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的事请问日本战国时代,日本士兵在作战时背上总是背着一个长方形的小旗,请问这个小旗是干什么用的?,这种小旗叫做旗指物,用...
日本战国的事
请问日本战国时代,日本士兵在作战时背上总是背着一个长方形的小旗,请问这个小旗是干什么用的?武士的家纹
【白旗·赤旗】
武士家纹可以说是战争的产物。战争中,家纹是区别敌我的依据,战后用于战功的查验。当乱世结束的时候,家纹也随之失去了生命力。
原来仅为公卿所有的家纹,经过源平合战的“白旗对赤旗”时代,在武士间迅速普及开来。镰仓时代以降,武士在战场上与敌人对决,都以旗印、家纹表示本军的所在。从南北朝、室町时代一直到群雄割据的战国,阵幕、旗指物、帜、马印上的家纹,是远距离区别敌我的惟一依据。
源平的不同旗帜,始见于《平治物语》待贤门战一条:
“平家所用皆为赤旗,红光映日闪耀。源家则大旗俱白,风吹作响,蔚为壮观,甚鼓其士气。”
其后,《平家物语》筑摩川合战一条记载:
“本堂前亦是,率别军三百骑佩赤旗踏铃声而来。”(中略)“光盛话音一落立弃赤旗,佩上白旗。”
源平两家,当时以白旗与红旗作为各自阵营的识别凭据。
武家势力的对抗,在源平时代是单纯的,家纹还没有成为必要之物。在野无地的源氏使用白旗,平家使用赤旗,仅仅二色而已。上古以来,朝廷的军旗就是赤红色,所以平家取传统的赤旗作军旗;源氏方军势打白旗参战,大概是为了对抗平家。
红色是容易鼓舞士气的颜色,相对而言,白色纯粹无垢,是清净神明的颜色,据说神祗宿于其上,军队常用之以期神的加护,后来发展成为白底、上书黑色天照皇大神、八幡大菩萨等神号染成的旗帜。
文治元年(1185)平家一门灭于西海,源赖朝定白旗为源氏嫡流的专用旗号。
平家灭亡后五年,源赖朝发兵奥州,征伐藤原泰衡。《吾妻镜》载,文治五年七月二十六日甲申,赖朝路经下野国宇都宫,源氏一族的佐竹四郎隆义前来参战。佐竹出于源家,源平合战时却站到了平家一方,得和田义盛等人说情,只被没收了奥州七郡等领地,等到赖朝奥州征伐,隆义立功心切,从常陆国急急赶来参阵。不料,隆义用的军旗是无文的白旗,也就是那个“嫡流专用”的御旗,赖朝不很高兴,就把上绘一轮明月的军扇赐给了佐竹,让他当作军旗,从此明令禁止白旗的随意使用。隆义把军扇的文样绘在旗上,是为佐竹家的家纹,最早的武家家纹之一。
之后很久,每一族甚至一家人都有了自己的纹章,成了既定的习俗。
【武家家纹的普及】
源氏的白旗飘扬天下后,奥羽之役、承久之乱、文永弘安之役(蒙古入侵)相继而起。这时,全国各地的守护、地头等武士,既然不能统一使用白旗,就有了各种旗帜、幔幕作为识别物。武藏七党中的儿玉党以“团扇”为标志,是家纹在旗印上使用的最早例子。此外,畠山家的“村浓”、熊谷家的“鸠に寓生”、佐佐木家的“三つ目结”也广为人所知。
与旗纹同时使用的还有幔幕纹。新田家的“大中黑”、足利家的“二つ引两”、三浦家的“三つ引两”都是自幕纹而来的。
《吾妻镜》宽喜二年(1230)二月三日条,午夜时分,镰仓发生骚动,持旗的御家人在执权北条泰时宅邸外集合,翌日,泰时照旗上的家纹把军旗还给主人。由此可见,当时一般的镰仓武士已用上了家纹。
从文永弘安之役中活跃的肥后武士竹崎季长描述战功的绘卷《蒙古袭来绘词》中可以了解当时的风俗、武具、旗印、家纹。其中,从军的九州豪族大都有旗印家纹,如“三つ目结に吉文字”(竹崎五郎兵卫季长)、“四つ目结”(大宰少贰三郎左卫门尉景资)、“鹤龟松竹梅”(白石六郎通泰)、“二枚并び鹰の羽”(菊池次郎武房)、“五七の桐”(大矢野十郎种保)、“鹤丸に十文字”(岛津下野守久亲)。因之推想,镰仓时代中期,家纹已经推广到西国武士中间。
幕府体制下,幕府派遣军奉行参阵,同一战场上的武士要相互作证,以便战后论功行赏,所以,家纹开始成为武家社会不可或缺的事物。
【武家的代名词】
到了镰仓末期,天下诸国的豪族各有各的家纹。南北朝时代,全国诸豪强的家纹世所共知,家纹成了名字的代名词。当时的军记如名高《太平记》中,用之描写武士的军事行动。例如《太平记》卷十六兵库海陆寄手事条:
“须磨ノ上野ト鹿松冈鹎越ノ方ヨリ、二引两、四目结、直违、左巴倚カカリノ轮违ノ旗、五六百流差连テ、云霞ノ如ク寄悬タリ”。
二引两为足利家,四目结为近江源氏佐佐木家,直违为备前松田家,左巴为宇都宫家,倚カカリノ轮违指的是高家。这是典型的《太平记》记述--以旗纹代表姓氏家门。
最初,家纹就是名字的代表,同族间用的是一种纹章。足利家崛起时的南北朝乱世,往往有同族之间交战的事情,同族间的纹章没有区别,容易混同。这个时代,战乱和纹章的数量都在迅速增多。比如,明德之役(1391)是山名一族之间的战争,为防止纹章的混同,用竹叶旗加以区别。后世同族之间使用不同纹章的,多是因此而来。
天皇的纹章为菊、桐纹。镰仓初期,衣服、器具上时有描绘,但重大场合用旗上绘的是日月纹。到南北朝时期,皇室常常将菊、桐纹章赐给有功将士(有名的如足利尊氏,“为褒美依敕命,五七桐纹免许”),所以南北朝之后就有了不少使用菊、桐家纹的武士。信长将五七桐纹赐给秀吉,也是有先例的。
南北朝时代,无论公家武家,纹章都是表示家门的重要凭据。把它赐与有功将士,是重要的赏赐,因为纹章保持着自然的权威,当时的人对绘有纹章的旗帜、幔幕具有相当的敬意。今川了俊《大草子》中有“旗差的心得”一条,说身边有一番绘有御纹的御旗、二番白旗、三番锦御旗,持旗的旗差必须自优秀的兵士选出。
室町中期,家纹因军事上的需要遍及天下,《太平记》以后,室町时代的书籍战记如《文正记》、《大党军记》、《镰仓大草纸》、《羽继原合战记》、《尘添アイ囊钞》,都记录下了诸将士的纹章。行誉和尚所著的《尘添アイ囊钞》记有幔幕纹的各种名称:
“木瓜、轮违、瓜纹、三つ鳞、四つ目结、洲滨、巴、角巴、杏叶、中黑、しゅろ丸、裾浓、引两筋、菱、松皮菱、轮子、傍折敷、唐伞、帆挂船、酢浆草、龟甲。”
其后,永正年间(1504~1521)开始出现了家纹集《见闻诸家纹》,别名《永正纹尽》或《足利幕纹》、《东山殿御纹帐》。这是足利幕府家臣对室町幕府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时从守护大名到国人层诸家家纹二百六十种的见闻列记,记有图案、名字,广收武家故实,是武家家纹研究的有名史料。
