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很菜的人把更菜的人按在地上摩擦的事例

发布时间: 2021-09-05 05:58: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历史上出现过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有:1、大头娃娃事件:2003年5月起,安徽阜阳地区相继出现...

历史上有哪些很菜的人把更菜的人按在地上摩擦的事例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历史上出现过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有:

1、大头娃娃事件:

2003年5月起,安徽阜阳地区相继出现婴幼儿因饮用劣质奶粉而腹泻,重度营养不良的情况。2003年5月以来,因食用劣质奶粉出现营养不良综合征的共171例,死亡13例。

2、染色馒头:

2021年4月初,《消费主张》节目指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

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这些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3、地沟油:

2021年3月,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灯塔村1组,一个叫马厂的废弃的养猪场里,几个陌生男子频繁出入,搬来锅炉、砌起灶台,每天烧煮从村外拉回的潲水。

4月20日,走马镇派出所民警获悉后,在养猪场内将老曹等6人抓获。由此查获西南地区最大规模地沟油案件。

4、瘦肉精:

2009年广州发生首例瘦肉精中毒事件,70余人住院治疗,检测出63头问题生猪,所有病人中无危重和死亡病例。2009年4月,广州接连查获来自湖南、河南等地的瘦肉精猪40多批次。

5、三鹿奶粉:

2008年9月8日甘肃岷县14名婴儿同时患有肾结石病症,引起外界关注。至2008年9月11日甘肃全省共发现59例肾结石患儿,部分患儿已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同时已死亡1人,这些婴儿均食用了三鹿18元左右价位的奶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鹿奶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瘦肉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沟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染色馒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头娃娃事件

1、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

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或称2008年中国奶粉污染事件、2008年中国毒奶制品事件、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件)是中国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

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多个厂家的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该事件亦重创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

2、地沟油

地沟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如回收的食用油、反复使用的炸油等。地沟油最大来源为城市大型饭店下水道的隔油池。长期食用可能会引发癌症,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地沟油,城市下水道里悄悄流淌的垃圾。有淘者对其进行加工,摇身变成餐桌上的“食用油”。

黑心商贩每天从那里捞取大量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膏状物,仅仅经过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就能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最终通过低价销售,重返人们的餐桌。

3、福寿螺事件

2006年6月,北京市友谊医院热带病门诊接诊了一位病人。该病人因为在北京蜀国演义酒楼食用由福寿螺加工制作的“香香嘴螺肉”(凉拌螺肉),而患上广州管圆线虫病。

北京出现多例因食用福寿螺而患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人。而调查发现,正是因蜀国演义酒楼在加工福寿螺时,未彻底加热导致螺肉中广州管圆线虫未被杀死,引起北京爆发广州管圆线虫病。

4、染色馒头

染色馒头是通过回收馒头加防腐剂防止发霉,再加上着色剂而做出来的馒头。

2021年4月初,《消费主张》节目指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

这些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5、瘦肉精

瘦肉精让猪的瘦肉率提高,带来更多经济价值,但它对人体有很危险的副作用。

中国最早报道的瘦肉精中毒事件是1998年供港活猪引起的,此后这类事件经常发生,如:2001年广东曾经出现过批量中毒事件。瘦肉精在上海曾经引发了几百人的中毒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闻资料】三鹿奶粉事件始末

百度百科-地沟油

百度百科-瘦肉精

百度百科-染色馒头

百度百科-福寿螺患者

1. 加州李斯特菌奶酪污染事件(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食品安全事故,1985,美国洛杉矶)
这个事故发生在 1985 年的加州。当时很多孕妇和婴儿在食用了 Jalisco 公司生产的“墨西哥风味软奶酪”产品后出现了很严重发热、肺炎、腹泻等的症状。事故最终造成了 142 个病例,52 人死亡。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食品安全事故。
经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污染所致。这是一种环境中广泛存在的食品致病菌,对孕妇、婴儿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十分危险。那么,李斯特菌是怎么跑到奶酪中去的呢?
原来,整个事件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个员工的错误操作。刚从奶牛身上挤出来的生牛奶含有大量的细菌,其中可能就有单增李斯特菌。这样的牛奶直接拿来加工是相当危险的。原本,工厂采购来的,用于做奶酪的生牛奶必须经过巴氏杀菌后才能使用。然而,这个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错误地将生牛奶和巴氏杀菌奶混合在一起使用了。
2. 德国 O104:H4 大肠杆菌感染事件(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肠杆菌污染事件,死亡人数最多的微生物所致食品安全事故,2021,德国)
从 2021 年 5 月份开始,德国很多人出现出血性腹泻症状,病情进展凶猛,一些患者很快就进展成溶血性尿毒症,有些患者因此死亡。
医学研究表明,这种症状是由于一种新的大肠杆菌菌株——O104:H4 型大肠杆菌所引起。以往这种菌株只会感染牲畜,而这次事件很有可能是因为这种菌株发生了变异,导致其获得对人类的感染能力。
调查者们最终发现,造成感染的源头可能是下萨克森境内比嫩比特尔(Bienenbüttel)一处农场生产的豆芽菜。2009 年与 2021 年从埃及进口的葫芦巴种籽与这次疫情也有可能有关联。
至今为止,这个事件已经造成 53 人死亡,超过 3950 人受到影响。是目前世界上最严重的微生物所致的食品安全事故。
3. 伊拉克麦粒汞中毒事件(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食物中毒事件,1971 年,伊拉克)
这个事件和大家熟知的日本水俣病一样,是甲基汞中毒事件。作为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之一,有 650 人因此死亡,受到影响的人甚至无法统计,最少估计有上万人。

