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历史资料,以英法两国为例,讨论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发布时间: 2021-08-16 00:57: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以某一个国家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人类...

收集历史资料,以英法两国为例,讨论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以某一个国家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成果,它的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家倡导的“人民主权说”,在17、18世纪,通过英国、美国、法国早期资产阶级改革在欧美国家确立;在启蒙思潮和以上国家革命的影响下,19世纪末,德国、日本等国又通过又通过自上而下改革的方式,制定宪法,设立议会,资产阶级开始参与国家政权,初步建立代议民主制度,建立了形式上的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但是,这些国家实质上依然是君主专制。后来,这种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历史变革得以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对德国和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代议会制度民主才得以在这两个国家巩固下来。具体到本课,要求讲清德国代议制民主是怎样初步确立、发展和完善的。
“知道《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它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它是德国历史和现实的产物,也在相当长时间决定了德国历史的走向,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乃至对世界造成极大的伤害,都与这部宪法的影响有联系。学习这部宪法是了解德国历史乃至欧洲历史的关键点之一,所以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它的主要内容。
“比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度和法国共和制度的异同”:在欧洲历史上,德国和法国是毗邻的两大国,两国都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都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也十分引人注目。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一战、二战,他们是不共戴天的敌人。二战后,由于德国最终走上民主道路,正确解决了历史问题,两国关系才正常化,并逐步发展成兄弟国家。在19世纪,他们在经济上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政治上,他们是两个不同的类型。法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了共和整体。而德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统一的 ,《宪法》是皇帝对臣民的恩赐予,披民主的外衣而行专制之实际。比较两国的政体有助于理解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全貌,也有助于理解德法关系。所以,课程标准要求比较两国政体的异同。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局限性,它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很少享受到民主自由的权利。但在历史上它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调整了统治解决内部矛盾,也调整了阶级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民能够享受到民主和自由。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而在德国,它是不健全的,所以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是畸形的:经济上资本主义发达;政治上,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也正是由于德国的资本主义是不健全的,所以它给德国人民、给世界带来了灾难。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从反面说明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资产阶级代议制维护的仍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并且在欧美部分国家仍然尚未成熟,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政治民主,日益健全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海扩展到了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们历史书上这样评论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开始都是进步性,局限性现在几本没有,有也是 资本生产方式有问题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为生产无限扩大提供了强大动因。资本主义为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拓宽了广阔空间。新城市兴起、生产率不断增长、薪酬稳定攀升、就业率普遍较高。所有或几乎所有社会成员毕生的前景得到改善。

2、局限性,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规律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是在竞争、无政府状态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在劳动者经受贫困与劳动的折磨中实现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扩展资料

不确定性是资本主义的最大缺陷

从一开始,资本主义就存在的最大缺陷是:创造性冒险活动不仅给企业家,也给全球经济的每一个成员带来了不确定性。冒险活动的波动制造出一种起伏不定的经济环境。法兰克·奈特(Frank Knight)在他1921年的著作中对美国的资本主义进行了观察。

他表示,除了一些常规决策,一家企业在做出任何决定时,都面临所称的“奈特不确定性”(Knightian uncertainty)。在创新型经济体中,没有足够的先例来帮助你估算这种或那种结果出现的机率。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36年强调称,用于衡量投资价值的许多“知识”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的信念是脆弱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优点: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它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积累了空前的社会物质财富;它开辟了世界市场,不断把世界上各个孤立地区的人群从互相隔绝状态中解放出来,逐步融为一体;它创造了政治文明改变了世界的政治面貌,使民主共和制度为一切文明民族所认同;它所创造的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政治规范则陂证明使颇具效果的社会管理方式而称为人类文明的公共财富;它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民主、平等、自由等等成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与新年的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它创造了空前灿烂的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素质和社会价值观念.
资本主义的缺点:资本主义以最大的欲望追求剩余价值,造成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用血和火去侵略亚非拉美各民族地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造成经济危机的出现.在资本主义早期,大幅度发展经济,追求工业化,造成环境的恶化等等.
资本主义的优点: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它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积累了空前的社会物质财富;它开辟了世界市场,不断把世界上各个孤立地区的人群从互相隔绝状态中解放出来,逐步融为一体;它创造了政治文明改变了世界的政治面貌,使民主共和制度为一切文明民族所认同;它所创造的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政治规范则陂证明使颇具效果的社会管理方式而称为人类文明的公共财富;它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民主、平等、自由等等成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与新年的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它创造了空前灿烂的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素质和社会价值观念。

资本主义的缺点:资本主义以最大的欲望追求剩余价值,造成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用血和火去侵略亚非拉美各民族地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造成经济危机的出现。在资本主义早期,大幅度发展经济,追求工业化,造成环境的恶化等等。
资本主义的优点: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它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积累了空前的社会物质财富;它开辟了世界市场,不断把世界上各个孤立地区的人群从互相隔绝状态中解放出来,逐步融为一体;它创造了政治文明改变了世界的政治面貌,使民主共和制度为一切文明民族所认同;它所创造的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政治规范则陂证明使颇具效果的社会管理方式而称为人类文明的公共财富;它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民主、平等、自由等等成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与新年的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它创造了空前灿烂的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素质和社会价值观念.
