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土尔扈特东归

发布时间: 2021-10-24 01:01: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直接原因是沙俄的控制、欺凌和压迫意义:为祖国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如何看待土尔扈特东归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直接原因是沙俄的控制、欺凌和压迫
意义:为祖国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加强了新疆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因为对沙俄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渥巴锡是我国历史著名的民族英雄。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背景和原因:
(1)明朝末年,土尔扈特部因为与准噶尔部不和,被迫西迁到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但是他们不忘祖国,不断派人朝贡。
(2)准噶尔部叛乱彻底平定,为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创造了条件。
(3)沙俄的压迫和奴役。
2、概况:
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长途跋涉,历时半年,终于回到祖国。乾隆帝在避暑山庄接见了渥巴锡等人,并且妥善安置了土尔扈特部于准噶尔盆地一带游牧。
3、意义:
为祖国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加强了新疆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因为对沙俄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渥巴锡是我国历史著名的民族英雄。
意义: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愿忍受外国的压迫。土尔扈特部摆脱沙俄压迫,万里回归,表现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向往,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原因:土尔扈特与厄鲁特其余诸部的联系是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共同信仰的藏传佛教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清政府对土尔扈特蒙古的关怀与施恩是促使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决定性原因;沙皇俄国对土尔扈特的欺凌与压迫是促使土尔扈特人回归的直接原因.而清王朝在其回归后所实行的安置措施是与前期政策一脉相承的,充分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特色.
  导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土尔扈特与厄鲁特其余诸部的联系是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共同信仰的藏传佛教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清政府对土尔扈特蒙古的关怀与施恩是促使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决定性原因;沙皇俄国对土尔扈特的欺凌与压迫是促使土尔扈特人回归的直接原因。而清王朝在其回归后所实行的安置措施是与前期政策一脉相承的,充分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特色。
  原因:沙皇的残酷压榨,沙皇没有把土尔扈特人当作自己的人,但是那个时代人是最重要的。俄国实行的是农奴制,有人就可以收税,服劳役,兵役。毕竟土尔扈特也有几十万人,不小的数目。俄国就是看重这点。
  回归后受到的待遇:乾隆在热河木兰围场的伊绵峪和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宴请渥巴锡等首领。对其部众也给以牛羊粮食、衣裘庐帐。并亲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文两篇,立碑于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内。同时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其余大小首领也分别给予封爵。分土尔扈特为新、旧两部。旧土尔扈特由渥巴锡统领,分东西南北四路,共十旗;新土尔扈特由另一首领舍楞统领,分二旗。对土尔扈特部牧地也作了妥善安排。
  意义: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愿忍受外国的压迫。土尔扈特部摆脱沙俄压迫,万里回归,表现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向往,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望采纳。
主要原因:沙皇的残酷压榨,沙皇没有把土尔扈特人当作自己的人,但是那个时代人是最重要的.俄国实行的是农奴制,有人就可以收税,服劳役,兵役.毕竟土尔扈特也有几十万人,不小的数目.俄国就是看重这点
意义: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愿忍受外国的压迫.土尔扈特部摆脱沙俄压迫,万里回归,表现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向往,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土尔扈特人回归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土尔扈特与厄鲁特其余诸部的联系是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一个主要原因;2,共同信仰的藏传佛教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清政府对土尔扈特蒙古的关怀与施恩是促使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决定性原因;
4,沙皇俄国对土尔扈特的欺凌与压迫是促使土尔扈特人回归的直接原因.
清王朝在其回归后所实行的安置措施是与前期政策一脉相承的,充分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特色,为其回归提供了客观条件

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土尔扈特东归”是怎么一回事?

谁能给我详细讲述下这件事的始末及意义?
讲述的是被迫西迁到沙俄境内的中国蒙古部落回归祖国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
  早在明朝末年,在中国天山北部的塔尔巴哈台(仅新疆塔城)及其以北地区,活跃着一支游牧部落,他们是明末漠西厄鲁特蒙古部落的一支 ——土尔扈特部。由于受到准葛尔部的欺凌,他们于17世纪20年代向西迁徙,来到额济勒河(仅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建立起新的游牧生活。然而,沙俄势力向南扩张,土尔扈特部开始受到沙俄的残酷奴役压迫。但他们一直进行英勇的反抗,始终没有屈服。清朝建立之后,他们多次纳贡,向康熙皇帝表达对祖国的向往,康熙帝也派官员进行抚慰。直到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人举行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然后开始踏上返回祖国的艰难历程。沙俄政府派出军队进行围追堵截,经过多次激烈战斗,在8个月长途跋涉之后,他们终于在伊犁河畔与清朝派来迎接的军队相遇。此时,出发时的17万人仅剩下7万人,他们的回归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回归后的土尔扈特部收到清朝政府的热情欢迎和妥善安排,重新开始了安稳的游牧生活。
2008年全国一卷高考题

