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句丽威胁这么大,没有在隋末大乱时逐鹿中原?高句丽是一个北方游牧具有独特的民族,和其它民族不一样,在游牧的同时配合农耕的发...
为什么高句丽威胁这么大,没有在隋末大乱时逐鹿中原?
高句丽是一个北方游牧具有独特的民族,和其它民族不一样,在游牧的同时配合农耕的发展,也可以说,当时高句丽具备农耕和游牧相结合国家生产方式。高句丽人性格豪爽,由于国力经济上升,降服了周边的很多部族。为什么高句丽威胁这么大,没有在隋末大乱时逐鹿中原?
在西汉时期,高句丽人被认为是扶余人的近亲,由于,长年在北方游牧生活,他们擅长征战,拥有重甲步兵、远射兵。当时汉朝比较强大,高句丽归属中原,是汉代的属民。曾经挑起过事端,后来被汉朝压制了下来。在三国时期,裴丘俭曾打败过高句丽,在晋代,高句丽开始逐渐复兴,再一次挑战中原王朝。东晋末年是高句丽的鼎盛时期,并且从十六国割据政权中脱离出来,和当时北燕国成为盟友,对周边夫余、百济等小国具有威慑作用,使东晋另眼看待。
从历史上看,讨伐高句丽都是发生隋唐时期,而且高句丽地广人稀,沙碛石遍布,交通不便,隋唐远征无一幸免,加上劳师远征,补给困难,因此战败连连。另外,高句丽是防守国家,他们凭着北方和河北地理障碍,这就是他能击败隋唐时期进攻的原因。并且后面有新罗百济后患,所以,不敢大举进攻,他们主要想扩张朝鲜半岛。高句丽直观看对中原的很威胁,但每次进攻都没战胜过隋唐边军,更别提逐鹿中原。
由于高句丽扩张的领土,都是中原政权在内战中不要的边塞,这些领土没有一块是通过战争而获得的。因此,为什么高句丽威胁这么大,没有在隋末大乱时逐鹿中原?原因很简单,他们当时还没有那么强大和实力。
隋唐时期的高句丽,为什么是中原最大的威胁呢?
关于隋唐历史,高句丽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从隋文帝开始到唐高宗李治结束,历经隋唐两代,跨越七十余年的时间,中原王朝对于高句丽的征服战争几乎一直在持续,直至高句丽灭亡。
更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对高句丽战争的失利,导致了隋朝内乱,最终隋朝灭亡。
估计有人就纳闷,这中原王朝和高句丽什么仇什么怨,为何要如此大动干戈。尤其是隋炀帝,打到最后,竟然后院起火,把自己给打没了。
对于高句丽,许多人其实存在一定的误解,总认为其不过是偏安于辽东一隅的蕞尔小国,而中原王朝在隋唐时期正值巅峰。如此比较之下,高句丽不过萤火之光,如何能与皓月争辉?诚然,隋唐强盛不用多说,但是高句丽也并不弱。此国疆域虽不如中原王朝那般广阔,但也算是称雄一方,鼎盛时期几乎是霸占了大半个东北外加大半个朝鲜半岛。而其军事力量异常强大,由于高句丽人发源于北方蛮荒之地,恶劣的环境使其民风彪悍,军队颇具战斗力。
“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隅皆属焉”
此外,据耿铁华先生考证,高句丽灭国之前,常备军队多达六十万。当然了,这里有着战时动员的可能性。但以高句丽的体量,居然能榨出六十万的军队来,也进一步说明了其实力。
所以,高句丽并不是什么小国,而是一个颇具实力的对手。
不过,仅从这个角度来讲,高句丽也没有资格让隋唐两朝,花费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去征服。毕竟,高句丽再强,她也强不过突厥啊!
