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古国的发现,对以往的历史有什么影响吗

发布时间: 2021-09-17 00:57: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2

河洛古国发现中国最早宫殿,这个发现都有何意义?巨型夯土高台上筑建宫宇、双宫并列、前朝后寝、一门三道中国最早宫殿在河洛古国在黄河与...

河洛古国的发现,对以往的历史有什么影响吗

河洛古国发现中国最早宫殿,这个发现都有何意义?

巨型夯土高台上筑建宫宇、双宫并列、前朝后寝、一门三道……中国最早“宫殿”在“河洛古国”

在黄河与洛水交汇的这片土地,似乎格外地受上天恩宠。黄河文化,文明之源自此而生。仿佛从上古时期开始,这片土地注定是定鼎之所, 此次发现的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又被称为“河洛古国”,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式结构式建筑。

据介绍这次新发现的宫室建筑,是处在一处面积达4300平方米的大型夯土高台上,而这高台上是建筑基址密布,且全部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

可见当时古国之繁华,从目前来看整体布局显示的比较清楚。或许有人会问河洛古国发现中国最早宫殿,这次发现有何意义?

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

需要知道的是此次中国最早宫殿发现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

因为“河洛古国”此次发现的中国最早宫殿所具有的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将中国宫室制度整整提前了1000年左右。这种宫殿布局也直接影响了此后陶寺、二里头、偃师商城等夏商都城规划。 因为根据考证,这次发现的遗迹在门道设计上,与之后二里头一号、偃师商城三、五号等宫殿建筑门道遗迹,甚至是更晚的建筑遗迹上基本一致。从源头来讲,这次河洛古国发现的宫殿,更具有溯源性。可以说为追溯和探索中国古代三代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不是无稽之谈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是对中华文明的最好概述。但仍旧存在着质疑声,后来者和国际上都存在着诸如“虚无缥缈”,“还待考证”等声音。此次发现,“河洛古国”的中国早期的初步宫室轮廓,可以说为“中华5000年文明”注入了强有力的一针。要知道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根、主脉、主魂,此次发现的规格极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式宫殿建筑群,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空白。此次发现作为关键性材料,也有力地证明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不是无稽之谈。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惊喜啊。

这个发现会促进历史的研究,可能会让朝代的顺序重新排列,也会促进历史文明的发展。
对于研究中国5000年的文明应该会有很大的意义吧,让人能够看到那个时代中国的强大。
这对于研究我国中国古代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利于我国的发展,
这个发现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也有利于中国对古代的宫殿的研究,为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带来了更多有用的线索,并且也能够促进人们对历史的研究和发现。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这样有什么历史依据~?有那些王朝与黄河有关~?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 因 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先生首先发现于余杭市良渚镇而命名。 距今约5300-4000年。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以大量殉葬精美玉礼器为特征的显贵者专用墓地的发现,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显示出良渚遗址 已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并将成为东方文明圣地。
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遗址已成为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的前奏。
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文化遗址群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群,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分布于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的50余处。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瑶山祭坛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几处最为重要。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意 义:
良渚文化遗址群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特征、性质与影响
良渚文化中物质文化十分发达,以鼎、豆、盘、双鼻壶、带流壶、带流杯、尊、簋为典型器,用于祭礼的玉器更为发达,墓葬规格、聚落布局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其影响达浙东、浙西南、皖南、华南、山东、苏北等地。
良渚文化源于崧泽文化,由于北进失利及水患,良诸文化主体很快衰落。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从社会形态特征来说, 良渚文化第三期已进入原始文明社会。良渚文化剌激了中原地区原始文明的极大发展,并产生剧变,最终形成了中国繁荣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礼仪制度中的琮、钺和神人兽面纹即来自良渚文化因素。

红山文化
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在赤(峰)大(板)白(城)铁路沿线正在进行的老牛槽沟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一处大型红山文化聚落遗址。据悉,这是自1935年“红山文化”在赤峰红山被发现70年的时间里,第一次在内蒙古地区发现这样的文化层次纯粹、保存比较完整、房址成排、方圆15000平方米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

据负责该遗址挖掘的考古队队长杨春义介绍,这个大约占地15000平方米的村落,已经被揭露发掘的面积在800平方米左右,目前已经清理出红山文化早期完整的房址4座,灰坑26个。出土6件能复原的完整的陶器和10多件石器,陶器又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类,纹饰有刻划纹、拓印纹、“之”字纹和席纹等。

据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吉平介绍,过去的遗址发掘中大都是红山文化与其他类型的文化共存的、伴生的,像老牛槽沟遗址这样单纯的红山文化遗址是首次发现。老牛槽沟遗址的年代为红山文化早中期。值得关注的是,正在挖掘的这个老牛槽沟遗址距离1971年在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出土的“中华第一龙”的赛沁塔拉嘎查红山文化遗址仅5公里。

