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既然开了「元和中兴」,为什么又迎佛骨

发布时间: 2021-10-04 16:03: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唐朝“元和中兴”时,再次强盛起来,为啥最终还是灭亡?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

唐宪宗既然开了「元和中兴」,为什么又迎佛骨

唐朝“元和中兴”时,再次强盛起来,为啥最终还是灭亡?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将唐朝国力推向顶峰。不过,同样是在唐玄宗在位期间,安史之乱的爆发,一下子将唐朝从巅峰拉入谷底。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

当然,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又出现了“元和中兴”的局面,也即唐朝再度强盛。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促使唐朝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那么,问题来了,“元和中兴”时,唐朝再度强盛,为何还是走向灭亡呢?

首先,元和(806年- 820年),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唐宪宗在位期间唐朝出现短暂的一统,史称“元和中兴”。对于元和中兴的局面形成,自然要归功于唐宪宗李纯这位皇帝了。元和元年(806年),李纯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在此背景下,李纯继位后刚明果断,能用忠谋,力图削平藩镇割据。在位初期,李纯任用杜黄裳、裴度、李绛相继为相。

在贤臣良将的辅佐下,唐朝得以平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三镇,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并且使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自安史之乱后爆发的藩镇叛乱问题,在唐宪宗李纯在位时期得到全面的平定。一定程度上,如果唐太宗李世民能够看到这样的局面,无疑会感到欣慰的。

同时,唐宪宗李纯这位皇帝在位时,整顿江淮财赋,以增加收入。并且,利用藩镇间矛盾,取消宦官监军。所以,自广德(唐代宗)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馀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的局面,至此大致结束,史称“元和中兴”。可是元和中兴依然无法阻挡唐朝灭亡的历史进程。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李纯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任用奸臣皇甫镈而罢免贤相裴度,导致朝政再次走向混乱。一定程度上,唐宪宗李纯和唐玄宗李隆基比较相似,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就开始放纵自己。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在事业还没成功之前,无论你付出了多少辛酸劳动,都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

因此,唐宪宗李纯停下自己的脚步,显然会让元和中兴开创的局面昙花一现,无法长久地持续下去。另一方面,就唐宪宗李纯这位皇帝,虽然平定了藩镇的叛乱,但是,藩镇割据的基本格局,却没有因此而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唐宪宗虽然平定部分藩镇的叛乱,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造成割据的根源。唐宪宗死后,各藩镇重又变乱或不禀朝命,且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也即不仅藩镇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宦官专权的问题,也继续沿袭下去了。唐朝中后期,宦官们与藩镇节度使们一样尾大不掉了。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王守澄指使宦官陈弘志将唐宪宗这位皇帝闷死在中和殿。自唐宪宗之后,唐朝皇帝皆为宦官拥立,朝政日益混乱,终至亡国。

最后,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因皇位继承问题,宦官内常侍陈弘志和王守澄合谋毒死唐宪宗,唐宪宗死,唐穆宗继位。唐穆宗李恒这位皇帝在位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而且,唐穆宗李恒所任宰相萧俛、段文昌缺乏远见,认为藩镇已平,应当消兵。不久,河朔三镇复叛,躲藏军士纷纷归附三镇。

综上,元和中兴虽然确实让唐朝再度强盛,但是,这种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的强盛,终究只能是回光返照。在唐宪宗李纯这位皇帝去世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问题持续困扰着唐朝朝廷。终于,公元878年爆发的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根基,到了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朝正式走向灭亡。

唐朝“元和中兴”时,再次强盛起来,最终还是灭亡原因,这是由于他在位时间特别短,但是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藩镇割据的问题,最终导致灭亡。
因为唐玄宗留下的弊端太多了,只是短暂的压住了,到后来逐渐还是暴露了出来,最后就灭亡了
唐朝“元和中兴”时,再次强盛起来,最终走向亡国,主要还是在于宪宗之后的大唐已经没有能力在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 。

大唐“元和中兴”后,唐宪宗遏制的藩镇割据问题,为何再次重现呢?