资本主义的优点: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它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积累了空前的社会物质财富;它开辟了世界市场,不断把世界上各个孤立地区的人群从互相隔绝状态中解放出来,逐步融为一体;它创造了政治文明改变了世界的政治面貌,使民主共和制度为一切文明民族所认同;它所创造的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政治规范则陂证明使颇具效果的社会管理方式而称为人类文明的公共财富;它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民主、平等、自由等等成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与新年的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它创造了空前灿烂的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素质和社会价值观念.
资本主义的缺点:资本主义以最大的欲望追求剩余价值,造成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用血和火去侵略亚非拉美各民族地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造成经济危机的出现.在资本主义早期,大幅度发展经济,追求工业化,造成环境的恶化等等.
补充论文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任何经济制度在它出现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都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奴隶制、农奴制是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同样如此。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1】。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资本主义和以往社会制度相比较,它的生产方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小生产的制度基础,它们为生产力提供发展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这必然会限制生产力发展,使生产力长期处于低下状态。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使生产资料和小生产者相分离,这一方面,造就了大批一无所有的、可供资本剥削的雇佣工人;另一方面也使生产资料高度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出现,一方面克服了小生产规模狭小,经营分散的弊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得到的大规模集中,从而为社会化生产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出现,使大量的工人在同时同地,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而被资本家集中在一起,并在资本家指挥下进行分工协作,从而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条件。反之,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私有制,就不可能使财富集中到少数手中,也就不可能产生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也就没有社会化的大生产的前提条件。所以说,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社会化迅速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第二,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为生产无限扩大提供了强大动因。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主、封建主占有剩余劳动,主要是用来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因此,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使用价值,而剥削的手段主要是靠延长劳动时间以及提高劳动强度。但是这两种手段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局限性,它必然受到剥削者自身物质需要和被剥削者生理条件的限制。从而也使社会生产受到限制。
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都是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这为生产的无限扩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是因为,首先,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没有止境,这使得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敢于冒任何风险。正如马克思《资本论》中所说:“在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2】其次,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主要是采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可以克服以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中出现各种限制。第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的作用,也迫使资本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以增强竞争力。正是由于这种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促使社会生产迅速发展。
第三,资本主义为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拓宽了广阔空间。这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交换物的不同所有为前提。资本主义所有权主要表现为资本的所有权。它的特点就是产权明晰,可以用货币直接进行计量,可以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进行流动。显然,这一特点是有助于市场经济交换活动广泛发展的。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必须建立在商品交换关系在全社会有了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使得劳动力成为商品,从而使简单商品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除此之外,产品、土地、信息、资本以及企业等都可以成为商品而被用来交换,使商品交换关系发展到全社会。
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资本主义彻底摧毁了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使分工交换关系不仅在本国内有了充分的发展,而且冲破了国界,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依赖所代替。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所表现出的这些鲜明的特征,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其优越的条件,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广阔空间。
二、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关系的进步
社会关系是指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必将发生变化。而和以往的社会制度相比,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突出特征是迅速变动。
资本主义的突出特征是迅速变动是由于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促使资本家为开拓新市场,不断采用新技术,发明新产品,从而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向前发展,而随着生产力迅速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及其社会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社会关系不断进行调整。这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除非使用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新形式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3】
总体来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过三次重大调整。具体表现为由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的单个资本已无法满足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这使得资本家在自身原有资本的基础上,开始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吸纳一些社会资本,这样就产生了股份制和股份资本。股份资本已经是“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或“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与私人资本是对立的。它一方面“扬弃”个人资本形式,而采用社会资本形式,从而克服了个人资本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扬弃”了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形式,使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产生了分离。而分离的结果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更加社会化。因此,股份资本的出现,标志着单个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一种“扬弃”。虽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但是,它意味着,资本主义已开始向新的生产方式过渡。
由股份资本到一般垄断资本的过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股份资本日益壮大,生产和资本也越来越集中,以至于每个部门只被少数几个大公司所控制。这主要是因为,股份资本为了争夺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不是“你死我活”,就是“两败俱伤”。为了防止这种不良后果的出现,一些大的股份资本开始走向了联合。而联合的结果是垄断组织的出现。
垄断组织把原有的分散在各个股份公司的资本所有权,变成了集中程度更高的资本所有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垄断组织的出现并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的又一次大调整。
