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文治武功的楷模?查理大帝(742—814),也称查理曼,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国王(768—800),查理曼帝国皇帝(800...
谁是文治武功的楷模?
查理大帝(742—814),也称查理曼,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国王(768—800),查理曼帝国皇帝(800—814)。八九世纪之交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他的文治武功对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使他成为欧洲封建社会初期最著名的历史人物。
查理是丕平“矮子”之子,生于742年,时值西欧封建化过程急剧发展之时,他的家庭是法兰克名门贵族,曾祖父赫里斯塔尔·丕平于687年成为法兰克王国独揽大权的世袭官相,祖父查理·马特以巩固国家统一和战败阿拉伯人而驰名。父亲矮子丕平则善于把握机会,于751年取得罗马教皇的支持,随后废黜了徒有虚名的墨洛温王朝末代君主——希尔得里克三世,成为加洛林王朝第一代国王。768年,父死,查理与弟弟卡罗曼(751—771)按其父丕平的遗嘱,平分了法兰克王国,实行共治。其弟卡罗曼771年死后,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惟一国王,合并了全部国土。774年以后,查理顺应封建制度迅速发展、封建贵族迫切要求向外扩张以掠夺更多土地和劳力的要求,亲自指挥法兰克军队开始了大规模的连年战争。查理在位46年,进行了50多次战争,使加洛林王朝臻于鼎盛。
774年,查理继承父业,以援助教皇哈德良为名,率兵翻越阿尔卑斯山,采取分兵奇袭,围困迫降等战术,攻占了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王国,废其国王,陷其都城——巴威亚,将其并入法兰克王国。接着实践了其父的遗旨,将意大利中部奉献给罗马教皇,教皇赐予他“罗马人长老”称号。至此,他控制了意大利的中、北部地区。
778—801年,查理越过比利牛斯山,攻打阿拉伯人。回师途中,后卫部队在比利牛斯山隘口遭到卫斯克人伏击,查理的部将罗兰英勇战死。这一事迹成为著名史诗《罗兰之歌》的基本素材。诗中称赞罗兰为中古骑士的楷模,查理为封建君主的典范。几经奋战,查理终于把阿拉伯人赶往厄布罗河以南,占领了河以北的土地,建立了西班牙边防区。
772年,查理开始攻打莱茵河以东仍处在原始部落社会的萨克森人。遭到萨克森人的顽强抵抗,战争持续到804年。此间,查理采取残酷镇压、屠杀等手段强迫萨克森人迁徙,皈依基督教,在萨克森和欧洲中部地区推行西欧封建制度。
787年,查理向东方扩张,出兵攻占了多瑙河上游南岸的巴伐利亚,废黜了巴伐利亚公爵,控制了这一地区。此后又使易北河东岸的斯拉夫部落臣服。788—796年,查理在多瑙河的潘诺尼亚一带打败了一向号称坚不可摧的来自亚洲游牧部落柔然人所建立的阿尔汗国,获得大量财富。查理的势力扩展到北至波罗的海,南至亚得里亚海的东欧西部地域,西临大西洋,东至易北河及波希米亚。
这样,仅有蛮族国王称号已不再适应查理统治的需要。800年圣诞节,教皇立奥三世感谢查理救急之恩,为其加冕,号为“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遂成为查理帝国,查理成为古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从此便奠定了教廷与王廷对西欧进行教俗双重统治的体制。
除了军事才能与业绩,查理还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奠定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模式。
在行政方面,查理把帝国划分为许多辖区,分别由公爵、侯爵、伯爵等统辖,他们最初由国王任免,后来逐步发展为终身以至世袭。同时,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等也有类似的地方行政权利。帝国内部大批军事与教会贵族获得采邑,其中一些人享有“特恩权”,即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和财政税收权。查理的封建制与封赐成为日后西欧许多教俗封建贵族领主的起源。
在军事方面,为适应其连年征战,确保兵员供应,查理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要求拥有一定数额土地的人自备武器等,不足规定土地数额者则由几个人合力提供兵役。教会贵族接受采邑后也必须提供相应的兵役。这种兵役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发展。
在司法方面,查理鉴于帝国境内成分复杂,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习惯法,保留许多氏族制和奴隶制的残余,对其加以补充修改。确定了审判过程中的陪审作证制度,要求法官必须具有法律知识。依法进行审判,纠正一些传统陋习。该项改革则成为中世纪普通法发展的开端。