应仁·文明之乱(1467~1477)结束后,足利幕府的权威低落,幕府的中坚势力守护大名随之衰退,新的豪强把日本带入了战国时期。越后上杉谦信进入关东后,于永禄四年(1561)将关东诸豪的家纹辑录成《关东幕注文》,以下野、上野为中心,兼收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二百五十一家豪族的家纹。另外,三好长庆的《阿波国旗本幕纹控》收录了阿波诸将的家纹。这是家纹鼎盛时代的末期。
【太平年代的家纹】
川中岛合战、长筱合战、贱岳合战、小牧·长久手合战……最后是关原合战、两度大阪之阵。元和偃武,天下太平,武士也不再被驱上战场。自此,旗帜、旗指物、马印没了用处,家纹也回归到公卿时代,成为仪礼的用具。江户大名每年要到江户参勤交代,家纹用以在路上及入城时识别各家,是以大名随从的枪、长刀饰鞘、以至行李都要描上家纹。此时,家纹是大名家格、家系的代表。
江户幕府采用室町幕府的服制,规定束带以外的礼服上须带有家纹。官五位以上者穿“大纹”礼服,家纹大小不等,共有九级。大名、旗本由幕府勘定的正式家纹称为表纹或本纹、正纹,参觐交代的登城仪式上必须使用。非正式场合使用的叫做里纹,或称替纹、别纹、控纹。
镰仓时代产生的武家家纹,南北朝、室町、战国时代战争中实用的识别物,在江户时代就此成了一种仪式,宣告天下太平。
家纹百景
一、家纹的意义
家纹的选择,几乎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初期的家纹只是作识别之用,随着时代流承,种类逐渐增加,家纹也由简单趋于复杂,留下了各个时代的种种影响。以下,对家纹的各种意义作个大略的说明。
①优雅
家纹是一种装饰图案,形状的优美自然成为选择纹章的因素之一。这一类家纹多出于公卿家,因为公家的家纹得自衣服、车舆的装饰纹样,比起武家家纹,优美风雅的纹章显然占主流。
公家的家纹如牡丹、藤、龙胆、木瓜、杜若、唐花、巴、酢浆草、菊、丁子、菱、杏叶、柏、鹤、梅钵、蝶,原先都是衣服的纹样,按公卿自己的嗜好选择。
②指事
这一类主要是与苗字起因有关的纹章。指事纹章分为二种:
⑴直接与苗字相关的家纹。如鸟居氏为“鸟居”纹,加藤氏为“藤丸に加文字”纹,大野、大久保氏为“大文字”,木村、木田、木内氏为“木文字”,石井、长井、酒井、井上、井下、彦根藩井伊氏为“井桁”或“井筒”等等。这种直接与名字有关的家纹比较多。
⑵含有谜语、暗示,需要思考才能理解。比如,吉野氏使用樱花纹,是因为吉野的樱花相当有名;五藤氏的藤丸一本算木纹,一本算木在算盘上代表五(算盘上的五,即上部的一颗数珠)。
③瑞祥
放心,不是天降祥瑞……瑞祥类的家纹,大多含有延命息灾、子孙繁荣、福德圆满等愿望。
有些家纹基于第二项“指事的意义”,而又带有天、长、大、吉、副、利等文字。典型的例子是石田治部少辅三成的“大吉大一大万”,将数个吉祥文字集合为家纹,然而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古代流传的瑞祥类家纹,包括天皇家的菊纹在内:菊花端正优雅,据说是延年的瑞草。丰臣秀吉的家纹是五七桐,“桐”指中国神话之中,灵鸟凤凰所宿的梧桐瑞木。鹤寿千年,龟寿万年,祝福的意味也显而易见,如蒲生、南部的鹤纹。
④纪念
这一类家纹多为家史上的事物(显亲扬名之事、或祖先的发祥地)纪念。松浦氏起于肥前平户梶谷,因此使用“梶叶纹”;大河内氏发祥自三河幡豆郡卧蝶,是以用了“浮线蝶纹”。
⑤尚武
出入于生死之巷的武家家纹,变革了公家的纹样,改优雅为刚强,是为尚武类的家纹。
最初,是在公家家纹上添加了剑形,如剑木瓜、剑唐花、剑酢浆草、剑柏、剑菱、剑梅钵。为保存家门着想,留下了花状的纹路,又希望子孙尚武,加上了刀剑--于是有了这种近乎矛盾的家纹。
祭祀神祗使用的三神器之一便是草剃剑,伴随武士势力的扩大,刀剑类武具纷纷绘上了纹章,渐成习俗。同类的家纹有弓、矢、弦卷(蛇之目)、鹰羽、狮子、鹿、旗、帜、锹形等等。
⑥信仰
这一类家纹是神道、佛教、天主教、儒教等等信仰的表现。
群雄割据时代,频频发生攻城、野战之类的流血惨剧,不管是神道、佛教、天主教,许多人抱有归依宗教以消除灾厄、招得福德的愿望。宗教是乱世中少有的慰藉。
从而产生的纹章,基于各自的宗教信仰,有教义表章、咒文、祭器、佛具等类别,但表现的都是求神明佛陀加护的祈望。
家纹之中,以与这一类相关的纹章为最多。
附:信仰的意义、用语及宗派别说明
①神道
上至天照大神、下及氏神、产土神(うぶすなかみ),有“八百万の神”之称,可见其数量之多。而且,神总是要适应于时代,因之产生了信仰的盛衰。武家时代,最受武人崇敬的是八幡宫的弓矢之神,其次为熊野权现、诹访明神、大三岛明神、天满天神等等。
从对这些神祗的信仰出发,家纹上出现了神使、神木、神草、神纹等等神号,以期冥护。
神使
神的使者多数为鸟兽类,似乎鸟兽与神有缘。其例子有阿苏的鹰、春日的鹿、八幡的鸠、稻荷的狐、气比的鹭、松尾的龟、熊野的カラス。
神木
神社境内肯定有树木,树木就成了神体、神符的指示(还真是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啊),比如杉纹。
神草
神事中用到的草称为神草,如贺茂明神的“贺茂葵”及梶叶、柏叶纹。出自贺茂神人的本多氏、贺茂明神的崇敬者松平(德川)氏都使用“葵”纹。梶叶、柏叶纹,古代常用于供物的器具,因之成为诹访明神神社神官家后来的家纹。
神纹
神纹即是神社本身所用的纹章,赤军家的神社之纹中有收录。著名的神纹有信浓诹访明神的梶叶、天满宫的梅钵、出云大社的龟甲和“有”文字、伊予大三岛神社的折敷三文字、肥后阿苏神社的鹰之羽等等。此外,还有少数使用神社的相关营造物、祭具为家纹的例子,如千樫鱼木(神社梁栋两端的×形交叉木造物)、瓶子、注连绳、御手洗、额、鸟居等敬神念物。
②佛教
在信仰方面,神道以现世为念,佛教则注重来世、死后等现世之外的事象,比起神道,佛教较为不事文饰。