由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私人垄断资本在它的形成初期,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如:促进了大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社会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资料却愈加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这很难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求,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趋激烈,如:生产能力的增长与消费规模相对狭小的矛盾,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与社会生产的无计划的矛盾,社会生产的巨额投资与个人资本有限性的矛盾,等等。从而要求必须调整原有的生产关系,这就迫使国家不得不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所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指垄断组织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它直接利用国家机器全面干预国家的经济生活,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垄断统治,并进行对外扩张,从而保证攫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一次重大调整。它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又在一定的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代表着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眼界,对国内资本的运动进行调节,对资本的国际运动进行一些协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资本的社会化,带动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从而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当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几次大调整,都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进行的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性质。因此,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三、资本主义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种要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也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看,资本主义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确实创造了许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种要素。
第一,资本主义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多种形式。
其最主要的有两种:一是股份制,二是合作制。股份制也好,合作制也好,它们都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扬弃”,股份制使以前的个人企业发展成为社会企业,使以前独立的单个的私人资本,变成联合起来的社会资本,而合作制使以前的资本家私人占有财产变成劳动者共同占有财产。所以说,股份资本和合作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新形式。它们也是通向新社会的过渡点。
虽然它们都是过渡形式,但也有区别。股份制是对私人资本“消极”的扬弃,而合作制对私人资本是“积极”的扬弃。因为在股份制企业中,资本家成为食利者,处于企业之外,企业内部从经理到工人,都是雇佣人员,企业内部的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虽然被扬弃,但从总体上看,这种对立仍然存在,而且,还有所加强。所以,这种扬弃只能算是“消极”的。而合作制企业,工人则作为联合体占有企业的生产资料,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说,这种扬弃,是“积极”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被扬弃,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自己的劳动增殖。”【4】
尽管股份制和合作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扬弃”,但它们始终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第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了成熟的经济运行方式。
这种成熟的经济运行方式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它能够驱使投资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劳动者追求收入的最大化,宏观决策者追求稳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从而极大地提高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市场经济具有较为完备的框架结构。这个结构主要由自主企业制度,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必要的宏观调控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组成。自主企业制度实际上承认了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独立性,保证了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决策并独立承担风险;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保证了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也保证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必要的宏观调控体系,弥补了市场机制本身的弱点和不足;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保证了社会和经济稳定性。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熟的市场经济,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找到的一种比较好经济运行方式。这种经济运行方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第三,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物质条件。
这种物质条件就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
资本主义在它发展过程中,它把以往的小生产逐步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从而推动了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水平得以迅速提高。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基础,社会主义也只是一句空话。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化大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得人类社会更加接近社会主义社会,从而为进入社会主义制度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总之,资本主义与以往社会制度相比,它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各种要素的创造。这也是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资本主义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内在依据。
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资本主义在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上。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所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社会化的生产,而它同生产相比,内容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生产资料由个人使用变为社会上大批人共同使用;二是生产过程,由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按照社会分工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劳动;三是劳动产品由个人劳动的产物变为社会上许多人共同劳动的产物。所以,恩格斯讲: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没有人能够说:‘这是我做的,这是我的产品’”。随着生产力内容的变化,生产力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既然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过程、劳动产品都已经社会化了,那么这种生产力就已经不是个人的了,而是社会的了。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力客观上要求生产关系也要随之变化,即要求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管理生产、分配劳动产品。但在生产不断社会化的同时,资本和生产资料的实际占有与控制却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本应该由社会共同占有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却归少数资本家占有,本应该由社会共同管理的社会化生产过程却被少数资本家分别控制,本应该由社会共同所有的社会化的产品却为少数资本家支配。社会化大生产不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是用来满足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实现价值增值的需要。这种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具体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其他各种矛盾的总根源。它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约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调整,从而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领域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生产手段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资本主义生产手段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实现资本价值的最大增值。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不断增加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因为只有生产规模扩大,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扩大资本剥削范围和强度,从而实现资本的更大增值。而随着积累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这一方面可以导致利润量的增加。但另一方面,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及产品的社会价值降低,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引起活劳动相对量下降,从而引起剩余价值相对量的下降,最终导致利润率的下降。而产品社会价值的降低,势必引起资本的贬值。这是资本家所不愿看到的,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则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扩大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手段,来实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其结果却与生产目的相矛盾的,即引起利润率的下降。