公元805年元和年间,大唐宪宗皇帝成功地将几个最大的割据藩镇灭掉,提高了中央权威,实现了大唐自安史之乱以来又一次统一;不仅如此,宪宗皇帝还就大唐的社会问题,在多个领域进行了一整套改革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所以唐宪宗时代,被后世称赞为“元和中兴”。同一时期,朝廷对割据藩镇的战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暂时遏制了藩镇割据势力的蔓延。可是在宪宗后期看似已经被遏制的藩镇割据问题为什么卷土重来了呢?



唐宪宗后期亲小人远贤臣

朝廷在各领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唐宪宗却开始了大兴土木,并四处求仙拜佛问药。有一个叫柳泌的方士谎称天台山有灵草出现,竟然骗的宪宗皇帝封了他台州刺史。

名臣韩愈因为上书反对皇帝迎佛骨的行动,被贬到潮州当了刺史。起居舍人裴游因为揭穿了方士骗人的把戏,被贬到江陵做了知县。曾立过汗马功劳的裴度因为总讲实话,遭到皇甫缚集团的弹劾,被逐出了京官之列。

在忠臣被贬谪的同时,谄媚之徒日如日中天。唐宪宗早年的兢兢业业和礼贤下士的作风荡然无存。唐宪宗末期,忠臣遭到疏远,宦官逐渐把持朝政。两个最大的宦官建立两个政治集团互相攻击。



宦官梁守谦支持太子李恒继位,吐突承璀希望改立李恽为太子。最后梁守谦宦官集团甚至刺杀了宪宗皇帝,而且一并除掉了吐突承璀和李恽,拥立太子继承皇位,这就是唐穆宗。唐穆宗继位后,谎称宪宗皇帝是吃了有毒的金丹去世的。

藩镇改革治标不治本,没能直达病灶

朝廷政局混乱不堪,大唐短暂的统一很快土崩瓦解。宪宗皇帝去世后,元和一朝小心经营的繁荣面貌马上就恢复原状。

公元820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因病去世,他的弟弟王承元上书朝廷再派一个节度使。朝廷全然不顾河朔地区的风俗习惯,派了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改任成德节度使。



田弘正离开魏博以后,魏博也不断爆发变乱。公元822年,先锋兵马使宪诚被推举成了魏博节度使。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总之死以后,朝廷委派宣武节度使张弘靖改任幽州卢龙节度使。

幽州不满朝廷决定发生变乱,推举朱克融为幽州卢龙节度使。虽然元和年间平定了很多不服从朝廷命令的藩镇,强迫其他藩镇至少在表面上服从了朝廷的指派。但是节度使拥有兵权割据一方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藩镇割据的根基还在,各个藩镇的军权并没有被剥夺。



将校是各藩镇本地的地主,一代一代以军官作为职业。兵士也是从本地征召来的,很大一部分士兵受到将校军官的优待,是将校的忠实手下。这些军事组织割据一方,不愿意接受朝廷的命令。

士兵跟自己的军官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愿意改变隶属的情况,换句话说,引起藩镇割据的根本原因依旧存在。罪魁祸首没有根除,变乱一触即发。



因为宪宗皇帝连年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唐穆宗登基以来,又赏赐群臣没有节制。只能向藩镇妥协,承认各个藩镇自己自立节度使合法。

河朔三镇迅速又重新回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河朔的整体变化,让别的藩镇看到朝廷的软弱无能,也逐渐不服从朝廷的管辖,赶走朝廷任命的节度使,自立节度使。元和年间费了很大经历才形成的元和中兴的局面,很快就不复存在了。

因为这是制度的原因,并不是通过一两条政策就能制止的,必须整个推翻,才能有发展的可能。
唐宪宗后期朝廷在各领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之后,亲小人远贤臣,奸臣当道,直至后来太子继位,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然治标不治本,藩镇拥有兵权财权割据一方,唐穆宗登基后赏赐群臣无节制只一味向藩镇妥协,承认各个藩镇自己自立节度使合法,让藩镇看到朝廷的软弱无能,致使藩镇野心膨胀,政局一度动荡不安。
因为这是封建社会中分封制的弊端。当有着一个能力很强很让人们害怕的君主的时候,这些人会很低调。

唐宪宗为何能取得“元和中兴”的伟业呢?