事实上,高句丽和突厥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突厥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太大的领土需求,对于中原王朝来讲,他们更像是一群强盗,侵犯边境的目的是为了掠夺财富。当时的突厥虽然煊赫一时,但突厥毕竟只是一个部落联盟,没有文化,没有凝聚力,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国家。它的武力虽然非常强大,但终究只是外强中干罢了。一场较大的干旱或寒潮,或许就能对突厥形成致命的伤害。
而高句丽不一样,它因为进化出了文化,是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国家。它是一个农耕政权,对于土地有着天然的需求。这样的国家想要强大,往往就必须得扩张,拥有更多的耕地,养育更多的人口。这个道理放在中原王朝身上同样适用,所以两个有着共同需求的政权,势必就会成为敌对势力。
这是天生的敌人,除非一方归顺,否则无法调和。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高句丽的存在,乃是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如高悬之利剑,如哽喉之骨刺,不将其灭掉,终究会成大患。或许如今中原王朝势大,高句丽不敢来犯,但若是哪天中原王朝遭逢内乱,他们便会乘机扑上来。
历史上,高句丽多次趁中原混乱的机会,进攻中原王朝,兼并土地,实现了扩张。比如在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大乱。高句丽便多次侵扰边境,夺去大片土地。而到了隋朝,突厥作乱,高句丽跟着乘机打秋风。
这些都让中原王朝意识到:高句丽狼子野心,并不可靠,必须要消灭它。既然有着这样的担忧,还不如趁着自己现在尚有余力,将隐患消除。
对此,唐太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遗后世忧也。”
隋炀帝也说过:
“勿遗子孙忧也”。
意思很清楚,就是要防微杜渐,为未来做打算,消除掉这个不安定因素。可以说,唐太宗和早先的隋炀帝都是非常有远见的人。他们看到了高句丽的威胁,本着自己苦一代,造福后世几代人的想法。这才三番四次的攻伐高句丽。
此外,实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初突厥实力过于强大,在草原上有着天然的地利优势,这才使得中原王朝更多的是采取防守策略。而高句丽虽然有实力,但是又不像突厥那般惹不起,自然不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总之,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压制,对高句丽人来说,或许很残酷。但没办法,一山不容二虎,东亚容不下两个集权强国。高句丽必须被消灭。
当然了,这也不能完全解释隋炀帝为何要倾尽全国之力,举百万大军去攻打高句丽。毕竟这样太过于兴师动众,而且损耗极大。隋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征伐高句丽,穷兵黩武之下,民不聊生,引发农民起义。
对比之下,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这父子两,却更多的是选择温水煮青蛙,用长期战争来消耗高句丽。最终凭借强大的国力逐渐将高句丽拖垮。历史证明,相比于隋炀帝设想的毕其功于一役,这样的策略显然更加合理稳当。高句丽就是被唐朝这样给活活拖垮的。
