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郑庄公继承了郑武公周王卿士的职位。但郑国的强大引起周王室猜忌,周平王就把郑庄公的权力分给虢国的国君。郑庄公很不高兴,周平王...
前因:郑庄公继承了郑武公周王卿士的职位。但郑国的强大引起周王室猜忌,周平王就把郑庄公的权力分给虢国的国君。郑庄公很不高兴,周平王为了安抚郑国,和郑庄公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史称周郑交质。
前720年,周桓王即位后,准备废除郑庄公的卿士之位,让虢国的国君掌权。于是郑庄公两次派人抢割周王室的麦子,周郑关系恶化。
公元前707年,郑军与周王室组织的联军在 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开战。郑军战胜联军,射伤周桓王的肩膀,使周王威望扫地
自从周郑关系恶化,郑庄公好几年不去朝见周天子;后来去了一次,周桓王也赌气,不见郑庄公。郑庄公见周桓王不给面子,做得更过分,不经过周桓王同意就和鲁国、许国交换土地。
这一来二去,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此时的中原,就数郑国最强,周桓王身边的贵族都劝周桓王,说我们周朝东迁之后,就靠着郑国和晋国才能存活,现在你和郑国搞坏关系,真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可周桓王也挺有脾气,就是不和郑国和好,除非郑国能主动服软。
郑庄公还就不服软。难道郑庄公就不怕周天子震怒?当然不怕,郑庄公具备高超的政治敏感度,他很清楚周王室此时早就是绣花枕头,没实力再当天下共主。
所以,郑庄公干脆拉起天子的大旗,“以王命讨不庭”,把宋国、许国、戴国、息国之类的中小国家打个遍;由于郑庄公还是周桓王的卿士,有资格参与周王室的决策,所以周桓王也管不了郑庄公。
郑庄公说是因为这些小国不尊重天子才打的,但是周桓王清楚得很,自己是被郑庄公利用。终于,前707年的夏天,周桓王和郑庄公翻脸了,说周王室的事情你以后就别掺和了!等于是正式剥夺郑庄公的卿土之位。然后,周桓王联络陈、蔡、卫三国,准备组成联军讨伐郑国。
郑庄公亲自率军迎战,双方在繻葛相遇。以周为首的四国联军,在兵力上更强。但是郑庄公并未慌乱,因为他手下有人才,提出了必胜之计。
春秋时代两军对垒,一般会分成左中右军,其中中军最重要。周桓王和郑庄公都在各自的中军阵中。郑国大夫公子突观察到联军的左军是陈国军队,右军是蔡、卫的军队,而中军是周王室的军队。
陈蔡卫三个小国,国力较弱,其士卒表现得慌乱,战斗力不强。因此,公子突建议,让郑军的左右两军先攻击联军的左右两军,击溃对手之后,再和郑国中军一起夹击周军,郑庄公采纳了这个建议。
接着郑国将领高渠弥建议,把郑军阵型变为“鱼丽之阵”。鱼丽之阵到底什么样,有很多不同解读,大概就是用步卒填补战车之间的空隙,使二者能协同作战,增强战斗力。郑庄公也听从了这个建议。
战斗开始后,郑国大夫祭足和公子突分别率领左右两军,一举将毫无战斗力的陈蔡卫军击败。郑庄公见状,立即下令中军冲锋,周桓王所在的周军被三面围攻,郑国将领祝聃远远望见周桓王的战车,箭射去,正中周桓王肩膀。周桓王身负箭伤,只得撤退,周军大败溃逃。
祝聃意犹未尽,想要追击周桓王。但是郑庄公阻止了祝聃。郑庄公很清楚,这一战政治意义太大了,如果不给周桓王留点面子的话,郑国恐怕就要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当天晚上,郑庄公派祭足去慰问周桓王及周军将领,表示这场仗已经打完了,胜负已分大家就别记仇啦!
繻葛之战繻葛之战后,周桓王确实没再试图报复,可能他也认识到周王室力量有限,奈何不了郑国。天下的诸侯也看清楚了,只要你的实力够强,完全可以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后果:齐桓公始霸:郑庄公对周天子的打击,使天下的强国认识到,周王室实力衰落,权威已失,只剩下天下共主的虚名。因此,齐桓依靠齐国强大的国力,会盟诸侯称霸天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建立新的中原秩序。
结论:繻葛之战,周桓王被诸侯击败,还被射伤肩膀,意味着周天子的权威扫地,难以主导天下秩序。郑庄公在中原征伐宋、卫等国,并且打败周军,能够暂时主导中原的局势,被称为“小霸”。郑庄公的成就,预示着大国争霸时代的到来,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国管控的能力。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