法具、佛具成为纹章,除信仰上的意义,可能也与其形状整齐优雅,适合家纹有关。
轮宝
象征大地凹凸平整,一切障害破碎。
星辰
七曜、九曜等妙见菩萨信仰的象征。千叶家家纹为九曜、月星。
卍
佛胸前相,集有吉祥万德,放出大光明的印记。
无文字
禅宗信仰之因。
③天主教
天主教传到日本之初,在九州东北地方有不少信徒。由于德川时代严禁外教,流传下来的家纹很少。不过,热心教徒的后代,还是留下了只园守、クルス(什么东西?)、十文字等模仿十字架形状的家纹。
④儒教
儒教自然是自中国传来的宗教,家纹以易经卦像为主,如八卦、引两、寿字纹等。引两是最常见的家纹,如足利将军家的二引两,三浦家的三引两。
⑤邪教
迷信风行的时代,邪教的法术流行于民间,避灾治病、延命招福,百无不有。这类家纹的例子是阿部清明印、九字、笼目。
二、家纹的分类
家纹多数是对称的物象,种类极为广泛,这里试作一简单分类。
①植物
使用得较动物为多,显示了佛法的影响。
例:银杏、松、沢泻、稻、竹、笹、柏、梶、茗荷、抚子、葵、牡丹、铁线、椿、梅、樱、茑、丁子、菱、桐、桔梗、菊、藤、虎杖、橘、杜若、片食等等。
②动物
哺乳类、鸟类、昆虫类使用较多。
例:狮子、凤凰、鹿、马、兔、鹤、鹰(鹰羽)、雁、鸠、雀、千鸟、龟、蝶、蛤等等。
③器具
多数是生活所需的物品。
例:轮宝、只园守、折敷、币、铃、弓矢、刀剑、军配、阵笠、锹形、弦卷、杏叶、辔、帆挂船、舵、棹、车、团扇、扇、五德、笠、州滨、绵、丝卷、网、钉、鞠挟、琴柱、算木、钱、赤鸟、环、矢等等。
④建筑物
与器材类不同的是立在一定的场所,无法移动。
例:千樫鱼木、栏干、鸟居、额、井筒、井桁、庵、石叠等等。
⑤纹样
各种直线、曲线图案与绘画纹样。
例:菱、割菱、引两、目结、折入、稻妻、山形、笼目、龟甲、鳞、角、巴、轮、木瓜、轮违、蛇目、涡卷、唐花、くつわ、唐草、日足等等。
⑥文字
家纹所选择的文字,大多有瑞祥的含义,字画简明端整。
例:一、二、三、五、六、八、九、十、百、万、大、小、月、水、天、山、川、无、林、上、中、加、吉、卍、巴、长、福、井等等。
⑦符号
文字与纹样的结合,多数为咒符。
例:阿部清明印、九字。
⑧天文、自然
日月、星辰、波浪、雪、云之类。
例:日、月、星(曜)、云、霞、水等等。
三、家纹略说
●龙胆纹
龙胆纹是源家的代表性家纹。
说起来,龙胆原是中国传来的讹名,把草根煎了当药喝,苦而有效。
某年,有人行经二光山(二荒山?)中,满山白雪里,突然看到一只白兔腾跃着。兔子在雪中掘出一片草叶,自顾自跳走了。行人深为惊奇,拔起这根草,咬了咬草根,味道十分苦涩;然而不过一会儿,整个人就充满了活力。行人发现的这种药草便是龙胆,据说能让人感觉到超乎寻常的能力。
龙胆每逢秋后,开放紫花,样子摇曳可怜。有人将其花叶画出,称为龙胆纹。平安时代,贵族常用龙胆纹的样式编织、刺绣衣服纹样。
龙胆用于家纹,从已知的资料看,是自久我家开始。书物记载:“久我家成人着‘龙胆’纹付”。纹付是一种礼服。另外,《大要抄》记载,中院宗辅的车文为龙胆。村上源氏公卿家如六条、岩仓、千种、久世,当时竞相使用龙胆家纹。在武家,播磨守护赤松家自称村上源氏,所以除三つ巴纹之外,也曾用过龙胆纹。
当然啦,这些公卿、守护们,某太政未必看得入眼。真正重量级的人物,乃是清和源氏的源赖朝。《劝进帐》、《曾我的报仇》之类歌舞伎里的源氏都用龙胆装扮,剧中,赖朝的母亲因灵鬼而怀胎,生下的儿子被叫做鬼武者,也即后来的征夷大将军源赖朝。
家纹是武家的标志,赖朝既然是源氏长者、武家栋梁,赖朝所用的家纹也就流传下来。所以自称源氏的人,奉赖朝为源氏长者,往往用开了龙胆纹。
木曾义仲使用龙胆纹,战国时期自称为义仲后裔的木曾氏把家纹也继承了下来,直到现在还是长野县木曾町的町章。此外,赖朝幕府所在的镰仓市,如今以龙胆为市章。
其余用龙胆为家纹的有清和源氏为义流的本堂、马场、宫川、石川诸家,义时流的石川、古桥家,大多是与赖朝血缘较近的家系。赖朝的龙胆由此成为清和源氏的代表性家纹,原来的“龙胆笹”也演化为各式各样,如“龙胆”、“五つ龙胆车”、“埋み龙胆”等,惟独某太政把它涂成了红色……
●葵纹
ο最初的葵纹
葵纹本来是京都贺茂神社的神纹。每年五月中旬,加茂神社都要举行“加茂祭”,祭祀者将葵装饰于冠上,是以这一神事别名为“葵祭”。
信仰加茂明神的豪族把葵纹用到了自己的家纹上,《见闻诸家纹》中,丹波国船井郡豪族西田家使用“二叶立葵”。三河地方的土豪如松平、本多、伊奈、岛田等很多家族在战国前期就已使用葵纹,但具体图案不明。庆长八年,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葵纹的时代自此开始。庆长十六年以后,成为德川(松平)家的专用纹章。
准确地说,德川将军家的家纹是“三ツ叶葵”,有时也称为“三ツ葵”。《德川实纪》里把“御纹”叫作“葵鞆绘”。
ο德川家与三叶葵
松平家还没有改姓德川时,家纹已经是代代相传的三叶葵。相比旧有的家纹,葵叶的片数达到二片以上,而且加上了圆形的图案。这据说是松平家的独创,也由此成为他们的特征。
此外,松应寺家康父亲广忠的墓所上刻有剑银杏纹。
名家末裔的家纹往往代表着家系,比如佐竹的扇纹。松平家如果真是家康所声称的清和源氏末裔新田氏族,其家纹就应该是大中黑,或一引两,三叶葵的无名家纹,代表着松平家出身的谜团。
松平家以葵纹为家纹的由来,大略有以下诸说:
第一种说法:松平清康的水葵之器
家康的祖父清康,被说成是活到三十岁就能取得天下的家伙。清康战胜三河国田原城主户田家时,伊奈城主本多正忠在庭中以水葵为器作肴庆祝。清康非常高兴,此后就以葵为家纹(在下觉得,这一说法实在象是想象力丰富的江户文人创作的清康逸话。)
第二种说法:沿用酒井家、本多家的家纹
酒井家与松平家祖先的关系极为密切,江户时代累世担任幕府老中的酒井一系本出于入赘到酒井家的松平亲氏,血统上已经属于亲藩。酒井家是加茂氏族之一,所以用葵纹作家纹,松平家袭用此纹后,酒井家为避免混淆,把家纹改为“剑片喰纹”。
而本多家的家纹是“立葵纹”,其纹样中的葵是朝上分为三叶,松平家可能只是把这个纹样略作了修改。后来幕府对本多家和将军家同样使用葵纹感到不满,让本多家另择家纹,本多家不识相,辩称“葵纹本来就是我们本多家的家纹”,言下之意,你德川家用这个样式还没我们早呢。