防止利润率下降的手段主要有两种:
一是提高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使利润率提高,从而扩大单位预付资本所提供的利润量。
二是节约不变资本,以减少提供单位利润所必须预付的成本额。
这两种方法虽然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会阻碍利润率的下降,但却不能绝对防止利润率的下降。因为这两种方法都有要以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基础,如果不扩大生产规模,就很难提高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如果不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很难节约不变资本。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进一步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必然引起利润率的下降,产生新的矛盾。
利润率下降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资本过剩、生产过剩和人口过剩这三个孪生的怪物。在资本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可能把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很大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积累。积累过多势必造成积累过度,积累的过度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不变资本的份额增大。这又会导致利润率下降。利润率下降又导致一部分资本的闲置,从而引起资本过剩。而资本家为了防止资本的闲置,而不得不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竞争又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这又导致生产的过剩。生产过剩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生产的停滞,生产的停滞必然引起工人的失业,进而出现人口过剩。资本过剩、生产过剩、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的爆发,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而且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所固有的局限性。
在资本主义生产所固有的这些局限性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社会生产的绝对形式。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同样,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缩小不是由生产和需要的关系决定的,而是由资本和利润的关系决定的。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并不是社会最需要的东西才被生产出来,而是最能赚钱的东西才被生产出来。其结果则是,一方面现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能满足现有的劳动人口就业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资本,即作为获取利润剥削工人的手段,都周期性地变得过剩和过多。可见,资本为增值价值而扩大生产,生产的扩大反过来又受资本增殖的限制,恰恰证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5】这就突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相对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只是历史的、和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6】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生产与消费、流通之间关系上的主要表现为剩余价值生产条件和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然而资本家要想获得剩余价值必须要经过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实现过程。所谓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也称直接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生产资料与雇佣劳动的结合,产生剩余价值。所谓剩余价值实现过程也称交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卖掉,使商品资本转化成货币资本,从而实现剩余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没有直接生产过程,剩余价值就不可能被生产出来;没有交换过程,剩余价值即使生产出来了,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全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的统一,是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其主要是因为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条件不一样。
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讲。它主要受资本供应量的大小、活劳动量的多少和剥削程度高低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在资本供应量和活劳动量已定的前提下,提高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程度,可以增加剩余价值量。在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程度和资本有机构成已定的前提下,增加资本供应量,可以推动更多的活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价值量。等等。
对于剩余价值的实现来说。它主要受社会不同的生产部门的比例和现有社会消费力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社会各部门之间的比例不平衡,就会引起商品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如果供大于求就会导致生产出来的商品有部分卖不出去,导致部分商品的剩余价值难以实现。对于消费力来说,它主要是指社会的消费能力。而这一能力主要是取决于有货币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这种购买力在工人那里受到资本家的剥削程度的制约,剥削程度越高,工人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越是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这种购买力在资本家那里受到积累规律的制约,资本家出于无限追逐和占有剩余价值的动机,不可能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必然要按照一定的积累率,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积累。由于这些制约,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力常常落后于社会生产力,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商品以及剩余价值不能得到全部或顺利的实现。这样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就出现了矛盾。
第三,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剧烈。唯一的办法就是使市场(消费)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拓宽国内外市场范围和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容量的过程。而市场越是扩大,就越是与生产条件相脱离,进而出现新的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这又迫使资本家用扩大生产的办法来解决。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就会在更大规模上重演。这种生产和消费循环反复的矛盾,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生产力“绝对发展”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特有限制”之间的矛盾
所谓生产力“绝对发展”,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主义出于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要求社会化生产突破任何限制而绝对地发展。所谓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特有限制”,就是指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或完全实现资本增值,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受资本主义这一有限的生产目的的制约。这种制约,对生产力的发展来讲是特有的。
生产力“绝对发展”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特有限制”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原因具体来说: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而实现这一目的,所要采取的手段就是使生产力能够突破任何限制而绝对发展。如果生产力不能无条件地发展,那么,就很难无止境地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过3次技术革命,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生产社会化达到了一个空前惊人的高度。据有关资料统计,第一次科技革命,从1820至1870年的50年中,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世界增长了9倍。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893至1913的20年中,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1.5倍。第三次科技革命,从1950至1969的19年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增长了3倍以上。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在这一狭隘目的驱使下,必然会出现当资本增值需要生产力发展时,就千方百计地促进其发展,当资本增值需要客观存在停顿时,就不惜代价地去阻止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这种情况就常见。这样,生产力的“绝对发展”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特有限制”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可以这么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总是在限制中发展,在发展中受到限制。其结果必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加深。