甲基汞是哪里来的呢?是从美国和墨西哥进口的麦粒中被发现的!那么问题来了:美国和墨西哥出产的麦粒为何会含有甲基汞?
原来,这些麦粒本来就不是给人吃的。为了防止真菌污染(说白了就是发霉),Cargill 公司研制了含有甲基汞的杀真菌剂,那些麦粒是用这种杀菌剂浸泡过的试验品,袋子上甚至印了“此为试验品,不供食用”的字样,和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毒物”标志(就是一个骷髅两个交叉骨头的那个)。
然而,这批种子在运到伊拉克境内以后,可能是因为语言问题,也有可能是在运送途中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分销商并不知道是不可食用的,就当做可食用的麦粒卖给了农民,农民买回去以后就直接吃上了。当毒麦粒造成大批农民死亡时,农民还没有意识到是麦粒的问题,仍然在继续食用。当最后终于被研究者发现中毒来源时,已经过去 2 个月了。
4. 中国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最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故之一,受影响人最多的食品安全事故,2008,中国)
不仅是受影响规模是世界最大(超过 300,000 人受影响,正式住院的有 12,892 人,死亡 4 人),更重要的是,该事件是商家为了利润,故意往食品里掺假所致,所以足以达到“震惊世界”的程度。
事件的起因是多个婴儿发生肾结石症状,最后发现这些婴儿都食用了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对这些奶粉进行详细检测后发现,它们含有一种化学工业上常用的物质——三聚氰胺(Melamine)。
为什么要添加这种物质呢?因为为了防止牛奶掺水或其他物质,各个国家关于牛奶的检测里都有一项是测蛋白质含量。如果含量太低了就过不了关。蛋白质含量检测用的是凯氏定氮法,顾名思义就是只要确定了氮元素的含量就行了。
为什么呢?因为牛奶中的氮元素主要就是以蛋白质的形态存在,蛋白质含量多,氮就多,反之,蛋白质含量低,氮就少。所以这种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靠谱。
但是,化工试剂三聚氰胺的含氮比例远远高于蛋白质,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在掺假的牛奶里加入三聚氰胺,这样虽然蛋白质还是那么少,但至少氮元素的含量够了,这样就能“蒙混过关”地通过检测。
人类历史上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从来都不少见,究其发生原因也相当多样化,总结下来这些食品安全事故大部分不外乎两类:
1. 食品本身由于各种原因被污染,厂家不知情。
2. 厂家蓄意往食品里掺假。
每一个食品安全事故背后都能折射出产品生产线,厂家,甚至整个行业的一系列问题。现在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其实也是经由这些挫折才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下面说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
1. 加州李斯特菌奶酪污染事件
(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食品安全事故,1985,美国洛杉矶)
这个事故发生在1985年的加州。当时很多孕妇和婴儿在食用了Jalisco公司生产的“墨西哥风味软奶酪”产品后出现了很严重发热、肺炎、腹泻等的症状。事故最终造成了142个病例,52人死亡。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食品安全事故。
经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污染所致。这是一种环境中广泛存在的食品致病菌,对孕妇、婴儿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十分危险。那么,李斯特菌是怎么跑到奶酪中去的呢?
原来,整个事件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个员工的错误操作。
大家应该了解,刚从奶牛身上挤出来的生牛奶含有大量的细菌,其中可能就有单增李斯特菌。这样的牛奶直接拿来加工是相当危险的。原本,工厂采购来的,用于做奶酪的生牛奶必须经过巴氏杀菌后才能使用。
然而,这个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错误地将生牛奶和巴氏杀菌奶混合在一起使用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对公司新员工进行靠谱、详细的培训是多么重要。食品安全不是儿戏,简单的一个误操作,背后就是生命的代价。
2. 德国 O104:H4 大肠杆菌感染事件
(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肠杆菌污染事件,死亡人数最多的微生物所致食品安全事故,2021,德国)
从2021年5月份开始,德国很多人出现出血性腹泻症状,病情进展凶猛,一些患者很快就进展成溶血性尿毒症,有些患者因此死亡。

