已逾百年。《通鉴》事君的价值,早已光芒不再。但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历史作品也因时代不同而需要不断反思和解读。今天重读《通鉴》,不仅需要重温那些生动传神的记载,更应该重视从中汲取历史智慧的滋养,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首先,不妨将《通鉴》还原到历史语境当中,正视其“垂鉴资治”的功能,以求“迹得鉴失”。司马光曾说,历代史书“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故“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通鉴》的取材及编修秉持了传统史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垂鉴资治”虽不能涵盖《通鉴》的全部价值,却是该书最突出的特点。今日读此书,不宜忽视。
其次,今日读《通鉴》,应将其置于史学语境中,重视其特有的编纂方式和叙事特色。“历史”一词,通常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二是指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述和研究。相比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更为重要。因为很大程度上,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事实”,都是理解、书写、阐释的结果。《通鉴》作为一部编修的史学作品,字里行间难免带有书写者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取向,甚至有记载舛误和评论偏颇之处。当然,其中不少问题已被学术研究订正。今日读《通鉴》,一方面应结合学术研究成果,查疑订误,以求准确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更应把握《通鉴》编纂历史的原因、书写方式及文字背后的政治寄托
第一,读史明智,以史为鉴,《资治通鉴》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许多中国人把自己的修养与文化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似乎已上升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这种修养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人情世故”。而是提升刷新了中国人的和谐生存之道,变成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这种境界在历史的轮痕中获得一种澄明的心境。如果能在这种澄明的心境中穿越浩瀚的时空隧道,透过纷纭的兴亡成败,也许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个朝代虽然被颠覆后,但历史仍然在延续,智慧和经验给又我们创造未来的历史,读《资治通鉴》读的是一种文化,读的是一种大智慧。
然而,没有文化底蕴的精髓终究是靠不住的。如果智慧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技术,那么对提升一个人的修养也太单一了。
智慧精髓的根源是文化,智慧精髓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就如《资治通鉴》语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中国的智慧精髓在本质上是一种至为深刻的文化,只有人的身心内外都浸透了这种有资于“知道”的文化,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内存修养、外显智慧”的境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涵修养魅力的人才。
第二,读阅《资治通鉴》这是个耐人寻味的过程,其间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由过去的历史的经验积累,铸成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
通过学习和了解《资治通鉴》可以从王朝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的哲学,从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经历中感悟人生真谛。学习了解《资治通鉴》,小到个人,是修身齐家,充实自己头脑、得到人生启迪的修养升华;大到与国家命运共同体,立于世界民族的伟大贡献中。“修来能量多读书,忧患可解怎么办?”
博古通今与修养蕴含是与真知灼见的独立见解分不开的,无论是王朝帝国的兴衰成败、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是重大事件的曲折内幕、伟大创新背后的艰辛,这些蓦然回首的历史往事无不折射出做人与做事的修养提升之道。
这种境界在历史的轮痕中获得一种澄明的心境。如果能在这种澄明的心境中穿越浩瀚的时空隧道,透过纷纭的兴亡成败,也许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个朝代虽然被颠覆后,但历史仍然在延续,智慧和经验给又我们创造未来的历史,读《资治通鉴》读的是一种文化,读的是一种大智慧。
然而,没有文化底蕴的精髓终究是靠不住的。如果智慧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技术,那么对提升一个人的修养也太单一了。
智慧精髓的根源是文化,智慧精髓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就如《资治通鉴》语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中国的智慧精髓在本质上是一种至为深刻的文化,只有人的身心内外都浸透了这种有资于“知道”的文化,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内存修养、外显智慧”的境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涵修养魅力的人才。
第二,读阅《资治通鉴》这是个耐人寻味的过程,其间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由过去的历史的经验积累,铸成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
通过学习和了解《资治通鉴》可以从王朝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的哲学,从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经历中感悟人生真谛。学习了解《资治通鉴》,小到个人,是修身齐家,充实自己头脑、得到人生启迪的修养升华;大到与国家命运共同体,立于世界民族的伟大贡献中。“修来能量多读书,忧患可解怎么办?”
博古通今与修养蕴含是与真知灼见的独立见解分不开的,无论是王朝帝国的兴衰成败、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是重大事件的曲折内幕、伟大创新背后的艰辛,这些蓦然回首的历史往事无不折射出做人与做事的修养提升之道。
无自制通鉴的人,他们都特别有才华,而且面上也能看出来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
我觉得读历史的人的气质应该还是比较的沉重,也就是说看书看的多的人,事实上都会有一点这个样子,也就是说看书看的多,相当于是经历了很多人的人生,至少会对于这个世界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毕竟相当于是很多人的人生经验都在里面。
比较下《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特点吧~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我想了解下他们的不同或者特色~谢谢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http://baike.baidu.com/view/27696.htm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后世通常所说的“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汉· 司马迁 130
2 汉书 汉· 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120
4 三国志 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http://www.wanghongmin.com/jxzl/shuji/a6.htm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http://baike.baidu.com/view/27696.htm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后世通常所说的“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汉· 司马迁 130
2 汉书 汉· 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120
4 三国志 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http://www.wanghongmin.com/jxzl/shuji/a6.htm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纂,全书共294卷。作为一部专供皇帝阅览和资政的御用史书,它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详"与"实"。对于历史中重大的事件,作者司马光必备陈其因果不敢以丝毫的简率而罔君,这就是其 "详";而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乃至时间、格物等作者描写务求其真,其准,不敢以半点的虚假而欺君,这就是其"实"。《资治通鉴》以其"详"与"实"这两大特点,贮存了中国历史上计1362年的重要史实和重要历史人物,这就是《资治通鉴》一书为古人、为今人,也必将为后人所重视、所推崇、所读、所诵、所收藏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乃至普通百姓争读不止。它已成为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教科书,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古往今来,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等等名家不胜枚举、数不胜数,《资治通鉴》是其必藏的珍品典籍。
《二十四史》是一部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学丛书,全书共计3249卷,40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至最后一部《明史》,共耗时1800余年,是世界图书史上叹为观止的巨著。《二十四史》用统一的纪传体裁,系统地、完事地记录了明亡以前有文字可考的几千年历史,是一部包含朝代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丛书。《二十四史》内容博大精深,向读者提供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政治、军事、文学、艺术、法律、典章诸方面的社会存在及其沿革,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主要传承者,它的存在为繁衍不息的中华文明提供了取之无尽的宝藏。
《二十四史》是一部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学丛书,全书共计3249卷,40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至最后一部《明史》,共耗时1800余年,是世界图书史上叹为观止的巨著。《二十四史》用统一的纪传体裁,系统地、完事地记录了明亡以前有文字可考的几千年历史,是一部包含朝代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丛书。《二十四史》内容博大精深,向读者提供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政治、军事、文学、艺术、法律、典章诸方面的社会存在及其沿革,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主要传承者,它的存在为繁衍不息的中华文明提供了取之无尽的宝藏。
本文标题: 熟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14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