如何评价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如何评价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 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在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极端尖锐,封建统治已被农民战争严重动摇的情况下,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广大农民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的力量,通过暴力手段,展开夺权斗争。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复辟和反复辟的长期斗争,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对封建生产关系,是一种进步的新型的生产关系。根据资本主义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分阶段进行历史考察。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最早经历了原始积累阶段。资本原始积累在推动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确立起了重要作用。首先,资本原始积累作为原动力,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生和发展,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其次,资本原始积累冲破了封建制度闭关锁国和封建割据的封闭状态;开拓了广泛的国内外市场,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开放的经济。再次,资本原始积累在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政治上的变革,最终导致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便进入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变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使剩余价值规律获得了发挥作用的广阔场所。出于追逐更多利润的驱动力, 资本家不断扩大积累, 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三)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由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也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总要不断积累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不断改进劳动资料和工艺过程,不断调整生产中人与物的因素的组合方式,从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
第二,竞争的推动。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而竞争的存在又是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任何垄断都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着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以及垄断组织之间和非垄断组织之间的各种形式的竞争。在国际市场上,一国垄断组织长期把市场控制起来排斥竞争者,更是不可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部门不断涌现,社会生产日新月异。在这种条件下,垄断组织要保持其经济技术上的优势,还必须在竞争中加速技术进步,大力发展生产。
第三,垄断的产生,本身还有适应生产力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上联合起来进行生产经营,垄断组织的产生,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要求。垄断组织要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就必须加强科学研究,把科学研究纳入自己的经营之中。垄断组织不断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并建立起庞大的、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科研机构,而庞大的垄断组织积累起来的大量资本为推动科技进步提供了资金保证。垄断资本对高额利润的追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动力。
(四)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可能的限度内进行调整,使生产和资本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社会化,并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这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具体表现是:
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运动中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战后,资产阶级国家利用经济预测手段、经济计划、经济杠杆(诸如税收、信贷等)行政法律手段调节社会总供给;利用分配政策,减免税收政策、福利政策、利率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措施,人为地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政府消费需求和私人投资需求,拓宽了市场流通的容量,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条件。
第二,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经济。一方面,国家积极发展国有企业,帮助私人垄断组织扩大企业规模,采用高科技手段管理企业,从而扩展了企业内部有组织有计划的作用范围。另一方面,国家积极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国民经济施加调节和干预作用,直接安排或调整基础设施与生产部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与科技文化和生态环境再生产等重要比例关系。所有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减轻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经济磨擦和动荡,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国家干预固定资本更新过程, 缓解 了经济危机的波动幅度。固定资本大规模地周期性更新,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和对私人投资的引导,固定资本的扩大和更新时期分布显得趋于均匀,有了一定的计划性,这对改变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形态及波动幅度,防止普遍性经济危机过早地发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运用社会调节机制,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某些有利条件。首先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和其他经济调节手段,加大对交通、通讯、能源等行业的投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其次,利用国家垄断资本雄厚的经济实力:并引导私人垄断资本投资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再次,国家垄断具有超越一般垄断的力量,它在协调私人垄断组织之间以及私人垄断与非垄断成份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还通过调节国内收入分配关系,增加职工工资和社会福利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的劳资矛盾。这样,客观上维持了战后较长时期的政治稳定,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代,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时候起,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就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可是,在资本主义产生的初期。这些矛盾并未充分暴露出来。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冲突逐步暴露出来,尤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日益尖锐化,迫使资本主义对其内部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但这个调整仅仅局限在资本关系的范围内。于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一般垄断阶段。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十分明显地表露出来。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私人垄断的发展加剧了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垄断资本代替了个别资本,迈出了资本关系社会化的第一步,使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很高的程度,垄断资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追逐比一般资本高得多的垄断利润,而垄断利润的源泉仍然是剩余价值。它是建立在扩大对雇佣工人更加残酷剥削的基础上。这样必然进一步发展了生产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更加繁频的出现,造成社会生产力的破坏。
第二,私人垄断的发展不能消除个别企业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随着垄断组织不断扩大规模,要求对企业内部进行更加严密的组织管理,然而垄断代替了竞争,并不消除竞争,各个垄断组织为了追求高额垄断利润,展开更为激烈的竞争,这就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陷入更加严重的无政府状态。
第三,私人垄断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性的矛盾更加尖锐化。垄断资本要求生产和资本都高度集中,一方面使生产社会化程度更高;另一方面使资本更加集中,形成垄断资本,在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上以私人垄断资本代替私人资本,使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采取更为集中的私有制形式。这样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更加激烈的冲突。
