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从洛阳运九座周鼎回咸阳中途怎么会有一鼎落于泗水?有人认为秦国根本没有获得九鼎,周朝末年财政困难,天子驾崩都无钱入藏,还要...

秦灭周迁九鼎到咸阳,为什么会落到泗水,秦始皇还在泗水打捞周鼎。咸阳在西,泗水在东,物流方向怎么向东

秦昭襄王从洛阳运九座周鼎回咸阳中途怎么会有一鼎落于泗水?

有人认为秦国根本没有获得九鼎,周朝末年财政困难,天子驾崩都无钱入藏,还要靠鲁国救济,很有可能鼎被毁坏铸钱,还有说法认为九鼎只是一尊鼎,取名九州鼎,简称九鼎,并不是真正有九尊大鼎。所谓泗水捞鼎只是造势而已,后来磨和氏璧做传国玉玺也是为了弥补没有九鼎的遗憾。后来汉朝的皇帝也去泗水捞过鼎,但是没有结果,据说汉武帝捞取过一块残缺的铜块有人说是鼎已坏,残块是九鼎的一部分,但是没有人能够辨认,只好不了了之了。传国玉玺有假是因为玉玺比较小,方便造假,而九鼎历来无假是因为鼎厚重,民间不得仿造,国家层面的仿造则没有意义。
给未来的刘邦留一鼎

豫州鼎落入泗水的泗水在哪里?

《大秦帝国》最终系列“天下”,即《大秦赋》。一口气追了6集,开篇就是“鸿篇巨制”之感,只能说这部剧,种草了。第4集中,秦国逼迫周天子周赧王将全部的36座城池归于秦地,夺走了王权的象征——九鼎。然而在运往咸阳的过程中,九鼎之一的豫州鼎掉落泗水之中,未能成功打捞。豫州鼎在剧中被一笔带过,然作为河南本土人,特意查了一下“豫州鼎”。

豫州鼎也被称为豫州神鼎。出自小说《再扶汉室》:相传大禹治水之后,制作了豫州、冀州、青州、徐州、兖州、雍州、荆州、梁州、并州九鼎象征着国家。但这毕竟出自小说之中,那九鼎是否真的存在?

根据《左转》中记载有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战国时列国也曾记载秦王赢荡在周王畿举鼎绝膑而亡的故事,可以推测九鼎确实是存在过的。但是否是大禹所铸目前还没查到确凿证据来证明。

在小说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描写到秦国灭了东周残存的政权之后将九鼎搬回秦国,只有其中的豫州鼎沉没在泗水当中。可见《大秦赋》中采用了这种说法。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或许,今后会有揭破这个千载之谜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见天日之时。

豫州鼎、泗水与天下一统

略知历史的我们都知道,大秦帝国经三世而亡,攻克咸阳都城,逼迫秦三世子婴投降的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而刘邦正是泗水亭亭长。《大秦赋》中,豫州鼎落入泗水而不见,派人寻找未果。这看似简短的一小段插曲,很有可能就是《大秦赋》所埋下的伏笔。象征着天下王权的九鼎,大秦暂时获得,但在途中遗落泗水而不见。不就正预示着,秦国获得统一是暂时的,最终会被泗水之人而终结。

历史记载,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巡游,曾路过彭城命人大佬大鼎,这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应该比较可靠,那么似水应该在古彭城附件,也就是山东、江苏地带。
《大秦赋》开篇就有秦国将周王室象征天下的九鼎运回咸阳,九鼎之一的豫州鼎掉落泗水的情节。很多人都有疑惑,泗水在山东境内,是在周王畿洛阳的东边,而秦国都城咸阳在洛阳西边,明明不顺路,豫州鼎怎么会掉到泗水之中呢?
根据文献考究,“豫州鼎落入泗水”的泗水指的是泗水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泗水县。此事件在《史记》里有着记载,然而这本书并不是非常靠谱的历史著作,其中有不少言过其实地方难以自圆其说。因此个人认为关于九鼎坠入泗水,其实可信度不是很高。

