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以魏作为国号,这个国号有哪样的含义呢?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亲信荀攸、董昭等人公开表示丞相曹操功勋卓著,爵位仅为武平县...
曹操以魏作为国号,这个国号有哪样的含义呢?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亲信荀攸、董昭等人公开表示丞相曹操功勋卓著,爵位仅为武平县侯,有失天下所望。“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在他们的谋划奏议下,汉献帝刘协被迫遣御史大夫郗虑持节册封曹操为公爵,封国建号为“魏”,赐予象征权威的九锡之物。同时,汉献帝刘协以冀州的河东、河内、魏郡、赵国(徙赵王刘珪为博陵王,改为赵郡)、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等十郡作为魏公的封国疆土,于魏郡的邺城建都。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刘协册封曹操为魏王(由魏公进位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都城为邺城。在称魏公、魏王,并建立魏国这一封国之后,意味着曹操已经下定决心要取代东汉王朝了。那么,问题来了,曹操在汉朝下建立的封国,为何叫魏国,有什么原因吗?
一
首先,曹操建立的封国,之所以要以“魏”作为国号,直接原因就是这个封国的都城在魏郡的邺城。魏郡,中国古代历史上西汉至唐初的一个郡。最大范围包括今河南安阳,河北邯郸市以南及山东冠县,莘县等地,治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汉时期,设立魏郡,郡治在邺,属冀州。东汉时期,魏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北临漳县、魏县及山东冠县、莘县等县地及河南靠北少部分地区。就魏郡来说,治所在邺城县。
东汉末年,邺城原本属于袁绍的地盘。对于曹操来说,在击败袁绍势力后,占据邺城(临漳县邺北城),并对邺城进行了修建,从而用来当作自己封国的都城。因为邺城属于魏郡,并且是魏郡的治所。因此,曹操建立的封国,以邺城作为都城,也可以说魏郡是这一封国的核心区域。那么,这个封国采用“魏”作为国号,自然是容易让人理解的事情了。
二
其次,《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从而篡夺了东汉王朝的大权。对此,曹操来到了陈留郡一带,正式在该地区起兵,从而讨伐董卓。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陈留郡就是曹操的起兵之地,也即陈留郡之于曹操,类似于丰西芒砀山之于刘邦一样。
陈留郡,古郡名,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在战国时期,陈留郡属于战国七雄中魏国的疆域,至于前面的邺城,也属于战国七雄魏国的地盘。比如在战国初期,魏文侯任命西门豹任邺县令,从而诞生了西门豹治邺的历史典故,至于陈留郡来说,则是战国魏国都城大梁的所在地。
三
结合以上两点来说,曹操建立的封国,都城邺城不仅属于魏郡,还属于战国时期的魏国。至于曹操起兵的陈留郡,也属于战国时期的魏国。基于此,曹操选择“魏”作为自己封国的国号。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
在战国初期,魏文侯率先变法,促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在战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因此,魏国作为一个强国,选择魏作为封国的国号,也寄托了希望自己封国强盛的寓意。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战国七雄中,韩国因为比较弱小,所以战国时期后的朝代和国家,就很少采用“韩”作为自己的国号。
四
也即曹操虽然架空了汉献帝刘协,但是,他的亲信和手下,名义上都是东汉朝廷的臣子,也即是汉臣,如果直接篡汉自立的话,这些汉臣在心理上难以迅速适应,比如今天你是东汉的臣子,明天就变成曹魏的臣子,这是难以让人接受的,甚至会引起抵触的情绪。
不过,在建立魏国这一封国之后,这些文臣武将可以先在魏国兼任一定的官职,长此以往,大家显然会完成身份上的过渡,也即逐渐由汉臣变成魏国这一封国的臣子,从而效忠于魏国,而不是东汉王朝,正如经典谚语所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自公元213年在汉朝建立魏国这一封国之后,曹操将东汉王朝的文臣武将逐渐转化为魏臣。等到公元220年,曹丕即位时,这些魏臣已经完全适应和习惯了这一角色,所以自然没有心理负担的要求汉献帝刘协退位,推动曹丕登基称帝,从而正式建立了曹魏王朝。
曹操建立的封国,为什么要以“魏”作为国号呢?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消灭了吕布、袁绍、袁术、刘表、马超等割据势力。公元214年,汉献帝刘协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正是在魏国的基础上,曹丕迫使汉献帝退位,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国号依然是“魏”。那么,问题来了,曹操在汉朝下建立的封国,为什么要叫“魏国”呢,而不是韩国、赵国、秦国呢?
