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说到孔子提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以及“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的话。前一...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说到孔子提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以及“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的话。前一阵就有人问我:这是孔子主张人要守本分,不可冒险做本分范围以外的事,这种教育的流弊,也正是我们民族性致命的缺失,我们看到现在一般人做事,只顾本位主义,反而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是对的,这岂不是“素位而行”的弊病吗?我说:如果把孔子的“素位而行”,以及不求侥幸而成功的道理,解释为只顾本位主义的私心作用,那便是很大的偏差误解了。同时也忘记了孔子所提示“居易以俟命”的重点了。他所说的“素位而行”的道理,重心是要你注意一个位字。大家也都知道,孔子是年过半百以后才专心研究传统文化第一部著作的《易经》。《易经》的大法则,是告诉我们宇宙物理和人事的规律,随时随地都在变数之中,交变、互变、内变、外变,世界上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事物。等于佛说“诸法无常”是同一原理。但在变化中间,是存有将变未变,和变前变后现象运行的必然数字。例如从一到二、到十、到百,一分一秒,一步一节,各有不同的景象出现。由于这个原则,如果对人事来说,最重要的,便要知道把握适合于变数中的时间,和你所站的位置。如果是不得其时,不得其位,或不适其时,不适其位,你要勉强去做,希望侥幸而得,就会被时间的运转和空间的变化所淹没了。假使得时得位,你想不做,也是势所不能的。所以孔子早年去见老子,老子便告诉他:“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他已明白告诉孔子,你虽然有大愿力,要想淑世救人,可是这个时势,并不合适于你,不得其时其位,是永远没有办法的。后来的孟子,最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便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的名言了。
举一个历史上大家所熟悉的人物故事来说,例如汉代的韩信,在他少年的时代,不得其时,不得其位的倒霉时刻,他头脑清醒,知道忍辱,所以在闹市之中,当众甘受胯下之辱。不然,一剑杀人,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后来登坛拜将,得其时,得其位,威震一时,功成名遂。但他到底学养不够,一战功成以后,被自己的时位冲昏了头,就随时随地犯了错误,不知道那个时候的运数和权位,已经完全属于泗上亭长刘邦的手中,他还想要做最后的侥幸冒险以自救,结果便弄巧成拙,身败名裂了。以汉初三杰来说,只有陈平最能把握时位,自处得比较好,但他也很自知后世的结果,真不失其为人杰。
如果我们对照历史故事,假装糊涂而其实最聪明的,就莫过于汉高祖的刘邦了。他在不得其时,不得其位,只做亭长的时候,就沉醉在酒色之间。后来被项羽封为汉王,就故做糊涂安于汉中。一旦做了皇帝,他又很清醒地听信别人的意见。乃至病得要死的时候,宁可明明白白知道自己要死去,也不肯拿自己的性命,交给那些自不知道怎样死的医生随便给他药吃。很可惜的是他一辈子也没有读书明理,所以不能把大汉的历史朝代,搞得更伟大高明一点。但他一生的作为,除了晚年的白登被围以外,是绝不愿去做过分侥幸的尝试,这是事实。可以说他是天生得时、得位的帝王之命,只是不学无术,不知传统圣人所说的“君子之道”罢了!
《话说中庸》
齐国是姜太公(尚)之后,文化相当深厚。孟子说,你们齐国有句名言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这两句成语是道家思想的结晶,经过孟子一引用,更变成后世的名言,成为哲学上一个不易的定理。
青年同学们,现在读《孟子》,对于这句话最好能够牢牢记住。我们幼年时读书,读到这一类美而又有至理的名句,便立刻熟读、立刻背诵,到老还是牢记不忘的。
这句成语是说,虽然你有聪明绝顶的智慧,但是客观环境还没有构成有利的形势,所以你还是没有办法成功的。也就是说,一个聪明人,因客观的形势不利,也是没有办法成功的。比如骑上摩托车,不能在刹那间就到达目的地,一定要车轮转动的那一股势,发生动力,才能到达。如果没有这个“势”,而空想到达,那只有进精神病院了。
你虽然有了无比坚固的基础,还是要等待时机,才能发生功用。所谓时机,也就是现代所讲的“命运”、“机会”。机会不来,你纵然有天大的本领,也是枉然。我们现在看电视蛮舒服的,可是电视机由发明而到成为全人类的需要品,就要一段时间和机运了。所以发明电视的人并没有发财,后来的人捡现成而做电视生意的,反而发财致富,这就是时机的关系。在他来说,虽有发明的能力,但运气未到。历史上很多发明家常有潦倒而死的结果,皆时运未通。可是后人利用他的发明,却大发其财。所以读了《孟子》这几句话,想到一些不逢时机的事情,不禁喟然而叹,却也不禁要点头一笑说,果然不错。就如以谈“空”为主的佛法,也是注重时机因缘,何况世事是一切有而不空呢!