为什么华夏九鼎到了秦朝离奇失踪了

第一个说法“九鼎被秦始皇带入秦始皇陵中”。众所周知,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地宫中埋着无数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仅目前已发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个。秦始皇要将九鼎带入地宫中,并非不可能之事。
第二个说法“九鼎在项羽灭秦时毁于战火”。持这个说法的人认为,项羽火烧咸阳宫,九鼎在咸阳宫中一同毁。但普通人尚且知道九鼎乃是国之大器、王权象征。作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岂会不知?鲁莽的一把大火将九鼎给烧了,那跟傻瓜有什么区别?
第三个说法“九鼎沉于泗水之下”。这和上文中班固在《汉书》的说法并不一样。项羽在灭秦之后,王都定在了彭城,而九鼎就被项羽带去了彭城。之后,楚汉相争,项羽战败,于是将九鼎沉于泗水之下。这是唯一可以解释九鼎为何会沉于泗水之下的说法。
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也有史学家认为,九鼎并非是九个,而是只有一个,因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简称九鼎。
如果这种假说成立,诺大的中华,要找一个这样的器物就如同大海捞针了。

秦始皇东巡时经过彭城,派千人打捞周鼎,后来怎样了?

大禹建立夏朝之后,便用天下九牧所贡的铜铸成九鼎。商朝之时,鼎开始成为王室身份的象征,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从那时起,鼎象征国家的最高权力,因而成为传国宝器。

夏朝灭亡后,九鼎为殷商所拥有。商朝灭亡后,九鼎陈列于洛邑的明堂之中。后来,周王室日室衰微,群雄逐鹿中原,九鼎作为传国宝器,成为诸侯朝思暮想之圣物。为此,楚庄王曾问鼎中原,秦武王举鼎而死。

据《史记》记载,秦昭王51年,秦国攻打西周,西周国君投降。秦昭王52年,西周国民逃到东周,周朝宝器九鼎落入秦国,周朝宣告灭亡。

然而,司马迁又在其《封禅书》里提到另外一种说法:宋国的太丘社坛被毁以后,九鼎在彭城下的泗水中沉没了。

为此,《正义》中给出的解释是,秦昭王搬取九鼎的时候,其中一个飞入泗水,还有八个搬回秦宫。

但是,细细探究这几条线索,皆难以成立。如果说周朝将九鼎藏于宋国的太丘社坛,宋国灭亡后,国土被齐、魏、楚三国瓜分,那么秦昭王也无法得到九鼎。如果说九鼎没有藏在宋国,那么其中的一鼎如何掉入原宋国的泗水之中。

不过,谁有疑问都不要紧,关键是秦始皇信了。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28年,秦始皇开始了第一次东巡,登泰山、琅琊,后来返回时途经彭城,想起九鼎这件事,便斋戒祈祷,想要从泗水中召回周鼎。上千人潜入水中,寻找许久,都没有找到。秦始皇也只能作罢。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大概10年过后,公元前209年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不久刘邦也在沛县起义。后来,项梁、项羽又从吴中带了八千江东子弟横跨长江,加入反秦战斗中,项梁第一步便是打败了驻守在彭城的秦嘉。

不久,范增投奔项梁,并告诉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虽然,陈胜、项梁先后倒在了反秦的道路上,但是,项羽、刘邦接过他们的旗帜,3年不到便将秦朝彻底推翻。

然后,项羽雄冠诸侯,擅自分封18路诸侯,并将自己的大本营放在了彭城。不过,被分封在汉中之地的刘邦不服气,楚汉战争一打便是四年,最后沛县人刘邦又在垓下之役中彻底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项羽自杀而汉朝建立。