第四,私人垄断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本主义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停滞趋势。这是因为:(1)既然靠垄断就可稳获高额利润,那么原来自由竞争作为促进生产和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削了。(2)为了维护垄断地位,垄断组织还会采取购买专利权和垄断的办法人为地压制和阻碍新技术的应用。(3)大量的向外输出资本,也造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自身发展的相对缓慢和停滞。
私人垄断资本所暴露出来的局限性,表明私人垄断组织的形式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新的调整,以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扬弃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私人形式,由国家出面充当资本占有者和生产的调节者,但它本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私有制,是为垄断资本服务的,它不仅不能彻底消除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而且努力加强这一制度,这就决定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相反地却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它进一步加强了技术进步的停滞趋势,造成生产力的巨大浪费。 技术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促进了科技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技术的停滞态势。因为在国家垄断条件下,新技术成果的选择、推广与应用,大都是通过垄断组织实现的。当新技术成果与垄断组织的近期利益发生矛盾时,资本家就会人为地排斥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国家对技术的开发大多是着眼于军事技术,民用生产部门技术进步滞后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提供的可能性,民用生产发展相对较慢。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现有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相对人口过剩。在国家垄断条件下,“总资本家”即国家为追求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生产力的发展,积极利用手中掌握的巨额资本支持各类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而在另一方面,却把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控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虽然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收入政策,提高了雇佣劳动者的名义工资收入,但比起资产阶级大大增长的财富要低得多,差距更加扩大。生产相对过剩的两方面因素逐步积累起来,其结果就会形成经常性的产品积压,闭置设备,解雇工人、加剧生产能力闭置和相对人口过剩的矛盾,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
第二,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停滞。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节的过程中,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副作用。
主要表现是: 因人为地采取财政赤字、 增发债券和信用膨胀政策,来扩大有效需求,一方面引起通货急剧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致使西方国家在70年代中期开始步入“滞胀”的泥坑,处于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欲减少税收、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需求,解决经济停滞和失业等问题,就势必在高通货膨胀率和巨额财政赤字方面火上浇油;反之,想要控制货币发行量,减少财政赤字,制止通货膨胀,则难以刺激经济回升,实现充分就业。
可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作用 具有二重性, 即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其根源在于它用以解决各种矛盾的方法。恰恰又是加刷矛盾、累积矛盾的手段。它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又带来了经济发展停滞趋势的另一面。它把生产资料日益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造成了生产无限发展的趋势,而同时又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限制在资本主义范围之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小弟还是说的简洁一些吧:
1、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进步性是在于它极大地推动经济的进步,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政治、文学等上层建筑的进步,从根本上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
2、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局限性在于:
它是社会化大生产,而生产资料又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又造成分配不均,流动不畅,从此引发经济危机,影响人类生活水平和精神健康水平。比如以前日本的奥姆真理教的出现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分配的不均衡以至于日本人的人性扭曲,而不是迷信。
如果我的回答你感到满意,请到"淘宝网——尚韩小屋"店铺做客,有你喜欢的夏季服饰和首饰。
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进步性突出表现为:
一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局限性突出表现为:
1、生产扩大与价值增值之间的对立。
2、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对立。
3、生产扩大与流通停止之间的对立。

根据法国或美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相对民主性;选举代表;议会多数原则;议员的立法知识、能力、素质、经验;政党政治。
局限性: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政党斗争;毕竟仍然是一定的利益集团的代表。

英美两国政治体制建立的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嗯~~这是高二的内容啦 最好看一下高二上册19页和47页的内容...........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国家。在近代历史上,英国之所以能够长期领先世界,它在制度方面的创新是根本的因素。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公民通过由自己的同意所选举出的代表组成议会,来负责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英国的代议制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一、君主立宪制的概念
  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有限君主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有二元制和议会制两种。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和议会分掌政权。君主任命内阁,内阁对君主负责,君主直接掌握行政权,而议会则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如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和明治维新后一段时间的日本。在现代,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只有个别国家实行。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则仍为现代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如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瑞典、泰国、日本等。是在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上随着近代政党的形成和议会作用的加强而逐步确立起来的。在这种制度下,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君主的实际权力减弱,其职责大多是礼仪性的。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一)形成背景

  首先,英国有着悠久的宪政发展史,其发展过程相对平稳,在政治上表现出延续性的鲜明特点。英国议会的前身,是起源于13世纪的“大会议”,它是按1215年的《大宪章》建立的。《大宪章》的主导精神是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骑士和市民的部分利益,把王权置于封建习惯法的约束之下,由此产生了法的地位高于主权的概念。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由僧俗大贵族参加的上院和由下级贵族与市民参加的下院。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15世纪末,下院已经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虽然这一时期的议会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但是种种事实表明,英国早就形成了一种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并且从贵族民主向资产阶级民主演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其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斗争的必然结果。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线的有利位置,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并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形成。15世纪末在英国开始的大规模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出现了很多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形成。由于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壮大,他们不再甘心忍受专制君主制对他们的横征暴敛和种种限制。他们对君主专制统治日益不满,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利。
  再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用和平的手段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革命后由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即玛丽和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但是,他们是根据议会的条件登上王位的,并许诺要服从议会的法律。新的国王是由议会缔造的,没有议会,新国王不会登上王位。这样,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不再是议会屈从于国王,而是国王从属于议会。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
