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各诸侯国中,为何很多非公爵国国君谥号也称公

发布时间: 2021-10-17 21:07: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春秋时期,为什么其他国家的君主都称“公”,唯独楚国称“王”?严格地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国君称“公”,其实都是不符规范的。当初武王...

周朝的各诸侯国中,为何很多非公爵国国君谥号也称公

春秋时期,为什么其他国家的君主都称“公”,唯独楚国称“王”?

严格地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国君称“公”,其实都是不符规范的。当初武王伐纣成功,建立西周政权后,对王侯、贵族和有功劳的大臣施行了分封制。除了将都城以外的领土进行了分封,还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级,进行了相应的分封。在称谓上亦称为“鲁公”“晋侯”“申伯”等。

然而,随着周平王东迁,这种天下共主的局面,发生了变化。周天子的威严,在犬戎进攻和周平王东迁这两件事上,一落千丈。诸侯们也渐渐不守周礼,开始轻视周天子,并渐渐不遵守周礼了。也就是从此时起,各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以“公”相称。周天子虽然不悦,但由于皇室衰微,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不知道。

称“公”也就罢了,可是有人更过分,竟然直接称“王”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称“王”的人,是楚国国君熊通。说起来,楚国早先只是个小部落。早在周武王征伐殷商时,楚国的先祖便准确地判断出周武王必胜,因此率军投奔了周武王,并得到了器重。然而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大概是因为要分封的皇亲贵族和功臣太多,楚国先祖给周武王遗忘了。

周成王继位后,辅佐朝政的周公巡游时,得到了熊绎的热情款待。他在回去后,便向周成王推荐了熊绎。熊绎这才得到了50里的南蛮荒地,并被封为子爵。虽然爵位很低,不过,凭着这个,熊绎好歹建立了楚国。由于楚国建立得比较晚,又处在远离中原的南蛮之地,因此在诸侯国中,很被别国瞧不起,因此,从熊绎开始,为了得到周天子的支持,他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带着山上独有的苞茅作为贡品,去朝拜周天子。

而这种苞茅由于适合滤酒,因此在祭祀中,他们还负责了滤酒的工作。就算如此,那些姬姓诸侯还是自觉高贵,对楚国国君冷嘲热讽,相当鄙夷。楚国国君一边殷勤地侍奉周天子,一边仗着远离都城四处攻伐,开疆拓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楚国不光领土扩大了不少,经济军事也都强盛了许多。

到第六代国君熊渠时,楚国得到了进一步强大,他也不甘心再被称为“楚子”。不过,他是个谨慎的人,并没有直接称“王”,而是先四处宣传:“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谥号。”随后,他就把长子熊康封为句亶王,次子熊红封为鄂王,幼子熊执疵则封为越章王,让他们去管理才攻下的有青铜矿富饶的领地。由于各国正忙着互相攻打,因此没有人站出来为周天子打抱不平。

不过随着周厉王继位,由于周厉王性情残暴,熊渠害怕他会召集诸侯来讨伐他,所以又老实地取消了儿子们的封号。熊通继位后,继续开疆拓土。楚国的领地已经扩大到了汉水流域,经济和文化也非常繁荣。熊通认为早前受封的“楚子”,已经配不上楚国的国情和实力了,所以他决定找周天子提高他的封号。不过,熊通并没有直接去找周天子,而是带着军队去进攻随国。

随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不如楚国,所以看到楚国来攻打他,实在不知道楚国为什么要打他。于是就派使者去问熊通:“我无罪也,为何伐我?”熊通也不客气地说:“我蛮夷也,我有军队,现在中原诸侯纷纷背叛周天子,你去让周天子提高我的封号,我好去讨伐这些背弃天子的人。”随侯惧怕楚国军队,只好去向周天子传话。结果周天子不但不同意给熊通加封,还把随侯骂了一顿。熊通得知后很不高兴,于是说:“好歹祖上也曾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只是死得太早,所以没能得到分封。

直到周文王时,才得到子爵的封号,现在南方蛮夷无不对楚国顺服,这样大的功绩,居然不给我加封,那我就自封为王。”于是,熊通便自封为楚武王,又要求随国臣服于他。随侯不得已,于是顺服于他,并和他订下盟约,熊通这才带着军队回了楚国。熊通废弃了周天子册封的“楚子”称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王”的国君。正是他带了头,众人见周天子又不敢声张,于是愈发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不光停止进贡,后来,也纷纷称“王”了。(参考史料:《左传》《东周列国志》)

称公都是吃小麦文化,称王是吃水稻是水稻文化,所以文化不同
这是因为楚国想要别具一格,从而让人们加深对他的印象,让他在以后发展的时候更加的畅通无阻。
因为楚国地方比较大,而且诸侯和楚国国君关系不是很好,所以就只把楚国国军称王了。
因为那个时候楚国的实力已经非常强了,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有着更为尊贵的称号。

为何楚国很早称王,其他诸侯国只称公或侯呢?