众观历史,历朝历代的大多都不长寿,并且每个的死法也不尽相同,导致他们不长寿的原因主要有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皇帝作为一国之君,拥有生杀予夺至高无上的权利,因此皇帝常以天子自居。贵为天子,当然会与众不同,往往就极尽骄奢淫逸之能事。食色人之性也,但是过犹不及,而皇帝根本是毫无节制,出问题则成为必然。皇帝锦衣玉食,从营养学的角度讲,皇帝的身体绝对是营养过剩,而皇帝又极少出宫门,从运动学角度讲,皇帝的身体是能量过剩,这样势必会导致皇帝出现肥胖,随即心脑血管出现问题,就成了皇帝身体里的定时炸弹。

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导致皇帝纵欲过度,过早的掏空了身体,而皇帝过多的服食一些所谓的补药,最终导致身体的气血不可逆转的衰败,极大的缩短了寿命。

同时,传统礼制对皇帝的折腾还不止于此。谁都知道,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皇帝作为传说中的万民仪表,一举一动更应该顺应天意,遵守礼仪,有章有法,完美无瑕,以充当天下万民的代言人。皇帝的权力大,祖宗定下来的规矩更大,皇帝的生活,无时不处于被监视之中。

因此,当古代中国的皇帝,说容易,任何昏庸白痴都可以凭血统登上帝位;要说难,也真是不好玩儿。你身边所有的人都觊觎着你的位置,并且为此变得面目狰狞,随时会向你挥刀舞剑,以命相拼。什么血浓于水,手足情深,忠孝礼义,在人性深处的恶遭遇权力的诱惑之时,都成了浮云。只要封建王朝的制度还在,只要皇帝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还在,这种悲剧就不会停止。


唐宪宗明明尊佛,为何唐武宗却要灭佛?

为何唐武宗却要灭佛?

因为佛教势力太过昌盛,而且唐朝时期给予僧侣的权力太大,使得人民国家要去侍奉他们,导致钱财的流失。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就因为其传播的教义非常适合当权者的统治,所以被历朝历代君主推崇,唐朝时期武则天甚至自称是弥勒佛转世。

但是事物总是有正反两面,也有很多讨厌佛教的君主,比如说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而唐武宗就是“三武”之一,这次灭佛运动被佛教称为“会昌法难”。唐朝时期,佛教发展繁荣昌盛,这离不开当权者的纵容以及推动。其中武则天极其信佛,尤其是她为了印证她的继位是顺天应人,不仅说自己是佛祖转世,还大肆修建寺庙,赐予佛教土地。到了唐宪宗时期,尊佛的苗头更加猖獗,唐宪宗以皇帝之尊亲自奉迎佛骨。


但是与最初唐太宗、武则天时期的佛教不同,他们之后唐朝的佛教已经不像是玄奘法师那会那样清净了,而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因为唐朝规定僧侣可以不耕作可以免徭役,就有很多人为了这些福利出家。出家之后并不遵守清规戒律,而是大肆豢养奴仆伺候他们,更有甚者,还以寺庙为基地聚众淫乱,比如就有色尼鱼玄机。


唐朝佛教的这种奢靡之风使得唐武宗很是不满,他觉得这样是败坏社会风气,会使国家动荡不堪,于是才进行灭佛运动,灭的主要是那些祸害社会的所谓“僧人”,而在这次灭佛运动中,佛教其中一支分支禅宗因为不与他们同流合污,清心寡欲,自给自足,所以没有受到牵连。

因为唐宪宗太过于信仰佛教,导致佛教在当时的势力很强,而且人们都愿意给寺庙捐赠香火钱,所以说当时的寺庙积累了太多的财富。
因为当时很多人都信佛尊佛,把金钱都投在了庙堂。国家金库缺少的可怜。所以唐武宗为了国家财产把信佛推翻了。
因为当时的佛教已经严重危及到了当时的统治,所以说才要灭佛
因为佛教在当时已经动摇他的统治根基。在封建国家里,统治者最忌讳的就是一切可以动摇统治的因素,所以他要不惜一切代价灭掉佛教。
本文标题: 唐宪宗既然开了「元和中兴」,为什么又迎佛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83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上还发生过哪些大规模传染病共振和共轭有什么区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