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仅三年就复仇突厥,为何汉朝却一直忍了六十年才北伐匈奴?为何汉朝却一直忍了六十年才北伐匈奴?唐朝建立初期比汉朝建立初期的社会状...
唐朝仅三年就复仇突厥,为何汉朝却一直忍了六十年才北伐匈奴?
为何汉朝却一直忍了六十年才北伐匈奴?唐朝建立初期比汉朝建立初期的社会状况要好很多。俗话说打仗就是打钱,打后勤,不仅现代战争如此,古代冷兵器战争更是如此,刘邦虽然战胜了项羽,顺利统一了中华大地,但扔给他的是满目疮痍的烂摊子,经历秦末大乱和四年的楚汉战争,汉朝的经济已经接近崩溃。几年的时间内支撑不起战争带来的消耗。
唐朝的粮草和后勤运输比汉朝做得更好。唐朝能够北伐匈奴,不仅仅是社会初期好的问题。古代打仗还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人口要足够多,不然随着打仗人员伤亡,兵源会跟不上消耗。但汉朝人口匮乏严重,汉初只有1300万左右的人口。而在冷兵器时代,粮草是战争输赢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显然,汉朝的人口生产力支撑不起战争的粮食。
唐朝比汉朝的初期经济情况要好很多。唐朝虽然也是在战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规模小得多,破坏力自然也没这么大,自然还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汉朝物资供应严重不足,不仅普通百姓过得惨,皇帝大臣也好不到哪里,皇帝御用马车的四匹马毛色不齐,将相乘敞篷的牛车没有遮拦,和百姓没什么区别。贫苦大众甚至达到了卖子维持生计的地步。
汉朝的军队建设比较差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钱自然军队建设也做不好了,并且汉初的时候,有能力的将领几乎都被刘邦找由头杀了,那么没有军队,不能北伐匈奴。
汉朝打匈奴打了上百年,为何李唐数年就能平定突厥呢?
在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一直以来就是中原大统一王朝的心腹之患。因为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比中原大一统王朝恶劣很多,为了自身的生存,他们常常成群结队的侵扰边塞,把中原王朝搅的好不头疼。
为了对付这些游牧民族,中原王朝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打造长城用来巩固边塞,可是却总是收效甚微。因为游民民族的骑兵可以说来去如风,而长城的防卫线蔓延千里,等到大军过去之时,人家早已经跑了。就拿著名的匈奴来说吧,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匈奴的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拉弓射箭,而匈奴男子在平常空闲时候就会放牧,射猎鸟兽,因此也锻炼了他们的箭法,而形势危急时就会练习攻坚战法以备侵略。
《史记.匈奴列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就算强如汉唐也不例外,汉朝立国之初汉高祖刘邦中了匈奴冒顿单于的骄兵之际,孤军深入被四十万大军所包围,最后只得依靠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定下了和亲政策。
可是和亲政策并没有彻底解决匈奴之患,反而让匈奴更加肆无忌惮。直到汉武帝之时,汉朝经过七十多年的积累终于有实力和匈奴一决雌雄,于是开启了大汉和匈奴的战争。
而大唐也一样,唐朝立国之初李渊就被迫向突厥称臣。在这之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突厥趁大唐朝局不稳发动二十万精兵南下,长安城危在旦夕,不得已李世民只有和颉利可汗和谈,是为“渭水之盟”。
但是大唐与大汉朝所不同的是,在贞观三年大唐就向突厥发起了攻击并一举击垮了突厥,此时距离“渭水之盟”仅仅过了三年而已,从此突厥再也不能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
我们肯定会有疑问这两个同样是强悍的大一统王朝,可是汉朝却要经过整整数十年才能彻底解决边患,而李唐却花了数年时间就平定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怪事。那么唐朝和大汉相比究竟具有哪些优势呢?