巧合

那么两件事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始皇28年,秦始皇在泗水打捞周鼎,没捞到。

10年后,泗水附近便先后出现了反秦武装力量。无论是陈胜起义的大泽乡,还是刘邦所在的沛县,都属于秦朝的泗水郡。

后来项羽建都彭城,其位于秦朝的泗水郡,而决定楚汉相争结果的战场垓下竟然也在泗水郡。

也就是说,无论是动摇秦朝根基,还是最后推翻秦朝的力量皆来自泗水附近,最后决定下一个朝代的大决战也发生在泗水附近。

泗水为什么那么神奇呢?难道是失落在泗水中的周鼎给了这里的人民什么力量吗?如果秦始皇当初打捞到了周鼎,那么后面的一切还会发生吗?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传说秦始皇东巡后,路过徐州彭城的泗水,见到水中露出一周鼎,大喜,随命其随从下水捞鼎。即将要把鼎打捞上来时,鼎内一龙头伸出,咬断了系鼎的绳索,鼎复沉入水下,再也无法找到。
秦庄襄王灭周朝,获得九鼎,公子异人运回途中,丢失。其实这也是天意,其实也确实天意如此,过去这么多年,也是难以重新打捞起来,应该无果而归。
秦始皇把这些鼎融化成12个金人,放在12个地方,保佑秦国的平安。

