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才华横溢,为何却未得到皇帝的赏识?李广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为什么他一生却没有受到皇帝的重用呢?李广难封不是白说的,其实也不是...
李广才华横溢,为何却未得到皇帝的赏识?
李广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为什么他一生却没有受到皇帝的重用呢?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抗击匈奴的名将,他经历了汉文帝,汉武帝,汉景帝三朝,一生打过上百次战争,勇猛无敌,箭法神准,但是他死后却没有被封侯,以至于后人在诗句中对其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那李广难封到底冤不冤,历史上真正的李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造成李广难封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李广的性格有缺陷。李广因为不被重用,也很烦恼,以至于李广开始找算命先生来寻找自己不被重用的原因,而算命先生指出,李广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也就是说李广杀降将,是因果报应。
除了杀降将,李广还固执、冲动,跟霍去病、卫青相比,李广可能更加勇猛,更加适合冲锋陷阵,带兵冲锋,但是李广却没有卫青霍去病的那种大局观,没有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这是一个原因。
除了性格原因,李广的运气还很差,李广历经三朝,三朝都不得重用,汉文帝喜老不喜少,李广那时候年少;汉景帝喜文不喜武,他是武将,汉武帝喜少不喜老,此时李广已经年老。所以李广运气有些差。
最后,李广没有被封候,最重要原因就是硬性指标--军功没有达到。在当时,能够被封候,要达到以下标准:俘虏或斩杀敌方重要将领,如王、相、将军等,其次要斩敌千级以上,并且要在重大战役中有杰出贡献。从以上标准来看,李广确实没有达到,他一生打仗无数,但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飞将军”李广为何不受汉武帝待见?年过花甲又为何自杀于战场呢?
汉代悲催大将:背景吓人的李广利为何怎么捧都不红,最终还惨被灭族?
李广利为何怎么捧都不红,最终还惨被灭族?因为李广利时运不济,再加上诬陷太子刘据巫蛊之事被曝光之后,汉武帝大怒,下令将李广利的家人都抓了起来,李广利走投无路便投靠了匈奴人。
李广利的姐姐是汉武帝的宠妃,汉武帝也想过要重用李广利,然而李广利却让他失望了。大宛国多次骚扰大汉边界,汉武帝被骚扰得十分不爽,为了扬大汉的国威,汉武帝势必要讨伐大宛国。多番思索之后,汉武帝决定派遣李广利出战。他认为这是磨炼李广利的好机会,他对李广利寄予厚望。
李广利率领数万军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但是因为周围的小国都不愿意把粮草卖给汉军,路途遥远,粮草早就消耗殆尽。没有粮草支撑,汉军士兵都很萎靡低落。当他们到达郁城之后,李广利便率军攻打,结局无疑是惨败。汉军长途跋涉,粮草又不足,怎么会有精力打仗呢。
李广利请求暂时班师回朝,休养一番之后再讨伐大宛,这下子可触犯了汉武帝的大忌。汉武帝那么好面子,怎么可能会接受无功而返呢,这不是打他皇帝的脸吗。卫青、霍去病屡立战功,汉武帝已经习惯了成功,不可能接受失败。汉武帝下令不准他们入关,违者斩立决。李广利无奈只能硬着头皮上,后来仗是打赢了,但是李广利与汉武帝之间也有了嫌隙。后来李广利陷害太子的事情被公之于众,汉武帝下令抓了李广利的家人。远在前线的李广利逃过一劫,只能投靠匈奴。
李广难封,为什么他一直这么倒霉呢?
唐朝的诗人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滕王阁序》,其中有一句特别的出名,叫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一句话,道尽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尤其是其中的“李广难封”,更是给后人留下了几千年的遗憾。李广那样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为什么就一直得不到封赏,最后还自杀而死呢?
