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谁研究出来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颛顼发明的。有人可能不认识颛顼这两个字,颛的意思是圆头胖脑,顼是饰品的意思,合起来就...
二十四节气是谁研究出来的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颛顼发明的。有人可能不认识颛顼这两个字,颛的意思是圆头胖脑,顼是饰品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头戴玉的人。颛顼(zhuān xū)中国上古部落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颛顼生于若水,生活在穷桑,后封地于高阳。后来称帝。废除鸟官制,建立五官制。并把少昊创立的八卦历废除,根据当时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创立了更为科学实用的颛顼历法。颛顼历法以孟春为一年的开始,正月初一为立春。一年分十二月,每月三十天,每年的十二月为三十六天。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节气,四季共十二个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和基础。
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的,而是阴阳历。阴阳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叫“大尽”,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叫“小尽”,全年354.355天。而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天,全年天数与太阳年365.2422天相差约十天二十一时故须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古人很重视置闰,置闰可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吻合。所以《尚书·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二十四节气来历,敢于肯定的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不应是只有一个人的发明,是集体的经验智慧完善后总结而得。闰年比较精确算准之功归功于祖充之是对的。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先测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如今河南嵩山脚大还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就是最好佐证。
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的,而是阴阳历。阴阳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叫“大尽”,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叫“小尽”,全年354.355天。而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天,全年天数与太阳年365.2422天相差约十天二十一时故须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古人很重视置闰,置闰可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吻合。所以《尚书·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二十四节气来历,敢于肯定的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不应是只有一个人的发明,是集体的经验智慧完善后总结而得。闰年比较精确算准之功归功于祖充之是对的。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先测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如今河南嵩山脚大还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就是最好佐证。
帝喾探索天下,观察事物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也就是最初的二十四节气。之后,人们开始按照节令从事农业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了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根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的指向来确定的。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而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科学改进后的版本,采用定气法来划分,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分,每15度为1等分,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令人惊讶的是,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和几千年前帝喾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几乎相差无几。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根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的指向来确定的。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而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科学改进后的版本,采用定气法来划分,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分,每15度为1等分,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令人惊讶的是,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和几千年前帝喾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几乎相差无几。
中国劳动人民研究出来的,不是某个具体人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和二十四节气是清朝早年西欧传教士引进的”是真的吗
现行农历中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方法(定气法)是汤若望等人编订的崇祯历书/清代时宪历确定的。
之前中国历法中二十四节气早就有,但计算原则略有不同,一直采用平气法。
2021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立春、谷雨、夏至、白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每一年各个节气的时间都能精准在3天之内。
“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中国人思考和自然之关系的结晶,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钮卫星说,在古代,历法是科学,它为华夏百姓提供的不仅是农业、生活的时间,更为很多文化内容提供附着的基础,“现代科学对于历法编排所达到的精度,早就超越了‘二十四节气’,它的存在更多在于文化意义,是时候进入‘非遗’了。”
从春秋时代到清朝,“二十四节气”不断完善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背后是中国的历法。”钮卫星说,中国古代所使用的农历,其实是阴阳历。其中,阴历是指根据月相朔望变化而来的太阴历,而阳历则体现在“二十四节气”上。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而古人对此进行观察,不断完善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最早出现的,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名单,目前看到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淮南子》中,这意味着最晚到西汉时期,它已成形并被广泛使用。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体现在“置闰”上。钮卫星解释,根据月相而定的阴历,一年只有355-356天,与实际一年的长度相差太大,所以就需要添加闰月来平衡。可闰月如何添加呢? 西汉刘歆在他的“三统历”中,使用了“无中置闰”的规则。