  (二)形成过程
  “光荣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而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逐步形成了议会权力超过王权,国王“统而不治”的君主立宪制。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初步确立。《权利法案》在立法、税收、军队等方面对国王的权利明确地作了一些限制,使王权有所约束;同时,它也把议会的自由、议会的权利用法律文件固定下来。
  1689年英国还制订了〈〈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只能保持一年。为了防止国王排斥议会而独断专行,保证议会能定期召开,议会在1694年制订了一个<<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议会在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对王位继承作出了严格的限制性安排。并规定英国国王的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加入英国国教会;同时,还对国王的其它一些权利作出了明确限制。
  上述一系列法案,都对王权进行限制,同时把王位继承权等重大问题掌握在议会手里,从而确立了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及其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是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
  限制王权,就是通过议会分权的办法来分割和架空君主的权力,使国王受到法律和议会的限制。英国议会通过颁布《权利法案》、《叛乱法案》、《三年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案,实现议会对王权的约束。这些法案颁布后,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的王权,已经完全受制于议会,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
  议会权力至上,就是指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最高立法机构,由它掌握立法、财政、司法、军事等最重要的国家权力。在君主立宪制下,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法案,从国王手中夺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最高权力。议会的职权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从表面上看,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的批准,但这只是一种形式。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与之前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首先,国王的地位不同。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国王是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和国家的象征,但王权要受到法律和议会的限制,国王只是没有实权的虚位君主。
  其次,议会的地位不同。在君主专制制度下,议会无权直接对国家的行政事务进行干涉,议员只能讨论国王所颁布的命令;在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等权力。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

  (一)国内意义
  首先,在政治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结束了英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始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各派可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保持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使英国社会获得了政治稳定的制度保障。
  其次,在经济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国际意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它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政治体制,也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英国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的贡献。
  总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一、“分权与制衡”
  1.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776年北美殖民地宣布独立时,结成的是松散的州际联盟,这种联盟在战争时期可以联合13块殖民地的人民共同起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战争结束后,弊端很快显露出来:经济上,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政治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调整原有的统治秩序,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成为当务之急。
  1787年5月,美国各州代表云集费城,召开制宪会议。经过激烈论争,代表不同利益的各州、代表最终达成妥协,通过了延续至今的美国宪法。习惯上称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第1条包括10节,规定美国国会的组成及其职权。第 2条包括4节,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办法。第3条包括3节,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第4条包括4节,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利。第5条主要是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第6条主要是规定联邦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第7条规定宪法经9个州批准后生效。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拥有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以代替过去松散的邦联。虽然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但新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为加强。
  1787年宪法是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它规定了美国的基本政治体制:①美国实行联邦制,中央与各州分权,但中央政府及联邦政府的权力比邦联时期大为加强。联邦政府是唯一的主权单位。②根据“分权与制衡”原则,把国家职权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部门,彼此独立。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三大权力部门相互牵制,保持平衡,以防止任何一个部门流于专权。③确立了总统制的共和制体,宪法明文规定:“全国各州实行共和国政体”,“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国会和总统均由人民选举产生,总统不对国会负责。但1787 年通过的宪法只字没提人民的民主权利,1789年经过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努力,国会又制定了对宪法的十条修正案,修正案规定了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宗教信仰等自由及建立陪审制度。
  2.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
  按照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的原则。美国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议会时美国最高的立法机关,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每州2人,实行各州代表权平等原则。现有议员100名。当选参议员任期6年,每2年改选1/3,可连选连任。这一规定体现了“州权平等”的原则。
  众议员数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由直接选举产生,每州至少1名,人数固定为435名,任期2年,可连选连任。两院议员长期连任现象极为普遍。议员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职务。美国国会行使立法权。议案一般经过提出、委员会审议、全院大会审议等程序。一院通过后,送交另一院,依次经过同样的程序。法案经两院通过后交总统签署;若总统不否决,或虽否决但经两院2/3议员重新通过,即正式成为法律。国会还拥有宪法所规定的其他权力,如对外宣战权、修改宪法权等。参众两院各自还拥有特殊权力。如总统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及总统任命的高级官员须经参议院“咨询和同意”;参议院还有权审判弹劾案,有权在特殊条件下复选副总统;众议院有权提出财政案和弹劾案,有权在特殊条件下复选总统。国会立法活动常受院外活动集团的影响。国会两院在各自议长主持下工作。众议院议长由全院大会选举产生,副总统是参议院的当然议长。两院均设有许多委员会,还设有由两院议员共同组成的联席委员会,国会工作大多在各委员会中进行。但规定在职的联邦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院。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行使行政权。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每4年举行1次。总统任期4年。连任次数最初并无规定,后1951年生效的第22条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连任总统之职2届以上。总统有权处理国家事务和联邦政府的各项工作,一切行政机构都向总统负责,受总统领导和监督;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美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是美武装部队总司令。《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当选总统必须是出生在美国,年满35岁,并居住美国14年以上的公民。宣战权虽属国会,但总统往往越过国会不宣而战;有权宣布紧急状态,但应事先通知国会,紧急状态应在6个月后自行终止,但总统仍可以重新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总统负责处理对外关系,有权与外国签订行政协定;经参议院同意,有权同外国缔结条约,任命驻外使节。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除非两院各有2/3的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经参议院认可,有权任命联邦法官;享有赦免权(弹劾案和触犯州法律者除外)。总统虽保持强有力的联邦行政权,但也受到国会和联邦最高法院一定程度的制约。