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帝国的控制,查理加强国家官员及机构的建制。按照法兰克的传统,每年召集“五月校场”的民众大会,实则成为国王和全国贵族、官员与教士商讨决定重大事务、发布重要敕令的会议。查理经常派出巡使团,监督敕令在帝国内的执行,官员是否称职,教士是否遵行教规,并受理和裁决重大司法案件。这些大多为日后西欧封建国家所沿袭发展。
为了巩固帝国的统一,查理采取一系列其他措施。颁布敕令,统一货币,规定物价。实行某些统一税收和劳役,保护商业流通。管理对外贸易。颁布《庄园敕令》,规定庄园管理,各阶层的义务,庄园司法制度和教堂制等。
查理控制并利用罗马教皇,以护教者的身份自居推进帝国的统一。在向外征服过程中,所到之处,异教、异端均被铲除。他组织召开全欧范围的宗教会议,制定并统一教条教规,努力巩固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统治地位。系统地建立各级教会组织,亲自任命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规定居民必须向教会交纳什一税等义务。主教和修道院长不但享有世俗封建主所拥有的各种权利,而且还掌握控制人民思想意识和日常社会生活的专属教会的权力。这就奠定了中世纪教会所享有的最高权威的根基。
为巩固封建制度和推行基督教,查理竭力提倡文化教育。他率先勤奋学习,掌握了古法语、拉丁语、古德语等,还认真学习语法、修辞、辩论术和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古代之七艺,并研习早期基督教学者的学说。查理在宫廷和各地建立了一些学校,以培养贵族子弟,培训教会人员。还下令教会和修道院传授和学习文化。他曾令人抄写大量古典和早期基督教的著作加以保存,因此得以流传至今。这些成就后来被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这在蛮族文化、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融合成中世纪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查理帝国威震海外,但这种局面未能持续多久。一方面,庞大的帝国是由许多部族和部落构成的,其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地之间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联系。另一方面,各级教俗封建主在帝国扩张中,政治、经济势力日益扩大,地位更加巩固,已不再需要强大的王权,而成为他的反对者。另外,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国家不可能拥有长期维护帝国统一的社会经济基础与实力。806年,查理预立遗嘱,把帝国平分给3个儿子查理、丕平和虔诚者路易。由于前两个儿子先他而死,整个帝国传给仅存的儿子虔诚者路易。814年,查理以72岁高龄病逝于首都亚琛。他死后不久,帝国即陷入封建领主间的混战之中,终于在843年,由查理的3个孙子瓜分,分别成为后来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前身。
帝国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在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推动了西欧封建化的过程。查理帝国创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制成为西欧中世纪的基本模式,影响深远。对他的功绩,我们应给以充分的肯定。
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帝王
要有二十个,最好附有国家和简介谢啦2、沙普尔二世,在位70年,波斯萨珊王朝皇帝(309—379年在位),为萨珊王朝极盛时期,打败罗马帝国,大规模迫害基督徒。
3、弗朗茨·约瑟夫,在位68年,奥匈帝国皇帝(1848—1916年在位),将奥匈帝国带到了崩溃的边缘,但在被俾斯麦打败后对德意志的统一采取了开明的态度。
4、拉美西斯二世,在位66年,古埃及法老(公元前1290—1224年在位),古埃及第十九王朝全盛之君,四处征战以扩大古埃及版图。
5、维多利亚,在位64年,英国女王(1837—1901年在位),君主立宪制度下的模范君主,统治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日不落帝国”,后还兼任印度女皇。
6、巴西尔二世,在位62年,拜占庭皇帝(963—1025年在位),创造了拜占庭帝国“中兴”时代,将拜占庭帝国领土扩大至接近历史最大。
7、康熙,在位61年,中国清朝皇帝(1661—1722年在位),文治武功成就颇多,奠定了中国近现代的版图。
8、乾隆,在位60年,中国清朝皇帝(1735—1795年在位),在位期间为清朝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
9、乔治三世,在位60年,英国国王(1760—1820年在位),早年政绩不错,但后来丢失了北美洲的十三个殖民地(成为美国),晚年精神失常。