第三种说法:松平家出于加茂氏
松平家三代目信光曾自称“加茂朝臣”,如果松平家本身出于加茂氏族,其使用葵纹也就不奇怪了。
ο三叶葵的限制
将军家的御纹三叶葵使用限制相当严格。源氏长者、武家栋梁的家纹三叶葵乃是权威的象征,控制三叶葵纹的随意使用,当然有其意义。
最初,御用商人的提灯等物上可以绘上三叶葵纹,到天和三年(1683)以后始改为“御用”文字,某些寺院也准许使用三叶葵。到了享保八年(1723)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的时代,就明文限制三叶葵纹的使用,原因是此前发生了正德三年(1713)武田扫部助、享保八年(1723)山名左内使用三叶葵纹进行诈欺的事件。
但是现在留存下来的大名家器物上偶然也有三叶葵纹的印记,这又作何解释呢?有几种可能:将军家下赐;将军家子女婚嫁时的用品;迎将军家的男子来做养子的,终身都可使用三叶葵纹。
ο江户时代各松平家家纹
松平越智家--“丸に扬羽蝶”或“左巴”。
松平尾张(梁川)家--“丸に三叶葵”或“六葵”。
松平鹰司家--“丸に叶牡丹”或“六丁子”。
松平水户(高松)家--“丸に三葵”或“六葵”。
松平水户(守山、府中)家--“八角三葵”或“六葵”。
松平保科家(《烈火疾风》中虚构了会津藩主保科小一郎正信。其实保科家到了宽永二十年才入封会津,之前会津是加藤嘉明之子明成的领地)--“丸に三葵”或“花葵”。
松平大给(西尾)家--“丸に一叶葵”。
松平藤井(上山)家--“埋酢浆草”或“五三桐”。
松平松井家--“茑の叶”或“棚仓梅”(奇怪,这一家和陆奥棚仓有什么关系吗?)。
松平奥平(忍)家--“九曜”或“军配团扇の内松竹”。
松平奥平(小幡)家--“九曜”或“军配の内九曜”(奥平家据说出自儿玉党,家纹为军配团扇,赐姓松平后,以军配团扇作副纹)。
松平户田家--“六星”。
松平大河内(高崎)家--“表三つ扇”或“三蝶の内十六叶菊”。
松平本庄(宫津)家--“九目结”或“桧扇”。
●唐花菱纹
《相国寺供养记》记武田信在的红直垂上绘有类似的菱缝纹。
《长仓追罚记》记大内家使用唐菱,甲斐、若狭守护武田家使用武田菱,与武田家同源的南部家用菱鹤纹,武田一门、远州小笠原家用松皮菱为家纹。
《见闻诸家纹》载武田家使用松皮菱、唐花菱,小笠原家为三阶菱,大内家为唐花菱,秋山家也为松皮菱。《见闻诸家纹》原文为:
“松皮菱,武田。赖义男新罗三郎义光末孙也。从四位下、伊豫守,镇守府将军,童名千手丸。永承五年,依后冷泉院敕攻奥州安倍赖时,是时诣住吉社,新平复夷贼。于时有神托,赐旗一流、铠一领,昔神功皇后征三韩用也。神功皇后铠胁盾者,住吉之御子香良大明神之铠袖也。此裙之纹,割菱也。三韩皈国后,镇座于摄津国住吉,以奉纳于宝殿矣。今依灵神之感应,于源赖义赐之,可谓希代也。赖义三男新罗三郎义光虽为季子,依父钟爱传之,即旗、楯无(注:楯无铠)是也。旗者白地无纹,铠有松皮菱,故义光末裔当家为纹。”
●木瓜纹
织田信长的家纹。据说是海之彼方(中国?)传来的贵族纹,武家社会使用极广。但马国造后裔日下部一族很多使用木瓜纹,其中包括朝仓家,织田家出自朝仓家陪臣,因而与朝仓同纹。《见闻诸家纹》载“木瓜に二つ引两”--富永氏,“六つ木瓜”--尾张守政长的被官游佐河内守,“二つ木瓜に庵”--海老名与七政贞,“并び木瓜”--岩城中务丞宗直,“五つ木瓜”--宫氏、大平氏。此外,“四つ木瓜”为八木氏、大田垣氏、池田充正所用。“三つ盛木瓜に二つ引两”则属于三木家。
●桐纹
“桐者根本安家之纹也”(《见闻诸家纹》)。
后醍醐天皇将桐纹下赐给足利尊氏以来,足利一族吉良家(下马众)、一色家,管领畠山家、细川家,以及某些有功人士如三好义长、松永久秀、上杉谦信、大友宗麟相继得到了天皇下赐的桐纹。永禄二年(1559)正亲町天皇即位,得到毛利家献纳的即位钱,不仅赏了毛利家两三个官位,还授以菊纹和桐纹。其后,末代将军足利义昭把五七桐纹赐与织田信长,信长又转赐给了秀吉、家康。桐纹的价值,有似于勋章。
●泽泻纹
泽泻是一种水草,丰臣秀吉用之为马标,源于木下氏。木下亲族,曾受赐羽柴一姓的福岛正则用“立ち泽泻”为家纹,大名家毛利、水野、土井、浅野、奥平、酒井氏等等也有使用。传说毛利元就追敌至河边,看到将士因水际生满泽泻而止步,叫道“胜ち草に胜ち虫あり”,全军受激励而大胜。
此外,也是《见闻诸家纹》所载越中松仓城主椎名氏使用的家纹。
●三星纹
毛利家的一文字三星是战国最出名的家纹之一,三星指大将军星、左右将军星,代表对三武神的信仰;一文字发音为“カツ”,读起来据说有种凛然武威。《见闻诸家纹》载,本乡氏、渡边氏、飨庭氏--“三つ星”,长井、毛利、竹藤、萩、绮氏--“一文字三つ星”,毛利--“三つ星に吉の字”,渡边、曾祢崎氏--“三星に一文字”。吉文字、一文字是石见、备后等地广泛流行的家纹。
●六连钱
六连钱的意义与佛教有关。
本来,信州滋野氏流的武将家如海野、望月、祢津、真田家都使用雁纹,与信州的豪族井上、赤井、上林、山口氏同纹。真田家最初的家纹是“结び雁金”。
海野幸隆改姓真田,此后臣从武田家,数立军功,受信玄赐以“六文钱”旗印,沿用数十年。关原决战,真田昌幸、幸村父子参加西军,但昌幸长子信幸加入东军。西军战败,信幸一系受封松代,改名信之,家纹也因而改成了“一つ洲滨纹”。庆长末年两度大阪之阵后,真田六连钱彻底销声匿迹。
使用与钱有关的家纹的,还有户次川大败后被没收领地的仙石秀久,用的是一个方孔圆形的制钱,铭文是战国时大量流入日本的“永乐通宝”--独特得出奇了。
●桔梗纹
“土岐的桔梗一揆”并不是一向宗的一揆,而是指以桔梗为家纹的土岐一族协力团结,重振了美浓威势。《见闻诸家纹》中记载了土岐氏的存在:
“桔梗。但幕者无纹水色。土岐。赖光四世孙国房之末。国房者赖政之叔父也,童名文珠丸。正四位下、摄津守,镇守府将军。土岐氏,本出于源姓,故其为纹者,一变白色,乃以为水色,昔时唯用焉。是又所以贵其
最著名的就是 织田信长的第六天魔王旗
请问侵华日军在中国阵亡的最高将领是谁,是什么职务和军衔?