周武王姬发在灭亡了商纣王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随后大封天下诸侯以建国,分封制成为周朝的基本国策,在当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诸侯国的国君有五种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根据周朝的制度,公爵与侯爵的封地是一百里或者数百里,伯爵的封地是七十里,子爵和男爵的封地是五十里,不同爵位之间有着等级森严的制度。

根据史书记载,周初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53个是姬姓诸侯国,只有宋国、陈国、蓟国、虢国、焦国、祝国、杞国等七个诸侯国是公爵,而侯爵的诸侯国最多,代表有鲁国、齐国、晋国、卫国、唐国、随国等,一些比较小的诸侯国只是子爵或者男爵,比如楚国国君最早的爵位就是子爵。

楚国的分封比其他一些老牌诸侯国都要晚,楚人最初的部落首领是鬻(Yù) 熊,鬻熊在商朝末年带领自己的部落投靠了周文王,鬻熊服侍了周文王与周武王两代,成为周朝的火师,负责在祭祀时点燃火把及保存火种,因为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周朝立国后,楚人并没有得到分封,周天子似乎忘记了楚人的功劳。

鬻熊去世后,儿子熊丽成为楚人首领,熊丽后来率领自己的部族在睢山与荆山一带的荒野之地生活,到了周成王时期,执政的周公有一段时间因为避祸,而逃到了楚人居住的地方,熊丽热情接待了周公,待为上宾,周公回朝后,把这个事告诉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就封熊丽的孙子熊绎为诸侯,爵位是子爵,封地只有五十里,在丹阳,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境内。

至此楚国正式建立,尽管只有五十里地,但好歹也算是个诸侯国了,熊绎则成为第一代的楚君,楚人被分封建国也意味着得到周王朝的承认,在那个时代周王朝代表着华夏与正统,能得到周王朝的承认与分封,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楚人非常高兴,对周朝非常感激和效忠。

那个时候刚刚建立的楚国真的是啥也没有,非常穷非常弱小,整个部落连一头祭祀的牛也找不出来,于是楚人就跑到鄀国去,偷了一头还没长角的小牛,又怕牛主人找来,于是连夜杀牛祭祀,所以后来楚国的祭祀都在晚上。

但是熊绎侍奉周天子却是非常恭敬,尽管楚国穷,但是熊绎经常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跋山涉水向周天子进贡,由此产生一个成语,叫“筚路蓝缕”,意思是说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后来引申为创业刚开始的时候。

尽管如此,楚国仍然不受周王待见,《国语 晋语》上记载了楚国国君与周天子及诸侯会盟的情况,是这样记载的:

《国语 晋语》: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

当初周成王在岐阳与诸侯会盟时,楚国当时是荆蛮,在会盟时负责摆放包茅草(一种祭祀用的茅草)、摆设木制的姓名座次表、与鲜卑首领一起守着祭祀的火种,根本不能像其他诸侯一样面见周天子,周天子是把楚国当成了与鲜卑一样的蛮族。国语上直接称楚国为荆蛮,这就是证明。

荆是指荆山,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西北部的荆山,包括湖北的房县、十堰、荆门、当阳、远安一带,这里也是楚人生活的地方,蛮是华夏人对南方异族的一种称呼,有一种蔑视的感觉,除了蛮之外,还有夷、狄、戎都是华夏对异族的蔑称。

但是,按照楚国的世系来看,楚人最早的祖先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裔,颛顼是昌意的儿子,也是五帝之一,颛顼有个儿子叫称,称有个儿子叫卷章,卷章有个儿子叫重黎,重黎成为帝喾的火正(负责管理火种的官职),也就是祝融,重黎因为平叛不力被帝喾所杀,重黎有个弟弟叫吴回,接替了重黎的官职。