10、路易十五,在位59年,法国国王(1715—1774年在位),被指责为无道昏君,但在位时期基本上维持法国表面上的繁荣。
11、武丁,在位59年,中国商朝国王(公元前1250—1192年在位),在位期间多方征战,奠定了中国在秦之前的势力范围。
12、威廉明娜,在位58年,荷兰女王(1890—1948年在位),带领荷兰走过两次世界大战的艰难时代的“慈母”式女王,维护君主立宪制。
13、萨尔贡,在位55年,阿卡德国王(公元前2371—2316年在位),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两河流域的君主。
14、周穆王,在位55年,中国周朝国王(公元前976—922年在位),为周朝的全盛时期,四处巡游,为中国帝王中“巡游天下的第一人”
15、汉武帝,在位54年,中国汉朝皇帝(公元前141—87年在位),打败匈奴,多方拓展疆域,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加强“大一统”
16、图特摩斯三世,在位54年,古埃及法老(公元前1504—1450年在位),古埃及第十七王朝的全盛之君,战绩累累,为“埃及帝国”的奠基人。
17、腓特烈三世,在位53年,德国国王(1440—1493年在位),政绩不大,但其漫长的在位时间奠定了哈布斯堡家族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
18、伊丽莎白二世,已在位53年,英国女王(1952年——)当今幸存王室中最有名气者,随着时间的延伸,她的排名仍可继续上升。
19、伊凡四世,在位51年,俄国沙皇(1533—1584年在位)又称“伊凡雷帝”,俄国第一个自称沙皇的君主,扩展了俄国国土,脾气火爆,杀人极多。
20、秦始皇,在位36年(前259-前210),秦朝建立者,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始称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
中国一共五位(鉴于上一千年中国在世界历史的地位,五个不算多):嬴政、刘彻、李世民、康熙都应该算
元朝的成吉思汗更是不可忽略
(6)古巴比伦:汉漠拉比
(7)古埃及:图特摩斯三世
(8)马其顿及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大帝
(9-10)波斯帝国:居鲁士、大流士一世
(11-13)罗马帝国:凯撒、屋大维、君士坦丁大帝
(14)匈奴王:阿提拉
(15)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
(16)法国的拿破仑
(17)俄国的彼得大帝
(18)阿拉伯帝国欧麦尔一世
(19)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莱曼一世
(20)帖木儿帝国的帖木儿
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大帝国、大征服者和大治国者。
这些排列由于是按照帝国排的,因此不分先后。
不过,每一个都作简要介绍篇幅写不下,相信这些人楼主看了都有印象吧
2、秦始皇(中国秦朝皇帝)
3、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帝国皇帝)
4、成吉思汗(蒙古大汗)
5、欧麦尔一世(阿拉伯哈里发)
6、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君主)
7、拿破仑·波拿巴(法国皇帝)
8、彼得大帝(俄国沙皇)
9、大流士一世(波斯皇帝)
10、查士丁尼一世(拜占庭皇帝)
两道历史题
1、800年,查理在( )由教皇加冕为皇帝。rn2、查理把“自己的帝国当作了古代罗马帝国的继续”。其实,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国家,你知道他们之间的不同吗?rnrn急急急急急急!不同的就不知道拉
查理曼(742—814)又译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曼帝国创建者。查理曼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建立者矮子丕平之子,在他执政的46年间(768一814年),力精图治,使法兰克王国达于鼎盛。查理曼768年继位后,为了取得在民众中影响日增的教会支持,他首先与教皇结盟,强化了统治力量。同时,多年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先后发动过50多次战争,重要的战役和取得的成果有:774年征服伦巴德王国,772—804年多次进攻萨克森人,使其皈依基督教并夺取易北河流域广大土地,787和801年两次出兵西班牙,夺得尼布罗河以北土地,建立西班牙边区,787年占领巴伐利亚,796年征服多瑙河中游的潘诺尼亚。9世纪时,查理曼帝国的版图东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濒北海,南临地中海,占有西欧大陆的绝大部分土地,几乎相当于古代西罗马帝国版图。 800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并涂圣油,称查理曼即查理大帝,亦即“伟大的罗马人的皇帝”。