侵华日军在中国阵亡的最高将领是冢田攻,中将军衔,职务任侵华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
冢田攻(1886—1942),日本茨城县人。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毕业,1935年升至少将,同年9月任参谋本部第三部部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于11月7日任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参谋长,制定日军进攻南京等作战计划,并在12月17日随松井石根进入南京,对南京大屠杀事件负有严重罪责,是大屠杀元凶之一。
1938年,冢田攻晋升中将,任参谋本部次长,为制定日军“南进”侵略政策的重要决策人物之一。
1941年11月任南方军总参谋长。1942年7月任侵华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同年12月18日,在南京参加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召集的会议后乘飞机返回汉口途中,在皖鄂两省交界的太湖县上空,座机被莫敌部机枪击落,他成为抗战期间被中国军队击毙军衔最高的日军将领。
扩展资料侵华日军第十一军是侵华日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名角“,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一度是侵华日军在关内的唯一机动兵力实力雄厚,名将辈出,在华罪行累累。
第11军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就是占领武汉,稳固华中。武汉会战结束以后,日军大规模进攻难以为继,要求该军“对集中之敌及时予以反击,以挫败其抗战意图,压制洞庭湖、长沙方面敌军主力,但应力求避免扩大战局”。该军“即作为配置于重庆军主力部队四周的惟一纯野战军,承担摧毁中国主力部队的作战任务”。
1938年,十一军诞生。创军伊始包括第6师团、第101师团(缺板壕支队)、第106师团及波田支队,另配属地炮、高炮、机枪大队、通信、野战探照灯、架桥渡河等加强支援兵力,参加了武汉会战。
关于此后第十一军的兵力,存在不同说法。一说日寇第11军最强时,加上配属部队兵力达到过15万人;一说共23万多人;一说该军共辖12个师团、4万匹马和1000余门大口径火炮,总兵力为50万人。可以确定的是,该军装备有飞机、坦克、装甲车、山炮、野炮及其他重型武器,是具有战略进攻能力的超大型野战集团军。
参与战役:
1938年,参与武汉会战。
1939年3月,南昌战役,投入其第11军主力约十余万人,
1939年5月,随枣战役,日军投入第11军主力近十万人;
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投入第11军主力约十余万人;
1940年5月,枣宜战役,日军投入第11军;
1941年1月,豫南战役,日军投入第11军一部;
1941年3月,上高战役,日军投入第11军一部;
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战役,日军投入第11军;
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战役,日军投入第11军;
1942年4月,浙赣战役,第13军和第11军各一部96000余人;
1943年4月,鄂西战役,日军投入第11军,10余万人;
1943年9月,常德战役,日军投入第11军,10余万人;
1944年4月,豫湘桂作战,日军投入兵力为第11军、第23军、第34军及配属部队。
1945年8月31日薛岳向日本第十一军司令官笠原幸雄中将发出了备忘录,限令在南昌、九江地区所有日军停止一切抵抗,办理投降事宜,并指定鲁道源代表他到南昌受降。1945年9月14日在南昌中山路中央银行举行受降仪式。
侵华日军第十一军的侵华史至此画上了句号。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网-被中国军队击毙军衔最高的侵华日军将领是谁?
一.被国民革命军击毙
1.林大八,陆军 少将,1932/03/01,毙于上海。
2.仓永辰治,陆军 少将,1937/08/29,毙于上海吴淞。
3.家纳治雄,陆军 少将,1937/10/11,毙于上海。
4.浅野嘉一,陆军 少将,1937/11/14, 战伤毙命天津。
5.加藤仁太郎, 海军少将, 1938/07/ 31 毙于长江下游。
6.杵春久藏,陆军 少将,1938/08/02 毙于山西运城。
7.饭冢国五郎, 陆军 少将,1938/09/03毙于江西德安。
8.小笠原数夫, 陆航中将, 1938/09/04 坐机于湖北孝感被击毁。
9.饭野贤十,陆军 少将,1939/03/22 毙于南昌。
10.山田喜藏,陆军 少将,1939/05/12 毙于湖北 大洪山。
11.田路朝一,陆军 中将,1939/06/17 毙于安徽南部。
12.小林一男,陆军 少将,1939/12/21 毙于内蒙古安北。
13.中村正雄,陆军 中将,1939/12/25 毙于广西昆仑关。
14.秋山静太郎, 陆军 少将,1940/01/23 毙于山东。
15.左藤谦,陆军 少将,1940/03/02 毙于江西潘阳湖。
16.木谷资俊,陆军 中将,1940/03/20 毙于江西。
17.水川伊夫,陆军 中将,1940/03/22 毙于内蒙古五原。
18.前田治,陆军 中将,1940/05/23毙于山西晋城。
19.藤堂高英,陆军 中将,1940/06/03 毙于江西瑞昌。
20.大冢彪雄,陆军 中将, 1940/08/05毙于晋东南。
21.井山官一, 陆军 少将,1940/10/16 毙于湖北宜昌。
22.大角芩生, 海军大将,1941/02/05 坐机于广东中山 被 击毁。
23.须贺彦次郎,海军中将,1941/02/05 坐机于广东中山 被 击毁。
24.上田胜,陆军 少将,1941/05/13 毙于山西中条山。
25.山县业一, 陆军 中将,1941/12/25 毙于安徽。
26.酒井直次,陆军 中将,1942/05/28 毙于浙江南溪。
27.冢田攻,陆军 大 将, 1942/12/18 毙于安徽太湖。
28.藤原武,陆军 少将,1942/12/18 毙于安徽太湖。
29.浅野克己,陆军 少将,1943/05 毙于广东东江。
30.仁科馨,陆军 少将,1943/ 06/01毙于湖南。
31.黑川邦辅,陆军 少将,1943/06/28毙于云南。
32.布上照一,陆军 少 将,1943/11/23毙于湖南常德。
33.中畑护一,陆军 少 将,1943/11/25毙于湖南常德。
34.下川义忠,陆军 中将, 1944/04/19 毙于湖北应城。
35.横山武彦, 陆军 中将, 1944/06/11毙于浙江龙游。
36.木村千代太,陆军 中将,1944/06/11毙于河南。
37.和尔基隆,陆军 少将 , 1944/07/21毙于湖南衡阳。
38.大桥彦四郎,陆军 少 将,1944/07/25 毙于湖南长衡会战。
39.左治直影,陆军 少 将,1944/07/27毙于湖北荆州。
42.南野丰重,陆军 少将 ,1944/09/08毙于云南芒市。
43.与野山寿,陆军 少将 , 1945/02/09毙于华中。
二.被共产党军队击毙
1.沼田德重,陆军中将,1939/08/12,被八路军击伤毙命于山东。
2.阿部规秀,陆军中将,1939/11/07,被八路军毙于河北涞源。
3.吉川贞佐,陆军少将,1940/05/17 被共产党员刺杀于河南开封。
4.饭田泰次郎,陆军中将,940/11/28被八路军毙于华北。
5.吉川资, 陆军少将,1945/05/7 被 八路军毙于 山东 半岛
以下是被认为阵亡,但并没有死亡的日军将领:
常冈宽治 少将 独立第2旅团长 1938.10.28 山西 重伤
赤鹿里 中将 第13师团长 1943.11.23 常德 后任122师团师团长
滋田赖四郎 中将 1943.11.28 常德
佐久间为人 中将 第68师团长 1944.7.21 衡阳 中炮受伤,后任84师团长
虽阵亡但缺少明确资料表明追晋的:
小原一明 大佐 骑兵第13联队长 1939.12.20 毙于绥远
长谷川幸造 大佐 第101师团第103联队长 1938.9.29 毙于江西
清水正一 大佐 第四混成旅团联队长 1938.9.30 毙于山西五台
缺少详细资料者:
水川伊夫 中将(?)绥西警备司令 1940.3.22 毙于绥远
在日军方面的资料中,没有关于水川伊夫的情况
他是侵华日军阵亡的最高将领,尸体至今仍没找到!