吴回有个儿子叫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季连,季连姓芈,季连有个儿子叫附沮,附沮有个儿子叫穴熊,到了周文王时期,季连有个后代叫鬻熊,这就是楚人的祖先,算起来楚人的祖先明明是华夏正统,但在熊绎时代虽然被封为诸侯,但还是被当成蛮夷来看待,这对楚人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

楚人将这种不公平待遇化作艰苦奋斗的努力,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楚国第六任国君熊渠在位期间,楚国已经把势力扩张到江汉平原一带,这个时候的楚国早已经不是当初的五十里子爵之国了,而是方圆百里的大诸侯国,与此同时,还在不断对外扩张。

熊渠在位时,先后攻打庸国(今湖北竹山县)、鄂国(今湖北鄂州、武汉一带)、扬越(古时百越族的一支,在今湖北中部),楚国国力的强盛,也让熊渠的野心越来越大,于是熊渠擅自称公,并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

《史记 楚世家》: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熊渠还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这话的意思是说:我在蛮夷地区,不必和中原各国的名称谥号一样。

这话似乎是楚国国君熊渠对一百年多前受到周天子冷落,被周天子当成与鲜卑一样的蛮夷对待的报复性话语,熊渠的言外之意是:你周天子不是当我是蛮夷吗?我现在就是蛮夷了,我还要做出蛮夷的行为,这就是僭越称公与封王。

熊渠的爵位是子爵,这从他的祖先熊泽那里继承来的,一直都是子爵,没有改过,但是熊渠自称为公爵,然后把他的长子康封为句亶王,二子红封为鄂王,三子执疵封为越章王,这是楚国历史上第一次封王,也是西周时期第一个僭越称王的事例,这个时候还是西周,周天子是周夷王,西周的第九位天子,时间差不多是公元前886年~前877年之间。

当时的西周已经衰弱了,不像周初那么强大,而楚国则在南方的势力越来越大,这也是熊渠敢僭越称公与封王的原因,熊渠的行为就是靠自己的实力,故意来违背周礼,以显示自己对周朝的不服,来表达楚人的反抗之意。

周夷王去世后,周厉王成为天子,熊渠担心周厉王联合其他诸侯来讨伐自己,于是把自己儿子封王的爵位给去掉了,这说明楚国此时虽然强大了,但是这个时候的西周还是有点实力的,尤其是周天子如果联合其他诸侯一起来讨伐楚国,楚国是无法抵抗的,所以熊渠拿掉了儿子们的王号。

虽然熊渠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但并没有自立为王,熊渠本人没有称王,所以这不算楚国公开称王,楚国国君公开称王则要到楚武王熊通时期了,楚武王熊通是楚国的第17位国君,熊渠是第6位,两人之间相差了一百多年,楚武王是楚国历史上第一个僭越称王的国君,也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个称王的诸侯,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704年左右。

公元前706年,楚国讨伐随国,随国国君说:我没有罪过,你为什么攻打我?熊通说:我生活在蛮夷的地区,今天诸侯们都背叛周王室互相攻伐,我们楚国有军队,想参与中原的正事,请你向周天子请求,让周天子尊奉我的名号。

随国人无奈,只得请求周天子,当时的周天子是周桓王,他没有答应,随国人告诉了熊通,到了公元前704年,熊通才得知这事,然后很生气地说: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很早死去。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竟只赐予子爵的田地,让他住在楚地,蛮夷部族都顺服,可是周王不加封爵位,我只好自称尊号了。

熊通的意思是让周桓王增加他的爵位,因为这个时候的楚国势力已经是方圆百里了,是一个大的诸侯国,楚国仍然想通过周王室来增加爵位,以示正统,熊通此时并没有称王的意图,他就是想跟其他大的诸侯国获取平等的地位,想让周桓王封他为公或者侯,能让周王室分封,这是一种肯定,同时也是摆脱蛮夷身份最大的证明。

但是,周桓王拒绝了他,这让熊通很生气,楚国如今已经发展这么大了,但是仍然不能得到周王室的肯定,所以熊通称王,以对周桓王的报复,因为在当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熊通称王等于是对周桓王的蔑视,当年周天子蔑视楚人,如今楚人也开始蔑视周天子了,这就是熊通称王的原因。

历代楚国国君的心态其实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想得到周王室的承认,承认自己是华夏正统的身份,另一