土尔扈特东归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要不断培育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清政府是如何对待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族的

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土尔扈特人,举部回归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民。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及《满文录副奏折》都有详细记录。
  
为了妥善安置归来的土尔扈特部众,清政府指派官员勘查水草丰美之地,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最后确定的游牧地为“渥巴锡所领之地”,也称旧土尔扈特,分东西南北四路,设四个盟,各任命了盟长,舍楞所领之地,称新土尔扈特,舍楞为盟长; 还有和硕特恭格部,下设四个旗,恭格为盟长
 1771年,远徙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战胜了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对少数民族的抚恤是清政府收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土尔扈特的抚恤则是史无前例的。经过10多年的休养生息,土尔扈特人民不仅在建设边疆的事业中作出了贡献,而且也为保卫边疆的和平与安定、维护祖国统一贡献着力量。

  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的抚恤史无前例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五月下旬,远徙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战胜了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伊犁将军伊勒图会见渥巴锡时,为他热爱祖国的诚意深深感动,遂将此事向乾隆皇帝作了报告。乾隆皇帝确信土尔扈特回归是前来“乞求皇恩,甘愿臣服”后,立即作出了收留安抚所有回归土尔扈特人的决定。他对接纳安置土尔扈特部是高度重视的,考虑到伊勒图难于把这件大事办妥,因此特将经理回部事务的乌什参赞大臣舒赫德调往伊犁,署理伊犁将军,并任巴图济尔噶勒为参赞大臣,协助舒赫德专办安置土尔扈特部事宜。

  对少数民族的抚恤是清政府收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对土尔扈特部的抚恤则是史无前例的。舒赫德一边接待安置先行抵达的土尔扈特人,一边采取紧急救济措施,调集粮食运至伊犁河两岸,供土尔扈特部迁往指定地点时食用。他还组织人力伐木,搭盖临时房屋,令商人将生活用品送到伊犁河两岸的土尔扈特人民手中,并派遣医生救治患病的土尔扈特人。土尔扈特部在回归途中,历尽艰辛,损失惨重,原有的16万人只剩下7万多,随同一起迁移的牲畜也所剩无几。乾隆皇帝听到奏报后,一再强调要周到照顾土尔扈特人,按人口拨给食物、衣服等生活用品,同时提供定居地。乾隆皇帝还反复要求官员们把这些事情办好,务必亲临现场,对所有分发的物品逐一加以查验,当面发给土尔扈特人。

  清政府为救济土尔扈特部众,共下拨库银20万两,全部用于购买牲畜、粮食、衣物等物资,合计采买牲畜近20万头。清政府为赈济土尔扈特部所调拨购买的大批物资和牲畜,不仅从新疆筹办,而且从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置办运送,并得到了这些地区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持。清政府之所以在西北边陲各少数民族中组织动员或指定摊派大量救济土尔扈特人的物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增进兄弟民族之间的感情,因此,通过这件事也可看出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友好互助的优良传统,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民族大家庭。