泗水捞鼎的秦始皇泗水捞鼎揭秘

江苏徐州汉画像石馆收藏的一方汉画像石,画像的下格为秦始皇泗水捞鼎的故事。此格刻画了一座桥,桥的两侧有众人用绳索牵引一鼎,鼎内一龙头伸出欲咬绳索,桥上有秦始皇在等待着得到周鼎。[1]
秦始皇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泗水打捞周鼎之事,已在我国流传了二千余年。虽然被写进了古代典籍,但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汉代就有人质疑;然而,说实有其事者,更是凿凿有据,那就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言:“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以及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记述:“(秦始皇)使数千人没水求之,弗锝,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啮断其系”。
当笔者细读《史记》中的“周本纪”、“秦始皇本纪”、“封禅书”和其他典籍,并查阅了全国各地出版的汉画像石集之后,不仅发现古代典籍中记述的前后矛盾及诸多疑点,还坚定地认为:秦始皇根本就不曾到彭城泗水打捞过周鼎。所谓的“泗水捞鼎”,是有人为“君权神授”之需要而编织的一则神话;这则神话的重大意义在于“灭秦兴汉”,改写了我国的历史!
笔者此说是耸人听闻?非也!
一、并非真有“泗水捞鼎”其事的依据
1、九鼎世传大致有序,史料清楚地记载着九鼎已由周入秦:
《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相传夏代初期,天下被分为九个州,每个州的名山大川、珍奇异物被铸于各州的鼎上,陈列在王室的宗庙里,成为王权和江山社稷的象征;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
《战国策·周策》中说:“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因为当时物产极为匮乏,加之开采矿产的工具简陋和技术落后,所以当时铜的产量非常有限,似乎不可能铸成如此大的九鼎。考古发现先秦时期的墓葬中,即使是一面铜镜,也不是一般墓主所能拥有的,可见铜之稀少珍贵。
正因为九鼎是王权和江山社稷的象征,先秦时期被奉为传国至宝。但是也曾发生过诸侯王争夺九鼎和“问鼎”之事。除《战国策·周策》所说周伐殷得九鼎之外;《左传·宣公三年》也记载: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师,楚庄王乘机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答复说: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随便询问的!因为“问鼎”即是有图谋王权的意图,所以,志在夺取王权的诸侯或庶民,都对周鼎极为关注。
《史记·周本纪》中有如下一些记载:“(周武王)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宝玉。”其后,成王即位。“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视,卒营筑,居九鼎焉。”周定王时,发生过楚庄王问鼎之事。到“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国。“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资治通鉴·周纪三》)说明九鼎在周都,秦欲谋取它们。
周赧王“四十二年,秦破华阳约。(周朝大臣)马犯谓周君曰:‘请令梁城周。’乃谓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则犯必死矣。犯请以九鼎自入于王,王受九鼎而图犯。’梁王曰:‘善’。”马犯与梁王对话的大概意思是:马犯为了使魏梁王为周派兵筑城,而骗其说周王即将死亡,自己会被作为陪葬者,因而想把九鼎献给梁王,故请其派兵去周保护自己,致使梁王中计。这段对话,清楚的表明九鼎依然放置于周都。如果九鼎不在,梁王决不会受马犯的欺骗。此时为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2]
此间,国力日渐衰微的周朝,朝不保夕,周赧王五十九年,在强秦的进攻下,“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周本纪》)此时为公元前256年。《秦本纪》所记载与《周本纪》相同。《史记·封禅书》也说:“秦灭周,周之九鼎入秦”。
由此可知,周之九鼎确已入秦,勿庸置疑。
2、秦汉史料中,对周之九鼎沦没泗水无只言之记载:
如前文所说:鼎,不能随便询问,当然,与国运休戚相关的九鼎就更不能无故丢失。入秦之鼎,倘若沦没于彭城泗水,何时何故沉没泗水,乃是朝廷天大之事,为什么却不见《史记·周本纪》和《秦本纪》记载?而且九鼎由周都运抵秦都的路线也不经过彭城的泗水,怎么会“沦没泗渊”?倘若九鼎沦没泗水,如此惊天动地之大事,决不会被史官忽略,也不敢忽略而不记入典籍之中。
至于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秦灭周,周之九鼎入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很显然,前句是肯定周鼎已入秦;后句用“或曰”二字,应理解为“有人传说”,似乎司马迁写史的背后有什么缘故,致使对“鼎没泗水”的相信程度打了折扣;或者是把在彭城考察时听到的民间传闻写进了《史记》。