此举意义重大,这意味着查理已不再单纯是征服者日耳曼蛮族国家的国王而是日耳曼一罗马人的皇帝,并且是上帝认定的罗马皇帝的合法继承人;查理曼的使命已不再单纯是管理日耳曼国家而是管理包括宗教事务在内的整个西欧基督教世界。因此,查理曼帝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远隔重洋的苏格兰和东方的非基督教国家阿拔斯王朝都和查理曼帝国建立了邦交关系,甚至东罗马帝国也承认查理曼的皇帝地位。查理称帝后,极力强化中央集权统治。为了加强对庞大国家的有效统治,查理任用贵族和主教进行统治,同时,继续推行采邑分封制度。帝国境内的所有官员和主教(包括修道院长),一般都要从皇帝那里领受采邑即封土,成为皇帝的封臣,同时,作为接受采邑的条件,他们都要向皇帝宣誓效忠。帝国的中央政权除由皇帝亲信组成的枢密会议外,还有贵族大会,每年召开一至二次贵族大会,讨论中央重大决策。为了管理地主,中央经常派遣巡按使监督地方。地方设若干伯爵区,皇帝任命伯爵或主教进行统治,伯爵拥有行政、司法、税收和军事等大权。形成以国王为首的伯爵、主教等教俗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构成一系列的封建等级制度,为后来西欧封建社会所承袭。后来,这些伯爵和主教逐渐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查理曼帝国生产组织基本形式是封建庄园。国王及其臣下,教俗封建贵族都有许多庄园分布全国各地。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单位,一切生产主要为领主及其服役人等提供生活资料,其次也为生产者提供有限的生产与生活资料。在庄园里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大都是农奴或依附农民。庄园的土地一般分为两部分:最好的土地为领主的自营地,另一部分是农民的份地。领主自营地由服役的农民耕作,每周通常服役2~3天,最多4天,收获全部归领主所有。服役农民除为领主无偿耕作外,还要负担砍柴、筑路、修宅、运输等各种杂役。此外,农民还必须向领主交纳各种实物和名目繁多的其他费用。教会的什一税也是农民的沉重负担。由于教俗封建主的残酷剥削,农民的处境极为困苦,因此经常爆发农民起义。
查理曼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不仅文治武功显赫,而且也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兴办学校,聘请知名学者讲学。搜集和抄写古代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手稿,抄写的文字是用所谓加洛林小草书体,这是一种清秀优美的拉丁字母,后来稍加修改一直使用至今。修道院设立图书馆,收藏教父作品以及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查理曼还邀请欧洲最好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为帝国修建修道院和教堂。查理曼的文化教育政策对于恢复古典文明和提高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位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被后世誉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是查理曼政权的重要特征。加强与教会的结盟,是查理曼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查理曼以教会保护人的姿态,极力维护和提高罗马教会的权益。他每征服一地都强化基督教势力,如征服萨克森人后强迫他们皈依基督教。不仅重用主教、修道院长,分封他们土地,让他们参与国家政要,还极力维护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795年教皇立奥三世以阴谋手段登上教皇宝座,遭到罗马一些大贵族的反对。立奥派使者赴法兰克王国向查理曼求救,并把彼得大殿的钥匙和罗马城的旗帜呈献查理,以示臣服与忠诚,得到查理的支持,从而保住了地位。799年4月,立奥三世又被罗马贵族废黜,只身逃离罗马。800年,查理曼把立奥三世救出,并亲自送回罗马,扶其复位。因此这一年圣诞节,感恩图报的立奥三世为查理加冕,授予他“伟大的罗马人皇帝”称号。自此,法兰克王国遂成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的统治为欧洲新兴的封建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由于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帝国内部缺乏经济文化联系,基础很不牢固;所以,虽然查理曼实行采邑分封的愿意是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其结果却导致封建割据。因此,查理曼死后不久,帝国分裂。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瓜分了帝国,在此基础上形成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查尔斯大帝又被称为查理曼,查理大帝(742-814)