  这次对土尔扈特部的赈济,清政府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一次就动用库银20万两,赈济7万多人,这在对蒙古族的赈济上成为首创。乾隆皇帝在《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文中写道:“或有以为优恤太甚者,盖意出于鄙吝,未习闻国家成宪,毋惑于其见之隘也。……惟朕体皇祖之心为心,法皇祖之事为事,惟兹土尔扈特之来,其穷厄殆无异曩时之喀尔喀,故所以为之筹画无弗详。”乾隆皇帝深知,为了建设边疆,巩固边疆,除了依靠驻守边关将士外,还要依靠身强力壮、忠于祖国的边民,因此,他决定全面地帮助土尔扈特部,为其生产生活创造条件。清政府除了拨给土尔扈特部众大量的牲畜和良好的牧场外,还支援种子,向他们传授技术,教他们耕种农田。此外,清政府当时之所以能动用大量财力物力抚恤土尔扈特部,也同当时国内形势稳定和经济繁荣分不开。清乾隆中期,清政府以“武定功成,农政宜举”,不仅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空前统一,经济发展也达到了鼎盛。当时的天山南北大局稳定,各族人民积极开发西北边疆,其成就为历代所不及,清前期的强盛及新疆地区的安定景象为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乾隆皇帝为笼络土尔扈特部头目之心,下令土尔扈特大台吉(首领)来避暑山庄朝觐。乾隆三十六年九月,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等一行13人,应乾隆皇帝之召前往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入觐。乾隆皇帝分别在热河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召见了渥巴锡等人,并设宴盛情款待。乾隆皇帝还亲自撰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道石碑,铭刻于善陀宗庙内,以资纪念。在避暑山庄,乾隆皇帝对土尔扈特部的首领都分别晋封爵位,以示褒奖。据满文档案记载,在承德朝觐期间,乾隆几乎每宴必赏,而每次渥巴锡所得赏赐,与诸少数民族王公、参加筵宴的权贵大臣相比均列首位。从中可看出,乾隆皇帝对渥巴锡一行来承德是多么重视。

  对土尔扈特王公实施承德入觐、厚赏是清政府对蒙古王公进行的一项传统政策,目的就是要他们忠于大清皇帝,为巩固、保卫大清王朝而奔走效力。乾隆皇帝对土尔扈特部回归是充满了欢欣之情,他曾写诗抒怀道:“……终焉怀故土,遂尔弃殊伦,弗受将为盗,俾安皆我民”。

  土尔扈特牧民在边陲繁衍生息,为西北边疆的巩固和建设贡献力量

  如何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众,是直接关系到数万人的安全越冬和当地社会秩序稳定的大事,清政府对此是很关注的。渥巴锡汗迫切希望“早指良牧而居,则我之属下可获蒙受恩泽,得以生活”。乾隆皇帝也指令“于安置尔等之时,命指其良好牧地居之”,使他们在祖国的故土上“皆安居得所”,“俾得以所至如归。”

  土尔扈特部众到达之后,清政府将他们暂时安置在斋尔等地过冬,随同前来的和硕特人被安置在济尔噶朗地区,因病不能行走的约有1.5万人则留在了伊犁河两岸。因为考虑到无依无靠的儿童不会做饭、无法照料自己,清政府还命令各营兵丁领养这些孤儿。乾隆三十七年春及三十八年夏,舒赫德奉乾隆皇帝之命,对土尔扈特部的牧地做了具体的安置。由于渥巴锡多次要求移地放牧,并选择了气候适宜、水草丰美的珠勒都斯草原(又名巴音布鲁克草原,位于新疆和静县西北天山腹地,为中国第二大草原)作为新的游牧地,乾隆皇帝慷慨允准。此外,亲王策伯克多尔济划牧于和布克赛尔大草原,郡王巴木巴尔所部被安置在济尔噶朗(今乌苏县)河流域。贝勒默们图划牧于精河,郡王舍楞被安置在阿尔泰乌拉台布尔干河、察干河诸流域。众多的土尔扈特牧民在边陲繁衍生息,对我国西北边疆的巩固和建设大有裨益。

  土尔扈特部所获得的游牧地,都是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因此无论是土尔扈特部首领或人民都非常满意和感激。从亲王策伯克多尔济对舒赫德将军说的一席话也可看出:“自我土尔扈特率族归服之后,圣主施恩,月月发给口粮,赏赐孳生牲畜,又陆续赏给皮袄、服装、棉布、茶叶,连针线之类亦赏赐无遗,且又指定水草丰美之牧地,拨给农具籽种,鼓励种田,使游牧比往日大有景气,竟不见困穷之人,悉安居乐业,实为大皇帝至仁之恩所致,我等不得报答万一。”土尔扈特部首领们从此满怀信心地带领广大部众在新的土地上重建家园。

  为了使土尔扈特部早日恢复生机,清政府决定帮助和督促一部分土尔扈特人从事农耕,发展生产。地方官员们给他们拨了农具和种子,而且给予最优惠的待遇。开始,由于土尔扈特部众不会种田,因此所种农作物均无收获。为此,乾隆皇帝除了下令继续赈济这些贫困的土尔扈特人外,还派满汉官兵们教他们耕种。由于清政府的督促和帮助,从未从事过农耕的土尔扈特人学会了种田,所种农作物均获丰收,从而解决了牲畜少或没有牲畜的土尔扈特人的生计问题。