隋炀帝不是傻子,这些弊端他不是不清楚。即使是好大喜功,第一次东征高句丽的失利教训也应该能让其收手。可他最终还是选择坚持对高句丽大规模用兵,完全不顾及这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他这样做,还有其他的原因,甚至于比灭掉高句丽更重要。众所周知,隋唐时期,关陇集团是一个怎么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虽然这天下明面上是皇帝的,但实际上是关陇集团共同打理,这些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在朝廷拥有实权。
当初隋文帝杨坚那么怕老婆独孤皇后,不能全用爱情解释,如若不然,独孤皇后去世之后,他也不会那么快就有了新欢。其更多的是因为独孤皇后的身后,站着强大的独孤家族,其乃是关陇集团的代表势力。
对于隋炀帝来讲,他一直都想摆脱关陇集团的掣肘,实现真正意义上一言九鼎。而征伐高句丽就是他的手段之一。
首先,征伐高句丽让隋炀帝有名目可以调兵,从而摆脱关陇集团的军事控制,甚至于把军权掌控在自己手里。比如,他可以任用自己的心腹将领,培植只忠诚于自己的军队,消耗关陇集团的实力等等。
而想要自己的目标实现得更彻底,那么这个规模就一定要大,越大越好。一场举国之力的战争,完全可以对国内的军事格局重新洗牌。而且,征服高句丽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会使得隋炀帝的威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加有利于他和关陇集团的对抗。
事实上,除了征伐高句丽,隋炀帝西征青海,压制西域,定交趾、灭林邑、平服契丹,每次都是大军尽出。其中除了好大喜功以外,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着这样的想法。
而且不仅仅是军事,像修大运河,修东都这样的大工程,隋炀帝都带着摆脱关陇集团的目的,他想要通过这样的工程,将国家中心从关中移到河南,不和关陇集团那群人玩儿。
不得不说,隋炀帝颇有手段,而且执行能力很强,这些大工程都被其搞定了。但是,他有些操之过急了,如此明显的手段,使他遭到了关陇集团的抛弃,以至于天下大乱之后,隋朝快速灭亡。
取而代之的李唐王朝,则采取了一个更为温和的手段。没有直接和关陇集团搞对抗,而是选择扶持山东豪族集团来加以制衡,最终渔翁得利,凌驾于豪门士族集团之上。
隋唐时期的高句丽,对中原到底有多大的威胁呢?
关于隋唐历史,高句丽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从隋文帝开始到唐高宗李治结束,历经隋唐两代,跨越七十余年的时间,中原王朝对于高句丽的征服战争几乎一直在持续,直至高句丽灭亡。
更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对高句丽战争的失利,导致了隋朝内乱,最终隋朝灭亡。
估计有人就纳闷,这中原王朝和高句丽什么仇什么怨,为何要如此大动干戈。尤其是隋炀帝,打到最后,竟然后院起火,把自己给打没了。
对于高句丽,许多人其实存在一定的误解,总认为其不过是偏安于辽东一隅的蕞尔小国,而中原王朝在隋唐时期正值巅峰。如此比较之下,高句丽不过萤火之光,如何能与皓月争辉?诚然,隋唐强盛不用多说,但是高句丽也并不弱。此国疆域虽不如中原王朝那般广阔,但也算是称雄一方,鼎盛时期几乎是霸占了大半个东北外加大半个朝鲜半岛。而其军事力量异常强大,由于高句丽人发源于北方蛮荒之地,恶劣的环境使其民风彪悍,军队颇具战斗力。
“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隅皆属焉”
此外,据耿铁华先生考证,高句丽灭国之前,常备军队多达六十万。当然了,这里有着战时动员的可能性。但以高句丽的体量,居然能榨出六十万的军队来,也进一步说明了其实力。
所以,高句丽并不是什么小国,而是一个颇具实力的对手。
不过,仅从这个角度来讲,高句丽也没有资格让隋唐两朝,花费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去征服。毕竟,高句丽再强,她也强不过突厥啊!