医学研究表明,这种症状是由于一种新的大肠杆菌菌株 -- O104:H4 型大肠杆菌所引起。以往这种菌株只会感染牲畜,而这次事件很有可能是因为这种菌株发生了变异,导致其获得对人类的感染能力。
调查者们最终发现,造成感染的源头可能是下萨克森境内比嫩比特尔(Bienenbüttel)一处农场生产的豆芽菜。2009年与2021年从埃及进口的葫芦巴种籽与这次疫情也有可能有关联。
至今为止,这个事件已经造成53人死亡,超过3950人受到影响。是目前世界上最严重的微生物所致的食品安全事故。
这个事故的教训就是:微生物的进化速度很快,人类未知的病原体将来还会不断出现,我们只有做好充分的应急预案和规章制度,才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3. 伊拉克麦粒汞中毒事件
(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食物中毒事件,1971年,伊拉克)
比起前面两个事件,这个事件诡异得多。
这个事件和大家熟知的日本水俣病一样,是甲基汞中毒事件。作为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之一,有650人因此死亡,受到影响的人甚至无法统计,最少估计有上万人。
甲基汞是哪里来的呢?是从美国和墨西哥进口的麦粒中被发现的!那么问题来了:美国和墨西哥出产的麦粒为何会含有甲基汞?
原来,这些麦粒本来就不是给人吃的>< 为了防止真菌污染(说白了就是发霉),Cargill 公司研制了含有甲基汞的杀真菌剂,那些麦粒是用这种杀菌剂浸泡过的试验品,袋子上甚至印了“此为试验品,不供食用”的字样,和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毒物”标志(就是一个骷髅两个交叉骨头的那个)。
然而,这批种子在运到伊拉克境内以后,可能是因为语言问题,也有可能是在运送途中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分销商并不知道是不可食用的,就当做可食用的麦粒卖给了农民,农民买回去以后就直接吃上了。
当毒麦粒造成大批农民死亡时,农民还没有意识到是麦粒的问题,仍然在继续食用。当最后终于被研究者发现中毒来源时,已经过去2个月了。
无疑,这次事件最大的问题出在进出口贸易上。特别是不同国家的语言问题一定要在贸易中被重视。这次事件后 WHO 针对危险标签立下了如下的规定:
1) 危险标签必须以进口国和出口国两种文字书写。
2) 危险标签上表示警告的标志,必须与当地习惯一致。比如,某些国家以蛇,而不是骷髅来做标志的。
3) 危险标签必须跟随包装妥善保护。
4. 中国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最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故之一,受影响人最多的食品安全事故,2008,中国)
Alizul 博客把这个事件评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食品安全丑闻”。不仅是受影响规模是世界最大(超过300,000 人受影响,正式住院的有12,892人,死亡4人),更重要的是,该事件是商家为了利润,故意往食品里掺假所致,所以足以达到“震惊世界”的程度。
事件的起因是多个婴儿发生肾结石症状,最后发现这些婴儿都食用了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对这些奶粉进行详细检测后发现,它们含有一种化学工业上常用的物质——三聚氰胺(Melamine)。
为什么要添加这种物质呢?因为为了防止牛奶掺水或其他物质,各个国家关于牛奶的检测里都有一项是测蛋白质含量。如果含量太低了就过不了关。蛋白质含量检测用的是凯氏定氮法,顾名思义就是只要确定了氮元素的含量就行了。
为什么呢?因为牛奶中的氮元素主要就是以蛋白质的形态存在,蛋白质含量多,氮就多,反之,蛋白质含量低,氮就少。所以这种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靠谱。
但是,化工试剂三聚氰胺的含氮比例远远高于蛋白质,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在掺假的牛奶里加入三聚氰胺,这样虽然蛋白质还是那么少,但至少氮元素的含量够了,这样就能“蒙混过关”地通过检测。
该事件的难点在于,之前没人想到过“啊,这么掺假也可以啊!”,根本没想到作为化工试剂的三聚氰胺竟然会被用作这种用途,所以所有的检测都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性。
这种事件,着实有点防不胜防。虽然商家确实黑心,但光骂“商家黑心”是没有用的。怎样把食品检测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怎样采用新的方法去完善检测,还有政府如何去完善类似事件的处理方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别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有很多,这里只是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简单说了说。

关于简朴的名人故事

急急急!比较常见的!

  关于简朴的名人故事:

爱因斯坦成名之前,生活拮据,衣着随便。有一位朋友曾劝他说,应该添置一件大衣,否则难以进入社交界。他笑着答道:“我本来就默默无闻,就是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会认识。”几年后,成了大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和从前一样,依然衣着简朴。那个朋友再次提醒他,快去做件像样的大衣,以便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他还是笑着回答说:“现在即使穿得更随便些,同样也会有人认识我。”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够穿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希望我说的对你有所帮助)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爱因斯坦成名之前,生活拮据,衣着随便。有一位朋友曾劝他说,应该添置一件大衣,否则难以进入社交界。他笑着答道:“我本来就默默无闻,就是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会认识。”几年后,成了大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和从前一样,依然衣着简朴。那个朋友再次提醒他,快去做件像样的大衣,以便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他还是笑着回答说:“现在即使穿得更随便些,同样也会有人认识我。”
爱因斯坦成名之前,生活拮据,衣着随便。有一位朋友曾劝他说,应该添置一件大衣,否则难以进入社交界。他笑着答道:“我本来就默默无闻,就是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会认识。”几年后,成了大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和从前一样,依然衣着简朴。那个朋友再次提醒他,快去做件像样的大衣,以便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他还是笑着回答说:“现在即使穿得更随便些,同样也会有人认识我。”
2.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3.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4.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够穿了”。
5.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推荐于 2021-10-07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6个回答
10条评论
曹典之314
举一反三
查看全部10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求有关简朴的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丁磊为什么会成为首富   张总 发表于 2004-11-3 16:36:23   “人生是个积累的过程,你总会有摔倒,即使跌倒了,你也要懂得抓一把沙子在手里。”——丁磊美国《财富》杂志推出的2003年全球40岁以下40位富豪的排行榜,中国内地有6位榜上有名,网易创始人丁磊位居第14位。在今年的《福布斯》“中国百富榜”中,丁磊以持有网易公司58.5%的股份(当前市值约合人民币76亿元),位居“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一名。但丁磊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据说,他一个月的生活开支很少超过4000元。   丁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探寻他成功背后的故事,他的经历和经验,相信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种借鉴和无形的力量。   敢于挑战的创业时代   大学毕业后,丁磊回到家乡,在宁波市电信局工作。电信局旱涝保收,待遇很不错,但丁磊觉得那两年工作非常地辛苦,同时也感到一种难尽其才的苦恼。1995年,他从电信局辞职,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去意已定,一心想出去闯一闯。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行为:“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但机遇是有代价的。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   他选择了广州。后来,有朋友问他为什么去广州,不去北京和上海?他讲了一个笑话:广州人和上海人,其实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比较,如果广州人和上海人的口袋里各有一百块钱,然后去做生意,那上海人会用50块钱作家用,另外50块钱去开公司;而广东人会再向同学借100块钱去开公司。   初到广州,走在陌生的城市,面对如织的行人和车流,丁磊越发感到财富的重要性。最现实的是一日三餐总得花钱吧?也不可能睡在大街上成为盲流吧?那时,丁磊身上带的钱不多,他得省着花,因为他当初执意要打破“铁饭碗”,现在根本不容许自己混到走投无路的时候还要靠父母接济。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哪怕钱少一点,但总比漂泊着强。   不知道去多少公司面试过,不知道费过多少口舌,凭着自己的耐心和实力,丁磊终于在广州安定下来。1995年5月,他进入外企Sebyse工作。   最初的日子是艰难的,后来,一位熟知丁磊的女性朋友说,他后来精湛的“厨艺”和“古筝”弹奏,从某种程度说,就是那段日子“苦中作乐”的明证,也可以说是这种乐观和勤劳的性格,成就了今天的这位“首富”。   丁磊喜欢吃上海菜,但那时收入不高,不可能每天都能到馆子里去潇洒,而且很多广州做的上海菜都不是原汁原味,于是他亲自到市场去买菜,亲自下厨。平时工作很忙,他就利用周末时间,给自己做个“醉鸡”或者清蒸鲫鱼,算是犒劳自己。   在Sebyse广州分公司工作一年后,丁磊又一次萌发离开那里和别人一起创立一家与Internet相关的公司的念头。在当时他可以熟练地使用Internet,而且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上网用户。   离开Sybase也是丁磊的一个重要选择,因为当时他要去的是一家原先并不存在、小得可怜的公司。支撑他的唯一信心就是,他相信它将来对国内的Internet会产生影响,他满怀着热情。当时,除了投资方外,公司的技术都是他在做。也许是在1996年他还只有技术背景,缺乏足够的商业经验,最后发现这家公司与他当初的许多想法发生了背离,他只能再次选择离开。   1997年5月,丁磊决定创办网易公司。此后,在中国IT业,丁磊成了足以浓墨重彩的一笔。出名后的丁磊对于金钱的要求,还保持着当初到广州时的艰苦作风。他说年轻人少花点钱,也许就少了一样诱惑,但老人不同,他现在琢磨的是怎么找个放心的人,教会父母花钱——因为他每次汇给家里的钱,父母都给他存着,他们认为孩子在外面挣钱不容易,攥着的话,还能在他需要的时候排上用常到现在,老家的电话还是个无绳的,煲水的壶用了七八年还没换成热水器。   网易移居北京后,在公司队伍建设方面有了很大改进。没有很多股东在背后指手画脚,也不存在历史积淀或创业者本身带来的消极因素,公司发展很快。在公司经理层会议上,CEO丁磊经常受到批评,说他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对,他总是能谦虚的接受,“有人批评,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一举成名的财富时代   2001年初的丁磊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想把网易卖掉,但没人敢买。到了9月,想卖也卖不掉了,网易因涉嫌财务欺诈,停牌长达4个月。   丁磊下定决心将网易的三大业务重点锁定为在线广告、无线互联和在线娱乐。由此可见,网络游戏在丁磊的战略规划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从2001年底推出《大话西游》以来,网易已经从网络游戏领域的“小人物”变成该领域的巨头之一。事实证明,尽管网络游戏市场竞争激烈,网易的投入还是获得了很好的回报。   网易成功了,2002年是中国短信“爆炸”的一年,而在遍布中国的网吧里,年轻人正尖叫着大把花钱。2002年8月后,这家公司变成暴利企业。随后是网易股价连续暴涨,当年逃离网易的老员工现在动辄唉声叹气。   现在看来,停牌事件是网易业务的转折点。2002年1月1日凌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发布消息称,纳斯达克计划于2002年1月2日上午10点恢复网易公司的股票交易。悬空多时的“网易事件”突然峰回路转,网易历经财务风波安然无恙。   经历了如此变故的网易现在对于财务问题更加谨慎。财富的聚集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对来说,互联网与其他的新经济企业有一个共同的背景:他们所创办的企业的运营环境无论是从其内部的管理机制来看,还是外部的市场环境来看,都要比中国多数的传统行业更为规范。更关键的是,这些人的财富来的极端透明、清楚,谁都能看得见,说得明白。当网易在近3个月内从不到10美元一路撑杆跳到36美元的时候,谁都能看得见丁磊那张笑脸,也就是说,财富暴长的过程就发生在每个人的眼皮底下。   丁磊的个人财富在与网易股价一起飙升,丁磊的纸面财富也跃上了50亿人民币的台阶。他的创富速度在中国史无前例,网易刚满6岁,而他自己也还不过32岁。   许多人都还记得,1999年初,当时的网易已经创立两年有余,正在向门户网站迈进,与新浪、搜狐相比还是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小网站。那时丁磊奔走于京粤之间,为互联网、为网易摇旗呐喊,俨然一个互联网旗手。那时,《互联网周刊》还收到了一篇题为《我和网易》的投稿,作者丁磊细心的附上了标准照和详细的个人档案,如今,想采访丁磊绝对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时过境迁。丁磊已厌倦拿股价去计算财富,“我又不能一股脑儿把股票都卖掉,首富头衔毫无意义”。   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某电视台的几个记者去网易采访,想找一间靠窗有阳光的办公室架机位,网易的接待人员就推荐了丁磊的办公室。扛着机器的摄像师说,好呀,顺便可以参观一下中国互联网行业最豪华的办公室了。但故事的结局使摄像师大跌眼镜:那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三角形空间,和所有员工一样的桌椅,一些唱片,一台普通的桌面音响。如此而已。   一位熟悉丁磊的人说,丁磊不善于理财。更有意思的是,丁磊有时会向一起出去的人借钱,因为他根本没有在身上装钱的概念。自从福布斯和胡润的两张富豪榜都把丁磊评为“中国大陆首富”,丁磊恨不得所有人都忘记丁磊的存在。   