有关专家认为,老牛槽遗址的发现,更证实了“红山文化”时期人类生活、居住的方式,以及当时生产、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态和文明程度。对于了解“红山文化”的文化内涵、分布范围、时代的分期断代等,有珍贵的学术价值。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并向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猪首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那些王朝与黄河有关:夏商

河洛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华夏文化,汉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之始。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
太极图是河洛交会的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太极图很像是黄河洛河交汇形成的旋涡,通过这个自然现象触发灵感,人族伏羲才创造出太极和八卦。
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这里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研究易经的人寻根拜祖,哪个不到河洛汇流处?这里是少林拳,太极拳,轨迹拳,苌家拳的发源地,欲学武术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我们依托资源的优势,开设河洛讲坛,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之内,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大量考古发现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说明,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华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
化形成的直接源头。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就这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以后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20世纪初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通过艰辛努力,释读了甲骨文,利用地下出土文物与古代历史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证明了殷墟确实属于商代晚期都城,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关于有商一代历史的基本可信。

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郑州市发现了属于商代早期的二里岗遗址,几十年来的田野考古工作证实,二里岗遗址是一座商代早期大型城址,其中有规模巨大的城墙、数量众多的宫殿建筑遗址,有重要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还有一些“重器”——大型青铜礼器的出土。这就说明该遗址不是一般的大型城址,而应该是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之一。80年代初,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配合首阳山电厂基本建设时,在偃师县城和塔庄一带发现了一座保存较好的商代早期城址。此后,考古发现了这座城址的宫城遗址及其中多座宫殿建筑遗址,勘探了“小城”和“大城”城墙与范围,发掘了城门遗址、库房遗址和一些手工业遗址,清理了同时期的若干墓葬。通过对这些丰富考古资料的深入、全面、系统的考古学研究,证明偃师商城遗址与郑州商城遗址同样是一座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而且偃师商城还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保存着宫城与郭城时代最早的中国古代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从考古学上解决了早期商代王朝的存在问题,从而使安阳殷墟的商代晚期文明在河洛地区找到源头。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找到了早于安阳殷墟商代遗址、晚于河南龙山文化的大型建筑遗址。其后,这里又发现了数十座大型夯土建筑遗址,考古工作者全面发掘了其中的第一、二号大型建筑遗址及其它宫殿建筑遗址。研究表明,这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遗址。除此之外,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围绕这一大型夯土建筑群遗址的围墙遗迹,初步研究确认这是宫殿建筑群周围的宫城遗迹。在二里头遗址范围之内还发现了制铜手工业作坊遗址、贵族墓葬、重要的青铜礼器、玉器等遗物。上述一系列考古发现证实,晚于河南龙山文化的二里头遗址,不但早于安阳殷墟遗址,也早于郑州商城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据此,学术界一般认为以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头遗址不但是一处重要的、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址,还是一座夏王朝的都城遗址,即历史文献所说的“夏墟”。正是由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不但确定了夏代后期的都城遗址,而且使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更为突出。

河洛地区的夏商王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早期王国。在同时期的当今中国范围之内,各地没有比夏商王国对以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影响更大、更为重要的王国。寻找直接产生夏商王国文明的考古学文化,是实施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田野考古揭示,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母体文化。

近年来学术界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中,由于辽西红山文化、江浙等地良渚文化的考古新发现,一种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地区、“多元”学说比较流行,而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关键性作用却被忽视。我认为,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文明在学术概念上不是等同的,不能因各地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就推导出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多元”。有的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反映出从史前向“文明”的过渡,甚至从中还能看到文明的形成、国家的出现,但大多数考古学文化则是伴随着社会历史的“文明化”进程发展,被先进的考古学文化所“同化”、“融化”,也有极少数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趋于“石化”,近代的民族学资料可以提供这方面的许多生动例证。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历史道路,也基本上遵循着上述历史发展过程。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文明化”过程中,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考古学文化社会群体,基本在相同时期或稍有先后进入“文明”时代,形成“万邦”、“万国”的局面。但是这些“万邦”、“万国”,是否即真正具有科学意义上的、数以“万”计的“国家”,这还是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学术课题。作为科学常识而言,这些“万邦”、“万国”对以夏商王国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影响不可能是等同的,进而言之,即使当时的“万邦”、“万国”文化对河洛地区的夏文化产生影响,形成于河洛地区的夏文化及华夏文明也不可能是河洛地区以外的“文明”所造就的。这是因为,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新资料说明,夏文化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也就是说夏文化基本上是河洛地区“土生土长”的考古学文化。我们承认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对同时期及其后的中原地区、河洛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作用,但是河洛地区古代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的源头,只能是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而不是红山文化或良渚文化,更不是中原地区以外的其它考古学文化。因此,我们以为,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源头来说,夏文化直接渊源于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从对夏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而言,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夏文化是孕育华夏文明、中华民族文化、汉文化的核心文化。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高程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于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落差2280km。黄河流域位于东经96°~119°,北纬32°~42°之间,东西长约1900km,南北宽约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包括内流区4.2万km2),加上下游受洪水影响的范围共约91.5万km2。