事实上,高句丽和突厥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突厥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太大的领土需求,对于中原王朝来讲,他们更像是一群强盗,侵犯边境的目的是为了掠夺财富。当时的突厥虽然煊赫一时,但突厥毕竟只是一个部落联盟,没有文化,没有凝聚力,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国家。它的武力虽然非常强大,但终究只是外强中干罢了。一场较大的干旱或寒潮,或许就能对突厥形成致命的伤害。
而高句丽不一样,它因为进化出了文化,是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国家。它是一个农耕政权,对于土地有着天然的需求。这样的国家想要强大,往往就必须得扩张,拥有更多的耕地,养育更多的人口。这个道理放在中原王朝身上同样适用,所以两个有着共同需求的政权,势必就会成为敌对势力。
这是天生的敌人,除非一方归顺,否则无法调和。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高句丽的存在,乃是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如高悬之利剑,如哽喉之骨刺,不将其灭掉,终究会成大患。或许如今中原王朝势大,高句丽不敢来犯,但若是哪天中原王朝遭逢内乱,他们便会乘机扑上来。
历史上,高句丽多次趁中原混乱的机会,进攻中原王朝,兼并土地,实现了扩张。比如在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大乱。高句丽便多次侵扰边境,夺去大片土地。而到了隋朝,突厥作乱,高句丽跟着乘机打秋风。
这些都让中原王朝意识到:高句丽狼子野心,并不可靠,必须要消灭它。既然有着这样的担忧,还不如趁着自己现在尚有余力,将隐患消除。
对此,唐太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遗后世忧也。”
隋炀帝也说过:
“勿遗子孙忧也”。
意思很清楚,就是要防微杜渐,为未来做打算,消除掉这个不安定因素。可以说,唐太宗和早先的隋炀帝都是非常有远见的人。他们看到了高句丽的威胁,本着自己苦一代,造福后世几代人的想法。这才三番四次的攻伐高句丽。
此外,实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初突厥实力过于强大,在草原上有着天然的地利优势,这才使得中原王朝更多的是采取防守策略。而高句丽虽然有实力,但是又不像突厥那般惹不起,自然不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总之,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压制,对高句丽人来说,或许很残酷。但没办法,一山不容二虎,东亚容不下两个集权强国。高句丽必须被消灭。
高句丽对中原究竟何威胁?使隋朝和唐朝一定要将其灭掉呢?
隋唐时期的高句丽,可以说已经是发展到最顶峰的时候,对中原地带的威胁与影响随处可见,为了防止国家被侵犯,自然隋唐皇帝要多次征讨高句丽。关于具体的事情经过,不妨让我为你细细分说。
一、高句丽的历史
高句丽原本只是中原的一个诸侯国,在公元前37年(汉元帝时期),他们的诸侯是朱蒙,后来随着中原的战乱以及衰弱,对诸侯国管理失控,最终导致高句丽不断发展强大,以至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实力雄厚,独立成国。
自从高句丽成为一个国家之后,可以说跟中原的战争基本上没有停止过。不管是曹操东征高句丽,还是北魏时期与高句丽的战争,都打得轰轰烈烈,让人惊心动魄。
可是这个国家人民就是好战,不管怎么打,他们还是闲不住。在隋朝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原以后,高句丽的邻居兄弟新罗都已经向隋朝低头,就是高句丽还在阳奉阴违,专门搞破坏。
也就是隋唐时期,高句丽发展状况达到顶峰,他不仅国内整个运行系统健全完整,而且国家地势易守难攻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地,让这个国家过上富裕生活。一旦国家富裕了,野心也就会变大,隋唐时期的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可谓是老大,还有小弟新罗总被欺负,不让新罗到中原进贡。
除了新罗之外,百济可是高句丽的铁杆粉丝,高句丽去哪里他去哪里,还有日本,三个国家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不管哪个国家被打或者出兵打其他国家,另外两个都会鼎力支持。