其一:骑兵的大规模运用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大唐建立之时已经确定骑兵的重要地位
在和中原王朝的斗争中为何游牧民族屡屡能占上风?那就是他们拥有一支无与伦比的强大骑兵部队。
骑兵虽然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较早,不过一开始骑兵并没有大规模的运用在战场上,一开始骑兵只是作为侦查之用。
春秋到战国初期的这一段时间之内,各国所运用的是还是战车加步兵的作战方式,而骑兵在这个时期只是少量的混编在这些部队之间配合使用。
直到战国后期,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的横空出世,他基于赵国当时积贫积弱的国力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就是所谓的胡服骑射。在这个时候骑兵第一次独立编队作为一个新的兵种出现在了战场上,而赵武灵王也是靠着这支骑兵部队扩地千里嚷赵国一跃而起成为了强国。但是当时各国还没有淘汰战车,所以赵国也还是用车骑并用的方法,但是赵国的这个举动各国纷纷效仿。这样的作战方式一直持续到了汉武帝时期。
到了汉武帝时代,因为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此时汉武帝感觉到了战车这东西已经不大适用于在对匈奴的战争中。他感受到了在以往对匈奴的战争中匈奴部队屡屡能够获胜的原因无外乎他们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这支部队来去如风,当大汉援兵赶到时他们已经跑了,而援军撤退之时他们又蜂拥而上。
鉴于战车兵和步兵行动的速度太慢,汉武帝为了对付匈奴骑兵,决定以夷制夷。
于是汉武帝大力发展骑兵并选拔优秀的将领来出塞北击匈奴,大名鼎鼎的卫青霍去病就是在这个时候登场了。
就是汉武帝的这个举动影响了后世,这个大规模运用骑兵的决策也为唐朝带来了福利。
第二个方面:骑兵战术的大规模开发
既然运用了骑兵那么骑兵自然有骑兵的相应战法。而卫青和霍去病能够名扬后世也正是因为他们首创了中原王朝的骑兵战术,也就是说他们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这也奠定了他们在军事上无可撼动的地位,而后世诸多将领则都以超越卫青、霍去病为目标。
元光六年,汉武帝决定大规模进攻匈奴并派出四员将领各领一万军骑出塞北击匈奴,此时卫青也是其中一人,在此前他颇受质疑,但是很快他就证明他并非是一个只靠姐姐上位的人,这个年轻人拥有非凡的才华。
在其他三位将领或失利或无功而返或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只有卫青立了功。他利用匈奴人对其轻视的这个弱点,采取了孤军深入长途奔袭的战法,一举端掉了匈奴人的圣地龙城。龙城是什么地方,龙城是匈奴人拜祭先祖的地方,龙城的失守让匈奴人永远的记住了卫青这个名字,而卫青也首创汉家骑兵长途奔袭的战法。
舅舅是开创者,那么霍去病则就是卫青战法的发扬者。
元朔六年,十七岁的霍去病首次随军出征,这一战也是他的战场首秀。他只率领八百精骑在匈奴境内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此战他用八百人斩匈奴两千余人,其中包括匈奴的祖父。
卫青和霍去病开创了属于中原骑兵的战法,也由此让后世的将领认识到了骑兵作战的重要性,于是纷纷开始钻研骑兵作战。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马蹬的出现,重骑兵也开始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族名将慕容恪也首次运用铁甲连环马的战术首次登场在历史的舞台上。
到了唐朝时期骑兵已经大规模的运用到了战场上,骑兵已经拥有无可撼动的霸主地位,卫青和霍去病的战法让唐朝对付游牧民族有了借鉴之法,这也为李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突厥分裂和隋朝留下的底子助李唐恢复了元气
这一点也是李唐至关重要的一点,所面对的对手不同。
汉朝时期所面对的匈奴是一个庞然大物,在雄才大略的冒顿单于领导下,此时的匈奴已经击破西域各部建立了庞大的“匈奴帝国”。
在匈奴统一草原各部之时,此时的中原刘邦和项羽还在进行着楚汉战争,让本来已经千疮百孔的大地更加蒙上了一层霜。
最终刘邦虽然打败了项羽,可是此时的中原大地已经满目疮痍。大汉朝承接的是秦朝的江山,可是秦朝接手的却是整整打了数百年仗的春秋战国的乱世,嬴政统一天下不到十年就死了,而继位的秦二世连嬴政的十分之一都不如,导致秦朝迅速分裂。
大汉立国之初天子拉车的马都不能找到四匹颜色一样的马,而宰相则是用牛拉车,百姓家里更是连余粮都没有,由此可以看出汉朝此时已经窘迫到了何等的境地。也因此在白登之围后刘邦开始希望用和亲的方法为汉朝换取一线生机,而大汉朝则开始积蓄国力,经过七十多年的筹备汉朝终于有了反攻的实力。