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可以说是一个将门世家了。秦朝灭亡了,但是李信家族并没有因此而灭亡,相反,他们在汉朝进一步发展了起来,汉朝的将军不仅有李广,还有李蔡,他们都是一个家族的。汉文帝时期,这时候刘邦时代的战将基本都已经老故,面对匈奴的侵扰,必须依靠年轻的将领了。李广在此期间表现很好,汉文帝都忍不住赞叹道: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这一点,大约也坐实了李广是真正有才的。而李广的好朋友司马迁更是对李广有很高的评价,说他在对抗匈奴的时候“用善骑射,杀首虏多”、“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是一个猛将。典属国公孙昆邪更是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本来得到了皇帝的赞赏,自身本事又还不差,李广可以说是前途无量了。
可是,转折来了。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曾参与平叛战争。期间李广表现非常优秀,他勇猛作战,第一个夺取了叛军的军旗,使得叛军望风披靡。按理说,这下他该立大功了,应该可以得个什么封赏了。然而李广做事却留了一手,也让他这次功劳化为灰烬。当时叛乱的梁王刘武给他授予将军印,希望他能归顺自己。
李广虽然没有临阵倒戈,但是他接受了这个将军印。这一点,司马迁没有说明为什么。李广如果不想叛变,他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如果他想叛变,又为什么这么卖力的攻战呢?所以,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李广并没有司马迁写得那么单纯,起码他是怀着投机的心思的。
但是这样的投机倒也不至于让汉武帝后来不肯用他为大将,毕竟,刘武也是刘家人,他这个行为顶多算是在刘家内部的抉择当中意志不坚定而已。然而,真正让他得不到后来汉武帝的重视的,却在于他的一次败仗。李广由于镇守雁门关,向来有威名——他好朋友司马迁说的,所以被派去和匈奴作战也不是什么怪事了。
公元前129年,李广被派出去追击匈奴。由于匈奴人太多,而李广战斗风格又比较独特——独特到哪里我们后面再说,所以李广全军覆没,连自己都被匈奴人活捉了。一代英雄,按理说到这里就是英雄末路,然而精彩之处和最令人怀疑之处,恰恰也是这里——李广居然只身从匈奴人的控制当中逃脱了!
要知道,抓捕他的是成千上万的匈奴人,不是小孩也是不是弱女子;而且李广作为匈奴人极为忌惮的汉朝猛将,按道理应该是被“特殊对待“的,但是李广居然从匈奴人手中逃了出来。虽然李广自己说,是趁匈奴人不注意抢了一匹匈奴的好马逃掉的,但是这事儿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官员们有不少怀疑他与匈奴有什么联系——不然能好好地从匈奴手中逃出来?但是李广家族在朝中势力很庞大,加上他的好朋友也不少,《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是他的好朋友,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把他定罪为私通匈奴,而是以败仗的罪名论处。当时的汉朝,打败仗的处理有的轻有的重。
李广的人际关系和名声发挥了作用(可能还有司马迁的作用),最后汉武帝决定罚他一笔巨款——基本把李广家里的钱都罚没了,然后把他的一切功名都没收了,李广成了一名“庶人”。不过,作为一个力搏猛虎的猛将,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怎么可能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做一个庶人呢?最终李广又回到了军中领兵。
但这时候汉武帝已经对他有很深的怀疑和忌惮了。一方面,当然是担心他的立场不坚定,与匈奴有什么瓜葛,另一方面却是因为李广个人的领兵特点所造成的。实际上不仅仅是汉武帝对他顾虑重重,其他很多人都表现出了对李广那种个性化太强的作战领兵方式表示怀疑。比如夸他“才气过人”公孙昆邪原话是这样说的: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意思是,李广虽然个人能力很出众,但是他太过于自负了,每次作战的时候总是不管不顾,他甚至还自己主动多次去骚扰匈奴——那时候可是汉朝处在战略的弱势。因此公孙昆邪认为他这种冒险主义容易出大麻烦,所以劝谏汉武帝让他不要在边关任职,免得被匈奴人钻了空子。
对他的领兵方式有意见的不仅仅是公孙昆邪,曾经与他一起做过卫尉的程不识也认为李广的战法有问题。他认为李广治军太过于随意,虽然由于李广个人的才能很少遭遇失败(后面果然还是被匈奴人抓住了),但是这太危险了。他就不同,治军非常严格,各种规矩都要做到位,所以匈奴找不到他的空子,不敢侵犯他: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对于这一点儿,司马迁也是认同的。他也认为李广的治军非常的轻松,但他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司马迁还特意记录了士兵们对于程不识和李广的态度。因为程不识麻烦多,规距多,虽然打仗不会遇到危险,但是士兵们都很讨厌他;反之,李广虽然常常玩命,但是由于他很随意,士兵们就特别喜欢他。《史记》这样写到: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看到这里,我们大约也能够理解,为什么汉武帝会“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意思是说李广这个人运气差,别用他)。其实说的不是他运气差,而是他太冒险了,而且做的准备又不充分,连基本的规章制度都不能执行,失败的概率太大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