怀抱理想,不言放弃   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除勤奋外,就是要积极进取和创新。从创业到现在,丁磊每天都在关心新的技术,密切跟踪Internet新的发展,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其中有10个小时是在网上,他的邮箱有数十个,每天都要收到上百封电子邮件。   他认为,虽然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别,但作为一个年轻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标。尤其是年轻人,无论工作单位怎么变动,重要的是要怀抱理想,而且决不放弃努力。   丁磊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四五岁的时候,也很淘气,但不是像别的孩子一样整天在外面调皮捣蛋,而是喜欢呆在家里摆弄他的小玩意:一些电子管件、半导体之类的东西——丁磊的父亲是宁波一个科研机构的工程师,后来丁磊迷上无线电,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初一的时候,他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机,在当时,那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这项发明,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都说丁家出了个“神童”,长大以后一定是当科学家的料子。   丁磊现在没有成为科学家,他成了富有的企业家。但他本人还是在技术方面动脑筋,他所在这方面有一点聪明之处,但如果没有积极进取,没有在技术方面不停地摸索,也不会有熟能生巧的本领和一些创新。   丁磊的大学时期,用传统眼光看,他并不是一个好学生。除了第一个学期他每天按时作息之外,其他三年多时间,第一节课他是从来不去上的,因为他很困惑,难道书本上的知识一定要老师教才会吗?同时,他觉得眼睛还没睁开就去听课效率一定不好。   丁磊说,大学四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思考。而思考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是任何人都无法强灌输进去的。   因为没有听第一堂课,又不得不做作业,所以他会很努力的去看老师上一堂讲的东西,会很努力的去想老师想传达什么样的消息。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快掌握了一种重要的技巧,那就是思考的技巧。   后来在接触到Internet的时候,他才知道这种技巧对他是多么的重要,因为Internet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一本书很系统的告诉你Internet的整个结构,里面的软件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走这样一条路,丁磊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困难。丁磊最苦的日子是2001年9月4日。这一天,网易终因误报2000年收入,违反美国证券法而涉嫌财务欺诈,被纳斯达克股市宣布从即时起暂停交易。随后又出现人事震荡。丁磊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也曾心灰意冷过,但家人的鼓励起了很大的作用。父亲说:人生哪能不遇到挫折,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大不了从头再来,你还年轻,有点失败的经验未必是坏事。苦难终于没有把他压倒,直到2003年6月6日,网易再创历史新高:每股34.90美元。   从垃圾股到今日的中国概念“明星”,网易的转变让人觉得像个神话。对此,丁磊说:“我已经32岁了,从意气风发的时期到了成熟思考的阶段。因此我的心情不会随股价的涨跌而变化,特别是我个人不会因为财富的多少影响到我的未来生活、工作及思考问题的方式。”而对于有网站评寻金牌王老五”把他名列第三,他则一笑了之。   据有关才市专家分析,造成高学历人才需求明显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前在人才市场要人的大部分是中小企业,需求量最大的是掌握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和学历高低并无直接联系,这类岗位大专甚至中专毕业就完全可以胜任;二是由于目前本科、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在知识构成、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缺陷,不少单位认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表现出比低学历人才明显高出一筹的水平,却增加了单位的用人成本,所以索性用专科生更“实惠”。记者在南京人才市场发现,一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招聘的8个岗位,包括总经理助理、公关、文秘、编辑等,无一例外都只要求中专、大专学历,负责人事的梁先生坦言,这几个岗位实践性较强,用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同时公司规模不大,招收较低学历的人才可以降低人力成本。   高学历人才遭遇的“困境”,是否意味着本科生、研究生现在已经出现“过剩”?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专家李晏墅教授认为,掌握职业技能的专科人才在才市上的重新走俏,反映了企业用人观的理性回归。中小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劳动者、生产者,过去不管企业大孝工作特性,一味争抢高学历人才,实际上是把高学历人才当做了“门面”,是走进了用人误区。但据此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现在高学历人才已经过剩了,甚至片面地以为“学历越高越没用”。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特点不同,才市主要反映的是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对大中型企业、非生产型企业来说,对高学历人才仍有较大需求。因此低学历比高学历“吃香”,并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趋势。李教授还特别提出,用人需求的“打摆子”现象,也提醒我们的教育部门要正视用人形势,更加科学合理地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前几年受一窝蜂争抢高学历人才的影响,不少地方忙于学校升级,职校教育、专科教育全面萎缩,有的高校甚至将大专、本二都全部“砍光”,造成了人才供应的单一,加剧了现在的用人矛盾。人才培养要同市场需求更有效地衔接,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走向,确定不同规格人才的合理比例,既要培养专门性的高层次人才,也不能忽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赞·2,722浏览
名人简朴的事例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希望我说的对你有所帮助)
23赞·5,685浏览2021-07-12
关于勤俭的名人故事
勤俭节约的名人小故事 1、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2、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 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 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 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 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 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 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 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 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3、苏轼之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4、赵匡胤 赵匡胤教女俭朴 "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5、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6、毛泽东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7.邓小平 邓小平厉行节俭伴随他三落三起的一生,有许多感人的细节,魅力无穷,再三回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一些先阔起来的人已把节俭看作小气抠门,把浪费当成促进消费。但是这些人完全忘记了我们资源匮乏的国情。我国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已有四百多个供水不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资源危机观。厉行节俭,是应对资源短缺的最重要的选择。今天,深感水荒、电荒、煤荒、油荒切肤之痛的我们,应比白居易更加具有节俭的紧迫感,深深感到领袖们厉行节俭的细节魅力的永存。 8、雷锋的节约精神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 ,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 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 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 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9、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10、勤俭节约的民间故事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9、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10、勤俭节约的民间故事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9、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吃货名人?