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帝国创建者。
查理曼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建立者矮子丕平之子,在他执政的46年间(768一814年),力精图治,使法兰克王国达于鼎盛。查理曼768年继位后,为了取得在民众中影响日增的教会支持,他首先与教皇结盟,强化了统治力量。同时,多年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先后发动过50多次战争,重要的战役和取得的成果有:774年征服伦巴德王国,772—804年多次进攻萨克森人,使其皈依基督教并夺取易北河流域广大土地,787和801年两次出兵西班牙,夺得尼布罗河以北土地,建立西班牙边区,787年占领巴伐利亚,796年征服多瑙河中游的潘诺尼亚。9世纪时,查理曼帝国的版图东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濒北海,南临地中海,占有西欧大陆的绝大部分土地,几乎相当于古代西罗马帝国版图。 800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并涂圣油,称查理曼即查理大帝,亦即“伟大的罗马人的皇帝”。此举意义重大,这意味着查理已不再单纯是征服者日耳曼蛮族国家的国王而是日耳曼一罗马人的皇帝,并且是上帝认定的罗马皇帝的合法继承人;查理曼的使命已不再单纯是管理日耳曼国家而是管理包括宗教事务在内的整个西欧基督教世界。因此,查理曼帝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远隔重洋的苏格兰和东方的非基督教国家阿拔斯王朝都和查理曼帝国建立了邦交关系,甚至东罗马帝国也承认查理曼的皇帝地位。查理称帝后,极力强化中央集权统治。为了加强对庞大国家的有效统治,查理任用贵族和主教进行统治,同时,继续推行采邑分封制度。帝国境内的所有官员和主教(包括修道院长),一般都要从皇帝那里领受采邑即封土,成为皇帝的封臣,同时,作为接受采邑的条件,他们都要向皇帝宣誓效忠。帝国的中央政权除由皇帝亲信组成的枢密会议外,还有贵族大会,每年召开一至二次贵族大会,讨论中央重大决策。为了管理地主,中央经常派遣巡按使监督地方。地方设若干伯爵区,皇帝任命伯爵或主教进行统治,伯爵拥有行政、司法、税收和军事等大权。形成以国王为首的伯爵、主教等教俗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构成一系列的封建等级制度,为后来西欧封建社会所承袭。后来,这些伯爵和主教逐渐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查理曼帝国生产组织基本形式是封建庄园。国王及其臣下,教俗封建贵族都有许多庄园分布全国各地。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单位,一切生产主要为领主及其服役人等提供生活资料,其次也为生产者提供有限的生产与生活资料。在庄园里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大都是农奴或依附农民。庄园的土地一般分为两部分:最好的土地为领主的自营地,另一部分是农民的份地。领主自营地由服役的农民耕作,每周通常服役2~3天,最多4天,收获全部归领主所有。服役农民除为领主无偿耕作外,还要负担砍柴、筑路、修宅、运输等各种杂役。此外,农民还必须向领主交纳各种实物和名目繁多的其他费用。教会的什一税也是农民的沉重负担。由于教俗封建主的残酷剥削,农民的处境极为困苦,因此经常爆发农民起义。
查理曼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不仅文治武功显赫,而且也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兴办学校,聘请知名学者讲学。搜集和抄写古代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手稿,抄写的文字是用所谓加洛林小草书体,这是一种清秀优美的拉丁字母,后来稍加修改一直使用至今。修道院设立图书馆,收藏教父作品以及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查理曼还邀请欧洲最好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为帝国修建修道院和教堂。查理曼的文化教育政策对于恢复古典文明和提高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位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被后世誉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是查理曼政权的重要特征。加强与教会的结盟,是查理曼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查理曼以教会保护人的姿态,极力维护和提高罗马教会的权益。