不过,时机来了,不晓得把握,又有什么用?我常说第一流智慧的人,创造机会;第二流的聪明人,把握机会;而愚笨的人错过机会,失去了以后又不断抱怨。如同赶公共汽车,第一流的人,先买好票,先站在第一个位子等着,车子一到,首先上去,有舒适的座位。第二流的人,买好票,刚好能挤得上去。第三流的人,公共汽车开过了,他在后面跑步追赶,赶不上了,便在公共汽车后面的一团黑烟中大骂山门。不过世界上这一流的人居多,也许我们就在此辈之中吧!
古今中外,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都是因为自己没有乘势,或没有待时,或无势可乘,或时机早已过去,或是时机迟迟不来。这些也可归之于命运,所谓生不逢时,虽有才能也毫无用处。就好像算命的说命好运不好,命是帝王之命,可是始终轮不到你上座,一生倒霉运,又奈何?!
乘势与待时,确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不但个人事须乘势待时,家庭事、社会事、国家事、天下事莫不如此。即使有了智慧,有了基础,还是要乘势,还是要待时。
又如大家都知道宋朝有两位爱国诗人,一个是陆放翁(游),一个是辛稼轩(弃疾)。他们在少壮时代皆是意气凌霄、豪情万丈的人物,当时生逢乱世,国运艰难,也真有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气概。
但到了他们的晚年,一切的豪情壮志,都归到孟子所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的哲理名言之领域了。所以陆放翁有一首诗《书愤》说: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辛稼轩则有一首题为“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的词: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箓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 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孟子与公孙丑》
一个真大糊涂的人同一个悟道境界的人,几乎是相同的。得了道的人并不是不敢做事哦,“随时动”,注意这个“时”,时节因缘不来就不动。我也告诉过你们同学,百丈禅师告诉沩山禅师一句重要的话,一切圣人教主都懂这个,“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这个时非常重要。时是什么?就是我们普通讲运气,命跟运。所以你们有许多会算八字的,要学中医针灸看病,也要懂得八字。哪个时候得的病,哪一种年龄,哪一种人,必须要到哪一天才会好,讲命的话是呆定的。有人八字非常好,命真好,但一辈子倒霉,因为不得其时嘛,不走运。
所以命跟运是两回事,运就是时。譬如这个茶杯,工厂一次做出来一万个,茶杯的命好,但运各个不同。有个茶杯被买来给大法师泡茶,他不在我们都不敢动啊!同样一个茶杯买去给一个生病在床的人,接小便用的,它两个运就不同,命是一样,懂了吗?运就是时。所以算命的道理,“命好不如运好”,不得其时就不行。《易经》的学问讲了半天,孔子就讲一个字——“时”,随时而动。佛家也讲一个时,在每一本佛经开始,“一时,佛在舍卫国……”,这里告诉你,就是这个时,所以随时而动。孟子也告诉我们,“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也就是列子这个意思。连孔子、孟子碰到那个时候都没有办法,你本事再大,那个时代不属于你的,就没有法子。所以我常常给老朋友们说笑话,“随时动”,不是随时都要动,应该是“随、时、动”,那个时到了你就动,时不到你不能动。比如说现在还没有下课,你一个人在课堂动,走出去,大家都要看你,这就不是“随时动”。等到下课大家都走,你也就一起走了,这就是时的重要。
但是也要知道“随时止”,动止之间,一进一退,对于这个时间的把握,“智不能知也”。得了道的人,他能够把握这个时,该动的时候动,该止的时候止,不会勉强,勉强是没有用的。为什么?佛都不能转定业,在定业这一段时间内你绝不能碰,碰了也没有用,也过不了。等这个业一消,轻轻一招手就过来了,就得度了。所以纵然你有智慧,这个动止的机关在哪里,你还不能了解,了解以后,就可以了解天下事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