《史记.平淮书》: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於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李唐接手的是隋朝的江山。隋朝虽然和秦朝一样在历史上历二世而亡,可是他所积攒下来的老底子让李唐很快恢复了元气。并且隋朝并非因为百姓生活窘迫活不下去而造反,而是因为隋炀帝滥用民力导致民怨沸腾,挖掘大运河,三征高句丽哪一桩哪一件都是需要大把大把的金钱投入到其中,而隋朝却没有因此而破产,隋朝留下的粮食在隋朝灭亡后二十年内还没有吃完。
并且唐朝所面对的游牧民族已经并非一个完整的整体。突厥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强大起来,强盛时的突厥的疆域东至辽海, 西濒里海, 北至北海, 南临阿姆河南。北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平定乱世也曾向突厥借过兵来巩固自己的皇位,可惜这位皇帝命太短,否则有没有隋朝还很难说。
但是就在公元581年之时,曾经强大的突厥因为内部原因突然分裂。分裂后的隋朝和后来的唐朝主要面临的是东突厥的威胁,东突厥虽然军事实力强大,可是其内部却并不稳定,还经常要面对西突厥的骚扰。
并且李唐对付突厥之时,突厥正好遇上天灾人祸,而颉利可汗又穷兵黩武也因此给了李唐以可乘之机,从而一举平定突厥之祸。
其三:政策方针的不同
李唐立国之初虽然东突厥大兵压境,可是此时的唐朝并非没有一战之力,只不过因为玄武门之变而造成的时局动荡导致没有及时的调兵遣将才造成了突厥的大规模压境。
因此唐朝只需要缓过这一段时间那么突厥就无法再对唐朝施加压力,因为唐朝的国力在东突厥之上。此时的东突厥内忧外患,可以说也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所以颉利可汗才在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急于退兵。
而李世民因为渭水之盟的耻辱,由此开始发奋图强,因为他无时无刻不想着肃清北方游牧民族来洗刷个耻辱。
终于在贞观三年,命令李靖出击突厥,而李靖则是自卫青霍去病之后又一个骑兵作战的天才。他和当年霍去病的战法一样却又有所不同,此战李靖采用擒贼先擒王的战术深入突厥腹地,一举擒获颉利可汗,由此突厥再也不能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
同样是面对游牧民族,为何唐朝打突厥只用3年,而汉朝打匈奴却要用60多年?
。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20万突厥兵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李世民被迫使用了大半个长安城的财富,才能求得突厥退兵,3年后,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灭亡东突厥,这里笔者想起了大汉帝国,为什么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以强盛闻名的王朝击败匈奴却花了60多年呢?
首先,打仗打的就是钱,这句话从古自今都不假,汉朝建立之初,中原大地刚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人口大量下降、田地无人耕种、百业凋敝、经济严重下滑,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朝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进行休养生息,历经文景之治,直到汉武帝才有对付匈奴的经济基础。
而唐朝却没有这样的问题,尽管也经历了战乱,但隋朝所打下来的经济基础好,战乱相对于秦汉时期给民间造成的损害小,足以支撑大唐帝国打一场闪电战。
其次,汉朝时期,匈奴打服了北方的其它少数民族,形成了一个整体政权,如果汉朝要打匈奴,必须起倾国之力,两大进入鼎盛时期的强大政权之间的较量,注定了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而唐朝的情况完全不同,突厥早被隋朝消耗严重,使之分裂成了东、西突厥,加上突厥内部不团结,在唐军的进攻下,所有的部落都不愿意自己成为炮灰。
最后,突厥臣属薛延陀部的崛起,并且一再击败突厥军,再加上突厥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雪灾,牛羊马匹冻死无数,这也是唐军能够快速获胜的因素之一。
如果您觉得这段历史凑合入眼,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欢迎大家收藏,转发,评论。
唐朝仅三年就复仇突厥,为何汉朝几个帝王不出手匈奴?