他每征服一地都强化基督教势力,如征服萨克森人后强迫他们皈依基督教。不仅重用主教、修道院长,分封他们土地,让他们参与国家政要,还极力维护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795年教皇立奥三世以阴谋手段登上教皇宝座,遭到罗马一些大贵族的反对。立奥派使者赴法兰克王国向查理曼求救,并把彼得大殿的钥匙和罗马城的旗帜呈献查理,以示臣服与忠诚,得到查理的支持,从而保住了地位。799年4月,立奥三世又被罗马贵族废黜,只身逃离罗马。800年,查理曼把立奥三世救出,并亲自送回罗马,扶其复位。因此这一年圣诞节,感恩图报的立奥三世为查理加冕,授予他“伟大的罗马人皇帝”称号。自此,法兰克王国遂成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的统治为欧洲新兴的封建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由于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帝国内部缺乏经济文化联系,基础很不牢固;所以,虽然查理曼实行采邑分封的愿意是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其结果却导致封建割据。因此,查理曼死后不久,帝国分裂。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瓜分了帝国,在此基础上形成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公元第七与第八世纪之间,法兰克人在一连串有力的国王和军阀的统治之下,统一了今天法国地区的王国。在732年,他们打败来自西班牙并打算入侵法国的回教徒。在750左右,由于罗马和教皇受到伦巴底人的攻击,所以法国人就出兵到意大利。到了768年,查理大帝(或一般称呼为查理曼)就成为法兰克人的国王,并展开他英明的统治。
在774年,查理曼横过阿尔卑斯山回到意大利,再一次拯救教皇,也因此成为法兰克人和伦巴底人的国王以及罗马的合法统治者。查里曼继续征战,同时让敌人皈依基督教。他控制了法国南部和西班牙的北部。然后转移到日耳曼的西部,让撒克逊人改信基督教,并驱逐匈牙利的马札儿人。他在这个边界地区行军,而那里正是法兰克帝国和东方蛮族部落之间的缓冲地带。在800年的圣诞节,查理曼由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他来说这个名衔是让他惊奇,而且并不想去接受。)。
查理曼的重要之处,是他超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和世界。可是,在他死后,其帝国就四分五裂了。他是天主教会最伟大的支持者和守卫者,并且透过教会来鼓励学问和艺术。他在天主教会设立学校,以教育官员和贵族藉此改善政府的质素。他也从事法律的搜集和编撰,来改善司法体制,此外还创造了封建制度,一方面作为控制地方的手段,同时又能维持中央的权力。
法兰克帝国的扩张,一度让人们对欧洲复兴寄予厚望。但是随着查理曼的儿子去世,这个帝国就在他的孙子手里分裂成三个部份。帝国的西部成为日后的法国,东部成为后来的德国,而中间的部份就被东、西两边互相争夺,直到二十世纪为止。帝国分裂后随即出现的问题是来自斯堪的那维亚的维京人入侵,他们扰乱北欧达两个世纪之久。
公元第七与第八世纪之间,法兰克人在一连串有力的国王和军阀的统治之下,统一了今天法国地区的王国。在732年,他们打败来自西班牙并打算入侵法国的回教徒。在750左右,由于罗马和教皇受到伦巴底人的攻击,所以法国人就出兵到意大利。到了768年,查理大帝(或一般称呼为查理曼)就成为法兰克人的国王,并展开他英明的统治。
在774年,查理曼横过阿尔卑斯山回到意大利,再一次拯救教皇,也因此成为法兰克人和伦巴底人的国王以及罗马的合法统治者。查里曼继续征战,同时让敌人皈依基督教。他控制了法国南部和西班牙的北部。然后转移到日耳曼的西部,让撒克逊人改信基督教,并驱逐匈牙利的马札儿人。他在这个边界地区行军,而那里正是法兰克帝国和东方蛮族部落之间的缓冲地带。在800年的圣诞节,查理曼由教皇加冕为神圣罗帝国皇帝(对他来说这个名衔是让他惊奇,而且并不想去接受。)。
第二题的答案与资料
查理曼的重要之处,是他超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和世界。可是,在他死后,其帝国就四分五裂了。他是天主教会最伟大的支持者和守卫者,并且透过教会来鼓励学问和艺术。他在天主教会设立学校,以教育官员和贵族藉此改善政府的质素。他也从事法律的搜集和编撰,来改善司法体制,此外还创造了封建制度,一方面作为控制地方的手段,同时又能维持中央的权力。
法兰克帝国的扩张,一度让人们对欧洲复兴寄予厚望。但是随着查理曼的儿子去世,这个帝国就在他的孙子手里分裂成三个部份。帝国的西部成为日后的法国,东部成为后来的德国,而中间的部份就被东、西两边互相争夺,直到二十世纪为止。帝国分裂后随即出现的问题是来自斯堪的那维亚的维京人入侵,他们扰乱北欧达两个世纪之久。
法兰克帝国的扩张,一度让人们对欧洲复兴寄予厚望。但是随着查理曼的儿子去世,这个帝国就在他的孙子手里分裂成三个部份。帝国的西部成为日后的法国,东部成为后来的德国,而中间的部份就被东、西两边互相争夺,直到二十世纪为止。帝国分裂后随即出现的问题是来自斯堪的那维亚的维京人入侵,他们扰乱北欧达两个世纪之久。
以下罗马皇帝,你最欣赏的是谁?