根据史料记载,高句丽不仅土地广袤,还人口众多,并且全民皆兵,军队人数高达六十万,要知道在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十个节度使的兵力加起来还不到六十万,足以见得高句丽的战斗力有多让人恐惧。
《隋书》:
(高句丽)其国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
本来自身实力雄厚,再加上还有两个铁杆粉丝支持,高句丽在隋唐时期简直迷失自我,一不注意就偷偷偷袭中原。比如最开始在隋朝时期,高句丽就悄悄进攻辽西重镇,让隋文帝杨坚十分火大。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本来打算去跟他们好好沟通和平相处,结果高句丽高姿态对唐太宗李世民爱答不理,气得李世民只想灭他国家。
二、隋唐时期对高句丽的征战
公元598年,由于高句丽突袭辽西地带,让隋文帝杨坚很是火大,就集中三十万军队去亲征高句丽,想要一举把高句丽灭掉。
可是隋文帝还是太小看这个国家,经过长途跋涉,隋文帝的军队很多士兵得了疾病,无法作战,还有高句丽特殊的地势条件,易守难攻,再加上高句丽军队还有点猛,这场战争最后匆匆结束,隋文帝也担心自己军力消耗过大,就带兵回家。
到了隋炀帝杨广时期,杨广更是暴脾气,必须铲除高句丽,曾经三次叫军队去攻打高句丽,但是还是同他父亲隋文帝一样的结果。毕竟这个国家还是有点厉害,哪有那么容易灭掉。
不仅没有把高句丽灭掉,隋炀帝杨广还把自己国家搞的支离破碎,最终被部下宇文化及起兵将其杀死,从此隋朝江山易主。直到李渊以及李世民等人最后再次统一,建立唐朝,中原局势才稳定下来。
在唐高祖李渊时期,为了国家内部稳定,当然是没有精力去攻打高句丽的,正是这些时间,高句丽继续悄悄在中原的一些地带进行揩油,最后李世民登基,不得不对这个国家引起重视。
公元645年,李世民觉得唐朝如此强大,想去跟高句丽谈谈,双方和平相处,谁知道高句丽并不买账,残忍拒绝李世民,让李世民一气之下再次带兵亲征高句丽。
李世民亲征,虽然取得一定的胜利,但是还是没有灭掉高句丽,高句丽更加猖獗。后来李世民去世,把灭高句丽的任务交给唐高宗李治。李治派手下大将薛仁贵、徐茂公等纷纷前往高句丽征战,效果逐渐显现出来。
但是依旧没有灭掉高句丽,综合分析原因就是高句丽的两个铁杆粉丝日本和百济总派兵支援高句丽。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于是唐朝军队于663年将百济灭掉,又把日本打得落花流水再也不敢支持高句丽。
基本战局胜利局势已经形成,666年,高句丽又给了唐朝一个助攻,他们的名将去世,其儿子开始争夺政权,搞得内部一片兵荒马乱、人心惶惶。唐朝军队在徐茂公(李勣、徐世勣为同一人)的带领下趁虚而入,两年后(668年)一举拿下高句丽,完成了隋唐两个朝代四个皇帝持续七十年的大业。
三、为何要攻打高句丽
关于为何攻打这个问题,通过以上战事的再现,我们理解起来就容易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高句丽不老实
前边已经说过,在隋朝时期,高句丽不仅打压新罗,不让他们到中原进贡,还时不时就对辽西重镇进行突袭,搞得隋朝国内一片恐慌。唐朝时期高句丽也是和百济、日本拉帮结派,对中原地带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情况下,隋唐君王当然会引起足够重视。刚刚经过数次战争取得国家统一的君主隋文帝与唐太宗,对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土完整看得十分重,并且坚决不允许其他国家侵犯自己领土。
刚好高句丽触犯了两个君主的底线,当然隋唐就要派重兵好好收拾高句丽。
2、高句丽威胁很大
高句丽除了人口众多地域广之外,还与百济、日本搞联盟,这在中原隋唐的眼中,明显他们就是想对中原有行动。只要稍微有点政治觉悟的领导,都能很清楚明白这种形势,要是我方不主动剿灭对方,最后换来的结果必然是被对方剿灭我方,所谓先下手为强,于是隋唐纷纷攻打高句丽。
3、隋唐国力强盛
以上两个原因都是从利益关系分析的,现在我们从实力分析一下。隋唐时期的中原地带实力雄厚,不管是隋文帝杨坚还是唐太宗李世民,两个人本来就是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对自己综合实力很自信。
不仅仅是自信,实际上当时实力也很强大,唐朝在李世民时期把周围国家打得服服帖帖,没人敢惹,还有隋文帝也是很不错,要是换一个时期,比如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估计就是高句丽打中原,而不是中原打高句丽。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要是隋唐时期综合实力不足,怎么可能与高句丽对抗,更加不可能主动出击,去灭掉高句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