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两个顶点。而且这两个王朝还有一个共同点,刚开国的时候北边就有一个强邻居。汉朝碰上了匈奴,唐朝遇到了突厥,而且这两个王朝都被强邻居给欺负过,但是这两个王朝也最终击败了对手。只是,汉匈之战打了百年,而唐朝只用了三年就灭了东突厥。是唐朝比汉朝强?还是突厥比匈奴弱?
首先来分别看一下汉唐两朝的对手有多强大
匈奴,匈奴的鼎盛期是从公元前176年到公元前128年。据《史记》记载,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匈奴人以四十万骑兵将汉高祖刘邦围在白登山,刘邦险些丧命于此。到了匈奴的全盛时期,匈奴的控弦之士更是达到了六十万(匈奴五口人出一个兵)。
而东突厥的巅峰期有多强大呢,据《旧唐书》记载: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
由此可见,匈奴和突厥都不是善茬,那我们再来看一下汉朝和唐朝的实力。
开局就不同
汉朝建立时,中原大地刚刚结束从战国到秦末数百年的战乱,国力非常虚弱。当年刘邦出门,想找几匹没有杂毛的马都找不齐。另外,刘邦为了避免发生秦朝那样百姓造反,朝廷没有外援的情况,在铲除异姓王的时候广封刘氏子孙为王,这一举措大大削弱了汉朝中央政府的力量。另外,刘邦为了维护统治,将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彭越诛杀,逼反了英布。结果在匈奴来犯时无将可用。
而唐朝开局时的状态则要比汉朝好的多。首先,唐朝不缺战马,在统一中原的战争时,唐军就大量运用骑兵。其次,隋炀帝虽然把天下折腾的大乱,但是也给唐朝留下了点遗产:堆积如山的粮食。此外,唐朝立国后没有分封天下使国力分散,更没有大杀功臣良将,而是厚加赏赐,使得将士归心,敢于用命,而唐太宗本人也是极其优秀的军事家。
两个汉人起了很大作用
汉文帝曾送宗室女去匈奴和亲,并让太监燕地人中行说作为陪同侍臣一起去。中行说不肯去,被汉廷强行派遣。怨恨之下,他对汉文帝说:“我如果到了匈奴就肯定会威胁汉国。”文帝只当他在说气话,也不以为意。
结果中行说到了匈奴后立刻归降,并深受老上单于信任。中行说教匈奴人计数的方法,并劝匈奴人不要改变在服饰、饮食上的习惯以免受制于汉人。老上单于在中行说的支持下,在给文帝回书中口气傲慢,对汉朝使臣也威逼利诱,动不动就索要钱物金银,不给就威胁秋熟后大发兵马入汉境中践踏。
东突厥与唐朝对抗时也遇到了一个汉奸,不过我认为这个汉奸更像是一个间谍。原来,东突厥颉利可汗重用汉人赵德言,此人作威作福,变更旧俗,政令烦苛,国人开始不满。颉利又信任中亚来的胡人,而疏远本族人。胡人贪婪,反复无常。颉利连年用兵入寇唐朝边境,属民不堪其苦。
东突厥比匈奴会作死
就在东突厥颉利可汗与李世民在渭水会面一年后,东突厥遭了天灾,这年冬天,天降大雪,突厥各部损失惨重,部民无以为生。颉利可汗不知脑袋抽了什么风,居然对各部大加索取,以填补自己的损失,于是突厥的附庸各部纷纷叛离。而匈奴除了被汉朝打得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发生过叛降汉朝的情况之外,还没有主动归顺的。
汉朝和唐朝的战术不同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汉武帝朝,因为汉武帝本身在军事上并没有太大的天分。所以当时汉朝采用的战法主要是硬拼,以强大的国力为支撑,大军远征塞外,争取和匈奴的主力决战。此外,也采取了偷家的策略,比如绕道匈奴的后方,焚毁他们的辎重,掠夺牲口,斩杀妇孺,对匈奴实行斩草除根的打法。