3、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的泗水捞鼎故事,系以讹传讹: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现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啮断其系”。显然,郦道元不是仅仅记述故事,而是重在表现秦始皇所以捞鼎“弗得”,是因“龙啮断其系”这样几个非常关键性的字词。另外,从汉画 “泗水捞鼎”图中可知,最迟在汉代已经有秦始皇捞鼎时出现了“龙啮断其系”的传闻了,说明郦道元不是随意杜撰。
在郦道元的这段表述中,还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文字中说周显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345年),“九鼎沦没泗渊”;而《史记·周本纪》却载: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256年),周之九鼎运抵了秦都,从时间上看,前者明显与后者相矛盾。《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水经注》是一部文学性地理名著,书中收录了流传在全国各地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两书相比,应以史书为准,故九鼎沦没泗渊的说法难以成立。其二,《水经注》中这段文字的后边几句,与《史记》大同小异;“或曰”二字,似乎透露出司马迁的无奈,不得不说;而郦道元则是沿用了司马迁的说法;二人之说均具有不确定性;当然也就不足以成为认定秦始皇泗水捞鼎是真实事件的依据。其三,两书中对“泗水捞鼎”的记述,都是采辑自民间的传说;对此,后文将详细表述。
4、诸多依据证明,“泗水捞鼎”乃虚妄之言:
从上述可知,《史记》和《水经注》在秦始皇泗水捞鼎的记述上,不但在时间上存在着矛盾,其仅有的文字记述也明显表现出摸棱两可,难于自圆其说。
更为重要的是:依《史记》所述,假如秦始皇真在泗水捞鼎以及“龙啮断其系”而“弗得”,说明周之九鼎依然沉没于泗水之中。既然九鼎是王权和江山社稷的象征,秦二世和汉室帝王,尤其是刘邦为什么不去泗水打捞九鼎呢?甚至文帝后元元年,建议打捞九鼎者还被以欺诈帝王之罪而杀头,这又是为什么呢?也许此间,“泗水捞鼎”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字眼,人们只有噤若寒蝉。但是到了东汉,哲学家王充就对“龙啮断其系”的说法,提出过质疑;他认为:“龙”只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神兽,并非真实存在,怎么会“啮断其系”呢![3]王充此说可谓是一针见血。王室不去打捞,并且避而不谈,不仅反映出九鼎沉没泗水之说是骗人的虚妄之言,也从侧面告诉人们制造和最先在民间传播此流言者,与汉代王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秦始皇泗水捞鼎既是民间传说,那么何时何因才有了这则民间传说呢?
二、不容忽视的传说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旨
有些民间传说,听多了,听久了,往往只注意了传说的“离奇”,而忽视了何时何地才有了这则民间传说和这则传说的主旨,不再去认真进行探究;也许是面对神圣的王权,在汉代无人敢于深入地触及。而今,我们尽可挥去笼罩着这则传说的一层层迷雾,逐步看清它本来的面目。
1、什么时候才有了这则民间传说?
从以上考证和探究中可知,秦始皇并没有去彭城的泗水打捞周鼎,其他史书上也没有过对此事的记载。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他病死于沙丘,秦二世胡亥随即登基称帝。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先后有: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安徽宿州甬桥区刘村集南)起义;项梁、项羽在吴(今江苏苏州市)起义;刘邦在沛(今沛县)正式起义;其后,魏、齐、燕、赵等国陆续起义。但是在此期间的史料中也查不到记录此事的文字。汉王5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到汉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关于周鼎沦没泗水、欲祠出周鼎的事,才在《史记·封禅书》中提起;那不过是方士编造的谎言罢了。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秦始皇于泗水捞鼎传说,是有的放矢地把矛头直指秦始皇,所以,传说的时间不应该发生在汉代而应当发生在秦朝末年。
2、为什么要传说秦始皇在彭城泗水捞鼎?
泗水发源于原鲁国东南的丛山中,向西流经瑕丘(山东兖州北),又折向南,经胡陵(山东鱼台县东南),过沛县东流经彭城北郊……
从秦都咸阳到彭城之间,既有渭水、洛水,又有睢水,偏偏传说秦始皇到彭城泗水捞鼎,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
笔者推想,最初编造此谎言之人,也许对渭、洛、睢水流域的地理、习俗乃至社会风物并不熟悉,而对彭城泗水一带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才选定了距咸阳二三千里之遥的彭城泗水。如此看来,此人大约生活在彭城的泗水一带。
3、秦始皇泗水捞鼎传说的主旨是什么?