商朝的开国功臣伊尹帮助商汤灭了夏朝,在商朝为相五十余载,是商朝的「五朝元老」。他幼年时寄养于庖人之家,习得烹饪之术,是中原菜系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华厨祖」。更绝的是他首创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直接被他用来治国,后来老子总结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受到了伊尹的启发。


关于孔子与吃之间的关系,很多人可能只停留在「食色性也」这句话上。但当时孔子弟子向他交的学费就是四壶酒和「束脩」,所谓「束脩」就是十条绑在一起的干肉。有人统计过,《论语》中出现「政」字共有41次,而「食」字也出现了41次。由此可见,在孔子心中,吃饭和施政是同样重要的。


汉朝出使西域的张骞,尽管本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货」,但如果没有他,今天的「吃货」们恐怕要少许多口福,所以张骞绝对是汉朝的「带货」小能手。他从西域带回了葡萄、核桃、石榴、黄瓜、大蒜、蚕豆、水芹等食物,为汉朝之后民众餐桌的丰盛程度立下了不朽的功业。对了,很多人讨厌的香菜据说也是张骞带回来的。


如果要在古代「吃货」中选出一个堪称「食神」级别的,那一定非苏轼莫属。他不仅爱吃,还给食物写诗,更厉害的是他还能自己发明各种新鲜菜品。除了人尽皆知的东坡肉,已经成为美食代名词的他对后世的餐饮业影响巨大。据说现在全国各地有近一百种以「东坡」命名的菜肴,尽管有真有假,但论影响力的话,苏轼一定是首屈一指的。


如果只给陆游加一个标签的话,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会选择「爱国诗人」。但是不吃饱了哪有力气爱国呢?在陆游存世的九千多首诗词中,与吃有关的大概占一百多,内容包含食品种类、地方特产,甚至饮食习惯、调料和餐具等都无所不包。不过陆游走的是与苏轼相反的「素食养生」路线,山药、荠菜、韭黄、梅干菜都是陆游的最爱。