首先,在汉末三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之地存在着魏国这一强大的诸侯国。当然,就战国七雄来说,韩国、赵国、秦国、齐国也全部或者有部分疆域在中原地区。对此,在笔者看来,韩国的疆域主要在今河南、山西一带,没有涉及到河北地区。秦国则是以陕西、山西为主,赵国则是山西、河北为主,而齐国的疆域,主要在今山东省一带。在此基础上,对于巅峰时期的魏国,向东扩张到了今山东省一带,向西扩张到了陕西省一带,中间还涉及到了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所以,这可能是曹操用“魏”作为自己封国国号的原因之一,也即历史上的魏国辐射范围较为广阔。
其次,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夺取了冀州等原先属于袁绍的地盘。因为曹操攻取河北后,以邺城为大本营。而在战国时期,邺城曾是魏国的陪都。邺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齐桓公始筑邺城,战国属魏,魏文侯以邺城作为陪都。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曹操在占据邺城后,还对其进行了扩建。曹丕篡汉自立后,虽然曹魏定都洛阳,但是,魏国以洛阳为京师,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足见邺城的重要地位。
再者,还有一个原因,在东汉末年,存在“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言,汉末诸侯袁术曾经援引此谶,说自己字“公路”,路就是涂,证明自己是应该取代汉朝的真命天子。
当然,袁术称帝后众叛亲离,被曹操消灭。在此基础上,又有人解释“当涂高”是“魏阙”,所以曹操取国号为“魏”,除了继承战国魏国的历史传统以外,还有应谶的意思。当然,对于这一说法可信程度,目前还是存在较大争议的。
曹丕废去汉献帝汉改国号称作魏根基扎进洛阳城百呼千应称万岁
谜语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与拓跋部建立的魏国(史上称北魏)有什么不同?
曹丕当上魏王后,为何要立即篡汉称帝?为何说这是阴谋?
曹丕一直都有称帝的野心,篡汉称帝一直都是他蓄谋已久的阴谋。
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17年,曹丕用了非常多的计谋,在司马懿等大臣的帮助下,在和曹植的继承权争夺战中获胜,被立为魏王世子。延康元年正月,曹操在洛阳逝世,一代枭雄就此落下帷幕,曹丕在曹操死后继位丞相、魏王,公元220年11月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给曹丕,曹丕三次上书辞让帝位,后在12月曹丕接受禅让,登台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曹魏,改年号为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并且大赦天下。从汉献帝的禅让一直都是曹丕威逼的,为了保住性命汉献帝只能把皇帝玉玺交予曹丕,至此东汉时期彻底结束。
曹丕当上魏王就立刻篡汉称帝,曹丕的称帝和魏讽的谋反也有一定关系,魏讽密谋攻打邺城,和他一起的同谋偷偷汇报给了曹丕,于是曹丕觉得率领将士平定叛乱,诛杀魏讽。魏讽的叛乱让曹丕感到了威胁,汉献帝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就策动董承反曹,可惜没有成功,汉献帝手下自然还有一些忠臣,加上魏讽的谋反自然让曹丕担心夜长梦多,曹丕也怕留下汉献帝以后难免会出一些问题,不如自己称帝一能满足自己的野心二也能让忠于汉室的力量断了念想。
另一方面,曹丕称帝也得到了手下老臣的允许,在曹操活着的时候,众臣就想让曹操篡汉称帝,可曹操一直都没有称帝的念想,而曹丕称帝,手下的大臣自然也能加官进爵,官位再升一级,他们自然是愿意让曹丕称帝的,所以种种原因之下,曹丕做了一场汉帝禅位的假戏,曹丕的篡汉也导致了东汉这个政权彻底不复存在,也彻底打开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