把原本不曾发生过的离奇之事,编造成一个让天下都信以为真的故事,必然有其主旨。当然认真审视这则传说后,不难发现,此传说的核心不在于讲述秦始皇捞鼎,而是重在强调“龙”,“啮断其系”。这个观点可以在《四川汉代石棺画像集》中,江安县出土的二号魏晋石棺“荆轲刺秦王.取鼎”图中发现(如图)。左侧的秦王捞鼎图中,仅刻画一鼎、一人捞鼎和一龙咬起鼎的绳系,龙咬鼎才是画面的主体,捞鼎只是辅助的景象。
《说文》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广雅》曰:“龙,君也。”《仪礼》载:“君,至尊也。”龙,可上天入地,威力无穷;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刘邦生活过的地方,曾经为楚国疆域,龙受到楚国人的普遍尊崇。
秦始皇暴虐成性,天怒人怨。龙啮断其系,使秦始皇捞鼎“弗得”,是苍天对他的惩罚,也预示着秦王朝的气数将尽,王权和江山社稷也将失去。龙将代之而起,讨伐暴君,摧枯拉朽,扭转乾坤。这个传说的编造和传播,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黎民百姓崇龙和笃信鬼神的思想。
只要把上述分析连接起来,就会惊奇地发现“秦末、泗水、龙”这样一些字眼。可以这样说,最早编造这个“传说”的主旨,就是要宣告天下:“秦末泗水龙”将要从水火中拯救黎民百姓,开创新宇!
那么,这个“秦末泗水龙”到底是谁呢?
三、神龙转世,亡秦兴汉
在秦汉史料中,虽然查找不到明确的记载,表明某某人最早编织了这则因“龙啮断其系”、使秦始皇捞鼎“弗得”的神话,从史料的记载再结合刘邦为神龙转世的身份,进而推想:这条“神龙”就是秦末曾经当过沛县泗水亭(今沛县城东)长的刘邦!
1、刘邦系神龙转世:
其一: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写道:“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其二:再看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第五石汉画,画面分为三格:上格为刘邦的远祖刘累饲龙的故事;中格是赵盾救灵辄的描绘;下格中部,一头饰倭堕髻的女子,右手支撑头卧息于地,其身上有一龙缠绕;女子两侧有鲵爬行、蜻蜓飞翔和鲶鱼游动。左上方有羽人自天上飞来。描绘的是刘邦“神龙转世”的故事。[4]
《史记·高祖本纪》这段文字,可看作对此武氏祠左石室第五石汉画下格的解读;下格的画像,也可看作是《史记·高祖本纪》这段话的形象表现。以不同的文化形式,反映了刘邦为神龙转世。刘邦这种尊贵的身份,易为当时人们所笃信。有了这个神奇的外衣,刘邦的影响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此外,此画像中格,暗喻刘邦如赵盾救灵辄那样,将是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的救星,是“真龙天子”;上格反映了刘邦为帝尧后裔的显赫家族世系。
因笔者曾就此汉画像撰写过《武氏祠中“汉承尧运”的汉画解读》一文,发表在《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七期,故这里不再赘述刘邦为神龙转世的前前后后。
2、正式起义前,胸怀壮志的刘邦就曾编造过多种神话:
刘邦成年后,在秦都咸阳服徭役时,曾看到过秦始皇隆重出行的场面,遂感叹地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虽只一句话,却表现了他不甘心碌碌无为,期望有大作为的豪迈精神和雄心壮志。后来又有人给其相面说“贵不可言”,因此增强了他日后会为人杰的自信心。
秦始皇36年(公元前211年),刘邦任沛县泗水亭长时,奉命押送刑徒去骊山修墓,因“徒道多逃亡”,按秦法,“失期,法皆斩”,“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面对生死攸关的严峻情势,刘邦当时不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这个现象不符合常理。
刘邦此举看是反常,其实不然,正是他有预谋、有谋略地利用此计策收买人心。树有根,水有源。刘邦所在的沛县,战国后期为楚地,他和此地区的人们,深受楚国崇龙和祭祀鬼神之风的熏陶。在此危机的时刻,巧妙地利用了楚人对龙及鬼神的迷信并祭起了这一神通广大的“法宝”,编造了“斩蛇”的神话,即赤帝子(暗喻刘邦)杀白帝子(系指秦始皇)并很快在“愿从者十余人”中传开;于是,“诸从者日益敬畏之”,果然达到了他预期的目的。
这个斩蛇神话的编织,虽然使刘邦走向了与秦相抗衡的道路,但毕竟才刚迈开第一步。为了保存“火种”,他不得不率领诸从者由丰西泽到芒砀山隐藏等待时机。至于秦始皇说过:“‘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的记载,(《史记·高祖本纪》)其实秦始皇东游并非去厌压“天子气”,而是去祭祀名山大川和用游历来“以示强,威服海内。”(《史记·秦始皇本纪》)“东南”方,既与刘邦之家乡所处的方向相合;所谓的“天子气”与后来吕后说刘邦上方“常有云气”相呼应,(《史记·高祖本纪》)应该是刘邦假借秦始皇之口,说自己有“天子气”而隐匿,即暗喻其有帝王之气。据文献记载,许多远古帝王和起事者都是在初期阶段都为自己制造了“神奇事件”,当帝位确定或起事后就很少有奇闻发生;刘邦、项梁和陈胜等就是如此。通过《秦始皇本纪》和《高祖本纪》的记载再结合笔者的分析可以发现:刘邦在秦始皇东游前编造了自己有“天子气”,紧接着在秦王向东游历途中,又发生了秦王捞鼎并有龙啮断鼎系的传言。这不是一种巧合; “东南”方的“天子气”与捞鼎时出现“龙啮断其系”事件更不是孤立的,正是继刘邦有了“神龙转世”、“赤帝子杀白帝子”的身份,而引发的结果,所以只有刘邦才是“秦始皇泗水捞鼎”流言的编造者。也只有刘邦,才与啮鼎系之“龙”的身份相吻合。其中赤帝子杀白帝子,更能证明此传言是把矛头对准秦始皇,是在暗中向秦王挑战;但是也不应排除刘邦于沛县正式起义前就散布此传说,即在秦二世时期。