  由于清政府的优恤政策,再加上土尔扈特王公们的积极努力,土尔扈特牧民的辛勤劳作,土尔扈特部的畜牧业经济逐渐开始恢复并得到发展。后经过10多年的休养生息,土尔扈特部出现了“马匹牲畜滋繁,且能贸易者颇多”的局面。每年,都有土尔扈特部众赶着大批的羊、牛、马等到伊犁、塔城出售,然后换回粮食、日用品。

  土尔扈特人民不仅在建设边疆的事业中作出了贡献,而且也为保卫边疆的和平与安定、维护祖国统一贡献着力量。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们多次以精悍的骑兵配合清军消灭或驱逐外来侵略者。1820年以后,大小和卓后裔张格尔4次窜入新疆,烧杀抢掠,土尔扈特、和硕特牧民接到奔赴前线抗敌的命令后,虽已进山放牧,仍立即从山区牧场撤回,自备战马武器,组成千人队伍奔赴阿克苏前线。1872年5月,沙俄侵略军由果子沟出发,沿途占领了大河沿子、精河等地的一些据点。他们侵入土尔扈特牧地,将牲畜、财产抢掠一空,打死打伤牧民6人。蒙古族牧民自愿供应驼马,支援清政府驱逐侵略军,“并有晶河(精河)土尔扈特贝勒之众,均已同心能死,不降俄夷”等等,在反侵略斗争中,创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

  事实证明,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众实施优恤和安置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不仅将土尔扈特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也实现了乾隆皇帝在最初作出抚恤土尔扈特部众时所希望的“冀兹土尔扈特之众,亦能如喀尔喀之安居循法,勤畜牧,务生殖”的愿望,这对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实现边疆的巩固和安定,加强民族团结都具有深远意义。
1771年(乾隆三十五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部族战士,宣布俄国女皇(叶卡德琳娜)已下令要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圣彼得堡去做人质,还要挑选1万名骑士参加俄国军队,因此,要么失去自由,忍受奴隶的枷锁,要么举行武装起义,脱离俄国,回归祖国。1月5日,震惊世界的土尔扈特部反抗沙俄压迫的民族武装起义爆发了。他们歼灭了监视他们的沙俄官员、军队和其他人员,焚烧了自己的宫殿、村落和带不走的粮食、物品。草原上升起了巨大的烟柱。渥巴锡汗骑在马上,举着鲜艳夺目的彩条旗,带着17万部众,分三路离开居住了140多年的伏尔加河下游,踏着积雪,向太阳升起的东方——祖国前进。

渥巴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十多天的时间就跨越了千里草原,穿过了冰封的乌拉尔河,进入了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摆脱了沙俄几万军队的追袭。在哈萨克草原上,他们突然遭到哥萨克骑兵的袭击,九千多名战士在激烈的血战中牺牲。他们继续前进,全歼了抢先占领东进必经险要奥琴峡谷的哥萨克部队。在炎热的夏季,他们缺粮饥饿,疾病流行,击溃了从奥伦堡等地派去的两万追兵。到6月,土尔扈特部历时半年,行程一万多里,历尽千难万险,付出了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于回到了祖国。他们献出了永乐八年明朝政府敕封给他们祖先的汉篆玉印。

土尔扈特重返祖国后,乾隆帝立即命令妥善安置他们在准噶尔盆地和科布多一带游牧,发放了大批救济物资,计马、牛、羊二十余万头,米、麦四万多石,茶二万余封,羊裘五万多件,棉布六万多匹,棉花六万斤,以及大量的毡庐等等。渥巴锡等被迎接到承德,在木兰围场随围观猎,在避暑山庄里盛会赐宴。所有土尔扈特的各级头领都封了官爵。乾隆帝还亲自撰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刻成两块巨大的碑石,树立在避暑山庄北普陀宗乘之庙的两侧。
本文标题: 如何看待土尔扈特东归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06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隋唐演义》没有《水浒传》一样的地位古代世家继承人(比如侯爵世子之类)不通过科举入仕,还能通过什么途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