我知道的吃货有:伊尹,孔子,梵正,袁枚
伊尹
夏末商初人,出生于今杞县葛岗镇西空桑村,曾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
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伊尹不但能吃,还能自己做,这可是吃货最高境界。
孔子:
孔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圣贤,也是大吃货一个。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即饭菜越精制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孔子是吃货,又不是一般的吃货。孔子吃很讲原则,不仅对食物的形制要求严苛,而且对烹饪手法、
原料来源等都要求颇多,甚至还总结出了一套“八不食”原则,简直是挑剔到堪称苛刻。而得益于老夫子对饮食的挑剔,孔子的身材也保持得还不错。而且孔子吃肉很多,因为在形容学习的时候他也说三月不识肉味,说明肉是他最喜欢吃的。
梵正
梵正,为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样”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
为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祥”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辋川小样是用脍、肉脯、肉酱、瓜果、蔬菜等原料雕刻、拼制而成。拼摆时,她以王维所画辋川别墅20个风景图为蓝本,制成别墅风景,使菜上有风景,盘中溢诗情。
宋代陶谷在《清异录·馔羞门》中备加夸赞:“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鲊 脍脯,醢酱瓜,黄赤色汁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样。”做都这么会做,吃肯定更会吃,每个厨师创作的菜肴都是自己先尝的吧。
清朝的袁枚,一个大文豪,在美食界招摇40余年。把自己吃的经历还写成了一本书《随园食单》这里边可详细记录了326种流行的南北菜肴饭点。
他还解决了,吃货界三大终极哲学问题。什么是吃货?怎么当好一个高大上的吃货?当一个吃货有什么重大意义?能把吃当成一个境界的吃货绝对是好吃货
他的故事,挺有趣。
张齐贤是个很有特点的人,特别能吃。他的胃,好像永远处于不饱和状态,一个人的饭量,竟能敌得上五个人。
他幼时家穷,常常没有饭吃。到了十七八岁,饭量大增,但从来不敢放开肚皮吃,只有逢年过节杀猪宰牛敬神时,才可大吃一次。有一天,他实在太饿了,看到别人杀牛,就坐在那里不走,人家同情他,把剥下来的牛皮给了他,他回去不知怎么弄了弄,就全吃进肚里去了。
这一天,正赶上宋太祖赵匡胤出巡西京洛阳。张齐贤早早起来,准备来一个毛遂自荐。别人自荐,采取的是“投档”的办法,就是把事先写好的自荐信,恭恭敬敬递交有关部门,然后转呈皇帝。但张齐贤自荐,实在太鲁莽:直接上路拦驾,面见皇上。
当时宋太祖正在洛阳巡视,车驾仪仗,十分威严。但就在这种氛围里,一个人跑过来就挡了驾。随从官员问他干什么,他说要向皇上提一些合理化建议,为国家建言献策。咦?赵匡胤一听,这是好事情啊。就对随从说:“把这个人带上,回到宫里再谈。”
可到了宫里,张齐贤却不抓紧时间汇报方案,而是吸着鼻子到处闻。原来时值中午,该吃饭了。宋太祖说:“让这个人和侍卫们一起吃饭吧。”
谁知张齐贤鼻子尖,眼睛也管用,看到厨房有一大盘子熟牛肉,抓起来就吃,三口两口,就把一盘牛肉吃完了。一旁的人看到他的吃相,都惊得目瞪口呆,连宋太祖也感到吃惊,招手对侍卫说:“再给他端些肉,看他能吃多少。”又一盘牛肉端上,张齐贤并不搭话,低头便吃。
这样又吃了一盘,他好像还没吃饱,不看皇帝,只看厨房。于是又一盘牛肉端了上来,这盘牛肉堆得像小山一样。宋太祖看张齐贤吃起来没完,走过来敲敲他的头。说:“停一下,停一下,我问你几个问题,看能不能回答上来?”哎呀,这个张齐贤真是出奇,尽管头被敲得咚咚响,但还是连头也不抬,一个劲儿往嘴里塞牛肉,边塞边说:“皇上您问吧,我边吃边答。”
于是宋太祖一连问了十个问题,张齐贤边吃边答,嘴里忙不过来时,就用脚画地,进行“图解”,总之是不耽误吃肉。就这样,又一大盘牛肉下了肚,这才回答完皇上的提问,然后抹抹嘴,站在一边。
宋太祖对他很满意,连连点头:“奇人,奇人,饭量大,学问也好。还能吃吗?”张齐贤有点不好意思,满嘴油乎乎,低声说道:“就看皇上让不让我吃了。要让我吃,还能吃三大盘。”此话一出,在场的人轰地大笑起来。宋太祖也憋不住,笑着说:“难道你就吃不饱呀?”转身对还没吃上饭的侍卫说:“你们干脆也别吃了,把熟牛肉都给他带上,让他回家再吃。再给他一些金银,让他安心读书,来年好去应试。”
宋太祖回到京城汴梁,对他的弟弟赵匡义说:“我这次巡视西京,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一个奇人,名叫张齐贤,他将来可以做你的宰相。但这个人我现在还不能用,让他再读些书,再历练历练。”其实,张齐贤饭量大,那是因为穷,从来吃不饱的缘故。宋人笔记《青琐高议》中有一篇文章,记载张齐贤入仕前,虽然贫穷,但很洒脱,从来不计较别人的看法,就那样身穿布衣站在洛阳道上,等待路人施舍。一日,十来个盗贼在酒馆大吃海喝,人皆避讳,都不来就餐,唯独张齐贤径直向前,拱手道:“我实在贫困,想向诸位求一醉饱,不知可否?”群盗大喜,其中一厮说:“秀才能屈尊入席,有啥不可!只是我辈粗鲁,恐为秀才所笑。”
张齐贤说不妨不妨,于是入席。席间谈到世象人伦,盗贼中有人自卑,说:“我等为盗为贼,不过是没有办法的事,其实内心不安,终日惶惶。”张齐贤说:“为盗之人,也并非碌碌无能之辈,只是一时无奈,走向歧路罢了。我也是慷慨之士,与诸位有什么可见外的呢?”于是取来大碗,筛满酒,一饮而尽。这样一连饮了三大碗,面不改色,气定神闲,群盗大为感慨,都说一个读书人,能如此放下架子,实在难得。
张齐贤也真是饿极,又取来猪腿,掰为数截,狼吞虎咽,群盗见了,更为惊骇,再感叹道:“真是宰相之才啊!不然的话,怎能这样不拘小节呢!你将来当了宰相,必定会顾念我们为盗之不得已,我等愿意与您结为朋友。”
临别,群盗以金帛相赠,张齐贤也不推辞,重负而归。
上面故事,有案可查。前一个故事,就是典故“画地十策”的来源。之后张姓人家,都爱用此典。一家张姓祠堂,刻有“西都十策;金鉴千秋”的对联。这上联,用的就是“画地十策”的典故。这下联,用的是张九龄的典故,此人乃盛唐诗人,当过宰相,著有《千秋金鉴录》。
公子宋:食指大动继而染指于鼎

话说这个春秋郑国的公子姬宋有一个羡煞一众吃货的特异功能,那就是每每食指乱动的时候,一准过一会儿就能吃到好吃的。

有一天,公子宋跟公子归生两个人去觐见郑王,刚走到殿门口,公子宋的预兆就来了,食指大动。公子宋就跟公子归生说:你看着,一会儿咱就有好吃的吃了。进殿一看,果真郑王正炖王八汤呢,俩人相视一笑。郑王一看,好端端你俩这是乐啥呢?公子宋把食指大动的事一说,郑王这么一听,俩人就杠上了。郑王说:你不是特异功能吗?我就不给你,就不给你!你这特异功能它不灵。公子宋一看,大王你不是故意整我吗?我非要吃,非要吃!就用手指沾了汤吃了,扬长而去。

回去公子宋一想,我这是作死的节奏啊!大王不打死我才怪呢,于是先下手为强,把郑王给杀了。食指大动和染指于鼎两个成语皆出于此。各位看官,我听说过见色起意,为财起意,为口吃的也能把国君杀了,公子宋还真是天下第一人啊!又长知识了。
死了都要吃”的金圣叹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文学批评家,他评注了《水浒传》,并把《水浒传》同《庄子》、《离骚》、《史记》、《杜诗》、《西厢记》一起统称为“六才子书”,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书评家”,但就是这位在文学界有着极高造诣的大才子,在临死之前念念不忘的竟是“吃”。北宋第一吃货”苏东坡

苏东坡以才学闻名于世,性情豪放的东坡居士不但诗词作得好,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吃货”,他的一生可谓“吃遍大江南北”,不仅会吃,还会发明新菜,据说以“东坡”来命名的菜就有60多种,如“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现在还有一家酒店就叫“眉州东坡酒楼”。提到古代的美食达人,就不能不提袁枚。