3、刘邦编造了“龙啮断其系”使秦始皇泗水捞鼎“弗得”的故事,旨在灭秦兴汉:
秦始皇36年,刘邦就在“诸从者”的辅佐下,编造了自己一系列的神奇身份,因此出现“沛中弟子多欲归附”,并进行了非正式的起事。但是,刘邦的影响力和兵马实力等方面,与强秦相比都相去甚远。他立志推翻秦朝,但如何进行运筹帷幄、夺取王权而主宰江山社稷,不能不说是刘邦此时最大的心病。
虽无历史记载做依据,但笔者也决非是随意的推想。此时的刘邦少不了和谋士进行一番密谋策划,于是一个象征着“君权神授”的更加合理、更加令官民虔诚信奉、更加具有号召力的隐含刘邦取代秦始皇为真龙天子的“传说”出笼了,那就是:秦始皇在彭城泗水打捞周鼎、被神龙啮断其系、打捞“弗得”的所谓“真实”故事,像插了翅膀一样在秦泗水郡以及周边各郡乃至全国传播开了。
刘邦及其谋士编造并传播这则故事的要害是:一,鼎是立国重器,秦始皇没有九鼎,焉能继续称帝?泗水捞鼎,鼎又沉没,系指秦始皇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是天将亡秦的征兆;二,龙把系鼎之绳咬断,使鼎沉没,表明龙有这个能力使秦失去鼎(王权)。龙成为反抗秦朝带头神的化身,龙不仅可以使秦失去王权,更能够从秦的手中夺得王权。如果说楚庄王问鼎有些莽撞,刘邦此举则是高深莫测。
沛县泗水亭距彭城不足百里,刘邦就是此传说的直接受益者,就是泗水中的龙。实际上,当时谶纬思想盛行,这个故事旨在为了表达秦王朝即将灭亡,具有天子使者身份的龙——刘邦即将兴起、取代秦。是刘邦谋士制造的谶言,证明刘邦——龙,将会夺取秦之江山社稷。正是其不断利用“神龙”作文章;果然,刘邦的反秦兵马日渐壮大,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终于在公元前206年推翻了秦朝。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从而掀开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封建王朝辉煌的一页!
总之,上述种种,大概是“泗水捞鼎”的奥秘所在吧!
四、汉画“泗水捞鼎”简说
以秦始皇泗水捞鼎为题材的汉画像石,主要出土在苏北和山东一带;此外,河南与四川个别地区也曾有发现。据武利华先生的不完全统计,此类汉画大约有37块。[5]尽管区域不同,在物像的组合上略有人数、车骑、建筑、雕刻技法等的变化和差异外,其主要构图元素如鼎、桥、捞鼎者、龙咬绳索等大都类同。
此外,目前发现的此类汉画存在着诸多的差异,看不到官方或民间有个固定的粉本,大约是各地的艺匠根据个人的理解和技艺,自行组合物像而刻绘。
五、结束语
翻开古代典籍不难发现,先秦时期的统治者和起事者,无不给自己披上一个神奇的外衣,借此表现自己具有“君权神授”的高贵身份。诸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殷本纪》说殷的始祖契,是其母亲吃了天上掉下的燕子卵而怀孕所生;《周本纪》说周的始祖后稷,是其母亲踩到巨人的足迹有身而生下;《秦本纪》也记载了秦的始祖是吃了燕子卵所生;《陈涉世家》则记载了陈胜假冒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起义等等,不一而足。先秦及秦汉时期人们尤敬鬼神、信谶纬,统治者和别有用心的人都在杜撰让人敬畏的“谎言”,实施在精神上控制百姓,来实现所要达到的目的。
汉初虽然江山一统,刘邦所编造的神话,仍具有巩固国家政权的作用。自文帝、武帝之后,国富民强,社稷坚如磐石,九鼎在统治者心中地位大大降低,它们的去向也没有哪位皇帝再去提及,仿佛已经被人们所淡忘。
然而,九鼎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时代的象征,却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与衰败。正如周朝朝臣王孙满所说,是否能够拥有九鼎和王权,是“在德不在鼎”。有一个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就足够了,有鼎无鼎又有何妨?

[参 考 文 献]
[1]刘辉﹒秦始皇“泗水捞鼎”略说[N]﹒人民日报,2007年2月6日;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中国历史年代简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3]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刘辉﹒武氏祠中“汉承尧运”的汉画像解读[J]﹒江苏: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7).
[5] 武利华﹒汉画泗水取鼎图考评﹒两汉文化研究(第三辑)[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本文标题: 秦灭周迁九鼎到咸阳,为什么会落到泗水,秦始皇还在泗水打捞周鼎。咸阳在西,泗水在东,物流方向怎么向东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97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最喜欢哪一个宋朝的历史人物人类自古至今,厕所演变的历史是怎样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