  美国联邦法院系统的最高司法机关。最初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5人组成,1869年根据国会法令规定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8人组成。法官均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只要忠于职守,可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得免职。但年满70岁、任职满10年或年满65岁、任职满15年者,可自动提出退休。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最高法院对涉及大使、其他使节和领事以及一州为诉讼一方的案件有初审权;对州最高法院或联邦上诉法院审理的案件,有权就法律问题进行复审;有权颁发调审令,调审下级联邦法院或法院审理的案件。联邦最高法院还拥有司法审查权,审查联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为是否违宪。不论是初审案件,还是复审案件,都是终审判决。后来联邦法院逐渐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3.1787年宪法的原则
  《1787年宪法》把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主张付诸实践。宪法规定,美国政府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平等独立的部门组成,各部门有其自己的职权范围,彼此没有从属关系,但又必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赋予一个部门的权力由其他两个部门加以制约,以此防止滥用权力。美国三权分立体现的原则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它的核心是防止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集权。(如联邦法院如果认为总统和国会违宪,可宣布无效;国会可以2/3的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众议院可以对政府高官提出弹劾等等)
  对权力的范围和运行做出规定是美国宪法的一个核心内容。1787年宪法确立的分权原则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已经同建国时期“国父”们的理想相去甚远了。然而,权力的分立与制衡仍就是美国宪法的典型特征、美国政治所固守的权力模式。事实上,这一设计存在着许多弊端,邓小平同志曾对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做过一针见血的批评:“三权分立使美国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
  二、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1.1787年宪法的意义

  这一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为后采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提供了蓝本。宪法所确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共和政体,在当时世界上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宪法不仅以民主为形式,以法律为手段,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三权分立与人民的权利自由等制度和原则也对欧洲、亚洲及拉丁美洲的宪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有重要的影响。
  2.联邦制国家的建立
  1787年宪法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的国家。
  联邦制的最大特点是分权。联邦的法律各州不得违反,各州可以自己的法律;联邦行使国家的主要权力,各邦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一制度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既避免联邦制的松散,又防止中央权力的过分集中;既有利于国家统一,又有利于各州的自治,有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主权由联邦和各州分享。这既尊重了美国各州长期以来就拥有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的传统,又适应了当进美国急需扩大中央权力的要求。1787年宪法进一步巩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由此形成了总统制、联邦制和共和制混合的制度。共和制度是根基,总统制和联邦制受制于共和制。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
  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1787年美国宪法局限性表现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同等的选举权利,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另外1787年宪法当初颁布时只字没提人民的民主权利,没提废除黑人奴隶制度,只是在10年之后的补充条款中规定了人民的某些权利。1787年宪法将黑人奴隶、印第安人、妇女等美国公民中的大部分排斥在民主之外,这暴露了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黑人选举权的取得同黑人奴隶的斗争联系在一起;性别岐视的取消同女权运动联系在一起,废除黑人奴隶制度,也只是在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后才得以废除的。但种族岐视问题至今一直是美国社会的痼疾。
  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行政大权。国会行使立法权。最高法院享有司法权。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为后采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提供了蓝本。宪法所确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共和政体,在当时世界上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宪法体现的三权分立与人民的权利自由等制度和原则,也对欧洲、亚洲及拉丁美洲的宪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编辑本段]比较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
  项目 美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王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选民选举 世袭
  国家元首的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实有权力 有实权 无实权
  政府行政首脑 总统 首相
  内阁的产生方式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内阁的特点 美国总统不对议会负责 英国的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
  美国总统受到议会的制约 英国由内阁协调首相和议会的关系
  分析和对比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但政体不一样,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自古就有。但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如英国。共和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也是自古就有。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制,指总统由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又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极广泛的权力,如美国。
  英国议会和美国议会的不同
  英国议会:
  从结构上看:由英王、上议院、下议院三部分组成。
  从职权上看:英国上议院有两种职权:立法权和司法权;英国下议院的职权主要有三种: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
  从内部组织上看:上院设议长一人,由大法官兼任;下院设四种组织机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议会党团和服务性的行政机构。下院由组成内阁的本党议员构成
  美国议会:
  从结构看: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
  从职权上看:美国国会两院地位是平等的,两院平等行使立法权:两院共有的权力主要有:立法权、财政权、调查权和弹劾权。参议院有批准条约权、对总统任命的高级官员的批准权。众议院有财政案、弹劾案的提案权,以及当总统候选人没有任何一位获得绝大多数票时,在得票最多的3位候选人中投票选举1人为总统的权力。
  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美国总统制的特点是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掌握行政权。总统有权处理国家事务和联邦政府的各项工作,一切行政机构都向总统负责,受总统领导和监督;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美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是美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负责处理对外关系,有权与外国签订行政协定;经参议院同意,有权同外国缔结条约,任命驻外使节。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除非两院各有2/3的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经参议院认可,有权任命联邦法官;享有赦免权(弹劾案和触犯州法律者除外)。总统虽保持强有力的联邦行政权,但也受到国会和联邦最高法院一定程度的制约。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责任内阁制为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首相负责组成,责任内阁制对议会和首相负责;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控制下院等。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虽是国家元首,但只是象征,没有实权只在对外交往代表英国,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到维系英联邦的作用。
  [编辑本段]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资产阶级代议制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有理论付诸于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支柱;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稳定了统治秩序;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扩展到亚洲,产生了广泛影响;其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
是现代民主政府建立的先驱
本文标题: 收集历史资料,以英法两国为例,讨论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324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当代青年与传统文化是远还是近一焦虑就暴饮暴食,只有吃到胃被撑的难受才停下来,明知道这种情况不好但依旧控住不住,这种情况如何改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