颜良、文丑凶猛,曹军无一大将敢上前,不料关羽出阵斩颜良诛文丑
颜良、文丑凶猛,曹军无一大将敢上前,不料关羽出阵斩颜良诛文丑
什么是上将军
什么是上将军你的意思是想问 新三国里面的上将军 是吧,那是很高的武官了,但不是最高,三国时期文武官员调动除了主公,就是丞相。武官最高一般是大将军(比如曹操),然后才是一般的将军。
官名。战国已有。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职掌为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以后,将军名号繁多,名称素朴之前、后、左、右之类,遂渐废弃。
[编辑本段]介绍
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 唐朝官制,上将军从二品,大将军正三品,将军从二品。 上将军是唐代十六卫的主官,大将军为副手 《新唐书.职官》: 左右卫: 上将军各一人,从二品;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掌宫禁宿卫,凡五府及外府皆总制焉。凡五府三卫及折冲府骁骑番上者,受其名簿而配以职。皇帝御正殿,则守诸门及内厢宿卫仗。非上日,亦将军一人押仗,将军缺,以中郎将代将军,掌贰上将军之事。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左右金吾、左右监门卫上将军以下,品同。
详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406240.htm?fr=ala0_1_1
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 唐朝官制,上将军从二品,大将军正三品,将军从二品。 上将军是唐代十六卫的主官,大将军为副手 《新唐书.职官》: 左右卫: 上将军各一人,从二品;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掌宫禁宿卫,凡五府及外府皆总制焉。凡五府三卫及折冲府骁骑番上者,受其名簿而配以职。皇帝御正殿,则守诸门及内厢宿卫仗。非上日,亦将军一人押仗,将军缺,以中郎将代将军,掌贰上将军之事。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左右金吾、左右监门卫上将军以下,品同。
建威上将军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祖父佩公少年时曾与刘铭传贩私盐、因之结识,官至淮军统领。爱其孙,随营伴读。稍长,迭遭变故,祖,父,母皆丧,生计窘迫,绝意科举,投武幕,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以最优毕业,保送德国习军事,返,任威海随营教官,历日清甲午之役。小站练兵,得荫昌保荐,出要职,军中誉为“北洋之虎”。辛亥,率师南讨,暗有反正意,曾馈南帅黎氏以密函,中有:“杯酒话前尘,万马涛声天际涌。登临怀故国,八公山色望中收”之句。不数日,果有逼宫之齐电出,共和遂成。民元后,历陆军部长多要职。袁公去,摄大政,出国务总理。及至丁巳复辟,讨平之。谓之再造共和。此后谋南北统一,文倚安福国会,武编参边二军,声势日隆。不意,曹,吴反,以清君侧,诛小徐为号,发兵来攻,一战而败。隐。其后虽曾东山再起,出执政一职,又为马二,俄狄所煽之暴民,匪党所诬,迫去职,明心迹。抗战中,全大节,为国府迎于沪上,上亲执以弟子礼。以病薨,年七十有一。宿敌吴氏挽之曰:“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时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镇安上将军
张锡銮,字金波,浙江钱塘人。父为四川驻防军官。幼即在军中,习兵事,通战阵。稍长,又取监生。军中皆称其智谋胆略,学识兼备。绰号“快马张”,任通化知县、锦州凤凰厅候补道。曾历日清甲午之役,后以东督锡銮以事去职。复任东边道。兼安东开埠局总办。任满,升署度支司。辛亥,授命西征,定三晋。民元后,因惧东督赵氏仍恋故朝,兼之张,冯二将与张有早年招抚之谊,故调赵入京出清史馆馆闲职,而授张以镇安上将军,节制东三省军务。徐放湖北将军。洪宪改元,封一等伯,列名将军府,兼参政院参政。越年,主崩臣退,赋闲津门。筑网师园,以风月自娱。民十年,病卒。
定武上将军
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少孤贫。投效广西军,累保至参将。日韩衅启,随毅军防守奉天。袁公练兵小站,充管带。庚子,防剿拳乱,叙功擢副将,赏壮勇巴图鲁。两宫回銮,随扈至京,谕留宿卫,日俄战后,调奉天,节制三省防军,赏黄马褂。旋命总统江防各军,驻浦口,调江南提督。武昌变起,与总督张人骏、将军铁良等筹战守,江浙军合攻江宁,粮援胥绝,乃退屯徐州。人骏、铁良走上海。命勋为摄两江总督,赏轻车都尉。逊位诏下,并请优待皇室,保卫宫廷。民元后,倡丁巳复辟,事败,避入荷兰使馆。旋赴津居,卒,年七十,谥忠武。老友绍英挽曰:“宿望重兼圻,峻节不随风会转;孤忠依故国,大星竟陨海天寒!”