1,恺撒,虽然不是皇帝,但是不提他对不起观众.rn2,奥古斯都rn3,提比略rn4,提图斯rn5,图拉真rn6,哈德良rn7,奥利略rn8,戴克里先rn9,君士坦丁rn10,朱利安rnrn最好有点点理由,谢谢因为他的政治体制优越
而中国的是家天下,皇帝之子再烂也能做皇帝,,,,
弗拉维王朝经过提图斯和图密善两位皇帝的统治,涅尔瓦於96年继位,开创了安托尼乌斯王朝,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五贤帝时代。这五位皇帝谦虚,爱戴臣民,这段时期也是自奥古斯都之后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期。罗马帝国的基础设施,如:法律、道路交通、度量衡、货币制度都在这个年代得到统一,并通行全国。有文人将这个年代称赞为「人类最幸福的年代」。
五贤帝时代权力交替方法非常平安。各个皇帝选择其承继人,然后收养他为义子,如此避免了权力交替前后的政治动乱。由於这些皇帝没有血缘关系,五贤帝时代不能算为一个朝代。以下为五贤帝时代的五位皇帝。
--------------------------
汉朝(前202年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合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在西汉以后还有王莽篡汉自立,十六年后亡国东汉建立。汉朝是中国最强大的时代,平民丰衣足食,国家自由提供中国人民有发展的空间,而汉武帝的时代,他的54年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他统治下的西汉帝国比罗马帝国还要强盛。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汉朝统治中国有四百多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叫自己为 "汉人"。国君姓氏为刘姓,因有「刘姓全是高祖之后」的说法,刘姓更成为汉族之首。
---------------------------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476年)是一个古代罗马的国家,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在当时占据了整个地中海。通常把罗马帝国分为前期帝国时期(前27年—192年)和后期帝国时期(193年—476年),也有人又从后期帝国中分出3世纪危机时期(193年—284年)。罗马本来使用拉丁语,但随著领土扩张至希腊、中东一带,希腊语变成了主要语言。就连当时成书的新约圣经也是用希腊语写成。由於语言上的分歧,罗马帝国在五世纪分裂成为东、西两个帝国。罗马帝国自建立以来,一直对外扩张,是一个具有侵略性的古代超级大国。
罗马帝国的建立
后三头同盟瓦解后,屋大维、安东尼分掌罗马的东西部,双方矛盾日趋激烈。前31年9月,屋大维与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在希腊的亚克兴会战。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埃及女王认为安东尼获胜无望,将自己的军队撤回埃及,安东尼也一起到了埃及。屋大维随后入侵埃及,埃及女王和安东尼自杀,埃及也被罗马占领。
前27年,屋大维一面表示卸除一切大权,恢复共和制;一面又装作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请求,接受与共和制度完全违背的绝对权力,成为元首(Imperator,或可译作「凯旋大将军」)、元帅、最高的代行执政官、终身执政官、终身保民官、大祭司长、第一元老等,并获得了「奥古斯都」和「祖国之父」的称号。屋大维的这场精彩的演出宣布了罗马帝国的建立。
前期帝国时期
自屋大维在前27年建立元首制,罗马帝国进入前期帝国时期。屋大维在位期间,对外征战,将帝国版图扩大到了多瑙河以南。屋大维的统治为随后的百余年带来了很长一段时期的稳定局面,称之为罗马和平时期。
14年奥古斯都逝世,养子提比略继位,开创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到克劳狄一世(41年—54年在位)时,对外发动战争,攻占了不列颠南部、日耳曼尼亚、叙利亚和非洲北部地区。到尼禄继位(54年—68年在位),由於他统治残暴,引起人民反抗,并导致了犹太战争。经过一些行省总督争夺皇位的内战,韦斯巴芗最后在69年建立了弗拉维王朝。
弗拉维王朝经过提图斯和图密善两位皇帝的统治,涅尔瓦於96年继位,开创了安托尼乌斯王朝,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五贤帝时代。这五位皇帝谦虚,爱戴臣民,这段时期也是自奥古斯都之后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期。罗马帝国的基础设施,如:法律、道路交通、度量衡、货币制度都在这个年代得到统一,并通行全国。有文人将这个年代称赞为「人类最幸福的年代」。
五贤帝时代权力交替方法非常平安。各个皇帝选择其承继人,然后收养他为义子,如此避免了权力交替前后的政治动乱。由於这些皇帝没有血缘关系,五贤帝时代不能算为一个朝代。以下为五贤帝时代的五位皇帝。
96年—98年 涅尔瓦(Nerva)
98年—117年 图拉真(Trajan):在位时开拓疆土,在他死时帝国版图达到最大极限。东到美索不达米亚,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西起不列颠,北至喀尔巴阡山脉和黑海北岸,地中海成为了帝国的内海。
117年—138年 勇帝哈德良(Hadrian)健全了帝国的官僚机构。
138年—161年 安托尼乌斯·披乌斯(Antoninus Pius):此时罗马帝国达到极盛。
161年—180年 哲学家皇帝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Marcus Aurelius):此时帕提亚帝国屡犯边疆,北方蛮族也乘虚而入。帝国的实力开始出现颓势。
180年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被杀,由亲生儿子康茂德(Commodus)继位。192年康茂德被杀,安托尼乌斯王朝告终。
后期帝国时期
193年—284年间,随著叛乱事件增加,军队的力量不断增强,从而威胁到皇帝的施政。50年内有26位军人篡位,历史将这些篡位者称为「军人皇帝」,也称为三十僭主。这一时期也被称为3世纪危机时期。塞维鲁王朝(193年—235年)灭亡后,政局混乱,在西方形成了包括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在内的高卢帝国(259年—273年),在东方产生了地处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帕尔米拉帝国(262年—272年)。奴隶和隶农起义遍及义大利和行省。
公元284年,戴克里先(284年—305年在位)取得了帝国政权,最终把这个混乱局面收拾过来。他把皇帝的权力、以及整个帝国一分为四,分别由两位正帝(奥古斯都 Augustus)及两位副帝(凯撒 Caesar)共同治理,使罗马帝国得到暂时的安定,称之为多米那特制(也叫四帝共治制Tetrarchy)。当时除了他以外,他把另一个正帝的位置给了马克西米安,让他统治帝国的西部,而自己则成为东部的正帝。其中最高的统治者是戴克里先。这也被认为是罗马帝国分裂的渊源。另一方面,虽然他一人的成功,但对基督教的迫害失败,使他死后再次引来混乱。