地形地貌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四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个阶梯。第一级阶梯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高程3000~5000m,有一系列的西北—东南向山脉,山顶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青海高原南沿的巴颜喀拉山绵延起伏,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海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黄河河源区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域,地势平坦,多为草原、湖泊及沼泽。

第二级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高程1000~2000m。本区内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及太行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900km,宽30~50km,海拔高程1200~900m。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发达,是宁夏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河套平原北部的阴山山脉和西部的贺兰、狼山犹如一道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的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河套以南,北、东、西三面为黄河环绕,南界长城,面积约为13万km2,海拔高程1000~1400m,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高原。高原内风沙地貌发育,北缘为库布齐沙漠,南部为毛乌素沙漠,河流稀少,盐碱湖众多。高原边缘地带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海拔高程1000~2000m,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地貌类形有黄土塬、梁、峁、沟等。地表起伏变化剧烈,相对高差大,黄土层深厚,组织疏松,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黄土高原中的汾渭盆地,系地堑式构造盆地,经黄土堆积与河流冲积而成。汾渭盆地地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历史悠久,是晋陕两省的富庶地区。

横亘黄土高原南部的秦岭山脉,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分界线,也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对于夏季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冬季来自偏北方向的寒冷气流,均有巨大的障碍作用。耸立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太行山,是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本区流域周界的伏牛山、外方山及太行山等高大山脉,是来自东南海洋暖湿气流深入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屏障,对黄河流域及我国西部的气候都有影响。由于这一地区的地表对水汽抬升有利,暴雨强度大,产流汇流条件好,是黄河中游洪水主要来源之一。

第三级阶梯自太行山以东至滨海,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鲁中丘陵组成。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达25万km2,海拔高程多在100m以下。本区以黄河河道为分水岭,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区内地面坡度平缓,排水不畅,洪、涝、旱、碱灾害严重。鲁中丘陵由泰山、鲁山和沂蒙山组成。一般海拔高程在200~500m之间,少数山地在1000m以上。

气候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海洋,西居内陆高原,东西高差显著,流域内气候变化极为明显。从季风角度看,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属西藏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从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角度看,流域东南部基本属湿润气候,中部属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属干旱气候。本流域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燥严寒,降水稀少。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暧湿的海洋气团进入流域境内,蒙古高压渐往北移,冷暧气团相遇,多集中降水。

黄河流域的降水主要以降雨形式出现,降雪所占的比重不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3701亿m3,只占全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的6%,折合降水深为465mm(包括内流区)。年降水量地区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地区为秦岭北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左右,局部地区可达900mm以上。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为宁蒙河套地区,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别是内蒙古杭锦后旗至临河一带,年降水量不足150mm。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mm。降水年内分配得不均匀,以夏季(6~8月)降水最多,占全年的54.1%,最大月份为7月,占全年的22.1%;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占全年3.1%,最小月份为12月,占全年的0.6%。年降水量的变差系数(Cμ值),全流域在0.15~0.40之间。

黄河流域气温,东南部高于西北部,高山低于平原。多年平均温,上游为1~8℃,中游为8~14℃,下游为12~14℃,月平均气温,以7月为最高,大部分地区在20~29℃之间,洛阳市极端最高气温达44.3℃。1月份为最低,绝大部分地区都在0℃以下,青海玛多极端最低气温达―48.1℃。气温日较差大部分地区为10~15℃。

水资源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为580亿m3, 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mm,只相当于全国平均径流深276mm的28%,在全国七大江河在仅略高于辽河。流域人均水量593m3,约为全国人均水量23%。耕地亩均水量324m3,相当于全国亩均水量18%。

