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多少品的官员可以给皇帝上折子?在一般的印象中“奏折”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很早的,但实际上属于清朝独有,始于清朝顺治年间,到191...
古代多少品的官员可以给皇帝上折子?
在一般的印象中“奏折”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很早的,但实际上属于清朝独有,始于清朝顺治年间,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废止,仅存在了两百多年。“奏折”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贺折4大类,其中奏事折是禀报国家大事的,剩下的三样全是向皇帝表忠心、拍皇帝马屁用的。
1644年清朝入关掌控天下后,除了继承了明朝的土地、财富之外,也继承了明朝的各种政治制度。按照明朝旧制,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官员向皇帝奏报事情,公事就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但是题本和奏本从下级官员送到皇帝手中要经过通政使司、内阁等部门,一方面是过程过于繁琐,刚入关的满族权贵有些玩不转;另一方面是不利于保密,所以就有了“奏折”。
从顺治朝到雍正初年,“奏折”并不属于正式的官方文书,没有固定的传递方式以及书写格式,只要获得皇帝特许,上到文武百官、士绅名流,下到贩夫走卒、和尚道士就都可以给皇帝写“奏折”,在当时“奏折”是清朝皇帝秘密了解天下事的途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朝的曹寅,表面上是江宁织造,实际上是康熙安排在江南的亲信、耳目,经常给康熙写“奏折”。
要说将“奏折”制度化的人就不得不提两个人,雍正皇帝和张廷玉。1722年,遵照康熙皇帝遗诏,四阿哥胤禛继位登基,这就是雍正。虽然雍正成了皇帝,但是在皇子时代雍正手下的官员并不多,他的主要竞争对手八阿哥胤禩善于笼络人心,党羽遍布朝野,所以刚登基的雍正处处受到自己兄弟的孤立,国事的上传下达出现问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廷玉提出将“奏折”制度化。
“奏折”制度化后,首先是去掉了上情下达的中间环节,“奏折”在写奏折的人和皇帝、皇帝亲信之间直接传递,少了很多掣肘或欺瞒;其次朝廷大事全通过“奏折”进行下达和讨论,比如雍正朝的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政策都是雍正通过“奏折”反复磋商后定下来,这样一来就剥夺了八爷党众多党羽对于朝政的控制;最后所有“奏折”传递过程中都用宫中御制的带锁皮匣密封,因此除了皇帝和上奏折的人,没人能知道“奏折”是谁写的、上面写了什么,一切都成了秘密。雍正朝开始“奏折”成为官员专用,督抚以上大员的奏折直接送到皇帝手里,一般官员的奏折先送到皇帝指定的亲信大臣手中,也就是后来的军机处,再转交给皇帝。
雍正时期“奏折”的制度化可以说将封建皇权推向了登峰造极的的地步,皇权得到极大加强。一方面皇帝的意志可以直接传达到整个国家的各级部门,马上付诸实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欺上瞒下的情况;另一方面“奏折”全部保密,因此大臣之间可以放心大胆的向皇帝告密,这使得皇帝的耳目遍布全国,臣子只能谨言慎行、忠心办事以免被别人告状。从此清朝皇帝依靠“奏折”监察天下、发号施令,真正将天下事务总归一人处理。
古代,几品官有给皇帝写奏折的权力
清朝什么品级的官员可以给皇帝上书
至于通过上书房、军机处等宰相机构向皇帝上书的资格,则比较宽泛,但是对这种奏章,上书房的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是要先予以审核的(如果里面胡说一气或者有对该大臣不好的话,很有可能就会被按下来不上缴)。
但是直接免检皇帝上书要4品以上才有资格在金銮殿上书皇帝
一般只有二品以上 可以直接呈摺 其他都要经过尚书
有两种例外 紧急军报 密探(可能是一个从九品,但是有密奏能力)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