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疑似宇文泰画像)位於歐亞大陸東部,以悠久歷史自豪的中國,經常是多語言世界。而且中國史裡面有一半左右,統治者階層並非漢族,...
(上图为疑似宇文泰画像)
位於歐亞大陸東部,以悠久歷史自豪的中國,經常是多語言世界。而且中國史裡面有一半左右,統治者階層並非漢族,而是異民族(中文裡也將這些非漢族稱為「少數民族」)。例如五胡十六國、北魏(鮮卑拓跋氏)、遼(契丹族)、西夏(黨項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清(滿洲女真族)等,任誰都會立刻聯想到這些吧,可是近年發現不只是繼承北魏的東魏、西魏、北周、北齊,甚至隋、唐也是鮮卑系王朝或者是被稱為「拓跋國家」。後者在學術上與中國的陳寅恪所提出「關隴貴族集團」或者「武川軍閥集團」(以下略稱「關隴集團」)的說法,亦即西魏、北周、隋、唐是由關隴集團創建出的一連串國家的學說相近,故此對於中國史研究者來說,並不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說法。
關隴集團指的是出身負責北魏國防的菁英部隊——六鎮的人士,特別是武川鎮的出身者(多為鮮卑族),在北魏分裂後移動到關中盆地,與當地豪族聯合起來組成的胡漢融合集團。握有西魏實權且創立北周王朝的宇文氏、建立隋朝的楊氏、建立唐朝的李氏,都是從那裡出身的。但是,一直以來標榜關隴集團的學說,依然是將北朝隋唐的歷史放在秦漢以來那套自我展開的中國史框架內,因此不免帶有濃厚的中華主義色彩。相對於此,我們使用鮮卑系王朝或者「拓跋國家」的用語,是把討論的重心放在北亞—中亞史以及中央歐亞史上。然後,從這個立場,我們可以十分肯定地說,唐朝決不是狹義的漢族國家。
在現代中國,除了構成核心部分的漢族之外,其他還有五十多個被官方認可的「少數民族」。可是,在()的領土內,直到唐代為止活躍的匈奴、鮮卑、氐、羌、羯、柔然、高車、突厥、鐵勒、吐谷渾、葛邏禄、奚、契丹等族並沒有列入其中。原因在於這些民族和至秦漢時代為止形成的狹義漢族,透過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進行融合,變成了新的漢族。因此,唐朝的漢族、漢文化與秦漢的漢族、漢文化是不同的東西。前者當然稱為唐族、唐文化比較合適,但是誰也不稱唐族,而是沿用漢族。像這種用語的保守性經常掩蓋住真相。
唐朝是中國史的黃金時代,這個命題被解讀為唐朝是漢族史的黃金時代,漢族沒有歧視各種不同的少數民族,而且還給予優厚待遇等的論述本身,正是中華主義的表現,別無其他。唐朝是以異民族為中心,吸收了以漢語為首的中國文化而建立起來的國家,或者至少應該說是擁有異民族血統的新漢族所形成的「唐族」國家,所以不會排斥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只要有能力的人,一定不加區別地予以公平任用,這是理所當然之事。唐朝的世界主義、國際性、開放性,是因為唐朝的本質原本就是由漢族與異民族的血統及文化在混合後產生出能量所創建的國家,而且一貫維持多民族國家的型態更加促進了上述特點,這與後來的蒙古帝國或現代美國的強盛也是相通的。
在唐朝,既有自東魏、西魏分裂時代開始帶給中國龐大經濟負擔的突厥人,也有作為商人很活躍的粟特人和波斯人,或者是像高仙芝、慧超這樣的朝鮮人以及阿倍仲麻呂、藤原清河、井真成這樣的日本人存在。他們全都熟習了固有語言和漢語,根據情況也會說第三種語言。如果只是把焦點放在他們也會說「漢語」的這一面,就認為他們全部都受到了「漢化」,或者是唐朝接納了這樣的異民族是因為漢族的度量大之類的,這樣的解讀不過是事後諸葛的大中華思想作祟罷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