而唐朝采用的战法就比较灵活了,首先,对臣服与突厥的部落采取拉拢的手段,以削弱突厥的实力。其次,唐朝册封薛延陀的首领乙失夷男为可汗,分化了突厥的内部势力。最后,在与东突厥决战时,唐朝采取“只诛首恶”的手段,一边痛揍突厥主力部队,一边宣称“我们只是来收拾颉利可汗这家伙的,你们只要不帮他,我就不为难你们”。这一招很有效,东突厥君臣之间上下离心,颉利可汗在最后逃跑时就是被自己的亲叔叔给抓住送给唐军的。
跑得快很重要
匈奴在被汉军几次重创后,再也没有组织大规模军队与汉军对抗的能力,于是匈奴人很快做出了决定,往北跑。如同惊弓之鸟的匈奴人一口气往北迁徙了数千里。汉军再也没有能力进行追击,于是汉武帝特意派使者去给匈奴单于传话:你们要么过来与我决一死战,要么过来给我跪下来叫爸爸,你跑在极北之地挨冻算什么呀。结果匈奴人就是不南下,汉军也无可奈何。
而颉利可汗就属于那种没脑子的人,被唐军几次痛揍之后,他居然还不往漠北跑,而是猫在了阴山,当时正值严冬,可能他比较怕冷。更可笑的是,在接连被唐军重创之后,颉利可汗居然要和李世民谈判。要知道,弱者是没有和强者谈判的资格的,当对方一巴掌就能把你拍死时,他会跟你扯皮吗?果不其然,李世民一边派出使臣与颉利谈判,一边密令李靖对放松了警惕的颉利发动偷袭。结果只有颉利和少数随从逃出升天,大难不死的颉利逃到了自己的叔叔阿史那苏尼失那里,没成想自己的这位叔叔为了日后不被唐军收拾,居然把颉利抓起来送给了唐军。
由此可见,我们并不能在汉朝与唐朝的对外战争能力孰强孰弱这个问题上轻易下结论,毕竟他们的对手不同,时代也不同。
当然,除了刘备自个之外,最期盼刘备称帝的,一定是刘禅,因为刘备当了皇帝,刘禅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皇太子。
除了刘禅之外,还有一人也热切期盼刘备称帝,此人便是诸葛亮,因为刘备当了皇帝,诸葛亮会顺理成章地变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早在隆中种地之时,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齐国国相,乐毅是燕国国相,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鸿鹄之志。
后来,诸葛亮好朋友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都投奔曹操,做了不大不小的官,只有诸葛亮孤身一人呆在隆中,待价而沽,朋友都劝诸葛亮出来找工作。
诸葛亮轻摇羽扇,笑道:“哥要做就做丞相,一般的职位,哥瞧不上!”
朋友摇头不语!
后来,诸葛亮果然做了丞相,当诸葛亮听人说石广元仅仅在魏国干了典农校尉时,嗤笑道:“难道魏国人才如此之多吗?石广元如此大材,为何只干了这么小的官?”
朋友混得不如他好,诸葛亮颇为自鸣得意!
刘备当了皇帝,大家都很高兴,都很赞成,“举国欢庆”,但却有一人极不开窍,“逆天而行”,上了一道不合时宜的奏折,力劝刘备不要称帝,此人便是费诗。
奏折大致内容是这样子的:
殿下一直要打曹操,现在大敌当前,可咱们连蜀国国界都没跨出去,统一天下不知猴年马月呢,现在您就急着要称帝了,当年,汉高祖刘邦是灭了秦国才称帝的呀!
刘备一看奏折,气得半死,一把将奏折扔到了地上,怒骂道:
“再不当皇帝,老子就再也当不上了!”
刘备称帝之时,已经60岁了,活不了几年了,假如再不称帝,也许再也没机会了!
刘备一气之下,就借故把费诗贬到了云南,离他远远地,眼不见心不烦。
后来,刘备死了,刘禅继位,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重新启用了费诗。
不过费诗嘴巴有点欠,说话太直,不给领导留面子,有一次,诸葛亮准备劝降孟获,问大臣的看法,大家都表示支持,只有费诗站出来反对,理由是孟获反复无常。
诸葛亮很生气,自此不待见费诗了。
诸葛亮死后,蒋琬掌权,重新启用费诗,让他干了谏议大夫,后来死在了任上。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