306年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一世做皇帝,重新统一帝国,废除四帝共治制。虽然同样强力执行专制,但却选择和基督教势力妥协,并於西元313年公布米兰敕令,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与此同时,将国都迁往东部拜占庭,并改国都名为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337年,君士坦丁一世死后,争夺帝位的斗争重新开始。他的三个儿子和两个侄子分治帝国。
狄奥多西一世(379年—395年在位)当政时一度恢复统一,但他死后,帝国分裂为两部分:西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和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西罗马帝国接连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动摇了帝国的政权。378年西哥特人大败罗马军队,410年攻占罗马城,418年在高卢西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国。汪达尔人於439年在北非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匈奴人452年侵入义大利,在高卢东南部,457年出现了勃艮第王国。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军长官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
东哥德族的领袖狄奥多里克(Theodoric)率领东哥德族人打败奥多亚克,自立为义大利统治者。於是,西罗马帝国的中心地带——义大利半岛——成了东哥德王国的土地。
东罗马帝国於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神圣罗马帝国
严格地说,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没有合法的直接关系,相反地,它是作为罗马帝国侵略者之一 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但是西元962年,罗马教廷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是西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后来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国也承认了它的这一地位。直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宣告解体。
拜占庭帝国(希腊语:Βυζαντινή 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拉丁语: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或东罗马帝国是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依然存在的罗马帝国东半部。拜占庭帝国通常被认为开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内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
尽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但拜占庭人将自己视为罗马人,对东罗马的罗马人来说,这并不自相矛盾。他们的语言是希腊语,他们的文化在许多世纪中是希腊文化,但到7世纪为止他们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他们周围的国家(东方的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西方的欧洲国家,北方的俄罗斯)都将他们称为罗马人。假如有人将他们称为「希腊人」,那麼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因为「希腊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纪这个帝国不被称为拜占庭帝国。从17世纪开始,西方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实际上相当不同的)古代的罗马帝国与中世纪的罗马帝国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个称法。这个称呼来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3世纪后期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头制的制度来更有效地管理庞大的罗马帝国。他将整个帝国分为两部分,在义大利和希腊各设立一个皇帝,辅佐他们的各设一个副皇帝。这个分裂一直维持到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重新将自己立为整个帝国的唯一皇帝。君士坦丁决定建立一个新的首都,他选择了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堡)。330年这个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称之为新罗马(Nova Roma)。但一般人称之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为君士坦丁之城)。这个新的首都成为他的管理机构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虽然在君士坦丁的统治时期这个帝国还不是拜占庭帝国,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一个特性,是它与相信多神教的罗马帝国的分界线。
另一个分界线是378年的哈德良堡战役。这场败仗,以及皇帝瓦伦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国和中世纪帝国分家的时间。瓦伦斯的继承人狄奥多西乌斯一世(有时也被称为大帝)将整个帝国再次分开。395年他将这两部分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阿尔卡狄乌斯和霍诺里乌斯。阿尔卡狄乌斯成为东部的统治者,霍诺里乌斯成为西部的统治者,他的首都是米兰。从这个时候开始东部的这个帝国一般被称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