袁枚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大文学家和诗人,他本性放浪不羁,喜爱游山玩水,父亲死后,袁枚以“奉养母亲”为由辞了官位,在江宁(今南京)购买了一处隋氏废园,将其改名为“随园”,袁枚也被称为“随园先生”。

闲适的生活让袁枚有充裕的时间潜心研究美食,他游遍山河,尝尽各地美味,把吃过的美食编写成一部《随园食单》,记录当时流行的三百多种菜肴和相关的烹饪技巧,并且书里还写下大量关于美食的经验,在后世广为流传。

舍身求法的人有哪些事例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出生于甘肃 武威。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还据说这首诗被谭嗣同“篡改”过,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待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 留将公罪后人论。” 布鲁诺出生于意大利拿坡里(Naples)附近的的一个小镇Nola,父亲是军人乔凡尼·布鲁诺(Giovanni Bruno)。9岁的时候(按英文条目为11岁),他前往那不勒斯城学习人文科学、逻辑和辩论术。布鲁诺在17岁时进入修道院隐修(按英文条目为15岁),得教名乔尔达诺。布鲁诺学习亚里士多德学派哲学和Thomistic神学。24岁时获任命为神父。
这位勤奋好学、大胆而勇敢的青年人,一接触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立刻激起了他火一般的热情。从此,他便摈弃宗教思想,只承认科学真理,并为之奋斗终身。
布鲁诺信奉哥白尼学说,所以成了宗教的叛逆,被指控为异教徒并被革除了教籍。公元1576年,年仅28岁的布鲁诺不得不逃出修道院,并且出国长期漂流在瑞士、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他四海为家,在日内瓦、图卢兹、巴黎、伦敦、维登堡和其他许多城市都居住过。尽管如此,布鲁诺仍然始终不渝地宣传科学真理。他到处作报告、写文章,还时常地出席一些大学的辩论会,用他的笔和舌毫无畏惧地积极颂扬哥白尼学说,无情地抨击官方经院哲学的陈腐教条。
由于布鲁诺是一位声望很高的学者,所以天主教企图迫使他当众悔悟,以使他声名狼藉,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切的恐吓威胁利诱都丝毫没有动摇布鲁诺相信真理的信念。一些神甫找布鲁诺交谈,说依他的天资,倘若重新回归宗教,苦心钻研教条,肯定会高升罗马的教廷。他坦然地说:"我的思想难以跟《圣经》调和."
天主教会的人们绝望了,他们凶相毕露,建议当局将布鲁诺活活烧死。布鲁诺似乎早已料到,当他听完宣判后,面不改色地对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还要大得多。”公元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英勇就义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就这样被烧死了。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出生于甘肃 武威。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还据说这首诗被谭嗣同“篡改”过,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待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 留将公罪后人论。” 布鲁诺出生于意大利拿坡里(Naples)附近的的一个小镇Nola,父亲是军人乔凡尼·布鲁诺(Giovanni Bruno)。9岁的时候(按英文条目为11岁),他前往那不勒斯城学习人文科学、逻辑和辩论术。布鲁诺在17岁时进入修道院隐修(按英文条目为15岁),得教名乔尔达诺。布鲁诺学习亚里士多德学派哲学和Thomistic神学。24岁时获任命为神父。
  这位勤奋好学、大胆而勇敢的青年人,一接触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立刻激起了他火一般的热情。从此,他便摈弃宗教思想,只承认科学真理,并为之奋斗终身。
  布鲁诺信奉哥白尼学说,所以成了宗教的叛逆,被指控为异教徒并被革除了教籍。公元1576年,年仅28岁的布鲁诺不得不逃出修道院,并且出国长期漂流在瑞士、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他四海为家,在日内瓦、图卢兹、巴黎、伦敦、维登堡和其他许多城市都居住过。尽管如此,布鲁诺仍然始终不渝地宣传科学真理。他到处作报告、写文章,还时常地出席一些大学的辩论会,用他的笔和舌毫无畏惧地积极颂扬哥白尼学说,无情地抨击官方经院哲学的陈腐教条。
由于布鲁诺是一位声望很高的学者,所以天主教企图迫使他当众悔悟,以使他声名狼藉,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切的恐吓威胁利诱都丝毫没有动摇布鲁诺相信真理的信念。一些神甫找布鲁诺交谈,说依他的天资,倘若重新回归宗教,苦心钻研教条,肯定会高升罗马的教廷。他坦然地说:"我的思想难以跟《圣经》调和."
  天主教会的人们绝望了,他们凶相毕露,建议当局将布鲁诺活活烧死。布鲁诺似乎早已料到,当他听完宣判后,面不改色地对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还要大得多。”公元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英勇就义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就这样被烧死了。
  由于布鲁诺不遗余力的大力宣传,哥白尼学说传遍了整个欧洲。天主教会深深知道这种科学对他们是莫大的威胁,于是公元1619年罗马天主教会议决定将《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不准宣传哥白尼的学说。
  布鲁诺不畏火刑,坚定不屈地同教会、神学作斗争,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科学精神永存!1889年,人们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竖起了他的铜像,永远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 布鲁诺后被人们称为“继哥白尼之后的天文学家”。不仅如此,布鲁诺越发受人尊敬,教会也为当时的行为感到可悲……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出生于甘肃 武威。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还据说这首诗被谭嗣同“篡改”过,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待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 留将公罪后人论
毕升,李时珍,戚继光,岳飞,文天祥,谭嗣同,刘胡兰等。
(u‿ฺu✿ฺ)谭嗣同
本文标题: 历史上有哪些很菜的人把更菜的人按在地上摩擦的事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523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金瓶梅》伟大在何处关羽这种道德败坏的货色为何被后世当作道德标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