宣武上将军
冯国璋,字华甫。直隶河间人。武备学堂毕业,留堂任教习,后投淮军聂士成幕 府。曾历甲午之役。小站练兵,因此为人好滔滔不绝,群僚笑其为北洋之狗。辛亥,率师南犯,挥北军猛攻武汉,火烧汉口,既下汉阳,封男爵。欲攻武昌,因袁欲反正,于三小时内连发七通电报召回。改任清廷禁卫军统领,察哈尔都统,反对南北议和。时宗社党拟遣其回前敌,接段军,提控湖广。事不济。民元后,出掌两江,失忠义,暗阻洪宪事。段势起,明授总统职,暗施调虎离山计,失兵柄,徐去职,卒于北平,年六十。其人言大号空,子孙亦有染,孙巩,出入于倡优之间,俨然伶人矣。
彰武,镇武上将军
段芝贵,字香岩,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后留学日本。返,任北洋新建陆军讲武堂教官。善逢迎,由道员累迁至黑龙江署理巡抚。后以袁故去职。辛亥,随袁复起,民元后,出武卫军总司令,第一军军长,授彰武上将军,署理湖北军务。继与张锡銮对调。授镇武上将军,节制奉天、吉林、黑龙江军务,兼奉天巡按使,上表劝进,洪宪成,封一等公。其后与族弟结皖系,任段政府京畿警备总司令、陆军总长,皖人呼之小段。直皖战起,临阵失机,大败。去公职,隐。年五十六,卒。
振武,隆武上将军
龙济光,云南蒙自人,滇南世袭土司,与陆荣廷有姻亲之谊。投广西藩司张鸣岐麾下,张升两广总督,时广东水师提督李淮跋扈,不受张命,因之,龙得援引,官至广东提督,提三千济军入粤,以监水师。辛亥,粤变,李降,张走,时局混沌,龙按兵百粤,初则静观其变,继则遥受北命,期年间,竟出广东巡按使,凛然封疆。然党人多不忿,欲屠龙,奋战经年,龙终去职,年五十八,卒。
昭武上将军
姜桂题,字翰卿,安徽毫州人。少投行伍,僧格林沁卫队官出身。后随左宗棠剿回民,以功加提督衔,隶毅军,授云南临元镇总兵。甲午役,溃走金州,革职留营,观后效。后应袁招入新建陆军,统左翼。历屯泰安,青州、潍县。以功加太子少保衔,赏穿黄马褂,加尚书衔,调直隶提督兼统武卫左军。辛亥,奉袁命,以毅军换防京师,热河,山海关等各处旗兵,助袁登位。民元后,授热河都统,陆军上将、昭武上将军。其后久掌毅军,洪宪,丁巳皆参与其事,调和于各派之间,然事皆不顺。暮年,出陆军检阅使闲职,年七十九,卒于京。为人极护桑梓,凡亳州商贾无论良莠,即运烟土,但经热河亦庇护之。
德威上将军
王士珍,字聘卿,直隶正定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随袁创北洋军,任新军督操营务处帮办兼讲武堂总教习、工兵营统带。与冯,段并称三杰。其人不好张扬,人谓之神龙见首不见尾,故称之“北洋之龙”。历任练兵处军学司止使,又兼第六镇统制、署理陆军部侍郎。辛亥,袁氏起,充陆军大臣。民元后,隐居,受袁邀复出,获陆军上将衔 ,任陆军总长。袁崩,出段内阁参谋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兼任陆军总长。其后以北洋元老的身分,多次居间调停直、皖、奉各系间的矛盾。年六十九,卒。一说其为暴卒,乃其女孙为张宗昌辱所致。
耀威上将军
陆荣廷,原名陆阿宋,广西武鸣人。家境赤贫,两2岁丧父,五岁丧母,流落街头,以割马草为生。后入三点会,纵横清越边界,专与法人为敌。受招安,以功进广西边防督办,保送日本士官学校深造。赐号“提勇巴图鲁”。亡父母亦皆封为“建威将军”,“一品夫人”,然不思报效,却与革党相通,辛亥,反于西南。继沈秉坤为广西都督,民元后,依违与孙袁之间,坐大于边陲,及至国民政府削藩,方失势,隐居沪上,年七十而卒。
熙威上将军
刘冠雄,字子英,又字资颖,福州人,父为箍桶匠,家贫如洗,投马尾船政学堂,习水师。绩优,官送英国留学,习炮术。返,供职海军,历甲午之役,战后任“海天”舰管带。 平步青云之际,却因舰只触礁获罪,幸袁援手,方得免,遂入袁幕。民元后,出海军总长。洪宪时,封二等公。其后历多届内阁,曾为福建镇抚使,闽粤海疆防御使。晚来隐居津门,年六十七,病卒。
虎威上将军
曹锟,字仲珊,河北天津人。早年以贩布为生,后入天津武备学堂。随军入朝鲜,历甲午役,战后投袁世凯,升嫡系第三镇统制。辛亥,军移驻京郊南苑,为袁禁卫。民元后,任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上书请求改变国体,授虎威上将军,洪宪初,再封一等伯。护国讨袁军兴,率军入川弹压,与护国军战于叙泸间,屡有斩获。及上崩,始退,调直隶督军。丁巳复辟,任西路讨逆军总司令,破之。段继位,互不容,时方南下汉口,率部入岳州、占长沙、取衡阳。遂与南军通,主七省同盟,讨段,讨奉,皆胜,控北京政府。以贿选手段为总统。二次直奉战起,马二倒戈,被软禁。后获释,于洛阳与吴会,相顾涕泠。晚年寓居天津,日军入,许伪职,不受。年七十六,卒。国府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
英威上将
军 李纯,字秀山。直隶天津人。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历任北洋军政司,督练公所教练处提调,陆军第一镇骑兵营管带、标统,第六镇第十一协统领等职。辛亥,所部改编为混成协,随冯国璋南下同革命军作战,旋任第六镇统制。民元后,随冯南下,任江西都督。及冯为段所挟,邀往京师,特调其为江苏督军,驻节金陵。时与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并称为直系之“长江三督"。任上治工商主实业,恤民生。然突以四十六岁壮年,暴卒而亡。官档谓其:因忧国忧民而自戕。巷议其妾与马弁私通,被李发现后,马弁将李纯击毙,莫衷一是。
孚威上将军
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传其母有娠时,其父梦前明戚继光,故以佩玉名之。六岁丧父,失教诲,少无赖,染烟瘾,兼以揽讼词,圤卦词为生。后因事亡走他乡。投武卫军,为戈什哈。庚子军溃,,复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习测绘科。业成,入北洋第三镇。辛亥,擢炮兵管带,移驻长辛店。翌年,袁以汤乡铭督湘,命曹部驻岳州互为犄角。汤慕其才,延揽之,为曹所觉,与人云:“与若为他人用,不若吾自用之”。遂连拔数级,出第六旅旅长。至是,赞襄军务,无役不予,战必胜,攻必克。及至,连败皖,奉二师,天下震怖。时方寿于洛阳,有联谓之:“ 牧野鹰扬,百岁勋业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眼见江山唾手,不意冯二阵前倒戈,功亏一篑。其后游历川,辽以诗酒自娱。晚来,居北平,东师入,拟请出山,辞不受。旋暴卒。事闻,上亲临致祭,联曰:“三呼渡河,宗泽壮心原未已。一歌见志,文山正气自常存”。
壮威,襄武上将军
王占元字子春,山东馆陶人。初读私塾,稍长投身卒伍,选送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历任淮军哨官,新建陆军工程营队官,第七营管带,累升至新军第三协协统。辛亥,任北洋第二镇统制。民元后,继任第二师长。率部调湖北,晋壮威上将军,授襄武上将军,督理湖北军务。袁崩,任湖北督军,兼省长,两湖巡阅使。因湖北境内多兵变,加之湘鄂战起,鄂军败北,为吴子玉联合湘军驱逐。匿居天津。办实业,置房产,兴教育。年六十九,病卒,归葬馆陶。
益威上将军
田中玉,字蕴山,直隶抚宁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曾任北洋第一镇炮队第一标统带、兖州镇总兵等职。光绪三十四年,出东三省督练分所总参议。民元后,历任代理山东民政长、曹州镇总兵、兖州镇守使、陆军第五师师长多职。调京任陆军部次长,转年任察哈尔都统。袁崩,归鲁,任山东督军,兼省省长。后去职,于天津寓居。置房产,办恒源祥纱厂。年七十三,卒。
