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本文作者:...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本文作者:大魏惠王魏罃公元前369年,魏国安邑,一个大的消息传来,御宇二十六年的魏武侯去世了。由于魏武侯生前没有立太子,魏武侯两个儿子公子罃和公仲缓,摩拳擦掌,准备争位。这对于赵,韩两国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消息。因为在魏武侯在位时期,武功赫赫,东伐齐国,西伐秦国,南夺大梁于楚国,北救卫国于赵国。但同时魏国也没有改变其地缘上的劣势,赵国因为公仲连改革,国力开始强盛,对中原地区也日益垂涎,这可以从赵国多次进攻卫国,魏国多次救援可以看出。楚国也并没就此沉沦下去,相反,因为楚悼王时期吴起的改革,楚国的贵族势力得到了一次大洗牌,版图大大扩张,南边一直扩张到今天的南岭一带,并在前381年北伐,打到州邑(今河南武陟)和梁门(今河南开封附近),即将两分魏国,幸亏楚悼王去世;在西边,秦国的秦献公开始变法,秦国的政局开始稳固,推出了多项颠覆性的改革措施,即将在魏国的西部边陲掀起一场大的风暴。可以说,魏国处于四战之中,其地缘劣势相当明显。韩赵趁机攻入魏国,但是对魏国的处理上两国出现分歧,韩国主张两分魏国,这样可以光明正大的让魏国变成一个中型诸侯国,韩国就可以避免地理困境。赵国主张拥立公仲缓称王,以此换取魏国的割地。这给了公子罃反应时间,公子罃因而很快击退了赵韩两国入侵魏国的军队,这之后公子罃登基称侯,并诛杀公仲缓。这就是后来的魏惠王。
面对魏武侯留给他的霸权动摇的烂摊子,魏惠王很快就投入到了补阙的工作中。继位刚开始的8年,对外在东方调整土地范围,为迁都大梁打下基础,在各个边界上加强防备,修建长城交换土地;对内加强选拔、训练武卒,并且赏赐田宅,成立了魏国的一支脱产军队,并且兴修鸿沟等水利,开发川泽,整个魏国自魏武侯时期的不利局势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魏国的霸权势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下面我将一条一条讲述魏惠王时期二次变法的内容。首先就是迁都大梁,加强防备。这段历史在不同的书上有不同的说法,司马迁认为魏惠王在商鞅对于河西得手后,魏国惧怕强秦的威胁,故而东迁大梁,但是杨宽认为魏国早在前362年即迁都大梁了。我倾向于支持第二种说法:第一就是大梁位于中原地区,交通发达,而且靠近泗上,可以保证财政和粮食,养活更多的军队,这样也便于魏惠王的“中原争霸”事业发展。同时可以直面韩赵两国的挑战,借助魏国对于榆关(今河南中牟)和邺城(今河北临漳)周边的控制,让韩赵可以比较顺从地跟着魏国走,也可以避免韩赵对魏河东地区的夹击。其次就是西边秦国的威胁,就在魏惠王积极交换东面土地的同时,西边的秦献公趁着魏武侯刚去世,魏惠王忙于解决东面威胁,无暇顾及西河地区之时,不断进攻魏国的西河地区,并且连续取得胜利,应该讲,尽管秦献公变法相对不太彻底,但他的变法为秦国带来了希望和能量,让秦国在从秦简公的“初租禾”改革上走出了一大步。旧都安邑离秦国近,而且汾河谷地不适合暴兵的劣势一下凸显了出来,同时,魏武侯后期,魏国基本与周边诸国为敌,魏国的兵力捉襟见肘,只能在西面勉强维持,而新都大梁附近这个问题不存在。
为了迁都大梁,魏国在东面频繁攻伐。前362年魏相公叔痤大败韩赵军队于浍水北岸,取得赵国的皮牢,在中原开拓土地。魏惠王多次与韩昭侯相会,以半胁迫的方式交换了一些土地,而且乘胜攻占了赵国的列人和肥,次年用泫氏交换榆次和阳邑,同时赵国用旧都中牟交换了魏的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和浮水一带,并在前361年到前356年与韩国和一些小国频繁会见并交换土地,使得魏国的东西两部分土地连接了起来。但魏国依然牢牢的控制着邺城与榆关一带。至于其他措施,基本都是配合着迁都大梁实行的。凭借着魏东部地区雄厚的财货和粮食生产,魏国建立了一支武卒军队,用以应对东面各个国家的威胁,同时西河地区转入战略防御,魏国的大将龙贾在河西筑长城,防备秦国入侵;在东面开发鸿沟水、逢泽等川泽,发展生产和商业、交通。相应的,魏国盯上了泗上地区,频繁与这些小国的君主会见,争取联盟和支持。这段时间的形势,正如杨宽先生在战国史里所说:自从魏国迁都到了大梁,战国的形势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间拉拢与国的活动空前活跃起来............各大国国君会见如此频繁,就说明了这时期形势的紧张。大国国君相互会见,目的在于争取与国;大国迫使小国入朝,则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虽然魏国在这个时期获得了一定优势,但是魏国糟糕的地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先来看看魏国的地图。
图的中间是魏国的领土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魏国虽然东面和西面的连接看似很微弱,但是由于之前对于韩国的战争胜利和逼近首都的原因,魏韩事实上是同盟关系,但是魏国处于天下之中,因而经济虽富裕,扩张的余地非常的小,同时魏武侯时代专心于在东面搞扩张,打败楚国,齐国,直接与泗上十二诸侯接壤,给魏惠王在中原之地留下了很多空间。魏国的统治集团通过东扩获得了大量利益,这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东扩而不是解决西面秦国多次进攻西河地区的威胁。同时由于魏武侯对于中山之地的放开控制,现在的魏国已不能像魏文侯时代一样看似支离破碎,实则把自己嵌进三晋土地中来维持对赵国的控制。更何况赵国经过公仲连时期的改革,已经不是弱赵了,时常让魏国的邺城--------这个距离邯郸非常近的地方非常忌惮,希望拔出这颗钉子。魏国也希望以邺城为基地,把赵国挤回北边,让赵国变弱的同时也让其退出对中原的争夺,这样自己就基本上可以独吞泗上这块富庶之地。这也就是魏国的地缘困局--------强大的邻国太多而扩张空间很小。
那么,魏惠王将会如何破解这一系列的地缘难题呢?他将会如何来处理魏国东半部和西半部的关系呢?魏惠王端坐在大梁的宫殿正中,静静地等待这场风暴的到来。
参考资料[1]杨宽·《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2]司马迁(汉)《史记·魏世家》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