其实,“二十四节气”中,在理想情况下,有一部分出现在一个阴历月的月头,一部分出现在月中,出现在月中的那个节气被称为“中气”。一般来说,一个月会平均分到2个节气。但朔望月与两个节气相加的时间长度并不一致,经过计算,刘歆将闰月安插在只出现一个节气的那个月后面。
南北朝时候,“二十四节气”的“精度”有了一次提高。北齐学者张子信发现,太阳的周年运动是不均匀的。现在我们知道,冬至前后地球靠近近日点,运动速度快,节气长度不足15天;夏至前后地球靠近远日点,运动速度慢,节气长度超过15天。这种误差的累积,会导致历法推算出错。
到隋代,历法家将“二十四节气”进行完善,推出了“定气”———它一般只被专业人士使用,来精确推算日月食。到了清代,西方传教士进一步提高了“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太阳历的精度。他们将从地球上看太阳所经过的轨道———黄道,分成了24等分,从而定出了各节气的准确时刻:当太阳走到某一位置时,就代表某个节气的到来。
之前中国历法中二十四节气早就有,但计算原则略有不同,一直采用平气法。
2021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立春、谷雨、夏至、白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每一年各个节气的时间都能精准在3天之内。
“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中国人思考和自然之关系的结晶,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钮卫星说,在古代,历法是科学,它为华夏百姓提供的不仅是农业、生活的时间,更为很多文化内容提供附着的基础,“现代科学对于历法编排所达到的精度,早就超越了‘二十四节气’,它的存在更多在于文化意义,是时候进入‘非遗’了。”
从春秋时代到清朝,“二十四节气”不断完善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背后是中国的历法。”钮卫星说,中国古代所使用的农历,其实是阴阳历。其中,阴历是指根据月相朔望变化而来的太阴历,而阳历则体现在“二十四节气”上。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而古人对此进行观察,不断完善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最早出现的,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名单,目前看到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淮南子》中,这意味着最晚到西汉时期,它已成形并被广泛使用。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体现在“置闰”上。钮卫星解释,根据月相而定的阴历,一年只有355-356天,与实际一年的长度相差太大,所以就需要添加闰月来平衡。可闰月如何添加呢? 西汉刘歆在他的“三统历”中,使用了“无中置闰”的规则。
其实,“二十四节气”中,在理想情况下,有一部分出现在一个阴历月的月头,一部分出现在月中,出现在月中的那个节气被称为“中气”。一般来说,一个月会平均分到2个节气。但朔望月与两个节气相加的时间长度并不一致,经过计算,刘歆将闰月安插在只出现一个节气的那个月后面。
南北朝时候,“二十四节气”的“精度”有了一次提高。北齐学者张子信发现,太阳的周年运动是不均匀的。现在我们知道,冬至前后地球靠近近日点,运动速度快,节气长度不足15天;夏至前后地球靠近远日点,运动速度慢,节气长度超过15天。这种误差的累积,会导致历法推算出错。
到隋代,历法家将“二十四节气”进行完善,推出了“定气”———它一般只被专业人士使用,来精确推算日月食。到了清代,西方传教士进一步提高了“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太阳历的精度。他们将从地球上看太阳所经过的轨道———黄道,分成了24等分,从而定出了各节气的准确时刻:当太阳走到某一位置时,就代表某个节气的到来。
很多历史的书上说中国的农历是德国基督传教士 汤若望编写的!这是真的吗?因该是谁写的?
假的,农历是农民根据劳作而创造的,其符合月相的变化
肯定不是了。至于谁写的,很难考证,古人的智慧,农历是和农业息息相关的
多个朝代编制,清朝末年,刘师培(1884-1919)于1903年8月,署名“无畏”,发表《黄帝纪年论》一文,提出废除以帝王纪年的传统方式,采用黄帝纪年。提出一个民族必须追溯自己的起源,振奋民族精神首先就是要唤起国民对中国历史的重视,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祖先,因此应以黄帝纪年。黄帝纪年是唐代学者张守节推演出来的,他穷其半生精力研究并注释《史记》,在卅卷的《史记正义》一书中提出了黄帝纪年。
No
绝对不会是这样
中国农历,真的是欧洲传教士编的吗
不是,自古以来就有,公历才是传入中国的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
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5丁酉鸡年(公历2021.1.28~2021.02.15),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8年,用西元年份+2698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公历才是传入中国的
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5丁酉鸡年(公历2021.1.28~2021.02.15),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8年,用西元年份+2698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公历才是传入中国的
农历真的是外国人发明的吗?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说是农历是个外国传教士发明的··· 拜托各位了 3Q农历,原称夏历,是我国上古人民创制的一种基于月相运行的太阴历法,汉代加入了二十四节气的太阳历,成为通行至今的阴阳合历。在不同时代,作出相应的修订,取得都有各自的名称,比较著名的有:汉武帝时期修订,称为太初历,中国使用了189年。(公元前104年- 84年)南朝祖冲之修订,称为大明历,在南朝使用了70年。(510年- 589年)元代的郭守敬修订历法,编出授时历,也叫大统历。授时历在中国使用了364年。(1281年- 1644年)。明末,徐光启等人引进西洋算学,经过多年实测,编出了崇祯历书,未及颁行而明朝灭亡。清初,外国来华传教士汤若望等人,对崇祯历书进行删减修订,称为时宪历,在中国使用了267年。(1645年- 1911年)可以看出,清初来华传教士修订的农历使用了很长时间,这就是农历是由外国人创造的这一说法的来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它混淆了创造和修订的区别。西洋历法使用最长的名叫儒略历,16世纪,教廷进行了历法修订,叫格里高利历。格里高利历,就是现在一直使用的公历。现在我国使用的农历,叫中国天文年历,是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经过严密计算重新修订的农历,精度极其高。因而一些人有将它俗称作紫金历。
希望采纳
希望采纳
不是的,外国人只是修订过哦,清朝的时候。
不要把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与洋人扯。出卖祖宗灵魂天理难容!
明朝时期编纂新历法,吸收了西方传教士带来的一些先进思想,融入到新历当中,使历法更加精确。我们现在用的农历,就是明朝改编的新历,是在原有农历的基础上改进来的。洋人出了力,这是不争的事实,毕竟那时候西方处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前夕,很多科学理论大力发展,比当时封建的中国先进很多。
但本质上,农历还是我们的传统历法,只不过经验总不如科学精确,所以是吸收了外来思想的本土历法,基础还是我国发明的农历。
但本质上,农历还是我们的传统历法,只不过经验总不如科学精确,所以是吸收了外来思想的本土历法,基础还是我国发明的农历。
本文标题: “中国农历和二十四节气是清朝早年西欧传教士引进的”是真的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99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