靖武上将军
王怀庆,字懋宣,河北宁晋县人,幼即失怙,家道中落,年十八即投军。庚子,王为直隶提督聂士成部下中军,兼带马步卫队。聂士成战死八里台。王于枪林弹雨中,负聂尸回营棺殓,并亲送灵柩至聂原籍安徽合肥安葬。由是聂家感激,而当道者嘉许之,誉之为忠义。其后,聂母专函介绍王投袁麾下,充任陆军第二镇马二标标统。,历多职。辛亥,于直隶省通永镇总兵任上为部下所挟,拟从革命。伪应之,与诸将试马于校场,乘不备,驰去。复引兵还,平之。党人因之衔之,屡谋刺,皆不成。民元后,调为多伦镇守使,屡征蒙古,多有胜绩。返,为北京步军统领兼热河都统,热、察、绥巡阅使。掌控京畿防务几十数年。晚隐于天津,寻卒。兹奇人必有奇病,因其肠病累年,因之军中号其“马桶将军”。
匡武上将军
王承斌,字孝伯,奉天兴城人。少家贫,投行伍。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业成,隶北洋新军。民元后,供职于直隶陆军第一混成旅,后所部改为陆军第二十三师,属曹吴麾下。首次直奉之役,直胜,本拟长驱出关,王以己亦奉省人故,力主和议。和议遂成。因职权事,与吴渐不睦,二次直奉大战,变反于内。直遂败。功成本拟受封,不意张来,旋解职。隐。寻卒。子家禧,善丹青,以作插画显。
宁武上将军
齐燮元,字抚万,直隶宁河人。秀才出身,后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业成,隶北洋新军。民元后,率部历多战,少有胜绩,然却旅长累迁至陆军第六师师长,江苏督军。北伐后,失权柄。转投东朝,抗战中,出华北绥靖军总司令。及日降,被捕,戮于金陵雨花台。
炳武上将军
萧耀南,名衍珊,字衡山,湖北黄冈人。相传为南朝萧帝后,祖籍浙江兰陵,故又号萧兰陵。少家贫,中秀才,教馆为生。徐考入湖北将弁学堂,入北京陆军预备大学,业成,调清府中央练兵处任职。供职北洋,与曹,吴相识并结为知交。民元后,长佐军幕,以功进第三师混成旅旅长,随军南下,纵横湖湘,多有功。晋湖北督军。任上内举贤才,外按境边,一时间楚地蔚然成冠盖云集之地。及至吴败,往投之,念故主,遂以权柄付之。越两月,突病卒,世皆疑之,一说其妾唤赵英者,湖北人,美艳无双,人称“湘楚一绝”,实为赤党谍报人员。暗图之。未为可知。
恪威上将军
孙传芳,字馨远。山东历城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其间入同盟会。返。长期驻防湖北。民元后,率部入闽,任福建军务督理。江浙战争爆发,奉曹锟之命出兵援助齐燮元,夹击皖系卢永祥,占据浙江,任闽浙巡阅使兼浙江军务督理,并乘机扩军。起兵驱逐苏皖等地奉系势力,于南京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聘日本军官冈村宁次为高等军事顾问,开办联军军官学校,自兼校长,及至北伐军入江西,亲赴九江督战,阻挡北伐军东进,主力被歼后,潜赴天津向张作霖求救,被任为安国军副司令,兼五省联军总司令。继续组织兵力阻止北伐,率残部渡江反扑,与蒋、桂军在南京龙潭一带激战五天后失败。北返,出鲁西前线总指挥,与蒋、冯部作战,败回济南。张作霖被炸,率残部退至冀东滦州一带,由晋军收编。此后,赴沈阳,寄食张学良门下,后在天津为报父仇之施剑翘刺死。
义威上将军
张宗昌,字效坤,山东掖县人。幼母祝氏闯关东,广结豪侠。辛亥初,返乡,投民军都督胡瑛麾下,随军至沪上。任光复军团长。后刺陈其美,以作觐见之礼,投袁。数年间依附于各系之间,久不得志。因缘际会,终得鲁督一职。南军北伐,张率直鲁联军南下,战不利,率残部退济南。 及张死,南军日进,恐,欲退关外,小张不允,势迫,弃军走,东渡扶桑。返,于济南火车站为报父仇之郑继成刺死。
曜威上将军
李鼎新,字承梅,福建侯官人,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习驾驶。官送出洋。留英,先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旋返格林威治海军学院进修炮术。返,调北洋舰队,授以五品军功补用千总。升署右翼中营游击,“定远”舰副管驾。历甲午役,以功补参将。战后,遭奏劾,革职。经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奏保,开复原官。辛亥初,署理新设海军部军法司司长。民元后为海军部参事,曾脱离北京政府,入护国军,后继萨镇冰任直系海军总长。直系败,随之去职。年六十九,卒于沪上。
同武上将军
阎锡山,字百川,号龙池,山西五台人。幼入私塾,寡言,尚游侠。年十五,入票号,交游渐广,有大志,摘录古圣贤修己治人之名言要语,名“补心录。”庚子,考入武备学堂,留东,入振武学校。结党人,入同盟会军部分支“铁血丈夫团”,续入日本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联队实习,绩优,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李烈钧,唐继尧等为同窗。归国,升标统。辛亥,武昌变,亦率部反正,以太极八卦旗为军帜,克复太原,破满城。当选山西都督。继与北洋军会战数月,期间转战归绥。南北和议成,乃归。其后主政山西数十年,编练晋军,羽翼渐成,中原战事起,诸藩皆削,唯其独存。抗战中,亦有功。及至己丑,随国府南狩,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薨于台,年七十有七。其善将将,御下以宽,及其离太原,勉诸将以忠义,麾下皆誓死报,群曰:“城存与存,城亡与亡。野战不成守城,守城不成巷战,巷战不成短接,短接不成殉国”。及城破,军民千万,浴血街头;同仁五百,成仁火中。方是时,敌焰方炙,各疆吏降者不可数,唯太原,城陷时,无一降者,烈矣。
扬武上将军
冯玉祥,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巢湖人。幼家贫,投淮军,于军中读埠外报籍,渐有革命之志,组武学研究会,潜谋反清。辛亥,闻南方变,欲应之,与滦州兵事,任民军参谋,事败,递解回籍,赖其妻刘氏为北洋协统陆建章侄女故,得免。然同志皆死于难,深憾之。遂有日后驱废帝出宫之举,以完诸友遗愿。民元后,自领西军,纵横豫陕,依违于各系之间,叛复无常,人称“倒戈将军”。戊辰,上任之为行政副院长,以羁縻之。稍后,削藩议起,麾下诸将皆归正,势去,历闲职,悠游岁月,及至党国南狩,身在域外,不思共赴国难,反欲归受伪职,然逢海难,卒于域外,岂非天哉?年六十六。其人一生虽称信洋教,自号“基督将军”,然观其行事,俨然犹大云,诚为天下笑。
西汉时期:
上将军:吕后七年时以吕禄为之。
东汉时期:
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九卿下,不常置。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以上将军均开府,府属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御属三十一人。将军以本号领军的,各有部曲、校尉。 另有所谓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唯度辽将军因南匈奴所部时有内乱,自永平八年(65年)后常设。 汉灵帝设西园八校尉,统率洛阳驻防军队,以宦官主之,这是后世宦官领兵的开端。
三国时期:
魏国 上将军:曹仁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