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名、字、号

发布时间: 2021-10-23 16:38: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9

中国古人的名字,称得上是门类繁多,五花八门。不说姓和氏,这人的名、字、谥、号、绰号,都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尤其是名和字,最...

中国人的名、字、号

中国古人的名字,称得上是门类繁多,五花八门。不说姓和氏,这人的名、字、谥、号、绰号,都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尤其是名和字,最为复杂。

我们现代所说的名字,在古代叫姓名,而古人所说的名字,则是包括名和字两部分。一般来说,古代士大夫以上的阶层,一般人不但有名,而且都有个字,有的人死后还起个谥号。魏晋以后,文人雅士有的还有号,少则一个,多则几个、十几个,甚至还有几十个的。

今天我们简单地聊聊古代人的名、字、号分别是指什么。

01 「 名 」

《说文解字》对“名”是这样解释的: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先不管这个解释是否是“名”的本义,但是这个解说非常有趣,意思就是说:名是个人称呼,之所以从“口”、从“夕”,是表示晚上大家相互看不见,所以要自报其名。简单理解就是,“名”是为了区别不同的个体。

《礼记·内则》中提到,周代的贵族生下男孩之后,满三个月时,由父亲给起名。因为是幼儿时期起的,所以叫作小名,也叫乳名,某些地区还有叫奶名的。也就是小时候的名字,小名在书面上则称“小字”。

从先秦时期的文献看,当时的人一生应该只有一个名字。许多贵族的名字,听起来很俗很搞笑,如齐桓公名小白,晋成公名黑臀,这都像后世的小名。但是,齐桓公对周天子的使者自称“小白”(《左传·僖公九年》),晋文公对天子使臣也自称“重耳”(《左传·僖公二八年》),史书上也不曾说他们后来又叫什么名,可见当时这些贵族虽然名字不好听,但都只有一个名字。

人的名字分大小,大概是从秦汉之际开始的。秦汉以后,人们一般都起两个名,一个对内,一个对外;一个是小时起的,一个是长大后起的;小时起的对内的叫小名,大时起的对外的叫大名。

汉末三国时期,许多名人都有小名,大家很熟悉的曹操小名阿瞒,刘备的儿子、后主刘禅小名阿斗。魏晋以来,文人相互之间还喜欢称小名,这集中表现在东晋。当时士大夫以真率、放诞为高,所以才出现称小名的风气。这在后世则行不通。现在别说对成年人称小名,就是稍大一点的孩子,当着他的同学、朋友呼叫他的小名,恐怕都会让他感受到什么叫“社会性死亡”。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02 「 字 」

什么叫“字”?从名的含义派生出的另一个符号,就叫作“字”。《说文解字》说:“字,乳也。”段玉裁注说:“人及鸟生子曰乳……《叙》云:‘字者,孳(zi)乳而浸多也。’”

简单说,“字”是生育、滋生的意思,所以古人将汉语书写符号中独体象形的,如人、目、言、日、月、木等,叫作“文”,而由“文”组合、滋生出来的符号,如信、明、相等,叫作“字”。人的“字”是从“名”滋生来的,所以就叫“字”了。

周代贵族男子,年满20岁,要举行加冠仪式。所谓加冠,就是将垂发束起来,挽在头顶,戴上冠,用簪把冠和发髻固定在一起,然后由通过占卜选定的加冠嘉宾根据他“名”的含义,起一个字。这就是《礼记·曲礼上》说的“男子二十冠而字”和《榖梁传·文公十二年》说的“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取字原本是贵族阶层的特权,后来扩展为知识阶层的事,而劳苦大众还不得“染指”。宋代还不准下层社会的人取字。到了明清时代,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几乎无人无字。尽管也遭到文人士大夫们的抨击和嘲讽,但取字的习俗,还是被普遍推广开来。