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兰州以上地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9.6%,年径流量达323亿m3,占全河的55.6%,是黄河来水最为丰富的地区。兰州至河口镇区间流域面积虽然增加16.3万km2,占全河的12.5%,但由于这一地区气候干燥,河道蒸发渗漏损失较大,河川径流量不但没有增大,反而减少了10亿m3。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河的14.8%,来水72.5亿m3,占全河的12.5%。龙门至三门峡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河的25.4%,来水113.3亿m3,占全河的19.5%。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面积仅占全河面积的5.5%,但来水60.8% 亿m3,占全国河水量的10.5%,是又一产流较多的地区。花园路至河口区间面积占全河面积的3%,来水量为21亿m3,占全河水量的3.6%。黄河干流各站汛期(7~10月)天然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非汛期约占40%。汛期洪水暴涨暴落,冬季流量很小,上游兰州站,1946年汛期实测最大洪峰流量达5900m3/s,非汛期最小流量仅335m3/s,相差近17倍。中游陕县站1933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000m3/s,最小流量240m3/s,相差近91倍。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及黄河流域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的修建,80年代黄河河川径流年耗用量已达280~290亿m3,其中城市工业及农村人畜耗水约为11亿m3,其余都为农业灌溉耗水。黄河径流的作用率约为50%,与国内外大江大河比较,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同时由于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的调节作用,黄河径流的年内、年际分配也有较大变化。

河洛古城发现后,你还觉得中国历史是起源于夏商周嘛?

谁说中国历史起源于夏商周?《史记》明明白白写着从五帝开始。《史记》第一卷叫做《五帝本纪》,随后才是《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

即使按照考古发现的公认年代,也是从商代开始有了确切的考古证明,夏代最多只能确认晚期,无法证明早期的细节。所以说,中国历史起源按史书是五帝,按考古是商代,怎么也谈不到把“夏商周”当起源。

近代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包括二里头遗址、陶寺遗址、石峁遗址、芦山峁遗址、良渚遗址,都是在补全夏朝和夏朝以前的文明文化碎片。但是由于缺乏出土文字的印证,难以和哪一个具体的王朝和传说人物真正对应上,所有的说法基本都是靠猜。

比如说,陶寺是唐虞的都城,良渚是共工的都城,石峁是黄帝或大禹的都城等等,都有一定道理,但也没什么确凿依据。

双槐树遗址的“河洛古国”其实也是同样的例子。双榆树遗址均今5300年,从时间和规模上看,比五帝时代更早。有专家认为可以和黄帝联系上,但个人认为5300年的时间过于久远,远远超过了黄帝。五帝时代,一般认为和龙山文化时代相匹配,黄帝所处的年代大约在4500年前比较合适。

双槐树的年代,等于比黄帝时代早了一个周朝,还属于仰韶文化的中期。如果说是炎帝,年代勉强对得上,但炎帝的线索更模糊,更难以匹配相关的传说。

总体来说,5000年前的中原大地上,上古文化的复杂程度远远比传说故事更加丰富多彩,远远不止是炎帝、黄帝、蚩尤这些人物。上古传说留给我们的,可能只是真实历史的一丁点皮毛,而且还是被扭曲过的。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中华文明在五千年前的发展程度,已经相当不得了。

西方史学界认为夏朝不存在,那夏朝真的存在吗?

存在。此前,夏朝的遗址主要集中在河南二里头处,被学者们称为“二里头文化”。今年发掘的一处遗址,为夏朝的存在添了新的佐证,在今年五月份左右,在河南省郑州巩义发现了一处古代双槐树古国时代遗址,专家学者为此还专门召开了发布会,解释和介绍了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的重大考古成果,专家们认为该遗址是目前为止的在中国仰韶文化中晚期时期的初期阶段发现的最高规格的中心都城聚落。此次遗址也被称为“河洛古国”。专家们认为这是黄河流域的政治文明中心,这一发现或将直接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前进几百年,该遗址距今5300余年,大大证明了我国历史沿袭的发源之久。而西方国家对于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的存在表示不认同,因为他们认为目前为止我们还未发现夏朝真正的遗址和文物的存在来进行佐证,而之前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依据时间推定也只是在夏朝的中晚期,无法有利证实。其次就是作为夏朝之后的王朝——周朝的十万片甲骨文中记录了商朝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甲骨文中并没有记载任何与夏朝有关的细枝末节,而商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最早被提出是在《尚书》中,但是编写《尚书》的时代距离传说中的夏朝也是间隔千年,似乎也没办法强有力的证明夏朝的存在。但是西方国家这一否认的观点可能很快要被打破了,就前面所提到的“河洛古国”文化遗址的出现,再加上河洛古国也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并且还发现了被后世承袭的许多文化传统,可以说直接填补中华文化起源的关键时期,证明了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未曾中断,并且时间还要再往前推几百年了!

本文标题: 河洛古国的发现,对以往的历史有什么影响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65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怎么确证“我”是存在的奴才、走狗、工具人有什么区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