方面,当周王室不承认楚人时,楚人又表现出一种极度的反抗精神,这也是不服周的由来。

这个时候已经是东周的初年,东周王室的实力早就已经不如西周了,王室的实力甚至不如一个中等的诸侯国,而楚国也越来越强大,再也不像一百多年前还担心周天子讨伐自己,这个时候的楚国不怕周天子了,所以熊通敢称王,不仅敢称王,楚国还在四面扩张,实力也是越来越强,这是楚国敢称王的底气。

除楚国之外,第二个称王的诸侯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寿梦,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585年,比楚国称王晚了119年,而第三个称王的诸侯是春秋晚期的越王允常,允常是勾践的父亲,称王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538年,比楚国称王晚了166年,至于战国时期的称王则更晚了,比如说徐州相王,是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这比楚国称王晚了370年了。

为什么楚国第一个称王,其他诸侯国不能称王呢?

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称王要有实力,没有实力的称王分分钟被灭,楚国在西周时期已经成为势力较大的诸侯国,从五十里的小国发展到数百里的大国,同时楚国还占据了江汉平原的战略资源铜绿山,实力强大,所以有称王的底气。

二、楚国地处偏远,远离中原。春秋时期虽然周天子实力不行了,但是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当霸主尊王攘夷还是存在的,如果在中原核心区,周边都是诸侯国,一旦称王,就会受到其他诸侯国的联合攻击,但楚国又偏又远,诸侯国想要联合起来攻打,也是不容易的,尽量齐桓公联合其他诸侯国讨伐过楚国,但也没敢开战。

再看吴国与越国,都是实力强大,并且地处偏远,远离中原,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就敢称王了。

三、楚国被称为蛮夷是楚人心中的痛。楚人一直想证明自己不是蛮夷,但一直被周天子看不起,实力强大了还不被承认,所以就想以称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不是蛮夷,而是华夏,楚国事实上也是学习华夏文化最积极的诸侯,这在楚人心中就是一个矛盾与心结,称王可以让楚人证明自己。

周天子在分封各国的时候,看不起楚国,给楚国的分封级别很低,之后楚国就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想跟其他大的诸侯国获取平等的地位,但是周桓王拒绝了楚国,这让楚国很生气,于是自己开始称王。
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楚国实力非常的强悍,所以他们有这样的能力去称王,其次也是因为当时楚国的疆域比较大,也比较骄傲,而且周天子对待他们也并不是很公平,所以他们率先自己称王了。
因为其他的诸侯国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封为的藩王,所以只称公或侯,楚国是正统的皇族血统。
当时楚国是最强盛的国家,实力特别强,军事实力特别强,百姓特别的富庶,所以楚王有资格称王。

左传中大部分诸侯的谥号都是称“XX公”,为什么只有蔡桓侯的谥号称“蔡桓侯”?

周朝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各诸侯国的爵位并不一样,但其自称往往并不严格按照爵位来称呼,很多诸侯国的君主都自称为“XX公”,其实其爵位并不是公爵

例如:齐国的爵位是侯爵,晋国、秦国的爵位是伯爵,都自称为“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

只有以周朝的名义而记录的史书上才会称呼正式的爵位,如齐侯、秦伯、晋侯
例如:孔子所著《春秋》中有记载“郑伯克段于焉”,这里的郑伯是郑庄公,其爵位是伯爵,所以孔子称为“郑伯”,但其自称“郑庄公”(其实是后人给的谥号)(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与周室同宗,“周礼尽在鲁”,所以孔子会以比较正式的语言来写《初秋》)

这里也有比较特殊的诸侯,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被周室正式承认为诸侯,爵位是侯爵,这三家在后来称王以前,到都是自称为“XX候”的

而楚国、越国、吴国比较特殊,他们的爵位都很低,只是子爵,但通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国家实力国土面积都大大提高,与大诸侯国相当,实力与名号不符,加上周室衰微,自己又地处南方,离周室比较偏远,所以在春秋时期,这三个诸侯国就先后自立为王,也就是说,他们的“王”的称号是自封的,不是周室承认的,对于周室来说,这三家已经相当于谋逆,只是周室衰微,无力征讨地处偏远的这三家而已

到了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都相继称王,但是在春秋时期只有楚国、越国、吴国这三家,其中楚国最强,称王也最早,另外两家后来都被楚国给灭了

所以,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中,主要是《春秋》里面,对各诸侯的称呼不同就是以上这些原因了

本文标题: 周朝的各诸侯国中,为何很多非公爵国国君谥号也称公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993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个人觉得对宋高宗赵构评价是否有失公正国共内战时期苏联军队参与了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