“字”是从“名”上派生出的,它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所以又叫“表字”;所解释的是“名”的性质和含义,所以也叫“表德”。正因为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这样密切的联系,所以《白虎通·姓名》才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名字的组合方式具体细分起来可以有几十种。我们难以一一介绍,但是比较常见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端木赐,字子贡。《尔雅·释诂》:“贡,赐也。”魏延,字文长。《尔雅·释诂》:“延,长也。” 第二种,名与字皆为反义词,二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作解。如:曾点,字皙。《说文·白部》:“皙,人色白也。”《说文·黑部》:“点,小黑也。”意谓弄脏。弄脏则不洁白,故点、皙相对。韩愈,字退之。《论语·先进》“然则师愈与”,何晏集解:“愈,犹胜也。”又“由也兼人,故退之”。朱熹集注:“兼人,犹胜人也。”愈为胜过,退之则是约束使勿胜过。二者对立。

既然古人一般都是又有名,又有字,那么什么场合称名?什么场合称字?对什么人称名?对什么人称字?

从命名取字上说,名是由父亲或其他长亲所起,行于家庭之内,是对尊长的。字是行冠礼时由选定的嘉宾所起,意在“敬名”,是行于外的。由此便形成了两个原则:名是尊长所叫,或用于自称;字是给外人叫的,不能用于自称。但其中情况也比较复杂,还须进一步分别讨论。

古人重礼仪,很注意称谓。对于在某一方面成就突出者,品德高尚,堪为人楷模者,总不愿直呼其名,而称他们的字,别号,谥号,官爵,地望,或别的敬称,而以称字最为普遍。

03 「 谥 」

谥号是周代才有的。这是给贵族上层人物,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等死后起的一个带有盖棺论定性质的称号。

《逸周书·谥法解》是这样解释谥号的: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意思就是说,你行为高,功绩大,就给你一个伟大的称号;行为平常,功绩不突出,就给你一个一般性的称号。行为是你自己决定的,但谥号却由别人来定。

宋以后盛行称前人的谥号,因为称其谥号既可示敬,又可体现其身分地位和生平业绩,这一点确实是其他称呼所不能替代的。如范仲淹之称范文正公,岳飞之称岳武穆或岳忠武(后改谥忠武)。

04 「 号 」

“号”是名和字之外的一个颇具艺术色彩的符号,所以又叫“别号”。所谓“别”,是对名和字而言。文献资料中介绍某一个人的时候,常常说他名某,字某,号某,别号某某。比如唐寅,字伯虎,别号六如;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

“号”一般是文人雅士们自己起的。因为“名”和“字”的决定权往往不在自己手里,并且规矩太多,不能表现自己的意愿,而“号”给了文人墨客自由抒发和标榜志向和情趣的机会。它可以把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情趣、处境心愿等种种情况充分表达出来,乐意怎么抒发就怎么抒发,关键是“号”还可以随时改。

号,最初大约是隐士们自称的。他们隐居山野,就是为了不求人知,所以把真名实姓也隐去,而另起一个“名”作为自己的代表符号。比如战国时代的鬼谷子,至今也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

晋宋渐有自号出现,著名的如葛洪自号抱朴子,陶潜自号五柳先生。唐代文人有号的逐渐多起来,如杜甫称杜陵野老。到了宋代,文人起号已蔚然成风,几乎人皆有号。

中国人有尊老敬贤的美德,对前哲,对时贤,一向都是敬名称字的。自有了号之后,多改称号。宋人已称杜甫为杜少陵,称苏轼为东坡先生、坡公、东坡,称辛弃疾为稼轩,称陆游为放翁。明清时此风更盛。

05「 绰号 」

绰号,就是抓取人物特征起的名号。最初只叫“号”,后来叫“诨名”。所谓诨名,是与庄重的正名相对的,意思是诙谐戏谑的名字,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外号。顾名思义,外号的意思是人物表现特征的名号,也可以说是外人就其各种特点起的名号。

旧时小说中写英雄好汉在某种场合自我介绍的时候,常说:“在下某某,闯荡江湖二十多年,蒙朋友们抬爱,送号某某某。”例如,《隋唐演义》中秦琼的绰号就是“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神拳太保小孟尝”。

外号都是别人起的,自己起的不叫外号,它是和“自号”相对的。大家熟悉的《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每个人都有一个绰号。


主要参考书籍:

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END-

本文标题: 中国人的名、字、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060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看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评选出的这些两周发现 有何重大意义宋朝和明朝相比哪个经济实力更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